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河流含沙量是河流水文特征之一。河流含沙量的变化可表征:
①流域植被覆盖率高低及变化
②坡地或河岸沙源地及供沙量变化③河流流量变化、流速变化与挟泥沙能力高底的变化
④地形坡度陡缓变化
⑤土壤疏松度及含水饱和度变化
⑥岩性及岩石风化、侵蚀程度
⑦气候(降水量、蒸发、气温)变化
⑧河口区、湖口区或干支流交汇处涨水与退水产生水位落差而影响流速和输沙量。例如河流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对三角洲的形成有利。
(2)河流的侵蚀或淤积的变化要综合多种因素分析。当侵蚀速率大于淤积速度,产生河床侵蚀而加深加宽,反之,当沉积速率大于侵蚀速率,则使河床变浅而淤积。
(3)小尺度时间或空间的冲淤异常变化现象常常要考虑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影响,甚至火灾等的影响。考虑人类活动的干扰。考虑降水历时、降水次数、水循环各环节的异常变化等。
基本原理: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水平:挤压或张裂。垂直:断层、地层上升或断裂下陷);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4.演变过程自然因素的影响
α气候:气温、温差、光照、降水、湿度、风力、风向
b水文:流量、流速、水温、洋流、波浪
C地形:落差、坡度、坡向、地质构造、岩性
d冰川:冰蚀、冰碛
e植被:覆盖率、郁闭度与截、涵养水源
f自然灾害等要素对地貌变化过程产生的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
g坡体重力作用,崩塌、滑落;水土化学物质的凝固作用等。
5.注意内外力作用的间歇性影响。注意侵蚀速率与沉积速率大小的对比。
6.某时段某地理因素处于影响的突变期→受其影响的地理现象波动性大,变化幅度大。例如:地壳水平或升降运动→地势落差变大→引起地貌变化大。
再如:暴雨→地表径流量的突增→流速加快→流水侵蚀加强→河道排水不畅→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突发→堰塞湖形成。
西北干旱区春、夏季日温差大→内流河流量有日变化大的现象。
7. 地壳抬升过程,流水侵蚀下切作用才更强烈。
8.河流源头有向源侵蚀现象→分水岭侵蚀差异→分水岭变动→流域面积变化;中游下蚀为主;下游侧蚀为主,沉积作用加强。侵蚀强度与流量、流速、岩性、地壳运动、水灾等因素有关。
9·河流凹岸侵蚀明显,凸岸沉积为主。
11·河流水系特征:流向、流域面积、流程长短、河网疏密、水系形状、河床深浅、河道曲直、河面宽窄、落差大小
12.河流交汇处或河流入海口会产生顶托堵水作用,推高水位,减慢流速。
例题分析
1.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图3示意),其成因是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参考答案
1.A
试题分析
图中可以看出,建坝后与建坝前比,建坝后大坝下游附近该测点河床的沉积物中,颗粒较小的减少很多,说明这些小粒径更容易被侵蚀后再被搬运走了。题干中也有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的信息。故推理过程应考虑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的最可能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不可能是风化或沉积作用。颗粒较小的减少了,也不可能是搬运后的沉积。故选A。
参考答案
2.D 3.A
试题分析
①.审题注意探究的是河床纵剖面。不要与平常训练的河流阶地混淆。研究的主题归入河床由于冲淤变化而发生深浅变化的现象。:
②.研究河段位于板块边界地带,地壳抬升的地质状况。该河段特征呈现流量大,落差大,流速快。正常情况是流水下蚀速率大于沉积速率。
③.但是据图中信息发现有特殊性现象。该河段现状(实际)河床海拔高于推测的原始(理论)河床。第二阶该河段明显呈现河床有变浅趋势,说明沉积速率远高于侵蚀速率,这与常规原理相反。由此推论,这种特殊情景应属于地理环境某因素产生的特殊现象,即泥石流和滑坡堆积物加高了河床。近几十年来较短时间内该河段有湖泊发育,更进一步说明是由于泥石流滑坡而形成的堰塞湖多。故第2题选D,第3题选A。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5、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4.D5. B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l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6.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7.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参考答案:
6.C 7.B 8.D
黄河临河段地处河套平原,河床宽浅,河道横向变化幅度大。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下图示意“1988~2014年黄河临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9~11题。
9.该河段河道明显变宽的年份是
A.1989年 B.1991年
C.2000年 D.2013年
10.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
A.流速增快
B.输沙量增大
C.结冰期延长
D.径流量变小
11.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A.上游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B.上游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C.上游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
D.宁夏平原灌溉引黄河水增多
答案9.B 10.D 11.C
试题分析
第9题
读图可知,1991年左岸与右岸均为正值,说明河流两岸均受侵蚀作用,河道变宽,故选B。
第10题
读图可知,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左岸侵蚀减弱,右岸淤积增强,说明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径流量变小,D对;流速增快,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应以侵蚀作用为主,A、B错;结冰期长短与气温变化有关,与淤积和侵蚀关系不大,C错。
第11题
读图可知,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是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所致,极有可能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或者植被恢复有关,故选C。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流域水电站众多。2003年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并开始蓄水;2010年金沙江梯级电站陆续建成、运行。香溪河为长江一级支流,位于三峡库区,汇口距三峡坝址约30 km。拦门沙坎是河口附近凸出于上下游河段河底连线之上的成型堆积体。深泓线即沿河流方向最大水深处的连线,沿此线的剖面为河流的纵剖面。图1示意香溪河汇入长江分布,图2示意香溪河河口段纵剖面冲淤变化情况。
(1)分析深泓线PQ段弯曲的原因。
(2)说明2004~2017年香溪河河口段泥沙淤积的时空变化特点。
(4)香溪河河口形成拦门沙坎的可能性较小,推测其原因。
.参考答案
(1)该段河道弯曲,河流凹岸受流水侵蚀而水深较大,故深泓线向凹岸弯曲。
(2)时间变化特点:淤积速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以后淤积明显减缓。空间变化特点:越往上游(随距河口里程越大),泥沙淤积厚度变化越小。
(3)2010年以后,长江上游多个水电站相继运行造成干流含沙量显著下降时,该河河口段的泥沙淤积也趋缓;三峡工程建成并蓄水后,干流水位升高,顶托作用强,干流泥沙更易倒灌进入支流;该河口河水汇入长江的朝向容易发生干流泥沙倒灌。
(4)上游干流水电站拦截泥沙,三峡工程减淤调度等,使河流含沙量减小;流域植被条件不断改善。
13.某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试题分析:
该小题先考查了冲淤平衡的断面横向平衡问题。在地形平坦的弯曲河道,由于流水下蚀作用不明显,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由于凹岸水流速度快,凸岸水流速度慢,则会发生凹岸冲刷,凸岸淤积的冲淤不平衡现象。但是该河段由于地处山区,落差大,流水以下蚀为主,侧蚀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岩石坚硬。所以河面宽度基本不变,保持河道断面平衡。如下图说,高山峡谷。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试题分析
该小题开始考查河流纵向冲淤平衡问题。示意图呈现出来的是河床被冲刷,说明该时期上游来沙量小(融水补给不是雨水补给,坡面冲刷力量小,坡面水土流失少),而河段泄沙量较大(流量增加),携沙能力强。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的同样是河流纵向冲淤平衡问题。示意图呈现出来的河床被淤积,说明该时期上游来沙量大(雨水冲刷),而河段泄沙量较小(降雨过后,流量快速下降),携沙能力弱,河床被淤积。
14.指出下图中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
②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
③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④入海口附近大陆架窄小陡峭,且受洋流运动影响,泥沙较难沉积成陆。
材料一 薰衣草原产地中海沿岸,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等实用价值。薰衣草耐寒、耐旱、喜光、怕涝。年降雨量在600~800mm最为适宜。其根系发达,性喜土层深厚、透气良好的沙质弱碱性土壤。上个世纪60年代,伊犁地区开始引种,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
材料二 辫状水系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其宽深比大、河道变化迅速。下图为河谷地形和伊犁河辫状水系图。
(1)简要说明伊犁河辫状水系的形成过程。
(2)薰衣草不仅具有观赏、实用价值,还具有较强的生态价值。请说明其生态价值的主要表现。
(3)分析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引种薰衣草非常成功的有利自然条件。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①中央电视台“走边疆”节目曾对伊犁薰衣草产业现状作过“产业低端,薰衣草难飘香”的报道。请就此为伊犁薰衣草产业发展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②霍城县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增加薰衣草种植面积5000亩。这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请说明这些人担忧的理由。
参考答案
(1)伊犁河流量以冰雪融水、大气降水为补给,流量不稳定,含沙量大;当洪峰来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山前倾斜平原,流速减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浅滩;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干沙岛及多股的分叉河道;洪水再次来时,在原有的河道中又会形成新的沙岛以及新的河道。
(2)薰衣草为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能够改善土壤质量;遏制水土流失;防止土质沙化;净化空气等。
(3)伊犁河谷面向西面敞开,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较为丰富;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为冲积扇,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
(4)①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打造特色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②扩大种植面积,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各区域农业结构雷同,会造成恶性竞争局面;配套的科技推广、加工能力等难以跟上,难以发挥规模效益。(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