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陶志刚——降雨条件下全段高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实验研究堆载

创新点 以南芬露天铁矿Ⅱ号全段高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镜扫描、相似比物理模型实验、数值模拟和光纤传感测试技术,开展了Ⅱ号排土场不同堆载与降雨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揭示了“山谷型”全段高排土边坡的稳定性主控因素、时空变形规律、破坏模式及滑动机制,为光纤传感技术在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监测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 者

陶志刚1,2,李华鑫1,2,曹 辉3,庞仕辉1,2,王 贺3

2单 位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3. 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

3研究背景

全国有113000多个矿山,其中有8457个矿山对矿区的整体环境影响比较大,而我国又是一个多露天矿的国家,露天矿主要的地质灾害问题中滑坡和泥石流是最突出的,这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会严重影响排土场排土作业安全,排土场的边坡的稳定性进而会影响露天矿安全生产作业与开采进度,所以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对于矿山的安全和经济效益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排土场的变形量远超普通岩质边坡的变形量,所以传统岩质边坡的监测系统无法在排土场边坡中广泛应用。例如通过立桩和全站仪经纬仪等进行监测,排土场滚石会对监测设施造成破坏,难以实现长期监测;排土工作过程中地表位移无时无刻不随排土施工的进行而发生变化,会造成地表位移变形扫描监测法预警频繁。排土场大多由碎石颗粒组成,通过根管钻孔的方法来施工不现实,利用高压注浆的方法成本过高。目前使用最多的点状监测无法实现长距离大面积监测,存在监测盲区;增加监测点数虽然可靠性有所提高,但工作量倍增,况且监测点数的增加也会影响岩土体的整体性和结构安全。

4摘 要

露天矿排土场主要面临着滑坡和泥石流的严重威胁,排土场稳定性问题不仅是一个安全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堆载和降雨是影响排土场稳定性最重要的2个因素,但目前精准、高效的排土场滑坡监测预警一直是一大难题,亟待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以辽宁本溪南芬露天铁矿Ⅱ号全段高排土场为研究对象,以监测光纤组成监控网对Ⅱ号全段高排土场的相似物理模型开展堆载及降雨模拟实验。

结合不同堆载条件下排土场变形的数值模拟和降雨影响下模型材料的电镜扫描结果,以物理、数值模拟及宏观、微观多重手段相交叉融合的方式进行不同堆载和不同降雨条件下排土场不同位置的变形分析,得出排土场变形与堆载增量呈正相关,但深度的增加使边坡变形敏感度降低;与单位降雨时长呈正相关,但随着降雨总时长推移排土场发生排水固结,变形量减小使得二者呈负相关的时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堆载作用下排土场边坡形成贯通滑动面的过程;微观分析结果表明排土场边坡在降雨影响下泥质胶结材料冲刷流失,颗粒间接触力减小,排弃物间隙变大形成潜在滑动面。

堆载增加使降雨在边坡内部产生的潜在滑动面扩大最终形成贯通的滑动面。结合物理模型实验结果对滑动面进行精准定位,最后依据室内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值分析结果,建议使用光纤传感技术作为排土场边坡变形失稳的监测手段。

5部分图片

排土场边坡相似模型尺寸

传感光纤布置

光纤分布间距

降雨及堆载设置

不同加载条件下X向光纤应变

不同加载条件下Y向光纤应变

不同加载条件下Z向光纤应变

X向光纤降雨3d综合应变

Y向光纤降雨3d综合应变

Z向光纤降雨3d综合应变

Z向光纤应变突变位置

降雨前后样品电镜扫描

边坡滑动面形成过程

滑动面

模型尺寸

弹性计算应力场结果

加载20,50kg后竖向位移场及剪切应变场

加载70,100,140kg后竖向位移场及剪切应变场

边坡变形监测位置示意

6作者简介

陶志刚,男,博士,1981年6月生,河北邯郸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执委会副主任、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行业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收录31篇,EI收录17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34项。独立出版专著2部,参编中英文专著/教材5部。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2018年被评为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届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2019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同年入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越崎青年学者。

研究方向

滑坡地质灾害监测及临滑预警、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

主要成果

致力于NPR巨型锚索研制、超常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双体灾变力学理论深化和拓展、滑坡全过程力学监测及临滑预警、高应力软岩巷道(隧道)大变形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研究成果已被200余家矿业集团、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地震局和文物保护单位大量应用。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建立了543个地质灾害空地监测台站,获取了数以亿计的科学数据,先后成功预报滑坡灾害16次,均提前4-20小时发出临滑预警信息,累计撤出人员240余名,挽救了百余人生命和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为矿山安全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陶志刚,李华鑫,曹辉,等.降雨条件下全段高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20,45(11):3793-3805.

责任编辑:黄小雨 编辑整理:郭晓炜 审核:常 琛

End

往期精彩 谢和平,吴立新,郑德志:2025年中国能源消费及煤炭需求预测 钱鸣高,许家林:煤炭开采与岩层运动 袁亮:煤及共伴生资源精准开采科学问题与对策 康红普,王国法,姜鹏飞,等:煤矿千米深井围岩控制及智能开采技术构想 谢和平: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进展 康红普,尹丙鼎,高富强,等:中国煤矿井下地应力数据库及地应力分布规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地质灾害治理方法范文为了尽快完善自适应锚固技术的程序和工艺,利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自适应锚固作用的机理,探讨自适应锚固的适用性,为自适应锚固的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技术流程为:预制混凝土块(预留孔道)―制锚―应力传感器埋设―锚索安装―注浆―试验模型组装―加载试验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处理。其中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应变传感器埋设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
1.川藏公路北线沿线泥石流灾害及风险6.1.2水文条件1706.1.3地形地貌1716.1.4地质环境1716.2道孚县城泥石流特征及形成条件1746.2.1泥石流特征1746.2.2泥石流形成条件1776.3重点滑坡发育特征1826.3.1滑坡概况1826.3.2滑坡发育特征1856.3.3滑坡发生的背景条件1876.3.4滑坡发展趋势1906.4泥石流数值模拟1936.4.1Flo-2D模拟泥石流原理1936.4.2基础数据处理与参数jvzquC41o0jvuqz0eqs0dxtm13:2;:>5;1
2.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滑坡和泥石流是威胁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由于滑坡和泥石流的真实过程尺度较大,不适合采用相似试验手段开展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可以很好地研究大尺度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发生过程。探究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发生前兆对预防灾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jvzquC41yy}/pz0gf{/ew4kphu03:<415647A3jvo
3.植被覆盖与泥石流风险.pptx现场调查可以获取植被覆盖状况、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基础数据;遥感监测可以大范围获取植被覆盖信息;数值模拟可以模拟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泥石流的发生过程;统计分析可以对不同植被覆盖与泥石流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2. 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数据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获取植被覆盖信息。例如,利用无人机搭载的高jvzquC41yy}/vjtfqey/exr1r/736:5326=:0qyon
4.基于地震信号的滑坡与泥石流动力参数反演:理论、方法与实践.docx利用相似材料制作滑坡和泥石流模型,模拟不同地质条件和触发因素下的灾害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同步监测地震信号和模型的运动参数,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获取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研究,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进一步深入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运动机制以及地震信号与动力参数之间的关系。实验研究还可以为建立和改进反演模型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124861>8552712<52347167xjvo
5.藏东南则隆弄沟冰川泥石流发育特征、动力学过程模拟及形成机制探讨迄今为止,对小强度降雨条件下冰崩引发的泥石流的研究还很有限。以2020年9月发生在藏东南地区南迦巴瓦西侧一次典型的由冰岩混合物边坡失稳崩塌引发的冰川泥石流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相流模型的r.avaflow软件,开展冰川泥石流的动态发育过程分析,探讨冰川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特征。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初始的冰川消融 jvzquC41tgk/j~giu0ipo8HP1[814>4X5;5J6895:
6.气象与灾害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控制第二篇 震后泥石流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第6章 水土耦合效应与泥石流形成机理6.1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典型泥石流形成调查6.2 震后泥石流形成机理模拟试验6.3 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与模拟6.4 总结参考文献第7章 地震区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与危险性分区方法7.1 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概述7.2 流团模型和MAC方法7.3 危险区计算实例7.4 危险jvzq<84582hpqt3eqo5eq€s147;.6=596;320qyon
7.沟道型泥石流的动力机制及数值模拟泥石流 动力机制 沟道侵蚀起动 沟道溃决起动 力学-随机模型 优势通道模型 固液两相流模型 数值模拟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4527.396;26638A3jvo
8.2025年水文地质工程师(高级)职业技能《理论知识》真题卷(附解析A.勘察工作概况B.水文地质条件分析C.设备采购清单D.结论与建议答案:C解析: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包括勘察概况、条件分析、资源评价、结论建议等,设备采购清单不属于报告内容,C符合题意。A、B、D均为报告核心内容,排除。60.地下水数值模拟的求解步骤不包括()。A.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B.编制勘察设计书C.构建数学模型D.jvzquC41yy}/tnstgpjpe7hqo1vbrnw16:=8;<<670nuou
9.国家自然科学基本区域创新项目“藏东南特大冰川泥石流灾害链形成各课题代表吴华高工、王姣助理研究员、唐金波助理研究院、陈华勇研究员和卢雯珺助理研究员分别围绕地气候变化对藏东南孕灾因素的影响及其灾害效应、水热耦合作用冰碛土破坏特征与灾变机理、沟谷灾害链演进过程与规模放大机理、泥石流入汇区水砂动力过程与堰塞坝形成溃决机制以及灾害链演化物理过程数值模拟与工程风险定量预测jvzq<84yyy4dfk3ecu4dp8x{i|ju1;544270v;5442733h;568=827mvon
10.基于HECRas及ArcGIS的泥石流数值模拟与灾害风险评估典型案例了解泥石流数值模拟主要技术思路和建模流程。 熟悉HEC-RAS软件的建模思路及数据需求与获取。 掌握HEC-RAS软件的二维泥石流模型建立。 掌握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及数据准备与处理。 掌握基于ArcGIS软件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及成果图制作。 内容 模块一、泥石流基本理论及概念 jvzquC41dnuh0lxfp0tfv87523e89=65:7<0c{ykenk0fnyckny03=82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