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陆**(实名认证)
IP属地:上海
下载本文档
1、泥石流基本特征1 泥石流沟域特征1.1 沟域形态#沟沟域形态近似矩形,沟域平均纵向长度4.7km,平均宽度1.5km,沟域面积6.8km2,沟域分布较对称,沟域最高点位于北西侧,高程1827m,最低点位于鱼溪沟汇入白沙河口,高程860m,相对高差967m。#沟发育有一条支沟玉溪沟,长2.7km,宽50-80m。1.2 沟道特征(1)主沟沟道特征#沟总体上为深切割“V”型谷,总体上具有岸坡陡峻,切割深度较大的特点。主沟纵长4.7km,主沟沟头最高点高程为1680m,沟口与白沙河交汇处高程为860m,相对高差800m,主沟平均纵坡降170,其中上游与支沟一交汇处以上沟段纵坡陡峻,平均纵坡336,而
2、以下沟段总体上纵坡略缓,平均纵坡68。#沟上游较为狭窄,从支沟一至沟口沟段逐渐变宽,下游宽度一般可达50150m,但局部地段也较为狭窄,形成宽窄相间的变化特点。照片 1 主沟上游全貌照片 2 主沟下游沟道(2)支沟道特征支沟一沟谷狭窄,纵坡陡峻,水动力条件良好,4.20地震后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松散固体物源丰富,泥石流易发程度较高,支沟泥石流为鱼溪沟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较丰富的物源补充和动力条件。支沟一泥石流沟道均不同程度受揭底冲刷严重,沟道下切深度为1-3米。沟道下切后,沟壁垮塌严重,垮塌物质均参与泥石流运动。照片 3 沟道切割严重 照片 4 坡面侵蚀严重 照片 5 沟道特征 照片 6 支沟一全
4、威胁沟口的煤厂。因此,鱼溪沟泥石流目前危害程度属大型,进行勘查和治理显得必要而紧迫。3 泥石流灾害史和流体特征#沟为低频泥石流,据访问,该泥石流于2006年暴发,2处木结构房屋冲毁,多处房屋受损,死亡2人。鱼溪沟泥石流均为暴雨洪水诱发,主沟泥石流性质为稀性泥石流,规模为中型。4 泥石流沟物源类型、分布及物源量估计#沟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较丰富,且物源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于鱼溪中游和上游及支沟玉溪沟上游。本次勘查共调查物源点11个,物源类型主要包括崩塌堆积物源、滑坡堆积物源、沟道堆积物源和坡面侵蚀物源等四类。据勘查统计计算的结果,沟域内崩塌堆积固体物源总量为0.275×104m3,可能
5、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0.1×104m3;沟域内滑坡堆积固体物源总量为4.4×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1.45×104m3;沟道堆积固体物源总量为24.8×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4.6×104m3;坡面侵蚀固体物源总量为9.68×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2.52×104m3。共计有松散固体物源量39.1×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8.67×104m3。其中大部分崩塌、滑坡堆积物源主要为4.20地震后新增物源量,也有一部分崩塌、滑坡堆积物源在2
6、013年“7.9”特大洪灾中新近形成,而沟道堆积物源主要为人为胡乱堆砌形成,这些均属于新增储量,可见,沟域内新增物源量,特别是动储量所占比例大,泥石流危险性也相应大大提高。表 1 #沟泥石流物源情况统计表编号类型位置稳定性物源总量(万m3)物源动储量(万m3)补给方式补给条件B1崩塌堆积物源玉溪沟下游欠稳定0.0400.020洪水或泥石流裹挟、坡面冲刷暴雨、洪水或泥石流冲刷B2崩塌堆积物源玉溪沟中游欠稳定0.1350.05洪水或泥石流裹挟、坡面冲刷暴雨、洪水或泥石流冲刷B3崩塌堆积物源鱼溪沟上游欠稳定0.10.03洪水或泥石流裹挟、坡面冲刷暴雨、洪水或泥石流冲刷H1滑坡堆积物源玉溪沟上游欠稳定
7、3.01.0暴雨冲刷、滑塌暴雨冲刷H2滑坡堆积物源鱼溪沟上游欠稳定1.40.45暴雨冲刷、滑塌暴雨冲刷P1坡面侵蚀物源玉溪沟下游欠稳定4.81.2坡面侵蚀暴雨冲刷P2坡面侵蚀物源鱼溪沟中游欠稳定20.6坡面侵蚀暴雨冲刷P3坡面侵蚀物源鱼溪沟中游欠稳定2.880.72坡面侵蚀暴雨冲刷G1沟道堆积物源鱼溪沟中下游欠稳定183.5沟床揭底冲刷暴雨洪水或泥石流冲刷G2沟道堆积物源鱼溪沟上游欠稳定2.80.3沟床揭底冲刷暴雨洪水或泥石流冲刷G3沟道堆积物源玉溪沟上游欠稳定40.8沟床揭底冲刷暴雨洪水或泥石流冲刷4.1 崩塌堆积物源崩塌堆积物源为点状分布的集中性物源,据本次勘查,鱼溪沟域内共发育不同规模的
8、崩塌堆积物源点3处,按规模划均为小崩塌。这些崩塌堆积固体物源总量为0.275×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0.1×104m3。各崩塌堆积物源点基本情况详见表 1“泥石流物源特征统计表”。这些崩塌主要发育于砂岩、泥质粉砂岩等岩体中,主要分布于主沟中游段和支沟的中上游段,崩塌规模较大的往往是呈带状发育。其崩塌堆积体特征是堆积体较均匀,少量大块石,大部分为10-50cm的块石,部分地方基岩出露。照片 11 B1崩塌堆积体照片 12 B2崩塌堆积体照片 13 B3崩塌堆积体4.2 滑坡堆积物源本次共调查滑坡2处,均为土质滑坡,为残坡积土层的滑坡,为斜坡表层的滑移变形,这
9、些滑坡堆积物源是人为破坏植被而造成,按规模划分均为小型滑坡,共2处。这些滑坡堆积固体物源总量为4.4×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1.45×104m3,成为鱼溪沟沟泥石流主要物源类型之一,各滑坡堆积物源点基本情况详见表 1“泥石流物源特征统计表”。照片 14 H1滑坡堆积物照片 15 H2滑坡堆积物滑坡堆积物源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崩滑堆积物堆积于沟道内的,在暴雨洪水或泥石流冲刷下,堆积体被冲刷、裹挟而参与泥石流活动,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质主要为进入沟道内可能被洪水冲切的部分和该部分被带走后,堆积体上部将滑塌达到稳定休止角以上的部分,视其对沟道
10、的堵塞情况及堆积坡度和稳定性、堆积物颗粒特征和结构差异、稳定休止角的差异,其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一般占2030%;第二种情况是残余在坡体上的松散堆积体及崩坡积物分布于斜坡下部,但未进入沟床的情况,其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主要在暴雨冲刷下,部分物源进入沟道,再被泥石流裹挟带走,由于其运动路径和过程相对较长,运动中部分物质仍可能被斜坡上的树木阻挡或缓坡地带缓冲而停积,因此其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比例相对较小,且主要以细粒物质为主,视堆积坡度及堆积物颗粒级配的不同,其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一般占1030%;第三种情况为目前仍存留于斜坡体上,但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发生整体破坏的崩滑体,其可能堵塞
11、下方沟道,然后被冲溃并参与泥石流活动,视其坡度、所处斜坡位置及可能运动的速度、崩滑体颗粒级配特征及下方沟道特征的差异,其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可占5070%左右。4.3 沟道堆积物源沟道堆积物源主要为人为胡乱堆砌形成,经水不同距离的搬运转移而成为新生的沟道堆积物源,在鱼溪沟沟域内分布广泛。本次勘查共调查沟道堆积物源点3处,物源总量为24.8×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4.6×104m3。各沟道堆积物源点基本情况详见表3-1“泥石流物源特征统计表”。照片 16 G1沟道堆积物照片 17 G1沟道堆积物照片 18 G1沟道堆积物照片 19 G3沟道堆积物沟道堆积
12、物源参与泥石流掏蚀的部分及拉槽下切后,两侧岸坡可能失稳进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两部分组成。因而动的方式主要为沟床的揭底冲刷,其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主要为沟底拉槽下切,其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主要取决于沟道冲刷深度和可能冲刷的宽度,而冲刷深度又由沟道形态特征、宽度、纵坡降、水力条件、堆积物颗粒级配及结构特征等决定。4.4 坡面侵蚀物源鱼溪沟内总体上森林植被发育,地震前生态环境较好,水土流失轻微,但地震后坡体结构松散,局部地段成片的坍滑现象严重,加上支沟玉溪沟两岸目前有砍伐树木现象,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地段水土流失在植被恢复前这段时间内可能加剧,将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一定的松散物源。本
13、次勘查共调查坡面侵蚀物源点3处,坡面侵蚀物源总量为9.68×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2.52×104m3,成为鱼溪沟沟泥石流主要物源类型之一,各坡面侵蚀堆积物源点基本情况详见表3-1“泥石流物源特征统计表”。照片 20 P1坡面侵蚀物源照片 21 P2坡面侵蚀物源照片 22 P3坡面侵蚀物源坡面侵蚀物源区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主要为水土流失,包括面蚀和沟蚀的情况均有,侵蚀强烈的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或坡面冲沟泥石流,其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即主要受侵蚀强度控制,而侵蚀强度主要受降雨量、斜坡结构、斜坡表层岩土体结构特征、斜坡坡度、植被特征、地震破坏情况等因素控制
14、,总体上这些坡面侵蚀物源区坡度均较大,地震对坡体表层破坏较为强烈,其一般侵蚀深度约3m左右。5 泥石流形成机制、引发因素及易发性初步分析鱼溪沟泥石流为暴雨沟谷型泥石流。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沟域内地形陡峻,沟谷上游和支沟纵坡较大,为水源和泥沙的汇聚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4.20地震后,局部的岸坡滑塌、支沟岸坡崩滑和沟源崩滑,局部水土流失的加剧,支沟泥石流的发育和沟床内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而暴雨则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引发因素。根据泥石流沟域基本特征和参数,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T /T02202006)附录G“泥石流沟的数量化综合评判及易发程度等级
15、标准”,鱼溪沟泥石流易发程度综合评分为108分(如表 5),综合判定泥石流易发程度属易发。表 5 #沟泥石流易发程度评分表序号影响因素评价标准的量级划分易发程度评价极易发(A)得分中等易发(B)得分轻度易发(C)得分不易发生(D)得分沟域情况得分1崩坍、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活动的)严重程度崩坍、滑坡等重力侵蚀严重,多层滑坡和大型崩坍,表土疏松,冲沟十分发育()21崩坍、滑坡发育,多层滑坡和中小型崩坍,有零星植被覆盖冲沟发育16有零星崩坍、滑坡和冲沟存在12无崩坍、滑坡、冲沟或发育轻微1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212泥砂沿程补给长度比(%)>60166030()1230108&l
16、t;10160%123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程度主河河形弯曲或堵塞,主流受挤压偏移14主河河形无较大变化,仅主流受迫偏移()11主河河形无变化,主流在高水位时偏,低水位时不偏7主河无河形变化,主流不偏1岷江在该段略有束窄,主流受迫偏移114河沟纵坡(度,)>12°(213)1212° 6°(213105)()96° 3°(10552)6<3°(32)117095区域构造影响程度强抬升区,6级以上地震区,断层破碎带()9抬升区,46级地震区,有中小支断层7相对稳定区,4级以下地震区,有小断层5沉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影响1强抬升区,地震基本烈度度96流域植被覆盖率(%)<1091030730605>60()125%17河沟近期一次变幅(m)>2()821610.240.21淤高约1.0m88岩性影响软岩、黄土()6软硬相间5风化强烈和节理发育的硬岩4硬岩1以三叠系须家河组为主69沿沟松散物储量(104m3/km2)>10()61055514<1120万m3/km2610沟岸山坡坡度(度,)>32°(625) ()632° 25°(625466)525° 15°(46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