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黄**(实名认证)
IP属地:广东
下载本文档
1、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分类和特征基础知识 类型: 1.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 2.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灾、洪涝 3.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 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台风、风暴潮 2.20一50环球带:地震、风暴潮、台风、 水旱灾。 山地:地质灾害、冻融灾害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1.人工降雨、消雨、冰雹撒干冰、 盐到云中。 2.防霜冻烟熏、温室。 3.防洪泄洪、分洪工程。 4.防泥石流建涵洞,护坡堤坝。 5.防虫害合理用农药,培育优良 品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员伤亡:防灾准备不同而人员年龄、性别、经济不
2、同而不同。财产损失: 直接:农作物、房屋、道路、企业、古迹破坏 间接:停产、通讯中断、停业、理赔。环境破坏: 滞后性:火山灰、毒气污染环境、森林与农田毁坏。 危害性:巨大,水、大气污染恢复慢。 不可逆:生物灭绝。自然灾害的特点危害性巨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发生时间过程突发性:地震、火山、飓风 时间短、范围小、破坏大渐发性:干旱、荒漠化 时间长、范围大,破 坏严重 种类、频率有区域性:海啸沿海火山震 火山地震带 中国 北方:干旱 南方:洪涝 连锁发生 诱发次生灾害链: 地震海啸瘟疫 地震滑坡崩塌火灾 寒潮低温霜冻 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 风暴潮海水污染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一.地质灾害 1.火山 分
3、布:环太平洋、地中海,东非、大西洋 底。 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危害:破坏极大还引发地震。 防灾:火山灰可肥田,加强监测。 2.地震:岩石圈内部的能量急剧的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震源、震中、地震波(横波、纵波)分布: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板块交界 地区 我国八大地震带。(P30)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衡量指标:震级:地震强度,释放能量大小 裂度:破坏程度,12级 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 建筑物有关危害:5级以上有破坏性, 地裂、房倒屋塌,引起海啸。防灾:加强监测预报,地光、地声、 冲击波,余震,到空旷的地方。3.泥石
4、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分布:夏季暴雨中、后期。 山区沟谷中, 我国西南、东南。成因:暴雨、冰雪融水 山高谷深、地势陡 地表疏松危害:堵塞河道,摧毁农田。防灾: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雨后不要到山谷里走。 4.滑坡: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和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分布;夏季、山区 丘陵,我国西南、东南。成因:岩体、土体破碎疏松,植被少,地势起伏大。危害:位置高、体积大速度快,距离远, 强度高,危害大。 堵塞河道,摧毁农田。防灾: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在山坡上要注意滑坡。 二.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分布:夏秋季节在西北太平
5、洋最多, 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以上,称台风。 (印度洋、大西洋飓风。) 强大:孟加拉湾,中国东南沿海,美国东部和 加勒比海。成因:低纬洋面热空气上升,低空空气向中心流动形成 旋涡。路径:西太平洋-日本,-台湾海峡,-北部湾。危害:强风、暴雨、风暴潮。监测和防灾措施:雷达、气象卫星监测预报。自救:船不要出海,少出门。2.洪涝分布:夏季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湿润区; 海洋气候区的河流的中下游;我国的 东南部。 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 降水时间长。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也诱发洪涝。危害:形成洪水、内涝。监测和防灾措施:卫星监测,修水利工程。自救:找漂浮物(树枝、木板、泡沫塑料) 往高处跑
6、。等待救护。 3.干旱分布:干旱、半干旱区。 非洲最严重,其次亚洲、大洋洲。 天气干旱,任何地区、任何季节也可发生。 春季我国西北地区,华北。成因:长时间气候波动异常引起渐发性灾害。 自然原因:温度高、降水少、蒸发大。 人为原因:农业结构、城建、人口增长、水利工 程。危害:土地干裂,人畜缺水,农业受损。防灾:种树,水利建设。 发展耐旱作物,节约用水。 4.寒潮: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5以下,为寒潮。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秋、冬、春季。 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除青藏 高原、云贵高原部分均可到 达。成因:北半球中高纬大范围的冷空气活 动,南下。危害:大风,降温,暴雪、冻害。防灾:加强
7、预报。 三.海洋灾害1.灾害性海浪 气旋活动引起海浪3m 高。为灾害性海浪。 分布:在沿海地区 成因:强烈的大气扰动,气旋活动、强冷风 危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渔业、农田2.风暴潮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路的现象。类型成因特点分布台风风暴潮台风引起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强夏秋季节台风影响的沿岸美国69年墨西哥湾风暴潮7。5米风暴增水温带气旋风暴潮温带气旋增水过程平缓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北海沿岸中国北方沿海美国东海岸 3.海啸海底地震、火山、滑坡、塌陷引 起的巨浪。 成因:大部分由地震引起。 分布:太平洋、印度洋沿岸。 4.赤潮:人为排污入海,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
8、危害:海洋生物和养殖业。 5.厄尔尼诺:东太平洋,圣诞节前后,水温升 高。 拉尼娜:东太平洋,水温降低。 危害:全球一些地区洪涝,另一些地区干旱。四.生物灾害1.病害:农业: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 林业:杨树烂皮、松疱锈、溶叶病。 成因:气候变异(过干、过湿) 危害:农作物、森林大面积枯萎、死亡。2.虫害: 农业:蝗虫危害最大,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 林业:松材线虫危害最大,松毛虫、天牛。 成因:适宜繁殖的气候,人为造成天敌减少。 危害:农业减产、树木死亡。3.鼠害: 野栖:田鼠、草原鼠、林鼠。家栖鼠。 危害:农作物减产、森林草原破坏、传染疾病。 成因:繁殖快、适应强、天敌少。稻瘟病地
9、质构造房屋选址应尽可能避开顺层滑坡 斜坡发育有断层、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时,将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分离体,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因此,在村镇选址中,应注意观察构造面的组合和分离体的分布特征。当这种不连续面顺斜坡分布时,边坡岩体稳定性差,最易发生滑坡和崩塌等灾害。不合理开挖坡脚易导致斜坡失稳、发生滑坡 在滑坡体上修房、筑路、场地整平、挖砂采石和取土等活动中,不能随意开挖滑坡体坡脚。如果必须开挖且挖方规模较大时,应事先由相关专业部门制定开挖施工方案,并经过专业技术论证和主管部门批准,方能开挖。坡脚开挖后,应根据施工方案和开挖后的实际情况对边坡进行及时支挡。 对岩土工程活动中形成的废石、废土,不能随意顺
10、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堆砌在乡镇上方的斜坡地段。当废弃土石量较大时,必须设置专门的弃土场。最好的办法是把废弃土石从环境负担变为可用资源,在整地、造田、修路等需要填土的工程中加以充分利用。 在滑坡后部随意排放渣石弃土,使滑坡稳定性明显降低,危及下方居民安全。动物出现异常现象猪、牛、鸡、狗等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可能是滑坡、崩塌即将来临。 房屋面临滑坡时,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恋财物。 山体滑坡时,不要沿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向滑坡体两侧。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 我国处在三大板块交界
11、带和青藏四川、云南过渡地区,所以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一 地震1.特点:范围大、频率高、强度大、危害大。 震源浅、裂度高:除浙江、贵州外,都发生过6级的地震。裂度级占全国面积的1/3,人口9亿。2.分布:活动性断裂带上。(8个地震带) 西东,青、新、华北、台四个多发区。3.灾情:东西,人多,城市密。 最重:南北地震带,华北、台湾。 目前:伤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加大。(防震抗震能力加强,经济发展,资产密度加大)二 泥石流、滑坡1.成因:多山、山区占2/3面积,人口1/3,耕地2/5, 岩石易风化,土层厚,遇强降水,水份饱和,土层滑落2.分布:时间上:与降水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在山区,广泛
12、性和相对集中性。 泥石流:东北山区太行山秦岭鄂西川 西云南葳东 藏东、第二阶梯、西南地区最严重 滑坡: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 两线之间3.危害:冲毁城乡,人畜死亡,堵塞河道,引发洪涝,破坏交通,土地植被。4.防灾措施:排查发现隐患,建立监测点,暴雨加强防范。中国的气象灾害 一.台风 1.分布:东南沿海,夏秋季节 2.范围: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 (粤、琼、浙、闽、台) 3.路径:A.向西粤、琼 B.向西北浙、闽、台 C.向西北向东北 4.危害:A.强风:船翻、房毁、树断 B.暴雨:洪涝 C.风暴潮:海水倒灌 5.影响:A.沿海损失严重:人口密,经济发达 B.台
14、盘山 眠山横断山以东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 粤、桂、闽南、台最多。浙赣北部; 苏浙沿海、闽北;淮河流域;海河流域 雨涝:110E以东,2045N, 平原地势低,排水不畅。 东北、西北融雪洪水 黄河上游、下游冰凌洪水2.危害:农作物减产、绝收。3.地区差异:平原:农田受灾重。山区:人员伤亡重。 近年来:城市经济损失农村中国的海洋灾害 一.风暴潮 台风风暴潮:最多 1.时间:夏秋(与台风同)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强 3.分布:两广、琼、台、闽、浙 (与台风同) 4.危害:港口、渔业、盐业、损失大 温带气旋风暴潮: 1.时间:春、秋季。 2.分布:渤海、黄海沿岸。 二 海浪 以台风引发的海
15、浪为主,造成船只翻沉,人员伤亡。中国的生物灾害 一.虫害: 蝗虫: 1.分布:华北、华东沿海,华北河流沿岸低地。 2.危害:农业毁灭性灾害。 3.与气候关系: 干旱:水位降低,适宜雌蝗产卵, 旱后多雨:适宜幼虫生长,蝗灾暴发。 4.防治:化学方法:喷药 生物方法:放养天敌 水稻螟虫1.分布:南方(向北移动)2.危害:水稻大面积死亡3.防治: 农业方法:除草,合理排灌,培育抗虫品种 生物方法:放养天敌 化学方法:喷药黏虫1.分布:从华南东北。(西北、西南也有)2.危害:农作物减产(小麦、水稻、谷子、高梁、豆类、棉花、甜菜、白菜)3.防治:人工杀虫(食物、灯光) 生物杀虫(利用天敌) 化学杀虫(农
16、药)松毛虫森林虫害 林木减产;林业损失;森林生态功能破坏。 二 鼠害1.分布:牧区2.危害: 农作物减产;森林、草场破坏; 危及水库安全;传播疾病。3.防治: 人工捕杀 药物杀死 天敌消灭 综合防治试题题型34.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 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影响,读图回答: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分析、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说明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监测手段。图3为“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图”,据图回答67题。6.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虫害分布区的范围南方小于北方B.西北地区灾害造成损失比
17、东北地区大C.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的灾害强度小 D.洪灾和旱灾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年2月下旬,缅甸境内的森林大火烧至我国云南腾冲境内,经过多天的奋力扑救,明火终于被扑灭。导致这次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主要原因是 地势险要,植被茂盛 气温高,风力强盛 太阳紫外线辐射等级持续偏高 冷锋前暖空气干燥,降水少 A. B. C. D.9.我国目前采用现代化技术,对森林火情进行大范围、可视化 实时动态监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遥感技术可以对森林防火情况进行管理、分析和影像表达B.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监测森林火灾的温度、湿度和火灾蔓延速度C.遥感技术服务于森林资源勘探火灾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D.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
18、火灾进行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的监测10.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灾害是山体崩塌 泥石流 水土流失 滑坡 水库决堤A. B. C. D.08年全国2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采,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走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口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l2分)(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8分)(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
19、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12分)分析:由经纬度得出是南美洲,西部,材料中有高度得出在安第斯山脉中。湖泊为的的喀喀湖,秘鲁和玻璃维亚之间。热带的日温差大于年温差,有四季无寒暑,一雨变成秋的说法。 降水特征一定是总量多少与季节分布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水、旱灾 图示的农耕系统是玻璃维亚的印第安古文化遗址: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答案:(1)年变化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 (4分);日变化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2)年降水量约600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3
20、)低温,冻害(2分)夜间(2分);洪涝灾害,夏季(雨季、I一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一ll月,簪春、秋季即可得分) (2分)。(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4分); 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井使水面与高台(台理)交错分布(3分)。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3分),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2分)。 启示:准确的描述地理特征,降水特点:总量和季节分配;气象灾害:低温还是寒潮。 扩大知识面:包括世界主要国家的地形、气候、文化。 09年北京: 9.在海岛开发的过程中
21、,该岛:( ) A.人口容量最主要受耕地资源、矿产资源限制 B.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甜菜、香蕉和橡胶 C.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开阔,适宜建设深水港 D.需要防范强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考点突破地质灾害地震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5级以上有破坏性加强监测预报火山环太平洋、地中海东非、大西洋海底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破坏极大还引发地震火山灰可肥田加强监测滑坡泥石流夏季山区堵塞河道摧毁农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分布 危害 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时间地点危害监测和防灾措施气象灾害台风夏秋季节西北太平洋强风暴雨风暴潮雷达气象卫星监测预报寒潮冬季来自西伯利亚,除青藏高原均可到达大风,降温冻害加强预报暴雨洪涝夏季我
22、国东南方洪水卫星监测,修水利工程干旱春季和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干裂人畜缺水种树,水利建设发展耐旱作物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灾害区灾害影响海洋灾害区(东部、南部海域)台风、风暴潮、赤潮渔业、石油、船舶、港口 东南沿海灾害区(连云港以南)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城市、港口、海水养殖东部灾害区第三阶梯平原、河流下游洪涝、旱灾、病虫害霜冻(东北)地震(华北)农业、城市中部灾害区第二阶梯大斜坡暴雨、洪水、水土流失、沙化干旱:黄土高原地震、滑坡、泥石:西南。雪灾:内蒙农业、交通、建筑物西北灾害区(新、甘、宁、内蒙W干旱区)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绿洲农业、牧业、城市建筑青藏高原灾害区(青、藏、川西北)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牧业防灾与减灾中国防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一.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 1.灾害监测:先期性措施 A.卫星与遥感监测 B.地面网监测 C.水面水下监测 2.灾害预报:科学依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