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含饱和或过饱和固体物质(泥沙、石块和巨砾)的高黏性流体。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性强的特殊洪流,是中国西部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
需具备3个基本条件:①两岸谷坡陡峻,沟床坡降较大,并具有利于水流汇集的小流域地形。②沟谷和沿程斜坡地带分布有足够数量的松散固体物质。③沟谷上、中游有充沛的突发性供水水源,如瞬时极强暴雨、气温骤高冰雪消融、湖堰溃决等产生强大的水动力。在中国,泥石流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在西部山区,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性强、岩体风化破碎、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常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典型的泥石流一般由3个地段组成:①形成区(含清水区、固体物质补给区)。大多为高山环抱的扇状山间洼地,植被不良、岩(土)体破碎疏松,滑坡、崩塌发育。②流通区。位于沟谷中游段,往往呈峡谷地形,谷底纵坡陡峻,是泥石流冲出的通道。③堆积区。位于沟谷出口处,地形开阔,纵坡平缓,流速骤减,形成大小不等的扇形、锥形及垄岗地形。
泥石流的分类
常用的、有实际意义的分类有:①按流体性质分。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②按物质补给方式分。坡面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沟床泥石流,溃决泥石流。③按流体中固体物质的组成分。泥石流、泥流、碎石流、水石流。④按发育阶段分。发展期泥石流,活跃期泥石流,衰退期泥石流,间歇(中止)期泥石流。⑤按暴发规模(一次泥石流最大可冲出的松散固体物质总量)分。特大型泥石流(大于50万m3),大型泥石流(10万~50万m3),中型泥石流(1万~10万m3)和小型泥石流(小于1万m3)等。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勘测与防治
①泥石流的勘测。应首先进行泥石流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的区域性调查,弄清泥石流可能带来的危害;制定泥石流的治理规划,泥石流治理设计,则需要进行专门性工程勘察,对泥石流的规模、物质组成、运动特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调查和实验分析,以及重要保护地段的模型试验等。②泥石流的防治。包括工程措施,如拦截及固坡工程、排导(泄)工程、停淤工程。生物措施,如农田治理、植树造林及种草等。行政管理措施,如宣传教育、法制管理、建立泥石流预测预报系统等。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进行区域泥石流调查,并根据其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在以后的勘测阶段,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勘察,提出相应的工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