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地震,高考地理个常见地质名词解读

我们生活的地球分为三个圈层,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地震

构造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边界,下图为1990-2009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地震都分布在各个板块的交界处。

1990-2009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除了构造地震,还有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如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火山构造地震群),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地壳局部失稳引起的诱发地震(如1962年广东新丰江水库6.1级地震)。

长白山天池

广东新丰江水库附近发生有感地震

地震的震级和描述参数

描述一场地震,通常我们会用到以下参数:

① 震源(focus):发生地震的地方。

② 震源深度(depth of focus):震源距震中的距离,通常用h表示。

③ 震中距(distant of epicentre):地面上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通常用Δ表示。

④ 震级(magnitude):地震的强度,即地震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大小,通常用M表示。

那么,地震的震级越大造成的伤害越大吗?

谈到地震的震级,人们普遍的反应都震级越大所造成的伤害越大,宏观上来说没问题的。因为震级越大,此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大,所造成的伤害理论上确实越大。

但是我们的常识也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个地震来说,离震源越远(震中距Δ越大),地震所造成的伤害越小。这也非常好理解,地震波在地表下传播时会出现能量的损耗,于是远处受损较小。

同样的道理,对于同一个震源来说,地震越深,同样的震级造成的伤害一般来说越小。

于是,震级、震源深度h、震中距Δ均会影响到地震所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另一个值来简单直白的给出人们直观的感受,于是地震烈度应运而生。地震烈度是指: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烈度越大,地表所受到的伤害越大。

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

地震释放的能量特别巨大,汶川大地震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爆炸。

能量的大小一般使用里氏震级来衡量,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在1935年研究加利福尼亚地震时提出的。

里氏震级计算公式

地震的震级是对数坐标,每一级对应的地震能量相差 32 倍。比如 9 级地震的能量是 8 级地震的 32 倍,是 7 级地震的整整 1000 倍。即使是震级只大了 0.1,能量也相差了 1.41 倍,几乎多了一半,完全不是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只差了一点点。

高震级地震的规模远远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有的大地震甚至会波及全球。1960 年智利 9.4 级大地震发生 22 个小时之后,地震引发的海啸跨越整个太平洋到达日本,在日本还造成了接近 200 人的死亡。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力的传递需要时间的例子,地震作用从震源智利传递到大洋彼岸的日本用了整整 22 个小时。

纪实摄影2011年日本大地震

世界三大地震带和中国地震带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碰撞摩擦的地方,三大地震带分别是:

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75%的地震发生在此,包括日本、中国台湾、印尼、美国加州等地区。

地中海到喜马拉雅之间的欧亚地震带(15%),包括中国西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伊朗、土耳其、意大利等地区。

海岭地震带(5%)在大洋中脊的附近。

世界地震带

虽然不是地震最多的国家,但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

中国有两条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从西安附近开始,北上山西,过河北,直到渤海。

南北地震带,北起内蒙古西部,经宁夏、甘肃,沿着岷江上游南下,直到云南西部。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正如本次“9·16”四川泸县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大桥村、太和场、陈嘴、茂盛村、朱坝村、天台村、李子村、沙田,20公里内的乡镇有福集镇、方洞镇、嘉明镇、牛滩镇、青龙镇、喻寺镇、双加镇、天兴镇、得胜镇、金龙镇。震中离最近的福集镇3公里,离泸县县城7公里,距隆昌市16公里,距富顺县36公里,距泸州市38公里,距成都市196公里,距重庆市124公里。

中国地震带

地震可以预测吗?

地震波发生机制图

地震发生时,通常会产生横波(S波)和纵波(P波)两种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最先杀到,大地上下运动。

汶川地震200秒之后,纵波到达1530千米之外的北京。

横波晚一步,但是会携带地震产生的大部分能量,大地会水平剧烈晃动。

当你甩一根绳子的时候,出现的波就是横波,

波前进的方向与质点震动的方向垂直

当你挤按一根弹簧时,出现的波就是纵波,

波前进的方向和指点震动的方向平行

相对于气象灾害成熟预警,地震预报工作非常令人沮丧,至今都是世界难题。

人类科学上天容易下地难,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10-20千米,而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只能打到12千米。

地震波几乎是我们现在可以研究地下结构的最有效手段,通过研究地下结构,虽然不能获得短期内的地震预测,但是可以得到大时间尺度上的大体预测。当技术越来越发达,研究地下的手段越来越多,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说不定真的可以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测。

高考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

1地质学:

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6大地水准面: 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7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8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9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

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

4同质多象:外界条件(温度、压力、浓度、pH值)影响组成矿物的质点之间的排列方式,因此化学成分相同的矿物在不同外界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现象。

5类质同象:针对晶体矿物而言,矿物晶体质点被类似其它质点(半径和电价接近)代替而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只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6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形成光滑面的性质。垂直于化学键的平面,最为脆弱。固有性、连续性,主要鉴定特征。

第二章:岩石

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根据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浆岩:岩浆岩是通过岩浆作用形成的,可以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3沉积岩: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原有岩石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剥蚀作用、生物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些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3变质岩:岩浆岩(正变质岩)、沉积岩(副变质岩)和变质岩(复变质岩)等原岩基础上经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的作用。)形成的岩石。

4同化-侵染作用:岩浆与围岩的作用。同化作用是指岩浆熔解围岩,将围岩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浸染作用是指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组成。

5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照矿物熔点的高低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岩石。

6胶结作用: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细小物质(溶解或悬浮)将原来松散的沉积物碎屑粘结在一起的过程。

7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同多种方式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称为固结成岩作用。作用方式包括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新矿物生长。

8层理结构:层理是沉积岩的成层性,它是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和结构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层理的沉积岩最具特征、最基本的构造。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9分选性: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是与搬运过程的条件如地势起伏搬运速度等有关的。比如分选性好,说明沉积速率慢,地势变化较均匀平坦,水流稳定等。

11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的作用。

12片理构造: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平行排列,形成密集的纹理。沿此片岩石容易劈开。较大定向压力并且有温度变化参与其中。

13混合岩化:即超深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质作用,形成混合岩。混合岩包括两部分物质,一部分是变质岩,称为基体,另一部分是外来的熔体或热液中沉淀的物质,称为脉体。

第三章:地质年代

1地质年代:(地球发展过程中)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2绝对年代:(某一)地质事件发生到今天有多少年(百万年Ma)

3相对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5地层:某一特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具有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层或岩层组合的总称。

6地层层序律:在地层次序未被逆转的情下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可以根据一些岩层的顶面特征来判断:波痕、雨痕、泥裂等

7生物层序律:一古生物物种只能出现在某一段地层;地层所含生物化石越原始、越简单,地层越古老;相同时期相同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具有相同化石(组合)。

8地层切割律:当岩浆进入围岩时,围岩先于岩浆侵入体形成,包裹体先于侵入体形成,有断层切割地层时,断层形成晚于被切割地层

第四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的是岩石圈内岩体发生位移形变的作用。

2地质构造:岩石或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变形或位移的形迹。

3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以后发生的构造运动。具有振荡性、节奏性和继承性特点。

4褶皱构造:成层岩石呈一系列波状弯曲但未失去其连续性的构造,是受水平力挤压的结果,其基本单位为褶曲,分为向斜和背斜两种基本形态。

5断层构造:岩石受力变形后,其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所形成的构造。断层构造是构造运动的直接反映。

6节理:岩石受力变形后,其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断裂两侧没有明显位移,广泛发育,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倾角

7向斜:褶曲结构之一,两翼是新岩层,中间是老岩层,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但也有可能受侵蚀成为谷地。

8背斜:褶曲结构之一,两翼是老岩层,中间是新岩层,一般是向下凹陷的弯曲,但也有可能受侵蚀成为山岭。

9球形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段比较突出的一个不良地质现象。

10地槽:地壳基本结构单元之一,地槽是地壳上巨大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沉积很深厚的活动地带。

11地台:地壳基本结构单元之一,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活动性较弱,平面上等轴不规则。具有双层结构:下层为基底,是褶皱带残留的部分;上层为盖层,由稳定的碳酸盐岩、砂页岩组成。两层之间呈显著角度不整合接触。

12大地构造:大范围以至全球范围内构造运动的作用力及其导致的地壳构造或形态。分为竖直和水平两种运动方式。

13板块:刚性的岩石圈分裂形成的许多巨大块体。

第五章: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温度的变化、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2物理风化: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亦不形成新矿物的风化作用,又称机械风化作用,分为矿物岩石差异性胀缩,冰劈作用,盐分结构的撑裂作用和层裂或卸荷作用等类型。

3化学风化: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形成新矿物。可以分为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等类型。

4差异风化:如果抵抗风化能力不一致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的现象。

5残积层: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即残积物,可以形成覆盖在基岩上的不连续薄壳,既风化壳;风化壳由上至下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和积岩层,其中残积层疏松易碎,除石英外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基本无腐殖质。6风化壳:风化产物形成的覆盖在基岩上的不连续薄壳。

7土壤: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风化壳的表层部分。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及生物组成。是岩石风化产物在气候、地形、时间及生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第六章:斜坡重力地貌

1重力地质作用:斜坡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岩体、土体在重力/水的作用下沿斜坡向下移动的过程。形成崩塌、滑坡、土壤蠕动等斜坡重力地貌。

2崩塌: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以急剧骤发方式脱离基岩向坡下垮落的过程。分为山崩,崩岸,岩屑崩落等作用类型。

3滑坡: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由于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界面滑坡,切层滑坡等类型。

4蠕动: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风化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根据蠕动体的性质可以分为:松散层蠕动和岩体蠕动两种。

第七章:流水地质作用与流水地貌

1流水侵蚀作用:流水破坏地表(下垫面)并攫取地表物质的作用。按照作用方式分为:机械冲刷和化学溶蚀作用。按照水运动方式可分为:坡面侵蚀和沟床侵蚀。

2片流:大气降水或冰雪融化后在地面汇成的沿斜坡表面流动的网状细流。片流由多股细流组成,无固定流路,侵蚀范围广、侵蚀量较大,尤其是在松散碎屑物组成的斜坡。

3坡积物:在片流作用下被带到平缓处或坡麓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叫坡积物。

4洪流:洪流是介于片流和河流之间的流水类型。a流量变化悬殊;b流速快,多湍急;c含砂量大,颗粒大小混杂,分选磨圆较差。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洪积物:洪流边侵蚀沟谷、沟坡边将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麓地带堆积。体积小坡度大者称为洪积锥,体积大坡度小者称为洪积扇,统称洪积物。

7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深度的高度平面(下切侵蚀极限)。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是海平面,终极侵蚀基准面;入湖河流是湖面,地方侵蚀基准面。

8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9浅滩:河床底部不同规模的冲积物的堆集体。常见心滩和边滩,其中心滩可以发育成江心洲。

10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平原河流发育较普遍,山地河流发育较少。

11河流阶地:分布在河床两侧呈阶梯状排列的高于常年洪水位的地带,是河谷演变的产物。阶地级数由下而上依次升高,由新到老。

12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常由冲积扇、洪积扇构成。冲积扇是较大河流在山地与平原交接地带发生大量沉积,所形成的扇状地形;洪积扇是洪流边侵蚀沟谷、沟坡边将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麓地带堆积形成的体积大坡度小的地形。

13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所属各级支流组成的河流系统。

14分水岭迁移:分水岭是河流之间把相邻两个水系分割开的高地。由于河流侵蚀能力的差异,分水岭在降低过程中向侵蚀能力小的一侧移动。分水岭移动方向和速率受到地质构造和侵蚀基准面的控制。

15河流袭夺:由于分水岭的迁移,向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而夺取另一条位置较高河流的上游来水,增加自身流域面积,成为河流袭夺。

第八章:地下水与岩溶地貌

1地下水:存在于地面以下沉积物孔隙或岩石裂隙、溶穴中的水。

2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又称为喀斯特。

3孔隙与孔隙度:孔隙是沉积物或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孔隙度是单位体积岩石(包括孔隙体积)中孔隙所占的比例。孔隙度大小主要取决于颗粒分选程度、排列情况、形态及胶结物填充等因素。主要影响地下水的运动。

4溶穴与岩溶率: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产生的称为溶穴。岩溶率是溶穴的体积与包含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之比。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包气带,自上而下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6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部分为饱水带。饱水带中岩石空隙全部被液态水占据。

7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其形状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但相对较缓。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层厚度,到地面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层不具有上层隔板,与大气圈、地表水圈密切关联,在水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九章:风成地貌

1风成地貌:风力对地表物质的剥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分为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和沙丘移动三种类型。

2雅丹地貌:即风蚀垄槽。雅丹为维吾尔语,意为陡壁的小丘。它是风蚀垄脊、风蚀沟槽、风蚀洼地的组合。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干涸湖底或河湖堆积阶地上,定向风沿干缩裂隙不断吹蚀,或加上暴流侵蚀,裂隙逐渐扩大,使平坦地面形成与盛行风向一致的垄脊和沟槽,相间平行排列。

3新月形沙丘:平面形态如新月,其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翼角,纵剖面上,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微凸而平缓,背风坡下凹而陡。常成群分布。

第十章:黄土地貌

1黄土:即原生黄土,指风力搬运堆积成的,以粉砂为主,质地均一,孔隙大,透水性强,垂直节理发育,无层理,有钙质结核层和古土壤层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2次生黄土:即黄土状土,原生黄土地层再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冲积成因。堆积在洪积扇前缘、低阶地与冲积平原上,质地不均一,垂直节理不发育,很少夹古土壤,常具层理。

3潜蚀作用:地表水沿黄土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进行溶蚀和侵蚀。能够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井,黄土桥,黄土柱等地貌。

第十一章:冰川与冰川地貌

1冰川:即冰河,是地面上缓慢运动着的巨大冰体。

2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高度界限。

3冰期:气候变冷冰川发展的时期称冰期。

4间冰期:在两个冰期之间,气候变暖冰川消退的时期叫间冰期。

5末次冰期:13万年~ 1万年。在第四纪最大规模的一次冰期中,全球陆地的1/3被冰川覆盖,海平面下降150米,全球气温比现在低5~7℃。

第十二章:海岸地貌

1海岸带:现代海洋与陆地正在相互作用的地带。

2波浪折射:波浪进入浅水区后,如果波浪运动方向不与等深线垂直,而与海岸斜交,就会在同一波峰线的不同点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随着波浪接近海岸,整个波峰线便偏离原有的前进方向力图与海岸线平行,因而发生弯曲的现象。

3潮汐:海面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a潮汐的涨落(垂直运动);b水平运动,形成潮流。

4海蚀涯:海浪反复作用使海蚀穴(海浪卷动沙砾和石块对海岸具有很大破坏作用,装机海岸,磨蚀基岩,在岸边陡崖下部,波浪作用线附近形成呈带状继续分布的龛状凹穴)加深扩大,使上部崖岸悬空失去支撑而发生崩落,形成向海成陡斜或垂直的陡崖,成为海蚀崖。

THE END
0.专题03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百题精选)(期末真题汇编,云南专用地 城考点03河流地貌 (24-25高一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期末)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牛轭湖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①③④②2.形成牛轭湖的主要自然作用是(jvzquC41yy}/|}m0eun1|thv1;59@=;574ivvq
1.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jvzq<84mcqyik7~ld{y/exr1rgoyww43:;?967mvon
2.高三地理工作计划(精选21篇)3,考前个别诊断辅导,针对个别成绩好,答题有小瑕疵,心理不稳定的学生在考前适时进行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过程中进行知识提醒。 4,考前总动员,集中进行地理解题方法指导。 高三地理工作计划 篇2 为了有效提升我校高中地理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pjcx}wgiuoiƒzqlknvc8>::;7147mvon
3.国新办举行科学家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工学院郭少军研究员谈科学家精神与确实,最近两年,可能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其实在城市里生活,感觉特别明显,特别是北京,很多河这几年也清了。我们的科技创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里面,实际上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从我的研究领域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 jvzquC41yy}/exj0rm{/gmz0ep5Vrutcfu5Cfp}{1Eumnnhvkqt0Hrqg1463385;14>0n€xy3tkc‚80jvs
4.第四纪地貌学基础知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受地质营力、地貌和环境影响,因此沉积物的成因标志有3类: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 1.沉积学标志 沉积学标志包括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这一类标志能提供沉积物形成过程的外动力类型与沉积环境方面的许多重要信息。 jvzquC41yy}/zrsi74>/exr1dcolg8748:7297mvon
5.(完整版)土木工程地质试题库0542623、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可分为、和三部分.24、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把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25、矿物的颜色是 ,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种。 其中对判别矿物最有鉴定意义的是,无鉴定意义的是。 26、原岩受到、和三大因素的影响,在状态下发生剧烈变化后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 .27、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jvzquC41yy}/5?5fqey/pny1fqi02:;373?4:>h46289;::h:2:e4k682d:f9@
6.考试面审总结范文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握试题细节,理清题意,那么考试之前辛苦的学习与复习在很大程度上将付之东流。考试结束后,许多学生在总结自己非选择题失误的教训时,审题不认真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条。其实,“不认真”大多只是托词,学生没有形成严谨的审题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不少学生看过题后急于表述,出现问题也就在所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222:/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