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泥石流的性质、激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发生位置、危害性、流体中固体物质颗粒组成、发生频率高低、规模大小、泥石流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对泥石流进行分类。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泥石流,然后把各种分类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就可以较全面地认识泥石流,为有效防治泥石流提供科学依据。常见的泥石流分类有8种。
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也称坡面泥石流)。
沟谷型泥石流一般流域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有明显的沟道,水系发育完整。
泥石流按爆发频率可分为高频率泥石流、中频率泥石流和低频率泥石流。
弃土、弃渣、水库与引水渠道渗漏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
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有四种。
泥石流的危害方式主要有冲刷、淤埋、冲击、磨蚀和堵塞等。
(1)随时注意当地气象部门在电台、电视台上发布的暴雨消息,利用电话、广播等设施收听当地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消息;当天降大雨或大暴雨时,一定要有人值班,一有情况及时叫醒睡觉的人。
(2)时刻注意听屋外任何异常的声音,如树木被冲倒、石头碰撞的声音。离沟道较近的居民要注意观察沟水流动的情况,如沟水突然断流或突然变得十分混浊。当有上述异常情况出现,可能意味着泥石流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应立即撤离。
(1)处于泥石流沟道中或堆积扇上,应迅速爬上沟道两侧的山体,切记不要顺沟道向上游或下游跑。同时注意不要爬到泥石流可能直接冲击的山坡上。
(2)在居民点,迅速离开泥石流沟两侧和低洼地带,按预定路线,撤离到安全地点。不要留恋财物,时间就是生命。
(3)当地有关部门应立即启动防灾预案,封闭泥石流沟下游的道路,切断电源和气源,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2)首先抢救被埋压的人员,紧急疏散位于危险地带及危险建筑物内的人员,对伤员进行抢救和治疗。
(3)对泥石流灾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发展趋势,根据灾情发展趋势制定相应对策,如将重要物资转移,完成应急抢险工程,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4)安排好灾民的吃、住等最必要的生活条件,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
前往山区旅游,一定事先要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预报,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山地景区旅游。旅游中防范泥石流应注意以下几点。(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同时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夜间密切注意雨情,如有异常情况发生,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
(1)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向泥石流沟两侧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2)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3)长时间降雨或暴雨后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