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
由地震引发了砂涌现象
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围、冲毁
20名群众失联
事发后
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
连夜组织救援
图源丨新华社
那么
什么是浅源地震?
砂涌现象又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救援工作而言
高海拔地区的低温
当地近几日的最低气温
达到了零下15摄氏度左右
避难时如何保暖?
出现失温怎么办?
砂涌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发生时,青海省民和县金田村村民杨忠强一家正在酣睡,被地震惊醒的他,连衣服鞋子也没来得及穿就往屋外跑。跑到外面,杨忠强看到一股“泥石流”就在从离他们五十米开外的地方奔来。 杨忠强回忆说:“我们就四处跑嘛,等它到了我们房子的时候,我们已经跑很远了,当时那股‘泥石流’突然停下来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图源丨新华社
据了解,村民以为的“泥石流”,实际上是地震引发的砂涌。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颜颜介绍,很多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所谓的“砂涌现象”。在强震发生之后,由于地壳的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会进行一种强烈液化的现象,液化的沙层会沿着一定的通道受挤压变形,直达地表,形成我们看到的砂涌现象。
图源丨新华社
砂涌为何会出现在这里?这与附近的一条河沟关系密切。据悉,这条河沟平日储水不多,除雨季外基本为干沟状态。地震发生后,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底层泥浆翻涌而上。
图源丨央视新闻
河沟在离金田村不远的公路岔口,宽度从20多米变为3—4米。由于宽度变窄,泥浆无法继续通行,继而溢出河沟。目前连接两个村的公路,仍然在淤泥的掩埋之下。
此外,韩颜颜介绍,砂涌与余震无直接关系。砂涌比较多,不一定代表着后续可能来大地震;不发生砂涌,也不代表后面就安全;二者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一次正常的现象。
什么是浅源地震?
记者12月20日从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积石山6.2级地震新闻发布会获悉,截至19日下午3时,甘肃省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工作重点将转为伤员救治和受灾群众生活安置。而此次积石山6.2级地震是破坏力最强的浅源地震。那么,什么是浅源地震呢?
图源丨新华社
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1.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在浅源地震发生时,由于震源较浅,所以震动幅度较大,容易造成建筑物倒塌和地面断裂。
2.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这类地震的震动幅度和震源深度都比较适中,因此对地表的破坏相对较大。
3.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这类地震的震动幅度较小,但是由于震源较深,所以能够引起地表较大的变形和破坏。
避难时如何保暖?出现失温怎么办?
甘肃省积石山县海拔1735米至4309米,县城海拔2300米左右。过去三年,该地区12月下旬平均气温为-7.6℃,最低气温为-17.9℃。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表示,本周积石山县持续低温,最高气温在0℃左右,最低气温普遍在-10℃至-14℃,全天体感都十分寒冷。 持续低温会使被困人员面临失温的危险。
图源丨新华社
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当体温在35℃以下时,就会发生失温。失温必须立即处理,否则患者可能会丧命。
轻度失温(体温在37℃-35℃)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
中度失温(体温在35℃~33℃)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有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手无法完成一些最为基本的动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糊。
重度失温(体温在33℃~30℃)人的意识已经变得模糊,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或者说根本感觉不到冷甚至不觉得冷,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死亡阶段(体温在30℃以下)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昏迷,这个时候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微颤而停止跳动,而这个阶段的最后结局就是死亡。
图源丨新华社
如果遇到失温,我们应该这样做:
第一,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遭遇失温时最关键的,是首先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其次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做不同处理。因为失温跟温度、湿度、风力都有关。所以应该尽快进入避风避雨场所,换上干燥衣物。有条件时保温转运至专业医疗救治场所。
第二,分级复温,循序渐进。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危害。
1.轻度失温:将失温者转移到避风、避雨的安全地带,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更换干燥衣物。要避免对周围的肌肉(如手足)按摩,因为外周低温的血液回到内脏会带来更多伤害。可以烤火取暖,或者使用加热毯和室温加热,室温推荐在28℃。
2.中度及重度失温:需要对躯体核心区加热复苏,可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区给予保温袋加热,如在医疗场所可用温热等渗液体腹腔冲洗。在缺少这些条件时,应尝试可能的其它复温方法,同时尽快实施转运。现场救援主要是做好身体的包裹,用轻柔的手法担架转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因为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会带来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增加失温者死亡的风险。
另外,对于失温患者的抢救,不要轻易放弃。中重度失温对身体组织,尤其是大脑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会出现类似“假死”的状态:瞳孔放大、没有痛觉、心率和呼吸减慢,但实际上人还活着。只有当失温者的体温接近正常,仍没有生命体征的才可宣告死亡。
甘肃、青海将持续做好
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确保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编辑|康轩山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