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湘教版必修1(P80)写道:
谷风沿山坡上行时,常可形成山顶积云,有时甚至出现阵雨。
使用更加学术的话语来讲,夜间山风下泻抬升暖温气层,是形成夜雨的主要原因(刘文杰等,1997)。这是在热力环流的情境下说明的。但是,到了复习阶段,与逆温相关的题目就会出现。一做,学生马上会感到困惑:山地易致地形逆温和夜雨,两者矛盾吗?
逆温按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等。通常情况下,山区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但由于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时在某个高度,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气温反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地形(山区)逆温。
逆温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其中平原最多,山区次之,盆地最少(王晓明等,2009)。山区温度随高度分布的一般气候规律是:地形高度越高,气温越低。当使用自动站资料分析逐日温度随高度的垂直分布时会发现,在气温持续回升期间,有时会出现山上气温大于山下气温的异常现象(即地形逆温)(丁仁海等,2013)。
地形逆温主要以辐射、地形混合型逆温为主,是由辐射冷却和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还有在冷暧平流过境后的晴好天气,由强烈的辐射降温引起的辐射型逆温。另外,在地形影响下冷暖空气的强弱及升降速度的差异,使同一山坡在不同高度可出现冷暖相间的地带,由于山区的盆、谷地及洼地形是冷空气堆积场所,使盆谷地形本身又产生强烈的辐射冷却,盆、谷壁的冷迳流下泄,底部暧空气上升,使得盆、谷壁的气温高出底部很多,形成强烈的地形型逆温。大的天气系统过境造成的平流逆温主要出现在海拔1000m以上(霍治国等,1993)。
从位置来讲,天山、哀牢山、武夷山都存在多层逆温,相比海拔较高处,山脚逆温出现频率高,强度较大,厚度达到400 m。海拔300~1300m段内各山都会出现逆温。各山不同坡向逆温出现的海拔高度、厚度、强度不同,但不同年份的总体走势变化不大(王幸等,2015)。
从形成时间来讲,山区低层大气温度层结也与平原地区有明显差异,最突出的是夜间常出现很强的逆温。这是因地形作用会增强辐射逆温,夜间山坡冷却很快,冷空气沿坡下滑至谷底聚积,逆温发展比平原快又厚,强度更大。一般来说,地形陡峭、相对高差大的山区,全年逆温天数多,逆温层较厚,逆温强度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并会出现多层结构(于海军&范天红,2010)。【这一点跟山谷风很类似】
从形成辐射逆温的条件来讲,要求晴朗无云而有微风(2~3米/秒)的夜晚。因为云能减弱地面的有效辐射,不利于地面的冷却。风太大时,大气中的垂直混合作用太强,不利于近地面气层的冷却,无风时,冷却作用不能扩展到较高气层,不利于逆温的厚度,适当的风速,既有利于一定厚度的逆温层的形成又不会因强烈的混合作用而使近地面气层冷却。【这一点是必要条件】
从形成机制来讲,山坡上部空气首先变冷,沿山坡下滑,由于冷空气的流入及辐射冷却,谷底迅速变冷,生成冷空气湖,形成逆温层的底部,而较暧空气位于冷空气之上,形成山坡暖带。初期暧带位于山坡下部,随着温度继续降低,强烈的辐射冷却及山坡上部的冷空气不断流入谷底,逆温层加厚,暖带位置逐渐抬升,清晨最低温度出现前后,逆温层厚度达到最大值。逆温层顶一般位于山体相对高度的1/3-1/4处。日出后由于太阳的辐射,温度升高,地面湍流加强,暧带破坏,逆温消失(霍治国等,1993)。
到了这里,我们要总结一下,地形逆温强调的是【地形】和【辐射冷却】。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周淑贞,1997)。换言之,山地的热力作用只是地形逆温形成的一个加强因素。
一、 概念
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又名“草炭”、“泥煤”,形成于第四纪,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嫌气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其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一部分矿物质。
二、 主要成分
微观来看,泥炭含丰富的氮、钾、磷、钙、锰等多样元素,是纯天然的有机物质,它是一种无菌、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物质,可作多方用途。
宏观来看,泥炭在自然状态之下,其组成的物质横跨液相、气相和固相,是由三种相态合成的,其中固相物质主要包含“有机物质”和“矿物质”两个部份。
有机物质是泥炭的主要成分,据测量,泥炭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国外认为应超过50%),其中固相的有机物质比例为最高。
三、理化性质
有机质含量高
质地松软易于散碎
多呈棕色或黑色
具有可燃性和吸气性
pH值一般为5.5~6.5,呈微酸性反应
呈层状分布,称为泥炭层。
四、 区域分布
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泥炭的踪迹,大部份发掘到的泥炭层多在9000年前——上一次的冰河期结束、冰河北退之后才形成的,像这样的“泥炭层”,形成的速度非常缓慢,有时每年只有一公厘的程度而矣。
除了美国佛罗列达州的大沼泽区外,几乎所有的“泥炭”区都位于高纬度的地区,而世界上约有60%的湿地地区都是“泥炭”的蕴藏区,其中约6%的地区已经被开发为农耕或育林使用,因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
五、 形成条件
生长在沼泽中的植物的枯枝败叶必须没入水中,隔绝空气,才能防止氧化分解,在还原条件下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腐植酸等泥炭物质。如果没有水体沼泽条件,植物遗体暴露在空气之下,在自然界的化学反应中就会被分解掉,不可能成为泥炭。
但植物的遗体堆积在水中,迟早会使水体变浅,最后植物遗体暴露于空气中风化,不能成为泥炭。所以,泥炭沼泽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是不断沉降的,其沉降的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相同时,泥炭层堆积越来越厚,当沼泽的沉降速度大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时,植物会被水淹死,泥炭化作用终止。当沼泽基底沉降速度小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时,植物的遗体分解,同样泥炭化作用停止。所以泥炭层的堆积厚度在没有大的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时,主要受控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与沼泽基底沉降速度相同的时间长度。
因此可以简单的概括泥炭的形成条件如下:
气候条件:潮湿、低温阴凉、多雨
构造条件:构造沼泽要持续缓慢沉降
地理环境:有稳定的水体
六、 基本用途
不要看着泥炭长的不咋地,但人家大有可为,在生活生产中具有很多用途,具体如下:
1、燃料:
许多盛产泥炭的地方,泥炭主要是被用作日常生活中的燃料来使用的。
2、制酒:
在“苏格兰”制造之“苏格兰威士忌”的过程中,泥炭被大量用来烘烤已发芽的大麦以使其具有独特的烟熏味道,这已经成为“苏格兰威士忌”的风味特色,业内称之为“泥炭度”,泥炭这名词最常被提及的场合就是这里。
3、建植:
泥炭其本身的丰富营养成份,对于植物而言非常有利,所以泥炭被大量采用来建植草坪、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绿茵场地、草地园林和栽种花卉等,是上佳的复合肥原料之一,这也是“草炭”称号的来源之一。
以上所述之各类场地,往往在建植前都需要对土壤进行特殊处理,而由于“草炭”排水功能佳,加之肥效较长,能促进地下根系的生长,达到色正株壮之效果。因此,“草炭”对土壤“种植层”便有基础性的改良作用,也对今后草坪的生长、护理和保养的帮助甚大。
4、建筑:
尤其是建做屋顶花园的话,更是非泥炭莫属,这是由于泥炭的干重和湿重分别是是普通土壤的20%和30%,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所以一般以采用2份普通土壤比1份泥炭的比例做成混合土来建做屋顶花园,既可减轻土基重量20%至30%,又可改善土基透气性和养份结构。
5、盆栽:
泥炭已成为当前温室盆栽以及中、高档花卉生产、栽培的必需品。理想的盆花栽培基体物质是用30%-70%的泥炭,掺和适量的蛭石、珍珠岩等材料进行精心养殖,因此在购物时不难见到专门出售的泥炭土。
6、育苗:
花卉与蔬菜的育苗过程,可采用泥炭为介质材料,或充当为基质结构来培育幼苗,这可大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提高幼苗的发育质量和成活率。
7、原料:
泥炭是有机无机肥的主要添加原材料,也是生产优质花卉营养土、育苗床土、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出口盆栽花卉基土等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材料。这主要是因为泥炭本身就已经是无公害的绿色肥料,用之而生产的各类生物菌肥、高效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具有长效、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等优点,同时也是现时中国重点推广的建设“绿色生态”农业环境的理想肥料。
8、 改良土壤:
对无论是种花、种草或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土壤,如有板结、硬化等现像,只要加入适量的泥炭便可恢复并提高土壤的持水、通气和保肥的能力,又能增加营养成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以达到更佳的经济效益
泥炭(又称为草炭或是泥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泥炭是沼泽在形成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沼泽地形的特征之一。近年来,泥炭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下图为中国泥炭分布示意图,图例1表示储量大于100万吨;图例2表示储量预测大于100万吨;图例3表示储量在30-100万吨之间;图例4表示储量大于10万吨。
图例为泥炭分布区界。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泥炭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是( )
①青藏高原 ②东北平原 ③华北平原
④江淮平原 ⑤塔里木盆地 ⑥四川盆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下列物产中,与泥炭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石油 B.小麦 C.铁矿 D.陶瓷
答案:B A
泥炭土是指河流沉积平原或山间谷地中,由于长期积水,大量水生植物因缺氧分解不充分的有机残体积累而形成泥炭层的土壤。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下游河谷沼泽泥炭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泥炭层所在区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与沉积作用
B.生物风化与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与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与沉积作用
4.该地泥炭层深厚的原因是
①植物茂盛,有机残体数量多
②河流沿岸,河流泥沙沉积多
③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缓慢
④沼泽广布,有机质分解缓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 B
5.(2020年武汉高三3月线上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图9)位于湖北神农架西南边陲,区内有亚高山草甸和多种蕨类沼泽,平均海拔1730米,气候冬长夏短,年平均降水量约1500mm,各月降水均匀。大九湖盆地石灰岩广布,落水洞逐步发育,溪流通过北侧落水洞群流到外部。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林地分布于盆地周边的高山上;灌草散布于高山基部;耕地、沼泽.等分布于中央盆地。大九湖湿地形成年代久远,中央盆地沉积了深厚的泥炭(泥炭是植物遗体沉入沼泽底部,由于潮湿等原因无法完全分解,残留的植物遗体多年积累而成)。因泥炭富含有机质,吸水能力强,吸附性能好,历史上当地农民多采挖泥炭用作种植肥料。
大九湖湿地公园成立前,正面临着湿地加速变浅变干的处境。湿地公园成立后,为了保护湿地,大九湖区经济从“湿地开垦”逐步过渡到“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1)请从气候角度出发分析大九湖盆地泥炭沉积的有利条件。(6 分)
(2)试推测公园成立前大九湖湿地变浅变干的原因。(6分)
(3)说明当地农民大量采挖泥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8 分)
(4)指出大九湖地区产业多元发展的方向。(6 分)
【参考答案】
(1)湖泊的静水环境利于泥沙沉积(2 分),上游河水经过了多个湖泊连续沉积(2 分),同时流域植被覆盖率高(2 分)(,这些都导致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满分 6 分)
(2)(气温升高,上游冰雪融水增多,)伊利湖水位上升(2 分);冰川北退,下游河道通畅,水位下降(2 分),导致上下游水位落差增大(2 分)(,流速加快。)(满分 6 分)
(3)控制水流措施类:伊利湖出口修建水闸;引水分流;在尼亚加拉瀑布上游兴建水库等。(任答 2点得 4 分)
加固措施类:用混凝土加固崖壁;在跌水潭底部铺设缓冲物;用混凝土加固跌水潭底部等。(任答 2点得 4 分)(满分 8 分)
6.【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托夫达尔河位于挪威南部,源头高地海拔超过1000米,向南流入托普达尔斯峡湾。流域上游区域以高山、荒地以及泥炭沼泽为主,下游大部分地区被针叶林覆盖。流域内几乎没有农业、工业和居民。研究表明,随着副极地地区气候的暖湿化,托普达尔斯峡湾氮元素含量将持续增加,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图13为托夫达尔河流域示意图。
7.【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泥炭是指植物残体在多水嫌气的条件下因不能完全分解而形成的有机堆积层。泥炭地是陆地上的最大碳库,储存了全球土壤碳的25%。爱尔兰发育了广阔的泥炭沼泽,当地重要的燃料能源就是泥炭。传统的泥炭开采需要挖排水沟把水排干,然后用铲翻出一块块泥炭草皮用作燃料。然而,长期的泥炭沼泽开发已经导致了当地碳排放不断增加。
说明泥炭沼泽开发导致碳排放增加的原因,并为爱尔兰减少泥炭沼泽碳排放提出实用性措施。
答案:
原因:沼泽水排干导致泥炭分解作用增强;沼泽表层植被破坏,固碳作用减弱;草皮用作燃料燃烧,释放的CO2增多;沼泽变干引起火灾风险增加。
措施:修建生态水坝并阻塞排水沟,使沼泽重新滞水湿润;种植适宜的植物(退耕还湿),恢复沼泽地表植被;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泥炭燃料的依赖;将修复的沼泽适当开发生态旅游,以淘汰传统泥炭开采的经济活动;划定自然保护区,对沼泽进行定期检测保育等。
人教版 新教材
自然灾害的防避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掌握主要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涝等)的防避措施。【区域认知】
2.熟悉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紧急避险和疏散逃生的方式方法。【地理实践力】
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地震灾害的防避
1.防灾减灾基本措施
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预警、救援能力
2.地震灾害的防避措施
(1)社会层面
监测
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
预报
加强地震预报科技攻关
制度预案
加强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制订和组织实施
教育
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避灾害的意识及能力等
(2)个人层面
地震时: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
地震后:要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
崩塌、滑坡、海啸、火灾等
知识清单二 洪水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洪水前
判定洪水警戒水位,选定最佳逃生路线;留意洪水预报,接到洪水警报后尽快撤离;沿门框和窗框码放沙袋,尽可能将水拒之门外;关闭燃气和电路,准备应急的食物、饮用水、手电,以及便于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等
手电筒、口哨、旗帜、鲜艳的床单、燃烧的布条等
洪水中
设法向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在户外,突遇洪水袭来,立即向高处躲避。在室内,要转移到上层房间,直至爬上屋顶,等待救援;如洪水持续上涨,暂避的地方难以自保,则要充分运用门板、桌椅、大块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逃生
洪水后
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不食用腐败的食物,饮用水必须煮沸后引用;积极参加灾后生产与重建活动
洪水灾害后容易引发疟疾、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或是食物中毒。
知识清单三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开展滑坡、泥石流风险性评估。
(2)对潜在性滑坡、重点区域和沟谷进行监测。
(3)采取工程整治措施。
2.个人层面
滑坡
(1)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2)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3)建造截水沟、排水沟、防水覆盖层,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面。(4)通过削坡减载来减小下滑力;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5)科学逃离。
泥石流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2)不能将冲沟当做垃圾排放场。(3)保护和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4)雨季或者暴雨时,不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5)科学逃生,及时发出泥石流预警信号。
地震预报能准确预报每一次地震吗?为什么?
不能。地震预报目前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地震预报有过多次成功案例,但是还不能准确预报每一次地震。
地震发生时,教室里的师生该如何避灾
比较城市内涝与洪涝的危害
城市内涝的范围一般不会向洪水灾害那么大,主要造成人员出行不便,一般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洪涝可能导致大面积地区被淹没,桥梁、建筑物、道路毁坏,人员伤亡等。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
典型滑坡的发展阶段
发生滑坡时,正确的逃生方向
发生泥石流时也可以像躲避洪水一样,爬到树上躲避吗?
不可以。因为在泥石流流动过程中,树木可能被撞断卷入泥石流,所以爬树逃生不可取。
任务清单一 地震后次生灾害的防避
情境探究
[探究] 说出除了海啸之外,地震还会引起哪些次生灾害?
提示 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爆炸、水灾、火灾、瘟疫、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
素养凝练
1.震后常见次生灾害
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2.震后次生灾害的防避
(1)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品,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组织抢修。
(2)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及时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3)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密切关注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4)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滑坡或塌陷。
(5)在接到关于地震的预报以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素养应用
例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此次地震产生的原因。
(2)结合震区自然环境状况,指出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3)请说出政府为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应采取的对策。
[尝试自解] (1)
(2)
(3)
[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
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图像信息
映秀镇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盆地西侧;地处断裂带上
设问信息
地震产生的原因和次生灾害以及应对措施
[思维路径]
(1)
(2)
(3)可从灾前的灾害预防、灾中的有效避灾、灾后的有效救援等环节展开,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 (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并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2)由于本地区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降水丰富,震后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要点包括:现代信息技术与监测预报系统建设、生物减灾与工程减灾设施建设、灾害管理与救援系统完善、区域减灾管理与区域发展规划、法制建设与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国际合作等方面)
任务清单二 城市内涝的防避
情境探究
[情境] 入汛以来,从南到北,长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严重内涝。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探究] 概括解决我国的城市内涝的合理化建议。
提示 增加市区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加强暴雨天气的预警、预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素养凝练
1.城市内涝防避措施——社会行动
(1)做好城市管道规划,及时更换、扩充地上和地下排水管道系统。
(2)设立蓄水及水泵系统。
(3)制定灵活有效的紧急应对机制。
(4)对排水系统进行日常检护工作。
(5)路面铺设尽量要求用透水材料,如空心砖等。
(6)扩大绿化面积,加大绿化建设。
2.城市内涝防避措施——个人行动
(1)不向排水沟或管道倾倒垃圾,以防堵塞。
(2)注意要收看或收听当地的气象预报,如果预报大雨,尽量不要进行户外活动,如需外出,尽可能避开地下通道等易积水地区。
(3)行人在下雨时不要在有积水的道路上行走,要注意观察,注意路边防汛安全警示标志,尽量贴近建筑物,不要靠近有漩涡的地方,防止跌入缺失井盖的水井、地坑等危险区域。
(4)开车出门的市民,最好把汽车开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停下来,尽量停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尽量不要在车里避雨,确保人身安全。开车通过有积水的道路时,如果不熟悉路况,应密切关注防汛警示标志,切忌冒险涉水。 涉水时要打开大灯和双闪灯,在进入漫水区前,要注意与前面车辆保持较大车距,最好沿着前车走过的路线行驶,以免水中遇到障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如果车在深水中熄火,不要再启动以防止发动机进水;当汽车外积水进一步加深时,要及时拨打求救电话并逃生。平时,车内要准备能随时砸破车窗自救的物品:如锤子、大号铁钳子、锁车用的钢锁等。当车辆落水打不开车门时,需要使用救生锤敲击车侧窗的四个角落,击碎玻璃后逃生。
素养应用
例2: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内涝渍水次数的多年平均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从城市内涝渍水的季节变化可判断,该城市( )
A.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B.植被破坏非常严重
C.气温变化四季分明
D.太阳辐射春季较强
(2)为防止内涝渍水发生,该市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优化城市主干道路
B.完善城市排水设施
C.降低城市地形坡度
D.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尝试自解] (1) (2)
[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
我国某城市内涝渍水次数的多年平均统计
图像信息
夏秋季节内涝严重
[思维路径]
(1)
(2)
[参考答案] (1)A (2)B
任务清单三 等高线图中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情境探究
[情境]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泥石流发生时,会发出隆隆巨响穿过狭窄的山谷,倾泻而下。它所到之处,墙倒屋塌,一切物体都会被厚重粘稠的泥石所覆盖。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遇到泥石流灾害时,应采取哪些办法脱险逃生?
提示 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向大致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山坡上逃生;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素养凝练
1.等高线地形图中泥石流多发地的判断
泥石流多发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沟谷,尤其多发于山区暴雨多发季节。在等高线图中表现为,等高线向高值弯曲处,即沟谷地带,下图中①处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2.等高线地形图中泥石流逃生线路的选择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大致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高处逃生。
素养应用
例3:某人此时正好位于下图中A点,当泥石流发生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尝试自解]
[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
某人此时正好位于下图中A点
图像信息
A处为河谷,①②③④为四条逃生路线
[思维路径]
→→
[参考答案] D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首先要尽力维护自身安全。
2.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3.防避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4.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应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5.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沟谷处,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6.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大致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高处逃生。
课堂学业达标
1.地震发生时,选择合理的避震方法非常重要,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A.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应乘电梯迅速跑到室外
B.若在室外,应迅速往家跑
C.若正在街上行走,要迅速跑到高层建筑下躲避
D.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可以采用就地躲避的方法
2.下列洪水应急方法错误的是( )
A.爬上大树
B.爬到电线杆上
C.抓住木板等漂浮物
D.尽量跑到高坡上
3.在山区考察或旅游时,若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应当选择的自救方式是( )
A.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上游快跑
B.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下游快跑
C.待在原地立即大声呼救
D.向垂直于沟谷两侧的山坡快跑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据此完成4~6题。
4.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正确的自救方法是(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睡觉减少体力消耗
C.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消极等待
5.地震来临后,下列逃生措施不恰当的是( )
6.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
B.尽量逃向地势较高的山丘或高坡
C.躲在巨石之下
D.水性好的人可在洪水汹涌时逃生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在室内避震可“伏而待定”,在街上行走要迅速避开高大建筑物,以免被砸伤。地震中不能乘电梯逃生。
2.B
解析 爬到电线杆上容易触电,不是洪水应急的正确方法。
3.D
解析 泥石流快速冲向下游,应向垂直于沟谷两侧的山坡快跑,以躲避泥石流灾害。
4.C 5.C 6.B
解析 第4题,不停地大声呼救,消耗体力;睡觉容易错过获救时机;祷告,神也救不了你!最好想办法自救或求救,如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第5题,地震时不能跳楼。第6题,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洪水时,应往高处逃避。故选B。综合自Geo Edu Talk、中学地理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