崔鹏院士:“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地震泥石流

本书结合“一带一路”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针对地震、地质、干旱、洪水和海洋等典型灾害类型,探讨其致灾、孕灾和与承灾环境演变格局,完成了各类灾害在全区域、局部区域、社区与工程的多尺度风险评估,分析了“一带一路”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本书整理了各国先进防灾减灾和风险管理经验,以期帮助沿线各国分享灾害风险管理经验,建设适用于不同国情的风险管理综合平台。

本书主要面对“一带一路”区域内各国从事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基础设施规划、防灾减灾政策制定以及企业出海的相关人员,期望读者能够对“一带一路”区域内各类灾害及其风险有全面而直观的认识,并对宏观层面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方法与案例支撑,助力“一带一路”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作者介绍

崔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科学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主编。长期从事以泥石流为主的山地灾害研究,在泥石流形成机理、运动规律、成灾机制、风险评估、灾害防治方面取得系统的理论认识和减灾技术,认识了地震此生山地灾害的形成成灾机理,提出减灾技术;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尼泊尔地震、巴基斯坦堰塞湖等国内外重大减灾中取得良好成效。

国家该领域的领头人,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发表期刊论文293篇,其中SCI收录59篇,EI收录91篇,科技数据库SCOPUS泥石流领域收录95篇(国际排名第一);主持撰写专著3部,参编专著7部;获发明专利15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杰出研究者奖”等奖项和荣誉。

丝绸之路在连接东西方文化,促进贸易、科技和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赋予了丝绸之路新的内涵和生命力。“一带一路”涉及广阔的地理区域,目前涵盖了140个国家和约63%的全球人口,穿越了世界上最密集的地震带、复杂的地质地貌区,具有独特的气象水文条件,是全球灾害发生频次、强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然而,区域内欠发达国家居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城乡发展需求高、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导致灾害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选择亚欧大陆、非洲、大洋洲为研究区域,针对地震、地质、干旱、洪水、海洋等灾害,分析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等孕灾承灾环境,刻画灾害及其风险的空间分布,研判灾害发展趋势,剖析典型灾害事件成因、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本书分析了区域内不同自然灾害类型特征与空间格局,完成了自然灾害综合分区。针对主要灾害类型,从全区域、区域、社区与工程4个尺度评估了灾害风险,建立了跨境灾害风险协同管理模式,为域内国家地区发展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本书通过分析研究区灾害风险,在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中,试图协同国家、地区、社区的多层次和不同利益相关者,发挥科学研究与科学家在协同管理灾害风险、提高抗灾能力中的作用。本书的目标旨在深化灾害风险认知,尽量减少灾害影响,服务《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联合国减灾目标在区域的落地实施。

在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研究计划”(批准号:131551KYSB20160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山地灾害互馈机制及灾害风险调控”(批准号:41790430)、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气候变化条件下山地灾害链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批准号:QYZDY-SSW-DQC006)、四川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批准号:2021YFH0009)、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等的支持下,对自然灾害孕灾背景、分布规律、发展趋势、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本书作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系列”的一部分,与《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同时出版,随后发行英文版以便全球读者阅读。

研究区夜间灯光指数

研究区1900年以来的地震空间分布图

研究区综合自然灾害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本书编写分工

本书由崔鹏主持编写,雷雨和吴圣楠统稿。第1章由崔鹏、Irasema Alcántara-Ayala和John Handmer撰写;第2章由崔鹏、邱海军、陈曦、王东晓、蒋长胜、邹强、包安明、刘铁、胡胜、罗耀、张正涛、Gopi Krishna撰写;第3章由崔鹏、邱海军、陈曦、王东晓、汪明、蒋长胜、邹强、包安明、刘铁、胡胜、罗耀、张正涛、雷雨、Amod Mani Dixit撰写;第4章由吴圣楠、崔鹏、雷雨、唐晨晓等撰写;第5章由雷雨、张正涛、吴圣楠撰写;附录由张正涛、邹强、雷雨编写。崔鹏、雷雨、吴圣楠、邹强、张正涛和唐晨晓审阅全稿并进行修改,参加全书修改工作的还有周丽琴、李佳颖。本书初稿完成后,程晓陶、马柱国、王晓青、王中根、王辉、仉天宇等专家认真审阅了书稿,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对于提高本书的学术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本书目录

责任编辑:韦沁

本文摘自《“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一书“前言”及正文,内容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图集视频介绍:

地球为你而转!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新的领域,虽然有关理论和方法迅速发展且日益丰富,但迄今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尽管 如此,已有的自然灾害风险研究与实践不但为减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而且为合理开发 国土资源、保护区域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比较系统的灾害风险评估及相关理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3:1713<438171;?;974e68<=7;7>80|mvon
1.泥石流灾害生态环境损失评价方法探讨6李碧雄;赵开鹏;王甜恬;西部山区泥石流灾害下建筑物破坏特征与破坏等级划分[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3年03期 7王敏;王严琪;孙树峻;徐瑗;四川省康定市泥石流灾害与降水预报阈值确定[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21年04期 8师浩;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年24期 jvzquC41erle0lsmk0ipo7hp1Cxuklqg1EVGF]TVCN3GZO]42361:953257/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