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桥,位于陶山陶峰村与花园底之间,建于南宋,南北相向跨架陶溪上。此桥为五孔梁式石桥,跨度25.4米,桥面宽2.35米,各孔跨度,中孔为6.42米,南北两孔跨度相同,均为5.20米和3.13米,条孔均铺桥板石五条,桥板石正面磨光,并刻花纹。桥墩条缝方形石柱五根,左右两根,石柱斜度较大,在中左右两缝桥墩的两侧,又各立有形桥墩结构的石柱一排,每排五根石柱,其上架搭石梁一根。是为了分流,以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桥墩。这种造桥建筑形式风格独特,历史上少见的,能为中国之最?
陶山八卦桥没有确切的建筑年代所载,相传是宋张声道捐资建造。《瑞安县志》有张声道传:张声道(1150-1220)字声之,陶山花园底人,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官至湖南提刑,善医,著有《经验方》传世。八卦桥,建时南宋,目前保存尚好,至今从未发现有过拆建或重修痕迹和记载之情况,对研究古代桥梁建筑史提供实物资料及其作用和价值。
瑞安古桥,在东安硐桥和陶山八卦桥之外,还有许多,如建县之初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县城东南始建月井陡门桥,唐贞观(627-629)间又建驮山胡基桥。北宋有塔山、石岗、桐浦、南口。南宋有周田、屿头、江济、棠梨,又有唐枋、新丰、湖北、姜家、塘东、丰浦等共计十四座陡门桥。此外还有著名的林垟大桥,丰湖上留贤桥,飞云镇之孙桥,塘西塘岙桥,曹村百间桥,沈岙祠堂桥等两宋六座桥。“六桥”的造桥艺术,风格与特色都有较详细的历史记载,其它从宋、元、明、清及民国共有桥梁八百余座。本市是江南沿海冲积平源之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更显特色。众多桥梁尚在,但桥梁建筑历史资料记载不详,古桥梁也遂然消失。为使桥梁和桥名避免遗忘失落,借古桥之名,搜罗有关桥梁周边的历史轶人轶事汇集桥名之中,以供邑人参考。
东区桥梁目录
1、桥上有庙,东安古硐桥
2、诗韵最浓,丰湖久泰桥
3、儒臣抗元,白岩留贤桥
4、河中楼阁,塘路拱瑞桥
5、塘河南端,城东篔筜桥
6、独资建造,缪家南道桥
7、南宋建筑,蔡家莘塍桥
8、官塘之美,丰裕华表桥
9、岱石东麓,汀川瑞凤桥
10、摩崖题刻,清泉岑岐桥
11、塘河最早,塘西塘岙桥
12、民国初建,塘川北大桥
13、洪公领首,罗凤塘口桥
14、青铜国宝,塘河穗丰桥
15、秦砖汉瓦,下林静安桥
16、太守泊舟,官塘岩下桥
17、石帆赋诗,渔潭顺安桥
18、永瑞分界,帆游永瑞桥
19、历史最久,驮山胡基桥
20、河乡最美,韩田大河桥
21、历史丰碑,石冈陡门桥
22、横塘舒啸,安禄陡门桥
23、毓蒙独秀,东山风林桥
24、蔡公裔聚,蔡宅村前桥
25、儒雅高风,下徐雅儒桥
26、国士之风,上望林西桥
27、尚书故里,六虹薛里桥
28、泥城古门,林东拱星桥
29、将军故里,九里西龙桥
30、商贾云集,汇头伍公桥
31、父子名家,前埠永清桥
32、民生英烈,下塘陡门桥
33、烽火古台,南阳龙光桥
34、春风十里,洛川龙津桥
35、夏鼐祖居,周川安同桥
36、高僧故里,周田平安桥
37、钟厚陈氏,董田塘河桥
38、宣传抗战,街路泰安桥
39、活动小桥,陈家下板桥
40、武术盛会,董川迎凤桥
41、演戏斗台,木家东垟桥
42、金钱战殁,董川马家桥
43、义和神拳,华表皇帝桥
44、地杰人灵,华表村木桥
45、诗文奕世,仙浃季村桥
46、王家将军,王家庄村桥
47、龙卷风飞,篔筜云聚桥
48、文风之盛,汀川盛文桥
49、书院之最,汀川丙字桥
50、摩崖题刻,金岙山溪桥
51、宝坛叙事,金岙送姑桥
52、金岙赵园,四条小石桥
53、塘路最长,余家风鸣桥
54、文脉相通,典下盛典桥
55、武科进士,沙门渔东桥
56、周礼精华,上京上韩桥
57、诗书风范,前池二安桥
58、江东地利,上马镇海桥
59、东溪书圣,海冈双东桥
60、太常正卿,任宅飞龙桥
61、彩虹明镜,罗阳乡双桥
62、风景名胜,仙岩虎溪桥
63、洞天福地,仙岩四名桥
64、发祥毓秀,鲍川六胜桥
65、二十四桥,月照梅岗桥
66、二十四景,海安所城桥
67、双穗盐都,场桥浦之桥
68、沙漠名将,埭头楚南桥
69、北伐名将,丽岙庆丰桥
70、人文荟萃,三都南山桥
71、春秋宗师,塘岙仙居桥
1、桥上有庙,东安古硐桥
东安硐桥,座落于市区丰湖街。始建于宋代,明初重建。隆庆戊辰(1568)又为里人丁元献改建,清康熙间重修,最后一次修茸于乾隆五年(1740)。桥为单孔石拱结构,孔径4.53米,长19.21米,造型奇特,拱圈由条石纵连分节并列砌筑,整齐划一,有的条石刻有捐舍人姓名。拱圈宽可渡船,舟过始入洞中,故便名曰“洞桥”。桥上建有广济庙,前后二进庙前有亭,额曰“丰湖亭”。南通古航船埠,北通八逸街,邑之桥梁以此最精致。明,陈瓘作有《舟归东安晓泊》七律诗:
城門吹角啓重扄,舟到東津蘭槳停。
銀燭照波臨水店,玉棋收子五更星。
故人慰問樽開綠,長路歸來鬓改青。
從此慈愇真拜舞,絕勝千裏夢家庭。
2、诗韵最浓,丰湖久泰桥
久泰桥,跨丰湖中段,民国元年(1912)新建,故名新桥,原建为木料构造,后改单孔石桥,桥西畔有后垟河分支及周岙河汇合于此,向南至古月井陡门,入飞云江。古时河水清冽特优,清孙衣言《瓯海轶闻》所载:宋代进贡酒“丰湖春”出产于此,并赋诗咏之。这里风景秀美,文人骚客泛舟湖上,赋诗唱和。
明诗人胡袍有《丰湖》七律:
湛湛波光一镜磨,岘城门外见东湖。数家栏槛丹青屋,两岩峰峦水墨图。行色秋风亭上客,酒香春雨柳边炉。扁舟尽日载书画,不问忘机鸥有无。
明林彦亦作《丰湖会饮分得然字》:
载水游丰水,垂竿拂紫烟。榕阴斜蔽日,波影倒函天。避饵鱼翻藻,忘机鸥近船。时平无一事,独钓兴悠然。
明胡褒作有《丰湖八咏》诗八首以及清代诗人项霁等赋诗更多,而咏之。下录:
明,胡褒字廷嘉,诸生,邑丰湖里人,有《裕庵存稿》
录丰湖八咏《隆山献秀》:东郭文峰西岘联,安阳胜概出天然。烟销碧玉云间耸,雨过芙蓉天外妍。秀色凝寒侵几席,殊芳拥翠人歌筵。不须更觅蓬莱境,此地行观即是仙。
《岘水拖蓝》:岘水渊源出锦湖,一泓澄湛接关河。晓涵野色如铺练,晚漾天光似织罗。鸥鸟不惊波浪息,尘氛顿绝晚凉多。披襟月下临流坐,时听沧浪一曲歌。
《西城晓角》:铜壶滴尽漏声乾,角弄梅花夜欲阑。淡淡素娥河汉没,婷婷青女斗牛寒。声飞远塞惊孤雁,韵落边城动客鞍。遥想金门当此际,五云深处拥千官。
《东塔晨钟》:百尺积层插汉高,天风远送大钟号。三千界里惊群梦,百八声中促二毛。浪说浮图坦舍利,却疑鲸海吼蒲牢。起来试掩梅花帐,顿觉金鸟浴海涛。
《万松樵唱》:虬松玉立拥名山,时有樵人度远湾。朝拨晴岚长喃往,暮挑斜日放歌还。功名邈尔乾坤大,胸次悠然日月闲。帷有当年烂柯者,坐观仙奕老云关。
《九里渔歌》:丰湖浩渺接仙源,隐隐鸣柳夜钓舡。长笛数声风满棹,清秋一曲月当天。半钓香饵红尘外,三尺孤蓬绿水边。莫讶棲尽生计少,疎迂不受利名牵。
《萱堂爱日》:灵椿早已萎秋霜,喜有萱花耐晚芳。对景每惊时序换,承颜偏爱日华长。深怜水操思无极,乐舞玟依忱自忘。寸草春晖惭莫报,祝天愿锡寿无疆。
《芸阁清风》:小阁幽闲祗自娱,遗书端为子孙储。虽无法梦生花笔,胜有香芸辟蠧鱼。灏气纷纷湘轶润,清风淡淡夜窗虚。一编既罢无馀事,卧看闲云自卷舒。
3、儒臣抗元,白岩留贤桥
白岩桥南近龙山,别名白石岩,白鹿岩,今称隆山,历朝诗人赋诗于其上,选录若干首:
宋,陈傅良,作《游白石岩》五言古风:地向东南倾,石际沧海立。蛟鼍限波涛,鸡犬得城邑。居然通国望,跋莫他山及。道人独有之,置屋三四级。几看星目烂,却听风雨急。於今二百年,我共冥鸿集。晤语夕阳低,对酒秋旻湿。明朝江上舟,避雨渔翁笠。邂逅一俛仰,此道可於邑。
元,钟廷俊,号先月,元赠文林郎,有《先月集》。《伏龙山吟》:断崖削铁数千尺,玉立嵯峩柱空碧。伏龙夜吼松壑秋,白鹿无声卧岩壁。书空文笔凌九宵,映日山雲常五色。蓬瀛一水通玉泉,泉上枯梅夜闻笛。自是神灵开鑿寄,万古长藏老仙迹。
元,钟士贵字季文,廷俊子,官授河南宣阳主簿。著有《出醜别集》佚,下录《龙山秋月》:桂魄娟娟出翠微,最高有客挹清辉。却疑绝顶驪珠在,光谢蟾蜍不敢飞。
《鹿岩晚照》:拳石当年识赵高,夕阳芳草冷柔毛。癯然不避人争逐,自是云根立得牢。
《古洞玉泉》:巨崖裂处水潺潺,滴滴琼瑶润石门。昨夜雨馀岩溜急,雪花缭乱白鸦翻。
《灵祠翠柏》:社庙千年古翠存,苍枝偃蹇老龙蟠。扶持自有神功在,黛色撑空风雨寒。
《绿野农耕》:江上平田万倾云,东风吹雨一犁春。纷纷蓑笠谁能识,中有皤然就聘人。
《白鹿书社》:遗隐荒凉半草莱,登临迎风旧人才。修名自有青山在,此派真从白鹿来。
明,钟珹字文献号松亭,作《观海亭》二首:
浩荡乾坤快一观,东山绝顶海天宽。吟风万籁生秋思,岂月千峰溢暮寒。鲸喷雪山翻巨浪,凤衔旭日朔惊湍。剩槎便欲通银汉,老却层霄津路难。
其二:幻海狂澜合静观,旷怀聊与醉乡宽。云连灏气长疑雨,松蔼风光独耐寒。浪迹漫传青鸟信,忘机遐想白云端。振衣千仞一回首,野渡风涛独济难。
明,胡袍字廷贵,诸生,有《南轩存稿》作《隆山》:锦水湖头碧海涯,一峰高处看繁华。胜江红日三千里,雉堞朱甍几百家。门外春秋新草木,眼中岩壑旧烟霞。悠悠不尽登临兴,落日西城起暮笳。
明,高必悦号梅轩,诸生,作《文峰卓笔》:谁筑浮屠耸入荒,遥看铁管插高岗。潮生碧海砚初满,东奎西壁粲文章。自怜翰苑原无分,独向天边拱太阳。
《白鹿灵岩》:走入梨花无处寻,独遗恠石在疎林。岩边行迹苔花合,松下卧痕芳草深。满地闲云春寂寂,半山明月夜沈沈。若教陵台人民变,白鹿依然亘古今。
4、河中楼阁,塘路拱瑞桥
拱瑞桥,在新桥东塘河南岸,跨凤林河上,桥长二丈三尺二寸,宽五尺六寸。桥因塘河中土墩拱瑞山而得名。明万历己卯(1579)邑令齐柯浚河积土而成,称之为拱瑞山,以镇塘河东去之水口。起到河水分流向南入凤林河出,东山安禄陡门。土墩拱瑞山,上建阁,祀文昌、赤帝。明举人林万梅撰有《拱瑞山记》一文略。清康熙间绅士林上梓、余玹重建文昌阁。嘉庆间绅士林春芳、朱有光、蔡均、王宾敬等又重修。此处,河光山色,风景独好,素有“拱瑞晓月”之称。明诸生蔡汝修有《送秦慎斋契丈膺薦上次瑞瑞驪歌》咏之而别,歌曰:送君拱瑞山之阿,分杯听我歌驪歌。晉羨才華邁英俊,至今膺薦遊燕都。天子臨軒親策問,奎光炯炯昭文運。自是龍頭屠老成,平生抱負知張信。驪歌驪歌一暫停,玉瓶泛酒還複傾。酒罷移舟看君發,一片湖光萬裏情。
清人曹应枢有《由丰湖登拱瑞山阁》及《冬日登拱瑞阁怀立斋博士》。项傅梅有《登拱瑞山阁》等篇。
曹应枢《由丰湖登拱瑞归得古诗一首》:湖水东长趋,小山东渟止。流环阁隆隆,文峰斜相峙。篱谷亘南回,集云旋北迤。马鞍临冲波,逸足势奔驰。谁挽青鸟胜,借兴小舟舣。西穷山复沓,嶂叠江天倚。霞岘蔽雉堞,水田杂洲沚。讵当风披襟,浪云石潄齿。不须学右军,誓墓违禄仕。流觞欢可寻,佳辰欣在己。禁烟逼清明,赛鼓喧闾里。宦隐烟波徒,无心钓鲂鲤。高怀惬耆旧,清言消鄙俚。把袂从之游,去往祗一理。心闲无定踪,返棹渺云水。迟暮美人情,春流搴芳芷。
《冬日登拱瑞阁怀立斋博士兼项雁湖山几崐仲》:小阁临清流,洄瑞自朝暮。烟痕扫晴空,石气漭寒冱。登高含远想,结契深馀慕。佳辰忆胜游,莺花春几度。客愁诗酒宽,清欢情若诉。惊心聚散改,节物讶非故。木落山风凄,客行慎霜露。故人归吴闾,返棹来时路。访古三高祠,狂歌五人墓。应忆越吟中,赏音快一遇。落落二三人,千里妙同趣。为别增古情,将离惓良晤。斜日瓯江潮,归云皋桥树。何以慰相思,清徽留竹素。
项傅梅《登拱瑞山阁》:大有登高兴,而来踏阁行。云分诸岭状,月夺众星明。吟望穷昏曙,飞沉悦物情。长湖缠榄外,涤荡片心清。
项瓒(1838-1893)字栗亭号鸣珂,傅梅次子,著有《砚耕堂诗草》录《拱瑞山阁》:农务春初越,田畴稼穑艰。钟声来古寺,月色满空山。日暮渔舟远,渡头鸟飞还。风流高阁上,竹木伴清闲。
胡玠(1822-1877)字桂樵,《拱瑞山》:凌波高阁耸岧峣,云里仙人举手招。此亦江南好山水,二千里外小金焦。
其二:万松山外暮烟微,白鹿岩前挂落晖。最好湖心亭上望,一川如画老渔归。
5、塘河南端,城东筼筜桥
筼筜桥,跨官塘,通仙浃各村,桥长十丈宽八尺余。清道光十七年(1837)为里人陈步云附愿所建。陈步云(1769-1839)字锦堂,世居城东筼筜村,七岁丧父,由母朱氏抚长成人。他仅读二年私塾,替人牧牛。放牛之际常与村童玩隔河投石游戏,以瓦砾打“水盘飘”,能飘石过塘河对岸,被一拳师发现步云,相貌奇伟膂力过人,收其为徒,教其习武,终于练成一身功夫,武艺高强。步云怀着报国之志,嘉庆二年(1797)投军入瑞安营左标为守兵,以功拨补为右营外委,旋又升为镇左营把总,隶属浙江水师,常随军出海作战,他勇敢多智,深为谋略,屡立战功,升迁为右营千总,镇海营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至道光十年(1830)入觐召对于圆明园,擢定海总兵(正二品武臣)。十六年(1836)左足伤发,年已六十有七矣,奏请归田回里。
步云当年发誓,将来约有发达之日,定重建筼筜桥,以便利人之附愿,归里之后独资修复此桥。这样步云可步出筼筜村,过筼筜桥,上筼筜山寻筼筜书屋,吟筼筜之诗,欢渡筼筜之乐矣!陈步云事迹《清史稿》有传。
明季德玑字武柳,号兰坡,耻庵子,有《兰坡初稿》。
《春季独坐筼筜书屋述怀》:筼筜有野倚云松,鸡肋生涯冷淡中。池水游鱼天上下,野花啼鸟路西东。承传尽籍诗书泽,绵远初非术数功。圣上频颁优诏下,乾坤何处不春融。
其二:乾坤何处不春融,节近清明踯躅红。心学未成惭已老,功名无分合归农。澄泉绕舍环慈竹,湿雾笼山叫郭公。自笑年来生计拙,萧萧百发坐诗穷。
周凯字中律号学庵,寓瑞安,畏庵从子,永嘉人。
《筼筜书屋》:忆君雅爱筼筜谷,来停溪流结书屋。红尘扰扰迥不侵,翠以娟娟净堪掬。清阴漫讶苍龙飞,佳实每留丹凤宿。我生有癖王猷同,岂使禁期混凡俗。何时直造忘主宾,节下留题赏幽独。土膏凝润灵雨馀,犊角森森笋堪斫。砚池水满烟飞香,玉缸蚁泛春醪熟。主人款客憇苍苔,析俎宁云食无肉。醉来笑揖石丈人,睥睨无缘空碌碌。君家有子皆清修,灯火昔曾勤诵读。钟奇孕秀在孙枝,光照藜灯上天禄。老来无事须率真,杖履纶巾仍野腹。缓歌筼筜山径中,百世无荣复无辱。
不知此诗之作何意?有待解之。
6、独资建造,缪家南道桥
南道桥,俗名南镇桥,横跨塘河九里汇,于清光绪戊戌年(1898)由里人缪寿枢出资建造。用白石桥料,青石栏杆,长十三丈,宽一丈余,西首桥头建有一小庙,祀桥神。建桥者缪公寿枢,晚清诸生,其子孙皆贤,列名海内外。子恍字澂中,毕业于日本千叶医科学校,曾任上海东南医学院教授,教务长,抗战时任军医中将,病故,著有《内科鉴别诊断学》二册。孙辈有天瑞、天祯、天荣、天华、天贵、天成、天麟等皆有学名。天瑞为音乐理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曾任北京乐音学院教授、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2010年卒一百零二岁,著作宏富。译作有《和声学》、《对拉法》、《曲式学》、《曲调作法》、《钢琴弹奏基本法则》等。著作有《中国音乐小史》、《律学》、《基本乐理》、《儿童节奏乐队》等。天桢毕业于浙医专,为法医。天荣毕业于浙医药专科,专攻眼科,与夫人吴性慧皆为教授,天华台大文学教授,天贵为中学校长,天成化工环境总工,天麒建筑设计总工。曾孙晓平眼科专家。
里人说:缪氏造桥便民慈善积德,因果也。
7、南宋建筑,蔡家莘塍桥
莘塍桥,在莘塍亭畔,跨官塘,西通莘塍三村而得名。相传南宋时,为里人蔡幼度所建。幼度为宋尚书蔡幼学之兄。桥长十丈余,宽八尺,曾有石碑记载之。
太平桥,在莘塍中村蔡文懿公祠北畔,长三丈宽三尺。“文懿”是蔡公卒后之谥号,公官少师兵部尚书,立祠曰“文懿祠”。
后桥,在后畔桥南,一名落马桥,跨楼前浃,桥长一丈宽七尺。相传宋时蔡尚书谒祠下马处而得名。
前桥,在后桥南,一名上马桥,桥长一丈,宽七尺,相传宋时蔡尚书谒祠祭祖后上马处。以上诸桥梁若在?皆为文化古迹也。
蔡幼学(1134-1217)字行之,莘塍中堡人,师事陈傅良,礼部试为省元。宋乾道八年与师同登黄定榜进士第,累官至兵部尚书光禄大夫一品少师,卒谥文懿。著述丰硕,有《育德堂外制集》。在家乡作《田园》诗二首:野水萍无主,晴风草自香。庭阴新似染,物色去如忙。岸树鱼依绿,畦花蝶斗黄。家园尚来梦,静数四年长。
8、官塘之美,丰裕华表桥
华表桥,在华表村与董田塘河路之间,跨官塘,桥长七丈八尺。乾隆二年(1737)由监生张策捐资重建。同治(1862-1874)间华表地民张列采银采等募修。宣统二年(1911)由邑人陈麟书与里人林舜涛捐资重修。桥长度拓至十丈二尺加宽二丈余,分五孔梁式华表塘河大桥。
陈麟书者邑之著名慈善家,有三子皆贤,长子煜生字燃石,次芝生字介石,三侠字醉石。长孙北大教授陈怀,外孙北大教授林损,外曾孙台师大教授林尹,曾孙女医科院营养与食品研究所研究员陈孝曙,玄孙民族大学教授世界岩画考古学家陈兆復。次子介石与邑人陈虬,平阳宋衡合称东瓯三杰。介石出任广东师大和外语大学首任校长时,宋衡平子有《送陈介石先生赴粤》诗:荔枝能啖直须啖,莫上崖山泣覆舟。辛苦勉傅虞氏易,炎风瘅雾汉交州。
宋衡遭家难,介石清衡迁居陈家,宋陈莫逆之交也。衡卒,陈怀以《闻宋平子丈作古诗以哭之》:家书千里至,天上德星沉。足迹半寰宇,文章无古今。书成待访录,泪洒伯牙琴。海内方多事,斯人何处寻。
华表山,与岱石山共为一座山,亦凤凰山,凤岙山又称栖凤山,与海上凤凰一对,一雌一雄都称凤凰山,宋代本邑著名诗人曹豳作有《凤凰山》诗一绝:凤去廖廖今几年,至今人唤凤凰山。只愁有凤无人识,却指凡禽误世间。
华表山,在元明间,有武当派著名道士张三丰,他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之道家人物。相传他曾周游天下名山大川,到过安固华表山,赋诗其上《登华表山》:华表山高爽气凌,今威骑鹤此飞昇。乍看雨脚从空至,未必云项阻我登。独立峰弈心旷远,遥观渤海兴奔腾。他年愿步丁公后,长啸蓬邱第一层。
9、岱石东麓,汀川瑞凤桥
瑞凤桥,在汀田与岱石之间,故旧称为岱石桥,宋淳熙己酉(1189)为里人张悦庵所建。明万历丙申(1596),清康熙丁丑(1697),乾隆丁酉(1777)均有重修。道光丙午(1846)风毁,由增生张懋中出银四百两改建,桥长七丈宽六尺。
张懋中(1802-1845)瑞安著名藏书家,字景培,一字雨至,号析农,汀田人,为增生。家道殷富,多购经史子集藏于所居之“爱日楼”。排架用:“江淮河汉,波涛汹涌,汪洋浩瀚”等字标号,盖取以水制火,使春书得以永保之意。卒后,孙锵鸣表其墓有“百城坐拥,有小万卷之名”等语,事见张崟《瓯海访书小记》。
懋中从孙著有《杜隐园藏书目录序》所述甚详。字震轩,光绪禀生,精《史》、《汉》及辞章之学,尝执教孙衣言之诒善祠塾及郡城温州师范学堂有年,亦为藏书家。其藏书处曰“杜隐园”,所收桑梓秘籍,为玉海楼所未见者。建国后,为温州籀园图馆收藏。遗著有《史汉考异》、《杜隐园诗抄》、《杜隐园日记》等。后二种,堪称东瓯第一矣!
10、摩崖题刻,清泉岑岐桥
岑歧桥,在崇泰和清泉二乡之间,岑歧山,东麓而得名,桥长八丈七尺宽一丈三孔跨官塘,民国廿二年由邑人季观、周祖与陈正辂合建,岑歧寺赠则法募建石栏杆。民国廿四年里民陈顺生又重修分三孔,南通小典下,后里北通沙门,金岙。岑歧桥是瑞邑东区帆游,崇泰和清泉交通要道,桥西是翠阴洞磨崖题刻,古刹宝坛寺,赵园诸胜古迹,骚人墨客都曾来此赋诗览胜。永嘉郡丞赵玑字景仁作有《岑歧山摩崖诗》七绝:
洞门乔木昼阴阴,洞穴嵌空透碧岭。偶约骚人同此乐,摇毫静坐发清吟。
清洪守一作有《舟抵岑歧登岸独步》:
轻月雙乍向埜桥停,信步闲行入画屏。独立寒潭人意静,声声唬鸟最堪听。
洪守一《游岑崎》:
年华黯淡感三秋,胜地登临入望幽。几处云飞黄叶径,一声雁唳白频洲。晴酣独自穷高阜,兴足相将棹小舟。永色澄鲜归路近,霜枫林外認层楼。
11、塘河最早,塘西塘岙桥
塘岙桥,在塘西河口,故亦称塘西桥,横跨塘河长十五丈宽一丈余,东通塘下,西达三都塘岙底。始建于北宋,乡贤林石,得邑令朱素之议,捐资筑之。这是官塘桥梁最早之载。两宋之后屡有重建重修,民国三年由进士胡调元募建,桥五孔,两边有石栏杆,属于梁式石桥。
林石(1004-1101)字介夫,居三都塘岙,故世称塘岙先生。与王开祖、丁昌期齐名,合称“皇祐三先生”。他独教《春秋》于乡闾,是传播中原文化最先之人,故有“理学渊源”之誉。曾创办塘岙书塾授徒讲学是最早之人,《瑞安诗徵·拔》称“诗起林石,文始许景衡”。赋诗之始者。邑及孔庙内有乡贤祠一座,林石列首位,为第一乡贤。
元丰辛酉(1081)县令朱素邀乡贤林石同游翠阴洞朱赋五绝题刻岩石上;“小洞隐遥岑,松夢翠复阴。游人曾不到,方信白云深。”林石步其韵而和之:“松桂擢翠岑,烟云昼亦阴。洞门虽不锁,谁测洞中深。”瑞安县令朱素字履常元丰二年(1079)上任常与林石一起筑塘岙桥,出游山林间,还一起建设石岗陡门,历来传为佳话。
12、民国初建,塘川北大桥
塘北天桥,在陈宅村北,旧称永嘉桥,塘下第二桥,民国十五年重修,跨官塘河,长十八丈宽一丈余。以白石桥料配青石栏杆,梁式古桥风格独特而优美。陈宅村,以姓名村。是塘下赵、张、邵四大名村之一,明嘉靖前属崇泰乡四都,称之塘下庄。陈宅,村多陈姓,据《陈氏宗谱》所载:先祖于元顺帝年间由风村迁此至宋大儒陈傅良之后裔,已历七百年。时在1998年当逢陈傅良先生诞辰八百六十周年之际,陈宅村后裔为缅怀先祖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主办纪念陈傅良先生大会。借此,又在塘北大桥西首,修建陈傅良纪念馆,亦出版《陈傅良先生文集》五十一卷附录二卷。下录集中《村居》二首:
业已将身落耦耕,时于观物悟浮生。择栖未定鸟离立,牧儿敲角报残更。绝胜倚市看邮置,客至还无菜甲羹。
野衣农圃杂,华发弟兄同。佚老便居僻,贪闲喜命穷。习成杯酌少,脱落语言工。危坐看流景,新萌又落红。
13、洪公领首,罗凤塘口桥
塘口桥,在塘口,风山河出塘河南首,跨官塘河,长十二丈宽一丈余,两边青石栏杆,东通双桥,西通封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邑人洪守一,捐银千两修复塘口跨塘河之大桥。洪守一(1769-1860)字灌亭,一字贯人,号钝人,又号后河居士,住县城后河街,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秀才,嘉庆十三年(1808)参修《瑞安县志》中收集资料纂成《瓯乘拾遗》道光二十四年(1844)捐银4000两邀集胡学金、胡永息、蔡夢兰、潘森等人,历时三年,浚温瑞塘河近40里,修建石桥50余座,并修整各埠头。修复塘口跨塘河大桥后,次年,独资修建飞云北岸自城西至礁石段塌捐江堤20多处。官府报请赠六品义士衔嘉之。有《垕河吟草》二七七首,录《鹊桥牛女答问》:
牛郎问织女,相思有几许?更漏已频频,速诉经年语。织女答牛郎,年来鬓已霜。情深郎不觉,河汉夜茫茫。织女问牛郎,离情无限藏。争如浮世客,夜夜郊鸾凰。牛郎答织女,尘世奚堪处,会密别逾长,千秋难再叙。
洪公造桥五十余,人世千对牛女渡。
14、青铜国宝,塘河穗丰桥
穗丰桥,在穗丰村,跨官塘河,两岸最狭窄处,桥长约三丈许,宽六尺。河道在杨府山西麓多浅滩,小水时不通航。河绕村西又造一桥西通沈岙。嘉庆《瑞安县志》已有穗丰桥之载。该村村民姓刘为大宗,系青田九都刘基之后,永乐甲申(1404)骁公为避难携眷迁居穗丰已历六百年矣;子孙繁衍,已成本村第一大姓。本村已有丁姓,先世由闽沙埕迁穗东岸,始迁祖丁凯,宋咸平庚子(1000)官光禄大夫。二世祖逢吉宋雍熙二年进士第。三世光远官至端明庙学士。丁氏来此聚族而居已历一千余矣!又有徐姓之族先世徐瑶公清雍正八年庚戌(1730)自永嘉迁此聚居至今已二百八十余年迟来穗丰。近据考古挖掘,杨府山建公园时,发现一座土墩墓距今约3000年,西周时期一批青铜器,有青铜鼎、青铜铙、青铜剑、青铜簋、青铜矛、青铜镞、青铜戈及古玉器等,这些极为珍贵文物,是浙江考古又一重大的发现。以有力证明西周之前已有古先民在此定居,兼有高度之文明。
15、秦砖汉瓦,下林静安桥
静安桥,在下林村,俗称下林桥,跨塘河,长十七丈宽一丈一尺一寸。民国廿三年由黄绍良等筹资一万一千金由永嘉协济善堂资助,采用钢筋、水门汀、白石为原料,是现代梁式拱型古桥。西通下林、梓岙,东通河口堂仙岩。据有关桥史所载,此处未曾有桥记录,人靠摆渡过塘河。据《瑞安地名志》所载,明清之际属于帆游乡,只有下林庄。河口堂村尚未形成。而现代却是成为乡镇政府的驻地,繁华的商业街,旧日仅有×××在仙岩河口—佛堂,故称河口堂,此外还有庄烈妇碑亭,为毗陵庄景成继妻陈氏立,民国十一年瓯海道尹林鸥翔等重建有郑一夔《碑记》,又在北段中南民国十五年在仙岩塘路上有一蔡节妇亭为处士潘墨生妾蔡氏建,有《碑记》周之德立石。河口堂对岸莘田河口榕树土墩,叫做《霞林墩》土诗:
河中榕树常年青,昔日白鹭树上停。鹭鸟不知何处去,唯有土墩屹河心。
16、太守泊舟,官塘岩下桥
岩下桥,在岩下西塘河路跨官塘,东通岩下因得名,西通五社,桥长十五丈,宽一丈余,相传为邑人洪守一等募建。本村,据《瑞安县志·氏族门》所载:历史上移居者有朱陈杜苏吕宋诸姓皆为迁徙移民之族,其中朱氏始祖温州刺史,静庵公于宋时游仙岩下水之胜,遂居此焉。“仙岩下”便是今之“岩下”也。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曾泛舟游赤石进帆海,至仙岩下而上,寻三皇遗迹。三皇所指伏羲、神农及黄帝于此凿石为井,三井相连,今迹无存。故道书定此为二十六洞天福地。至於帆海,其地在今温州南与瑞安市之北交界地段,至今这一带仍是湖泽湿地,星罗棋布盖为远古帆海之残迹。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人,移居会稽。晋时袭封康乐公,任职永嘉时有《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诗:
17、石帆赋诗,渔潭顺安桥
顺安桥,旧名渔潭桥,在渔潭村,桥因村名,桥跨官塘河,长十五丈宽一丈余。据清嘉庆《瑞安县志》所载,该桥曾屡建屡修。民国廿五年建,卅四年炸毁,今又复建。渔潭有前中后三村,明嘉靖前属于崇泰乡六都,三村南北向排列,在大罗山西麓,古塘河东岸,河宽水深。河西一带更是水网密布,河流交叉,成为湿地,是远古之帆海,古石帆就在这里,现在渔潭北村仍名“社帆”,“石”与“屿社”同音。南朝宋谢灵运在永嘉郡任太守,曾与其弟谢惠连同游石帆赋诗咏。灵运有《游赤石进帆海》:
首厦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已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夭伐。
谢惠连与灵运称“大小谢”有《泛南湖至石帆》诗,轨息陆涂初,世鼓川路始。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萧疏野趣生,逶迤白云起。登涉苦跋涉,辟兮乐心身。即阮阮有竭,在兴兴无已。
18、永瑞分界,帆游永瑞桥
永瑞桥在帆游村,故又名帆游桥,跨官塘河,南为瑞安境,北为永嘉县界。清孙衣方撰有《帆海埭碑记》孙诒让书丹。石碑尚保存玉海楼百晋陶斋墙壁中。跨塘河之永瑞桥地处帆游山与丽塘山之间形势险要。唐温州刺史张又新有《帆游山诗》:
涨海尝从此地游,千帆飞过碧山头。回看深谷为陵处,翻覆人间不肯休。
温瑞塘河纵贯南北,西边为吹台山,张又新又作《吹台山》七绝句一首:
吹台山上彩烟凝,日落云收叠翠屏。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
吹台山东麓为丽塘岭,清代诗人项粟亭作有《过丽塘岭谒先莹》五言怀古诗:
泛棹至丽塘,过岭须杖策。春深群物秀,游眺得清适。径幽峰转偏,费心在泉石。溪流若风雨,飘飘响绝壁。时闻山鸟鸣,相逢有樵客。笑我来踏青,祭基有饭麦。山川淡如此,乐事在今夕。俯仰三再拜,奠酒临幽宅。雨露同古今,往事何足惜。
19、历史最久,驮山胡基桥
胡基桥,在驮山中村半山亭下与山根村之间,横跨凤山溪上,为唐贞观时建。桥长二丈宽七尺,东通凤村,北通沈岙,南通彭岙沙岙新居。凤山溪发源于驮山西北海拔445.4,冷何岩山,溪流经梅林、岩头、中爿、山根、沙渎诸村庄至凤凰山北汇入凤山河再向塘口入大塘河。古桥石梁上刻有“唐贞观”字样,以此记载,胡基桥为瑞安最古老之石桥。凤村:村落分布于凤凰山麓四周而得名,该村又名湗村,是宋大儒陈傅良先生之故里。据《瑞安县志·古迹》记载,凤村附近有先生故居,宗祠,文节坊及陈傅良墓等。陈氏后裔分布在本村之外,有驮山、沙渎、塘下、韩田、上马、小典下、沙门、董田及县城涌泉巷等地分派,还有一支传至江苏宜兴,明左都御史,东林党人陈予廷,散文家陈贞慧,大词人陈维崧祖孙三世名闻海内,文震天下也。但胡基桥创建,先民文化更要早。清孙镕《砂河桥》诗:
莫道地形无变迁,沙河涨作一丘田。于今不见横流水,剩有残桥与世传。
20、河乡最美,韩田大河桥
韩田桥,在韩田村南,凤凰山西麓,横跨韩田大河,桥长二十丈余,宽一丈余计十三孔。南通采用白石桥料,青田栏桥,为梁式古桥,建筑风格古朴而优美,南通新坊、鲍田,北通石岗古陡。成为本邑河乡跨度最长,桥景最美之桥梁之一。韩田桥以村名桥,韩田村以姓名村,据《瑞安县志·氏族门》所载:“五季时有韩寓者徙温之瑞安罗南,居四世累资钜万,田连阡陌,号其里曰韩田。”韩氏族中人物,黄养正撰《韩公墓志铭》云:韩公讳伟字奚仲(1385-1445),居八水里,魁梧端重。永乐中由太学生擢监察御史。妖贼张普祥乱,民羅毒害,伟拜命,微服抵境,除之。寻巡按河南,镇静有体。迁河东运使,清操甚善,创立学宫廷师儒,择属户之秀者教之,继登科第,人材遂兴,以母老乞休不允卒于任。事迹见《瑞安县志》人物传。韩田之水韩田桥,韩氏人物肃清高。端木国湖先生作有《月影韩桥》七绝句诗一首:
萧丝风细淡微波,清晓黄昏几度过。花露无声香正向,一栏秋影落银河。
21、历史丰碑,石冈陡门桥
石冈陡门桥,在海安所域西北,凤凰山北麓之石冈村,村以桥名。这座陡门原由泄放闸门与行人桥组成。闸门跨度为13.4米,四孔,股岸两边两孔距3.35米,中间两孔距度3.08米,闸门石柱方形,边宽0.6米。行人桥跨度相同,亦四孔,宽2米。陡门上原为平面石桥。该桥是我市仅存的宋代水利设施遗址。历史悠久,据陈傅良《重修石冈斗门记》载:元丰四年(1081)邑令朱素字履常,隐士林石字介夫等始建。原陡在穗丰山之南址,以距海远,泄水不效,而议建迁此。至今已历九百馀年矣。后至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因初以木架筑陡门,岁久蛀圮,邑主簿石宜翁以钱七十万,邑令刘龟从又劝得民钱六十万,县自助致五万,进行大规模之重修,并以石代木为沟底,主柱止为覆屋,房设辅梁,始采用排架式,条石结构,避免过去“以木为构”所形成“屡修屡坏”的缺陷。凡百之久,无不臻极。石冈陡门是现存唯一完整的石陡。其历史意义重大,“以石代木”其后皆效法之。其事详见陈傅良《重修石冈陡门记》录下。
《重修石崗斗门记》:元豐四年,宋興百有餘載矣。郡丞趙山几景仁行縣,與令朱素履常、隱士林石介夫,賦詩記事,則有觀石崗斗門之作。是時國家方修農田水利之政,通守與其屬邑若布衣巡行阡陌,詠歌民事,而郡守李公鈞報之以詩,亦相勞苦,往還如交遊,豈不盛哉!而事何患不集者。然詩不著其所始,則有門舊矣,不知其起何時也?紹興之季年,屋閘俱壞,獨兩股岸與溝底以巨木爲之,長或三丈而厚徑尺,有屹然存者,往往朱令之遺迹也。餘爲兒時,逮見父老多喜道斗門事。蓋門始附穗豐山之南址,以距海遠,瀉水不效,而議遷置,三鄉之人聚訟不決也。須時潦至,廼爲木鵝數十,即並山諸水所發源縱之,而觀其所會,則旦日會於石崗。又患其平壞不能(音耐)歲月,涸而審之,皆磽埆沙積,與地名不謬。穴以鉏鍤,率人日得土盈斗,於是定遷。則其謀始甚長,雖更元豐之盛,人精其能,慮不可易。浦堙而門廢,民久病而官不省。
乾道間,莆田劉朔爲司戶,喜事乃物。隱士之孫以告劉,輒率余夜詣門所。遲明,天大寒,垂垂欲雪。招漁舟泥行數十里,役夫皆凍慄,幸且已,而劉不已。竟遵海堧引絙,以度其浦修廣之數,而歸白郡,郡不果聽。又三年,故國子司業王公速爲守,嘗用錢五十萬,民夫二萬四千,通其故浦。然是役也,浚浦之功居多,而以餘力及門,唯支傾填漏苟完而已。蓋以俟後之人,而復不省,浸趨於廢。知州事李公稢與通判謝公傑慨然念之,謂主簿石宜翁能,以錢七十萬,俾治其役。發視遺址。則股岸之木,蛆食之過半,溝底板亦浸滛潄嚙穿蠧百孔矣。知縣事劉龜從又勸得民錢六十萬,而縣自助致五萬。宜翁因擇其鄉之秀黃廷瑞者三人以莅。匠以石代木,撤舊而新之,爲岸若干丈,爲閘之裏蔽若干丈,益其柱若干爲若干。上爲覆屋,旁爲輔梁,凡百可久,無不臻極。不惟還吾民之 如初,而又過望。訖事,公以劉、石之請,屬某爲之記。
嗟夫!自元豐至於今,又百有餘載矣。人多言時不同,吏道相繩切益薄,顧事無可爲者,惟公悙大樂易,不以独見之明治郡。謝公以風流文雅,時出而緣飾之,上下相安,闔境自以無事。因公整暇之際,出帑錢四百萬,治三邑之道阻,而且爲此門。既付之人,則一聽其自爲,淹速良楛,未嘗過問。饋勞時至,無以簡書。故其人不以見察爲憂,而以欺爲恥,務趨其難,用情於文具之外,以求追元豐之蹟,尚可以想見承平盛時爲長吏者之意。向使紹興之末,官與民同患,如此則必不壞。使劉司戶之說行,雖壞亦必不極。近十五六年間有補門事之缺,猶不至如今日大費,甚勞而難復。然以積壞之極,費大而勞甚,視元豐特爲難,而卒復之,事之廢興,要亦顧其如何爾!□但曰時不同,事無可爲者,吾不信也。淳熙十二年三月。
22、横塘舒啸,安禄陡门桥
东山上桥,在上埠,古称安禄陡门桥,地处安祿山与烟墩山之间,始建于宋,元至正二十五年(1364)重修,桥长约十丈宽一丈余分五孔,桥南端为安禄山,故桥因山得名。此处南近飞云江,有横塘埭防江海潮入侵,北宋时许景亮、许景衡居此,兄弟二人皆程颐高足,世称“二景”。许景衡(1072-1128)字少伊,学称“横塘先生”,以“横塘”为其号,诗文之书也称《横塘集》,尚录在清《四库全书·诗部》其中以《横塘》为题二录一。
春日横塘绿渺漫,扁舟欲去重盘桓。谁教向晚簾纖雨,又作残春料峭寒。
据《瑞安县志·古迹门》载:东山之东有安禄山,小山丘笔架岩筑有舒啸台,“舒啸”二字为宋高宗皇帝亲笔所题,为许景衡迁居于此《寄家兄》诗:
斗禄驱驰惊岁晚,世图龃龉奈时何。也知犬马犹能养,自恨田园苦不多。儿女近来浑长浪,弟兄何事尚奔波。横塘卜筑今应好,试为频频理钓蓑。
《宿横塘雨馀见萤感旧》:一赋流萤二十年,知篷还是未能眠。此生忧忧何为者,寄语诸儿各勉旃。
清沈初东《舒啸台》诗:
东皋闲骋望,杖策不劳形。秋水悬明镜,江城列画屏,峰高文笔秀,阁远紫霞停。几处渔歌起,恐栏隐约听。
23、毓蒙独秀,东山凤林桥
凤林桥,在榕树村,宋大观丁亥(1107)始建。绍熙壬子(1192)重建,桥长三丈余,宽六尺,大桥左右近车头村,桥跨架于凤林河上,以河因名。车头村为中国弹棉机发明家李毓蒙故里。
李毓蒙(1891-1961)字步号,为浙南近代机械工业的先驱,毓蒙工业职业学校创办人,瑞安历史上一位机械发明家,工业实业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于1916年发明的弹棉机,结束了世世代代靠弹棉弓弹棉的历史。他创办的温州最早的机器制造厂,是开创了浙南机械制造工业的先河。创办毓蒙工业职业学校为瑞安、温州乃至全国各地,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工业技术人才,为我瑞安、温州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瑞安工业界巨人,2000年建立了李毓蒙先生纪念馆,命名新辟的“毓蒙路”筑起“毓蒙亭”沈肇瑞撰亭记,钱明锵赋诗颂之。
山河钟俊秀,哲匠启神聪。壮志凌霄汉,丰功抵泰嵩。下庠宏善教,机械斗新工。伟范垂青史,口碑颂毓翁。
24、蔡公裔聚,蔡宅村前桥
上望前桥,在蔡宅村,跨上望河,清康熙间建,长一丈四尺宽四尺。据《瑞安县志》所载:蔡姓原籍福建长溪,宋皇祐间迁县城第二巷,元至正间徙居于此,又据《蔡氏宗谱》所载:本宗为东汉安乡侯蔡敬则之后,蔡公之墓尚在周岙,蔡裔故捐资予以修茸一新矣,由文物馆支持之。
清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金钱起义,反清情绪高涨,王超六《近百年大事记》所载,民间有“顺口溜”云“蔡举人寨狗鸟,王举人套红裤,徐举人辫儿铰到根里过”。蔡举人:因上望林、蔡二姓为争新涨涂园发生村斗,蔡为同姓管事,林姓不得值。一次举人下乡被林姓掳去寨了狗粪。王举人因欺压族内寡妇,该妇反抗,将青年时所穿红裤套在他头上。徐举人:因与一民妇通奸而被亲友侦获,便把他辫子剪掉。徐出丑幽居在家搭上假发结成辫子,才得外出。三事发生同光间,成为桥头讲闲谈。
25、儒雅高风,下徐雅儒桥
雅儒桥,在雅儒村北,雅儒旧称为下屿或下徐,故称“下徐桥”。桥跨下徐河,西近筼筜桥东至九里,长五丈宽八尺,行人过桥这是东西相向官塘路,桥东有亭曰“下徐亭”。桥为梁式三孔,泛大水时,塘河之水流经此桥直泻东山下埠陡门入飞云江。雅儒村为雅化,今名村有贾姓。据《贾氏宗谱》载,始迁祖北宋时从东瓯迁此。河乡一带习惯上仍称“下徐”。晚清贾宅祠堂内创办书塾,延师名儒赵钧先生执教童生,他提笔书额曰:“雅儒书塾”四个大字,先生便有雅儒之风也。他曾对学生出吟两句《滕王阁序》中之名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乃下徐之徐。雅则雅儒之雅也。他勉励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有用之材,孺雅之士也。
赵钧录《林宝华夜静课儿读书》二首:
其一:更深只好青灯伴,声声墙里课儿书。更深只好青灯伴,明月清风朗诵如。
其二:一盏青灯一卷书,更深漏滴妙徐徐。花香入座诗添兴,竹影横窗月满庐。
26、国士之风,上望林西桥
上望西桥,在林西,近雅儒九里,东林东,桥长一丈四尺宽六尺高一丈五尺,清光绪间重修。据《西河郡林氏宗谱》所载,始祖林嶽公于北宋仁宗从闽赤岸迁此,后分林东与林西。旧志载,明嘉靖间属清泰乡九都,林家庄。至民国初林家出有名人。这里便是北大教授林损与林尹叔侄之故乡。林损(1891-1940)字公铎号叔累,自幼师事舅父陈介石,历任北大,上海交大,东北大教授,他继承永嘉学派之学,一生著作丰硕,有《永嘉学派述》、《永嘉学说略》、《瓯学耆旧传》、《老子广义》、《老子集语》、《老子通义》、《老子纬》、《庄子总说》、《叔苴阁诗录》、《叔苴阁文录》等数十种。时有“林瑞安”之称,卒后国葬。
林尹(1910-1982)字景伊。父辛,叔损皆传其舅父介石之学,而尹接受叔公铎之学。毕业于北大,师事黄侃。历任南开、河北、金陵女子师大及东北等大学教授,1949年赴台湾,任师大,政治、东吴、辅仁、淡江、中文等大学教授,研究所博士生主任等职。培养获博士学位者六十余人,硕士三百余人,从学之士皆卓有成就。著有《中文大辞典》及其他学术著作数十种之多,有“文学博士之父”之称。乃上望林家之光荣也!
27、尚书故里,六虹薛里桥
薛里桥及环云桥,新桥,界路桥,凌云桥,下陡桥俱在薛里,重修,重建皆在晚清民国间,桥均长一丈五宽六七尺。薛里村,以薛姓为主而得名。据陈傅良《薛公墓志铭》所载:薛氏为令之后瑞安薛氏宋时已成望族。始祖薛令之,唐玄宗时官授补阙,为东宫太子之师,有诗《自悼》二首传世。令之后裔于两宋复启有良显字季勤。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进士,累官大宗正承出为江东转运使。平江宁军校周德作乱战死,谥“忠愍”。《宋史·忠义传》,良朋季益,良显弟,登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进士。官至敷文阁直学守临安府,四川制置使,吏部尚书,卒赠光禄大夫。陈傅良撰《敷文阁直学士薛公扩志》一文。薛良贵字季全,初名天球。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进士,历官知光州、复州,终朝议大夫,赠通议大夫。宣和四年(1122),睦寇方腊犯城,与兄良朋率乡兵控要害城赖以全。《瑞安县志·义行》有传。陈傅良有《挽薛季益尚书》诗二首。有“州里谁知此达尊,户庭深静最情敦”及“从今若祭分榆社,好配横塘两献樽”之句。
28、坭城古门,林东拱星桥
拱星桥,在上望林东北,桥南有泥城堡城门曰“拱星门”桥以门名。桥长一丈五尺宽四尺。单孔跨坭城河口。北通薛里,隔河相望。坭城之筑,相传明时倭寇及海盗时有入侵土堡,能起到保卫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土城墙早不复存,仅有坭城河一条。自九里西爿经下徐村从东及上望河尚在。有关土城分布线路及范围,无可考证!据《瑞安县志·地名历史沿革》记载:上望(上马)薛里九里等地方,明嘉靖时属清泉乡九都一部分三个小村庄,人文发展较迟。仅有薛里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北宋进士薛良显、薛良贵、南宋薛良朋及薛珪、薛正己,武科进士薛榛年与薛举,共计七人。其中前三人有“薛家三良”之誉名闻天下。古今乡人皆敬仰之,有人以诸葛武侯《梁父吟》步韵诗而咏之:三步拱星门,桥北近薛里。里中三先生,字行名相似。高山何许人?两宋称才子。良朋制四川,显贵史正纪。伯昆殉精忠,二季皆志士。谁家此清芬,薛氏三学子。
29、将军故里,九里西龙桥
西龙桥,在九里两垟头,西通下作亭,东至九里汇头。桥长一丈五尺,宽六尺。跨坭城河,南流经雅儒至上望拱星桥。西龙桥东南,清初有座二进故宅,建筑风格古朴别致。是近代爱国将领潘振风先生的故居。
潘鹏(1887-1959)字振风,号植民,父云笙,府学禀生,曾参“神拳会”活动,因被知县强令索赔金耶稣象一尊而郁闻致死。潘鹏幼好学,为邑庠诸光绪三十年(1904)18岁,赴南京募入清军禄营,任文书。旋考入江苏淮阴讲武堂。三十四年入云南新军,任蔡锷秘书及副官,后随蔡赴北京。民国二年(1913)蔡推荐他入北京陆军大学,与蒋介石及瑞籍黄菊裳、姚琮、黄雄等同学毕业后在北洋军中任连长、营长及团附等15年南下参加革命第四军,协助叶挺创建独立团,参加汀泗桥、贺胜桥之战,打败吴佩孚军主力。后任袁英部师少将参谋长,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他为军事委员会诠叙厅少将参事,旋晋陆军中将,内战开始,解甲归田,1959年病卒于家。为官介节,百姓缅怀之。
30、商贾云集,汇头伍公桥
伍公桥,在九里汇头。是薛里河、九里浦与温瑞塘河汇合点。相传是五位老人主办建桥,因名“五公”。元代重建,桥长二十余丈宽八尺,分十三孔。其形象蜈蚣,故又名“蜈蚣桥”。这里是莘塍古镇交通要道,形势险要,河水争流,故明清以来桥梁屡建屡塌,现代重建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拱形桥,长26米,宽4米。是温瑞塘河的主要桥梁之一。桥之两端成为繁荣的农贸市场。农副产品在此散集,新鲜鱼货随涨潮而至。客商往来,嘻嘻嚷嚷,热闹非常,回忆起从前情景好像是一幅古画《清明上河图》模样。童谣曰:“九里汇头撑树排,大有轮船开得快。”“前埠南垟盐坛晒”“上岸纸棚水里汰”。明人胡褒有《九里渔歌》云:丰湖浩渺接仙源,隐隐鸣柳夜钓舡。长笛数声风满棹,清秋一曲月当天。丰钓香饵红尘外,三尺孤蓬绿水边。莫讶栖迟生计少,踈迂不受利名牵。清项瓒有《九里湖庄》诗:遗畴傍九里,课稼朔老传。笠屐霜间草,荷锄雨后天。素餐忘岁月,养拙在田园。举足方塘上,明湖罢钓船。
31、父子名家,前埠永清桥
永清桥,在前埠街上,跨前步河浃口,南通九里汇,北通南阳街,桥边有古樟树,这里人称“前埠桥头”,村中名人辈出,首推前埠桥北,有“方德生堂”中方德植,方国鸿父子,扬名海内外。
方德植(1910-1999)是中国著名数学家。1933年毕业于浙大数学系,师事陈建功、苏步青。曾在厦门大学从事教育五十年,桃李遍布海内外。有四人成为中科院院士,数学家陈景润便是他的学生。他撰有《微分几何》、《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黎曼几何引论》、《整体微分几何导引》等数学名著。他是“温州数学家之乡”人物之一,他的老师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对当今方教授在厦大教学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赋《贺诗》一首:筹算纵横五十年,毕生事业一教鞭。春风化雨君应乐,桃李芬芳遍大千。
方国鸿(1939- )父德植。他是中国海洋物理学家,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1959年在中科院河北海洋研究工作。1986年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翌年,担任博士生导师。几十年来在大陆架海潮波动力学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著述科学论文数十篇,获得国家大奖。2007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瑞乡争光。
32、民生英烈,下塘陡门桥
永安陡门桥,在前埠下塘路,南通薛里,北通南阳寨,桥长一丈五尺宽五尺。明清以来,均有建修,前埠村叶吴二姓居多。叶姓系公阳派,据《瑞安县志·氏族门》叶氏始迁祖讳盘海,于清康熙间迁自丽水松阳,聚族而居。族中晚出。现代有叶子午(1902-1973)又名辅阶,世代行医,1926年参加中共,为红军时期党员。为民生乡乡长,掩护地下党革命活动及宣传抗日等,在文革时被错打成叛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承认叶子午为瑞安早期地下党之一。他曾参编《中国经济地理集中》一书。
叶果(1911- )又名辅勋,1931年毕业于江苏南通医学院。历任国民军第九长官司令部少校军医。后参加新四军第五师卫生部长,中原军区卫生部部长、福建省卫生厅厅长、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等职,1982年离休。以上二叶为抗日志士,族中闻人。
林尹作《在日伪监狱中写的〈绝命诗〉》一首:此心同日月,此志似冰雪。日月长光辉,冰雪终皎洁。昔思李郭公,今酒文化血。忠义分所安,慷慨成壮烈。生死宁足论,忧时心恻恻。但惟后来者,无忘灭歑戒。
33、烽火古台,南阳龙光桥
龙光桥,在南阳,始建元末,民国廿五年修,长一丈六尺宽五尺五寸。南通前埠,北通莘塍。南阳下塘路旧有烽火台一座,台高十米许,四方形用条石砌筑而成,当地百姓称“南阳寨”,按《旧志》载:这是古代了望台,地方称“钱家埠烟墩”是通讯设施,归瑞安所,于明嘉靖间所筑。当时遇有敌情,紧急情况;日间点燃狼烟,夜间举火为号,报告军情。
南阳吴氏始祖吴演于明成化间由城东柏屏路迁居与平阳吴公埭是否同派。城南状元坊左,为吴祚字士德以贡生任常州通判,其子镇任广西思恩令,父子皆有诗作传世。南垟烽火台围近时在明嘉靖三十一年五月(1552)日本倭船十三艘从飞云江口入侵东山浦,倭寇千众登陆上岸,到处纵火杀人,劫掠财物,掳掠男女,无恶不作。我乡民众在县令刘畿的领导下,军民联合作战,杀敌近百人,取得重大胜利。后倭寇不再从此入侵,选择他地。明陈挺有《己未端五避寇沙城》:世乱他乡楚节来,泛浦思放马周盃。伤心艾叶青谁采,溅泪桃花绛自开。露布未闻曾靖难,綵丝休道可攘灾。兰汤旅邸无心辦,卧听潇潇雨送梅。
从陈挺诗中得知,倭寇又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入侵南社一带,生灵涂炭,人民遭殃。
34、春风十里,洛川龙津桥
龙津桥,在直洛河口,长三丈六尺宽六尺,清道光壬寅重建,通莘塍街南北,这里是南宋大儒叶适后裔叶秀标的故乡。春风十里扬州路,此处为莘塍街道最繁华之地段,温瑞塘河航船码头,旧街进行改造,龙津桥之西河口建有洛川亭。后又在桥东修建六层大厦,上层楼作为叶适纪念馆,桥梁两边河道变成热闹的商店,正显示出叶公“功利学说”与“本末并举”之精神。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学称水心先生,出生于瑞安县城水心街,自幼从学陈傅良,十三岁随父母迁往温州水心,两处“水心”都是为纪念叶适而命名。宋淳熙五年(1178)登进士第二为“榜眼”。开禧北伐,叶适升任宝文阁侍制,留守南京兼江淮制置使,兵部侍郎。后因韩侂胄北伐,宋军战败,叶适被罢官。他是永嘉学派集大成者,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著有《习学记言》、《叶适文集》等,嘉定十六年(1773)卒,赠光禄大夫谥文定。龙津桥西为大塘河,端午赛龙舟。叶适赋诗《後端午行》:一村一船编一乡,处处旗鼓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喜公与民还旧观,楼前一笑滤波远。日昏停棹各自归,黄瓜苦菜夸甘肥。
附录叶适诗若干首如下:《端午行》古风:行春桥东峙岩北,大舫移家往无隙。立瓶叵罗银价踊,冰衫雪袴胭脂勒。使君劝客亲付标,两朋予夺悬分毫。起身齐看船势侧,桡安不动涛头高。古来峥水斗胜负,湖边常赢岂其数。岸腾波沸阳随流,回庙长歌谢神助。只今索莫何能为,败鼓搅壕观者稀。千年风士去不返,醉里冤仇空展转。
《送曹器远》(1):曹子若心怀百忧,古人远矣思同流。平生未得雄豪力,今日便肯卑微休。麻源洞里琼叶雨,南草市上芦花秋。十年老语为谁了?西望沧江空白头。
注:(1)曹叔远(1159-1234)字器远,师事陈傅良,绍熙进士,累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肃,著《永嘉谱》、《宋史》有传。
《蔡尚书挽词二首》(1):总角都鳌头,老生甘伏膺。白首参豹尾,后出跨头登。东流看到海,北风忽成冰。茫茫落簷花,穷巷独短檠。
其二:拨沙得黄金,百铄写光影。飞行日月上,莹彻肝胆醒,空山惨马鬣,何意重为黄。馀哀不浪施,留寄长夜炯。
注:(1)蔡幼学(1154-1217)字行之。师事陈傅良,同登乾道八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卒谥文懿,著有《公卿百官表》、《编年政要》、《列传举要》、《育德集》五十卷,《育德堂外制集》五卷等,《宋史》有传。
35、夏鼐祖居,周川安周桥
安周桥,在周田南下塘头,跨周田浃东段,长一丈五尺宽八尺。民国廿二年重修。桥东首为忠烈庙祀关公与岳飞.庙内有戏台两个,一旦节日,两个戏班斗台。该庙宇是村儒旧莘塍镇第一任镇长木幹斋为总理事建筑而成。忠烈庙东首新建夏鼐纪念馆,其规模比忠烈庙更高大,为三层大厦,周田村是中国大考古学家夏鼐之祖籍,每逢清明节之际,夏鼐在外地亲属来此祭祖活动,受到宗族会长之欢迎。
夏鼐(1910-1985),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字作铭,清宣统元年出生于温州,祖籍瑞安莘塍周田。1934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1939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该校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9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50-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副所长、所长。1983年任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并先后为美、德、瑞典、美、意大利等科学院院士及外籍通讯院士。夏鼐著作丰硕,有《题书》诗一首:
故园自有好河山,羁旅他乡两鬓斑。
昨夜梦中游雁荡,醒来犹觉水潺潺。
36、高僧故里,周田平安桥
平安桥,在周田浃中段,民国丙寅为蔡一聪建,长二丈一尺宽八尺。南通周田路湾,北通董田街路。建桥人蔡一聪者其族内出一位抗日将领,又是一位大德高僧蔡道登。
蔡道登(1890-1970),法名觉澄,莘塍周田人。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又投军云南护法军,抗战爆发他在蔡廷楷十九路军任少将高参。他力主抗战,淞沪之战败退后,因受消极抗日的影响,失意出家为僧。曾主持过瑞安唐代古刹,仙岩圣寿禅寺。后又去广东,任广州六榕寺主持。50年代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学会理事。他与陈郁、陶铸等相善,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多次接见他。40年代,觉澄方丈曾去香港弘扬佛法,并受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和夫人及英国女王、日本首相等国际政要之礼遇。蔡方丈之方外居士陈春生作《佛教二千年》诗:
释迦汉室胜缘俱,震旦巨龙得宝珠。
明帝永平求妙法,伊存元寿授浮图。
一求一授为心性,互补互通融道儒。
辈出祖师流脉远,禅门文化五洲殊。
《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
37、钟厚陈氏,董田塘河桥
明诗人胡鍧字孔鸣丰湖里人,诸生,著有《谿庄存稿》录《游仙岩谒陈止斋先生祠》:
步入仙岩境,岩阴过午时。未寻黄帝井,先谒止斋祠。
俨矣神如有,巍然道不私。高风振林壑,瞻拜起退思。
38、宣传抗战,街路泰安桥
泰安桥,横跨董田河浃中段,南通周田路湾,北通汀田,桥为单孔梁式,光绪三十一年重修,长约二丈之余宽一丈,桥南后建一桥头亭,人称“街路桥头”。这里历来是村人休憩活动之所。武术家陈朗清闲居桥北,抗日时期,瑞安四次沦陷,他总是说:中国是文明古国、正义之国、决不忘国。日本是倭寇海盗,是虎狼之国,定是灭忘之国。他经常拿着丁田张棡的学生夏承焘1937年所作《抗敌歌》朗读之:
尽最后一点血滴,再挪前一步血迹。
奋空拳可击,张空口可啮。
人无老幼,地无南北,今有我无敌。
越山苍茫兮钱塘呜咽。我念此浙江兮,
是复仇雪耻之国!
今无有前方后方,今唯有后起前僵。
拼焦土偕亡,看沿途纳降。
敌昨如狼,敌今如羊,收我刀如霜。
钱塘呜咽兮越山苍茫,我今此瓯兮,
是复仇雪耻之乡!
美国原子弹炸毁日本广岛,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鞭炮爆竹,街路桥头,沸腾成海洋!
注:陈朗清,董田人,曾任孙中山卫士,黄埔军校教官《市志有传》。
39、活动小桥,陈家下板桥
板桥,在泰安桥之东,两片木板宽二米,横跨河浃,农船过桥,可以起动,该板桥始建元末,曾有高人居此桥北,世称陈遇静诚先生也,后其孙元鐄又归隐于此,便成为“板桥陈氏”之始迁祖,已历六百年矣!陈遇(1313-1384)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瑞邑董川,学者称为“静诚先生”。
太祖渡江,以秦纵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诸葛为喻。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太祖为吴王授官供奉司丞,辞。太祖登极,授遇中书左丞、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除太常少卿,最后除礼部尚书,皆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不复强为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帝八次请遇为官,皆辞也。
遇公洪武十七年卒,赐葬钟山。子恭,举人,累官工部尚书,孙元鐄,随汤和信国公来浙东,监造卫所城池,官宁村千户。建文四年因靖难之变弃官归隐董川,于祖之草庐也。遂陈氏之姓迁至今已历二十七世矣!元鐄乃板桥之祖也。
40、武术盛会,董川迎凤桥
迎凤桥,在董田下塘路,东西相向跨河浃长二丈余宽一丈,宣统三年(1911)重建,东通东海之滨大堤,西通塘河,桥东古榕高大,颗树成林。榕树南水潭深宽,端午节外地客龙来访,在此潭转身旋返西出塘河。古榕东北有玄坛庙祀赵公元帅,庙前有戏台,上方横额“羽衣霓裳”四大字,楹联: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为陈弘范撰书。迎凤桥西有陈司徒庙,祀唐陈逸,相传逸公率民在清泉与崇泰二乡修筑东海防波大塘有功,封神祀之,庙前亦有戏台,上方横额“阳春白雪”四大字,楹联:“一二时定三纲五纪;七八步通四海九洲”。为林忠钦所撰书。弘范与忠钦二里人曾在温州中学读书时同窗好友。
迎凤桥头,古榕树下,为村人休憩纳凉之所,明清以来,古历八月初五,定制庙会。相传明季已有武术表演之习俗。因在明嘉靖间县令刘畿教民习武,以御倭寇入侵,遂渐形成。本村是南拳发祥地,武术家陈步高、子郎清、一虎、孙俊杰三世皆为南拳名家。这与庙会武术比赛之渊源?现在迎凤桥何在?已翻天覆地大变化矣!
41、演戏斗台,木家东垟桥
东垟桥,在董田东垟村因名,横跨董田浃,通南北下塘路,桥长一丈五尺宽六尺,为下塘陡门桥。重建于光绪间,桥东有木姓宗祠,名曰木文简祠,祠堂前有近重建宋状元坊一座,纪念宋儒木待问及木砺与天骏父子皆登进士第。东垟西岸为木宅巷,是木姓后裔始居之地,属于董田乡第六村。据《莘塍镇志·文物》记载:清康熙《尊宪奉旨塗捕碑》塗长木本凤者承其先世经营海塗插簟业。先人从元古至今,该业渔人数百户,按地方法规规定渔户酬资八月初五日定额请戏班演戏二日夜。汀田张棡《杜隐园日记》载:清来昆剧新同福,新品玉两班“斗台”至天亮,称“两头红”。戏班名角杨盛桃(1838-1919)号丑角(阿桃儿),男旦高玉卿(1864-1936)即(大娒旦)。张金富(1890-1970)演正生。周介麟(1896-1971)丑角。杨永棠(1903-1975)演小生。杨银友(1910-1933)演生角,等皆为平阳县人,久负盛名,故称“平阳出戏子”都曾来董田八月初五日登台演出。
光绪二十年,京戏在温州盛行,请来剧社和戏班:金福连、大三庆、大高升、胜阳春、新天声等,各戏班争取来董田八月初五日会演“斗台两头红”演出为荣。温州著名京剧演员有文武老生张春来,青衣花衫黄春生,须生范静波,武生兼小生支海亮(阿昌)、徐方梦(康进),大花脸周凤山(碎娒),李方娒、小丑陈哈哈(弟弟)、徐笑笑(王伦)、陈呆呆(阿海),小生池娒,花旦胡理钗、陈凤妹,武旦严小棠(庆云),坤角老生王兰香(银娒),二路老生兼小生金月楼(长生),武行管大康。林天麟(碎巧),铜锤戏班演员富于盛名于本地及上海。花脸王海涛等等随着戏班亦来董田八月初五日参演,若赛演获得成功,戏班和演员名声大振,并能得到丰厚的奖赏和红利。董田地方旧日有两庙二宫,戏台四座,除定额戏之外,还有“滬艚戏”、“江蟹戏”、“散鱼戏”、“稻根庄戏”等等名目。以上风情摘自张棡先生《杜隐园日记》中。先生是文学家、教育家,又是戏迷,还曾参与《调处董田小典下捕鱼界讼事感赋一律》:
边界争桑兆祸胎,渔人鹬蚌亦遭灾。
谁偿项籍头颅价,几费随何舌辨才。
白壁连城分赵邑,黄金市骏筑燕台。
寻常交际风波险,忍看中东战衅开。
42、金钱战殁,董川马家桥
马家桥,在董田与汀田之间,横跨马家河得名,光绪三十年重修,长一丈六尺宽五尺,桥南首有一小庙祀无名神,相传该无名氏之神,便是金钱会首领朱秀三,这里是金钱会大军主力覆灭之战场,里人改小庙称马家河亭,出资建造皆董田里民。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七日金钱会首领赵起据城东龙山分道攻城不克至十一月二十日闽将张啓宣自金华东下救永嘉,陕安镇总兵秦如虎出福鼎,闽安协副将吴鸿源以水师援温州之急,乐清参将池惟屏率军来会战,永嘉令高梁材督广艇从飞云江驶入。各路军马齐合围剿金钱会。赵起率西走,蔡华继走,其余皆溃败,朱秀三军东突被困董田马家河战死在乱军之中,生缚五百人,送县城东较场杀之皆破其腹。尸堆如山,血流成河,金钱会众被杀死,溺水死者约五千人,真史无前例。瑞安城。同治元年三月生员孙诒榖殉难。黄体芳《安固二忠诗》之二:
名门生长部簪缨,亮节能将日月争。
琐尾一家仇未雪,丧元三日面如生。
神驹渥水怜长逝,啼鸯春山怨不平。
赖有佳篱当合传,后先毅魄莫相轻。
43、义和神拳,华表皇帝桥
皇帝桥,在华表村,长一丈宽六尺,跨华表河浃口,此处塘河之水分流汇入华表河浃口向西去,故有“水流西”之说。至于“皇帝桥”相传神拳会首领张新栋在此起事,准备称帝,故后人而命名之。皇帝桥西首有太阴宫,祀陈十四娘娘,宫内建有戏台。宫西有张氏宗祠,光绪十五年(1889)受北方义和团影响,道士许阿雷来华表组织类似义和拳形式之神拳会。受洋教士欺悔之民,众都乐于参加,为神拳弟子。推从南洋经商归国的张新栋为首领(会主),从此华表神拳大盛。城厢及清泉、崇泰、帆游三乡十二都。知县华松年惊恐万状,宣布瑞城戒严,县城清军士兵皆畏缩不前。光绪廿六年新任知县盛鸿焘,往温州请兵率汤副将等百余人清军前往华表镇压。拳民受神拳会首“刀枪不入”的迷惑,在官兵枪弹横飞下,盲从冲锋,军师胡道隆及会众第四人,在华表桥西,皇帝桥之南当场被打死,并砍了头,伤六人,会众纷纷溃散。张新栋烧掉弟子名册后被俘,神拳会宣告失败而结束。事见张明东《神拳会与张新栋公事》一文;《浙江近代史》,光辉一页。
44、地杰人灵,华表村木桥
木桥,在华表浃中段,桥长一丈宽六尺,原为木料构造,故名木桥。桥南端有一座二进古屋是张明东先生之祖居,他出生于此。
张明东(1897-1963)字旭曙,华表村人,后移居温州市县后巷。早年曾毕业于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后为著名律师,曾任温州律师会会长多年。勤于法律之外,还精通经史,深究《周易》、《汉书》,著有《周礼新义》、《周易八卦星象星》、《神拳会首领张新栋公事》等书稿,大都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今尚存在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温州旧俗》手稿二册。其事迹见《瑞安市志》有传。
张传汉(1925-2006)初名金梅,1946年入上海法政大学攻读法律。1950年转入华东政法学院毕业。此后一直从事于法律工作,后任辽宁省人大法制部主任。录张三丰《登华表山》诗:
45、诗文奕世,仙浃季村桥
仙浃季桥,在仙浃季村,跨仙浃河,长一丈宽六尺,东通南镇缪,西通王家庄。据《季氏宗谱》所载:先世季復初号月泉,宋末避兵至瑞,为季氏之始。季氏有《月泉诗派》一书记录历代季氏诗作,季震孙字叔达号端义,月泉翁子也,诗集散佚,仅存《观潮阁》及《临终》二诗。季应祈字尹寿号耻庵,雲谷道人子也。师事高则诚,有《鹿岩樵唱》传世,有诗一百零三首。夫人冯氏著有《己巳岁度荒》诗一首。应祈购宋人邵振阁之书,收藏在筼筜书屋之中,其子德玑撰有《筼筜书屋记》。季德玑字式抑号兰坡,耻庵子,有《兰坡初稿》。季德琦字正中号竹所居仙源,兰坡弟,有《竹所集》,季廷珪字景温,号栗然,兰坡子,居莲池邑庠生诗四首。季佾号敬斋,栗然侄,居东皋。邑庠生,明成化辛卯卒,年四十二,诗稿佚,惟有《九龙滩庙》诗,得知从兄口。季蒙季元二代各诗一首。季氏第十世孙,季敩字彦夫号文峰,弘治壬戌进士,累官至广西参政。凡七世十诗人。清孙锵鸣有《月泉诗派》附言。录季应新《闲居筼筜》诗:
青山淡淡暮云收,竹树重重水自流。
俗客不来鱼鸟散,一壶风月似深秋。
46、王家将军,王家庄村桥
王家庄桥,在王家庄村南,桥以村名,跨仙浃虞河,东通仙浃季,西至筼筜桥。桥长一丈余宽六尺许。重修于清光绪间。王家庄今称红光村,据《瑞安市地名志》载:明嘉靖时,清泉乡十一都之王家庄。据《王氏宗谱》载,始祖于元时迁自闽,再由溪坛迁此。溪坛是芳山乡之梅源村?又据《莘塍镇志·人物》载:王建中(1905-1990)莘塍区王家庄人。早年投考保定陆军军学校,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唐生智所属第四集团军,后调陈诚部属第三战区第118师少将师长。旋改任国防部后勤部军需处主任。1949年去台湾,任国防部中将高级参事。据说他在台湾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以上均其兄莘塍街百年老店“鼎丰和”店主王老先生口述侧记。保定陆军军校毕业,任少将军衔与民国《瑞安县志·名录》相附。溪坛梅源王犖作《将山樵唱》诗。
居然一将镇西湾,苑怪深深饶性还。
但幸樵夫唱谷口,朝朝遇得片云闲。
溪坛梅源王就作《将山踏青》
踏青只恐无佳句,两袖青风拾满还。
积雨新晴三月三,盈眸生意解颜还。
47、龙卷风飞,篔筜云聚桥
云聚桥,在筼筜河内,为沙塘上下庄及筼筜三岙要路,桥长十丈余宽六尺许。康熙丙寅二十五年(1686)有:“有乘里云至此,石桥坏矣。”是龙卷风拔掉此桥,后又修复,流传至今。沙塘底上下庄在聚云桥之西,二庄多姓鲍氏。据《鲍氏宗谱》载,明清以闻又辈出明有鲍常太守。
鲍常(1352-1404)字原善,号东园,明洪武中,以人才薦,任襄阳太守,世称鲍襄阳。惠正宜民,廉威并著,豪强屏迹,人不敢予以私。少与侍郎卓敬同受师业,以道相期许。成祖入承大统,抗命不屈,谪戍南京横海卫,病笃,弟可善代投。从祀乡贤祠。鲍公东园仅存《林下吟》诗一首。
作都归来六十霜,懒随世态事炎凉。
一尊酩酊青山暮,二径逍遥白日长。
疏傅高风希步武,于公盛德见羹墙。
都门旧好如相问,满目云山自主张。
福建在参政杨景衡有《挽鲍原善》诗:
一官致事圣恩覃,白髮相親興正酣。
生死浮休公早悟,交游零落我何堪。
清宵见月疑颜色,良会啣盃忆笑谈。
粗可慰情埋玉处,佳城松柏绿毵毵。
48、文风之盛,汀川盛文桥
盛文桥,在汀田,明万历丙申(1596)由张楷字少浜建,清光绪己丑(1889)由文学张景煜重修张庆鎏作记。桥长一丈宽六尺,盛文桥,因汀张氏文风鼎盛,诗人辈出而取桥名。据《瑞安县志·经籍志》载:张士桢字碁岩,邑诸生,清康熙丙戌年著有《淡宁轩诗集》。张南举字志可,号大羽,雍正乙卯举人存诗二首。张为隽字符鹄,号瞿团,乾隆甲子举人,存诗三首。张岳铭字寿山恩贡。著有《兰桂轩诗集》诗一百三十一首。张鹤字鹤年,号芝田,嘉庆庚申恩贡,存诗十七首。张庆鹏有《秋轩诗存》存诗六首。张黻有《读画楼诗集》诗二百零六首。张梦璜有《问梦楼诗集》诗一百零六首,张时枢有《焦绿园诗稿》诗一百六十一首。张棡有《杜隐因诗钞》有诗一千六百首,为本邑之冠。张渭涯等《曲水诗录》诗约四百首。张组成有《张组成诗文钞》录诗约五百余首。
洪守彝《汀川书塾留赠郑平甫》
孤馆羁栖二月天,绿波芳草满汀川。
故园花事芳菲尽,莫向东风听杜鹃。
洪守彝《七夕汀川夜泊》
一湾汀水泊归舟,夜色相看月似钩。
此夕几家少儿女,庭前闲坐话千牛。
49、书院之最,汀川丙字桥
丙字桥,在汀田,清乾隆丁酉(1777)长一丈六尺高四尺宽五尺。汀田张宅多书院,丙字桥建前这里已有书院。早在明万历初(1573)里人张德时在文昌阁创建曲水书院。后至崇祯十六年(1643)由张冠山重建,书院以“地环流水水环居,曲曲栏杆卐字书”取名,清光绪间改称曲水祠塾。汀田古称汀川,又有藏竹书院,明万历间为张爱所创。翠林书院于清顺治间为张士翮创建。敬业书院乾隆间为张元灿创建。清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在汀田张氏宗祠内建有汀田塾馆。汀川办书院从明万历元年[1573年—清道光丁酉(1837)]计264年连续办了五座书院,道光以后宣统三年(1911)书院林(未记名)共历338年,汀田书院为浙南之最。
清张岳铭字寿山,恩贡掌教汀川书院,有《送李晓亭师》:
闻道皋比设讲筵,传经真绍戴公贤。
文成北斗千言卓,寿祝南山五字虔。
种菊有方添旧谱,著书不倦而寒氈。
门墙桃李由来秀,披拂春风十二年。
50、摩崖题刻,金岙山溪桥
金岙溪桥,在汀田金岙村中,桥长一丈一尺四寸,建于宋代,时间年代未详载。金岙是古村落,北宋已在,宋儒林石(1004-1101)字介夫,青少年时代已经常来此活动。宋元祐初庚午(1090)这里围近建有宝坛佛院岑岐山翠阴洞摩崖题刻元丰二年(1079)郡丞赵景仁、邑令朱履常约林介夫游历探洞石壁题刻,留有诗篇。宋,朱素《岑崎山摩崖诗》
小洞隐遥岑,松萝翠复阴。游人曾不到,方信白云深。
宋林石《岑岐山摩崖诗和之》
松桂擢翠岑,烟云昼亦阴。洞门虽不锁,谁测洞中深。
清恩贡汀田人张岳铭《翠阴洞》四首:
(一)翠阴名胜地,斧凿倩谁开。洞口生云雾,松门响雨雷。绮天何峭拔,僻径自行回。迹古新诗在,摩挲郊剪莱。
(二)迹似双峰合,何年一擘开。断崖悬日月,僻窦引风雷。览胜留题篇,寻芳得句回。石庐终不敝,讵自掩蒿莱。
(三)石窦虽然小,乾坤特地开。线痕窥夜月,风隙逗春雷。洞口青松荫,崖门绿口回。仙人应就此,想象坐荒莱。
(四)合嶂成虚室,崖门鬼斧开。风雨擎欲雨,笑语助如雷。胜迹今犹古,高僧去莫回。几番思往事,惟有洞中莱。
51、宝坛叙事,金岙送姑桥
送姑桥,在金岙村,长一丈四尺宽六尺,建于宋代,建筑时间年代,未详载。金岙村东北有座古刹额曰“宝坛寺”,始建于北宋元祐庚午年(1090)寺宇建筑规模壮观宏大。从山门起,前后共有四进,连同两厢僧房数十间,仅次于仙岩寺,是瑞安县一座著名之佛寺。宋儒陈傅良数次来访题诗。《赴留宰宝坛寺集因和番叟弟赵园韵》(叙事):
一枝纔放前村雪,一线初开爱日天。
潘县风流凡五客,赵园名字亦千年。
可无能赋如难弟,恨不曾来有慰仙。
待得中兴用循吏,更为此地设离筵。
《宝坛寺和林宗易韵》(叙事)
梦回齿颊自天香,何必招魂怨渡湘。
少待精庐天向晓,有来嘉客岁为常。
云山镇压鱼虾市,烟雨壮严桔柚乡。
最好题名双石阙,可题周历万年长。
清进士洪锦标作《宿宝坛寺诗》七律:
古寺依山竹树荒,颓垣废梵旧房廊。
入门放荡天临宇,没座尘埃在前堂。
前辈题名犹洞石,老僧让宿一匡床。
虫声绕枕清无寐,此趣城居得未尝。
民国己卯(1915)高僧谛闲大师为古寺重修之。
52、金岙赵园,四条小石桥
胡家桥、金家桥、上桥、下桥,俱在金岙。岑岐山南麓,这里是小桥流水人家,宋时有一处著名之园林,称之为“金岙赵园”。《瑞安县志》均未其详,园之主人是谁不得而知,偶见史料,与北宋元丰九先生赵霄之族有关?郡丞赵山几字景与,其父赵扑谥清献,人尊称“清献公”,是巨州西安人久慕塘岙林介夫先生,父子皆造其庐,同游山水泉林间,好像与赵园也有关?但未留墨迹。据《陈傅良先生文集》中,有游赵园之诗三首,如下录之:
《游金岙赵园》
脉脉循檐水,林林夹岸山。令儿从竹下,领客入云回。稠木客人过,悬崖看手攀。从今名字出,不到径苔斑。
《游金岙赵赋海棠梨呈留宰》
海棠故作十分红,梨更超然与雪同。文物英华周盛事,风流玄远晋馀风。
《游赵园》
主人避客竟何之,雨过停桡落日迟。赖有畦丁曾识客,来禽花送两三枝。
53、塘路最长,余家凤鸣桥
凤鸣桥,在大典下上塘河,跨大典下河口,桥长九丈余宽八尺,分七间梁式桥,宣统元年余年水募修。据《瑞安县志·氏族门》:大典下余姓是本邑最大一支,在民国间姓族内人丁已达四百三十户。始祖万三由闽莆田来居,子姓蕃衍,分居他乡有山坑、山坑岭、山茶、马岩均于明时迁自大典下或城内来,疑皆同源,大宗祠在大典下,族中学人余澜字梅史,善诗赋,存诗三首,待录。县城西岘诗人余永林有《济麓斋诗稿》,余学礼《文航漫录》,余国鼎《两峰诗稿》以及余国光、余成、余信芳诸家。
余国鼎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作《丁酉七月大风雨》云:
大风始地南云征,蛟龙出海潮打城。偃禾拔木势震动,平地石走山谷鸣。四野茫茫昼昏黑,飞鸟绝迹人不行。闭门局促不敢出,半空有若惊涛声。翻盆急雨漫山野,飘摇庐舍何纵横。瞬息波澜当砌起,仰视但愁天河倾。嗟我城居已如此,水乡多恐为鲵鲸。古今陵谷有迁度,念之使吾心胆惊。
54、文脉相通,典下盛典桥
盛庆桥、典社桥二桥都在小典下,盛庆跨南浃,光绪十年重修,长一丈宽六尺,典社桥跨北浃,光绪廿五年重修,民国廿四年再修,桥长二丈一尺宽六尺。小典下明嘉靖时为清泉乡八都,相传元代陈宋二姓从闽龙兴府小典下迁居于此,为纪念故里而名地。据《陈氏宗谱》载:陈裔为宋儒陈武之后,陈武乃陈傅良之族弟。为永嘉学派重要之学者,著有《江东地利论》,先后入录于《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中。又据《宋氏宗谱》所载:宋裔为宋名臣宋之才之后。宋之才曾出使金国,金主问他曰:“汝宋朝为大国,小国乎?”宋之才不假思索地回答曰:“不大国,不小国,而中国耳。”金王佩服他,回国后宋帝嘉奖他曰:“乃宋之才也!”其后近现代有宋慈抱(1895-1958),字墨庵,居县城西门外。他体弱瘦小,儿时多病,但喜读书,善悟强化。他就读温州法政学堂,后在瑞中为语文教师。以才气得到瓯海关监督冒广生之赏识,特聘为《永嘉诗传》校勘。称宋与薛钟斗、夏承焘、李仲骞、陈仲陶、李笠、李翘为“永嘉七子”。一生著作极多。章太炎赠联云:“青紫要途何足顾,江湖豪气未全收。”
55、武科进士,沙门渔东桥
渔乐桥,在沙门,跨岑岐河,长一丈宽六尺。沙门为上金一自然村,岑岐山北麓,南通金岙,有一隘口似门,遂以山门名村,后以方言谐变为沙门。村多姓陈氏,据《陈氏宗谱》始祖于宋政和癸巳(1113)迁自台州。但有与封村陈氏联宗,属于陈傅良之族。该族闻人陈超英字卓甫,初,投身团练,平金钱会有功清廷授以八品职,后以武学生员投效淮军,得五品衔,同治十二年(1873)中武举人,光绪二年(1876)成武进士,授殿前侍卫。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杨昌浚任闽浙总督,奏调为随员,委任为内巡所兼总带督辕卫队亲军营。左宗棠力主抗法,奉命入闽视师,委超英任职如故。十一年(1885)七月,左宗棠病故于福州,遗命派超英持“钦差印信”入京陛见。
相传陈超英奉送“帅印”从海上至天津大沽登岸进京之路,幸有同乡体芳黄大人极力周璇才得免,后调督运河海漕运差务官,失意,数年后致仕归以医自晦。民间有传《陈超牵虎过笼故事》。
56、周礼精华,上京上韩桥
上韩桥,在上韩庙旁,跨上金河,通岑岐,长一丈余宽五尺。上韩为上金自然村,据《瑞安地名志》载原以宋代韩姓始迁于此,以姓名村。现在村中多姓徐。始迁祖于明万历间从正湖里迁回都上韩。据《徐氏宗谱》载宋蔡幼学撰《宋故太中大夫通州守兼两淮安抚墓志铭》:该族闻人徐公元德字明卿,登淳熙五年(1178)进士,官授通州兼两淮按抚。其兄徐元长登淳熙二年(1175)进士,官授监三省激赏库,以经学行谊,闻于天下,兄弟自为师长。其先曰宗圣者,系唐集贤院学士赠二部沿书徐楚玉之元孙,世为兰溪大徐村人。昭宗时卜家安固正湖,迄傅而生评,洁行自晦与林介夫先生讲说《春秋》研究性理之奥。评生延龄,延龄生惠,惠生叔齐,则公之大父也,叔齐生公考讳宏中字仲室绍兴庚辰(1160)武科累官武翼大夫。徐公元德著述丰硕,继陈公傅良撰《周礼说》之后,续撰《周礼精华》一书,皆为朱晦庵雅称重史。其他著有《周易通典》、《春秋义训》、《尚书则言》、《清宫一览》、《考经训解》、《学庸训解》等书。
57、诗书风范,前池二安桥
公安桥、并安桥,皆在前池,二桥分别于民国十六年和民国十八年重建。其它有桥梁情况均未作详载。有待后考。前池明嘉靖间属于崇泰乡四都至民国二十年(1931)属鲍墀乡,又建属新华乡,原名蝉墀。该村多姓池,在鲍田六村之南,故称前池。据《池氏宗谱》载:始祖讳宗昌于宋建炎四年(1130)由闽之赤岸迁此。又据考《池志澂卧庐七十自序》云:“我家本秦咸阳司马公子池之后,有西平、西河二派,余派西平,宋乾道二年(1166)温泛大水,宗昌公由福建赤岸迁瑞四都前池聚族而居,历三十四世。志澂之高祖治平公由前池迁城之虞池,时在康熙壬子(1572)。
池志澂(1854-1937)字云珊,晚号卧庐。七岁入私塾,开始学书法,师事名家何子贞二十岁入泮为庠生,1875年孙衣言任湖北布政使,他作幕僚,衣言调任江宁,志澂随之。光绪十八年(1892)到台湾任抚台和机器局文案,应修《台东志》有声望。甲午战败,台湾沦陷,志澂愤而归家。在台湾时著有《全台游记》、《番社记事》、《台湾雪鸿记》居家以行医授徒为业,乐善好施,乡人称颂之。
58、江东地利,上马镇海桥
锁海桥、上马桥,皆在上马,二桥分别在民国十五年和民国廿五年重建。至于桥梁有关史迹尚未记载,有待考证。上马村明嘉靖时属崇泰乡四都,民国20年(1931)属蝉墀乡。后入新华乡,村多姓陈,据《陈氏宗谱》所载,始祖原籍闽莆田,元时由固义里封村迁此。陈裔系宋儒陈武之后人。陈公武字蕃叟,居固义里,傅良族弟。于书无所不读,又长于《春秋》,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授饶州教授,历任礼、兵部架阁,迁太学正。庆元元年(1195)以道学被参劾罢官。三年,又与朱熹、陈傅良等五十九人同列为伪学逆党党籍,史称“庆元党禁”。党禁解除后,起任江西安抚司公事。嘉定三年至五年,历任秘书丞,著作郎,军器少监兼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检讨官,少监。武乞求外补,后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致仕。后回归故里卒,叶适撰《殿修撰知泉州陈公墓志铭》。初除国子正时,制词有“以经教授于乡,从游者屦满户外”之誉。知泉州时又赞以“早以经学,蔼然时名”,“才谐士论”等语。著有《江东地利论》仍入录《四库全书》及《蕃叟文集》41卷,佚。
59、东溪书圣,海冈双东桥
东岙桥、东溪桥,皆在海冈乡之东岙村,其一在姜氏宗祠东,其二在太朴府基侧,至于有关桥梁情形旧志均不载明,有待考证。《瑞安县志》载,东岙东溪之名同是一地,这里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姜立纲之故里,东溪便是他之号也。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溪。曾以“善书”名闻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墨迹入《三希堂法帖》。他书法初学黄蒙(养正)继法钟、王,后自成一家。七岁以书法选拔为翰林院秀才。明天顺七年(1463)授中书舍人。成化二十一年(1485)升任吏部验封司郎中,直内阁经筵官,预修玉牒,弘治四年(1491)升太仆少卿,转为太常寺少卿,历事四朝,谦恭谨慎,宛同寒士,深入尊敬。凡内廷制诰,宫殿碑额,大都出其手笔。何乔遴《名山藏》记载: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遗使者求匾,立纲为书写“日国门”三字,日人叹赏曰:“此中国惠我之至宝也”。并善画山水,得黄公望法,说者谓其画,萧疏耸秀,全以黄鹤山人为宗。著有《东溪书法》瑞安文物馆珍藏一幅《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南京馆藏行书《咏易诗》,北京馆藏七律诗二件。1954年瑞安又发现姜书墓志二方,藏东岙姜氏宗祠内。
60、太常正卿,任宅飞龙桥
飞龙桥,在丽岙镇,任宅村东,桥长二丈宽六尺,南通茶堂,北通叶宅,1970年又新建任宅新桥。据《任氏宗谱》载:明乡贤任道逊后嗣世居一都丽岙,以姓名村称任宅焉。明吴宽字匏翁家藏集中有《任公墓志铭》云:“公克诚,其先鄞人也,曾祖观贵,国初长乡赋输赋,后期谪戍温州遂为瑞安人。”道逊为其后人。
任道逊(1422-1503),字克诚,晚号坦然居士,又号八一道人,居城西秀岘山下。七岁能诗,工书。明宣德九年(1434)以禅童荐于朝,命为国子监生,景泰元年(1450)授顺天府照磨,仍以书艺供奉,历中书舍人转至太常寺少卿,经四十年。供奉谨慎,未尝有过错。弘治元年(1488)致仕归与吴祚、蔡鼎等结清乐社,唱和吟咏,足迹不入官府。道逊书法,结构匀清,笔意洒逸,项元汴称:“明书家于文、祝、宋、沈之后,有詹希源六十七人,而道逊名列其间。”工画山水画法苍古清润。尚存有《山水图》轴一幅,著有《集云山樵文集》、《太极心性图说》、《集云樵语录》俱佚。夫人,徵州知府孙隆女名梅花(1424-1500)贤慧多才艺,善画梅,得父传授,时人称其父女为“孙梅花”。
61、彩虹明镜,罗阳乡双桥
彩虹桥、明镜桥,在罗南乡双桥,二桥一纵一横合称为双桥,村以桥名。始建于宋元间,清嘉庆甲子(1804)重建,彩虹长三丈宽五尺,明镜长二丈宽四尺。双桥村多姓虞,据《黄淮介庵集·虞环庵先生墓志铭》云:虞氏之先籍会稽,梁武帝命虞权守永嘉卜居虞师里,宋建炎四年(1130)虞澈廷双桥。一说绍兴乙卯(1135)永嘉教谕名润玉始迁双桥。明永乐时徵士虞原璩以楷书荐参修《永乐大典》,事竣授官,以母老辞归。
虞原璩(1367-1439)字叔圆,别号环庵,崇泰乡双桥里人,世为输盐亭户,十三岁能作文,习举子业,后均放弃,弱冠父亡,依母而居,承役输盐是世袭户口。永乐三年(1405)被荐入朝参加《永乐大典》修纂。总裁王景对他礼遇有加,朱棣也时来咨访,《大典》修毕授以为官,原璩坚辞,以母年高求归,得准。母卒葬后,非公事不入城市。十二年(1414)文皇朱棣派行人赵景賫勅来征召他与大学士黄淮等修纂《高皇帝玉牒》称赞他:“学识老成,词翰兼美,远宗伊洛之传,近师陈许之学。”虞原璩以足疾难行,固辞不赴。
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任温州知府,曾在诗中有“行囊不载温州物,惟有民情满腹中。”之句。据《瑞安县志·古迹门》载:谭醯室故事,虞处士贤流海内,何知府闻名仰之,为了解地方民情,一日乘小舟来双桥造其庐,原璩出迎,何曰:“此地不易到!”虞曰:“此客不易来!”。相与极欢,辩难经史,商榷时务,继此者屡事一日直至深夜,还引出一段“以醋代酒,不觉味酸”之趣事来,故世称“何虞醋交”。后,时至虞处士六世孙天锦昆弟在其祖与何知府谈心处,筑室以祀之。室额名曰:“谭醯室”由虞书紫山所题,并联云:“陋室曾承贤守顾,薄基还望肖孙培”。
注:本醯音僖,酸醋也。
附录:郡守何文渊《双桥即事》诗:
北堤回接云峰远,南路斜分客路通。水雨合流烟柳外,双桥倒影碧波中。参差荇菜年年绿,荡漾桃花片片红。记得当时游咏处,飞飞鸂鶒下溪东。
虞原璩著有《环庵集》诗275首,附录二首:
《双桥苦》:
双桥苦,半是亭民半戎户。亭民何曾谙斥卤,戎户年年困勾补。又膺里正承公府,批帖牌花日傍午。古家弟子罕稽古,囊空不敢为商贾。四肢傲耻惰农圃,风月三三或五五。闲坐桥头讲文武,行人指羡神仙伍。岂知此仙骑此虎,瑞乡无如双桥苦。
《双桥乐》
双桥乐,罗山图书金碧作。清溪玻璃绕屋角,竹茂松苞宛邱壑。海榕豫章冬不落,夏日繁阴日光薄。车马无尘远城郭,鶡冠鹤鳖制宽博。宾朋壶觞日酬酢,园有嘉蔬海有错。散发披襟恣欢谑,林下清风棋一局。亭上月明歌数曲,瑞乡无如双桥乐。
62、风景名胜,仙岩虎溪桥
虎溪桥,在仙岩寺前,原系木架,明隆庆中(1570)郡同知区益,以石建之有《秋日落成》诗。桥跨虎溪。虎溪以宋高僧常骑虎至此而得名。《仙岩寺志》遇安禅师福州人,习天台教,一日阅看《楞严》有悟,时谓之安楞严。往礼天台韶国师,悟“真妄”二字,归住锡仙岩白云庵,常骑虎出入参谒如云。《虎溪桥落成》有区益:
缥缈仙源贯白虹,石梁重建虎溪东。采芳无复褰裳累,问法依稀有路通。云影每浮丹塔外,月明尚在碧潭中。弥漫梵宇三千界,古往今来本不穷。
明秦激号慎斋,亦作有《仙岩虎溪桥新成小憩》诗:
名杠新构抱溪雄,仙路迢迢自此通。鞭石不闻神力怪,乘槎翻讶使君同。夜寒好度参禅院,晚照如看饮壑虹。题桎未酬当日志,恐虚聊尔御长风。
清沈初东有《虎溪》:
一泓清水漾中间,白石桥横水势关。柳巷花村应隔断,红尘飞不到溪山。
清郁豫有《题虎溪三咲图》:
陶睦相知有远公,虎溪送客见高风。小图缋取三人影,各自神传一笑中。
63、洞天福地,仙岩四名桥
仙岩桥、岱下桥、南垟桥、陡门桥等四桥均在仙岩,四桥皆建明天启与崇祯间。仙岩明嘉靖时属崇泰乡六都、七都。此地有名胜古迹众多,有圣寿禅寺,宋理学名臣陈止斋祠,仙岩山上有梅雨潭、雷响潭、龙须潭、升仙岩、炼丹台,有天下二十六福地之称,是浙南主要的旅游胜地。历朝文人墨客来此赋诗咏之,早在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作有《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诗:
弭棹向南郡,波波浸远天。拂鲦故出没,振鹭更澄鲜。遥岚疑鹫岭,迈浪异鲸川。蹑屐梅潭上,冰雪冷心悬。低徊轩辕氏,跨龙何处巅。仙踪不可即,活活自鸣泉。
64、发祥毓秀,鲍川六胜桥
发祥桥又名周潭桥,三元桥又名下冯桥,同道桥又名臃桥,毓秀桥又名西洋桥,道生桥,以及钟宅桥等六桥俱在鲍田。鲍田旧称鲍川,明嘉靖时属崇泰乡四都,以鲍姓而得名,但无鲍姓。以戴氏居首位,其次有刘、叶、钟、钱、冯、郑、陈、施等等数十姓氏聚族而居。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城镇之外鲍田乡人口据全县乡镇之冠。历史上“戴、钟二姓诗文成林”。戴氏近代有“诗文八骏”之称,而钟民自宋至民国诗文代代相传有《玉泉诗派》一书。钟益芳字芷芬曾有《鲍川八景》咏之:
(1)赤岩晓翠:浥露树浮苍,凝曦山耸翠。好景数赤岩,晓来看欲醉。(2)榕阴垂钓:古木初经雨,浓阴欲上襟。水边闲把钓,得失不关心。(3)鲍河渔唱:一水长天外,扁舟夕照中。鸣柳添逸兴,高唱大江东。(4)虹桥夜月:桥势跨玲珑,摇波映彩虹。凌霄如有路,直上广寒宫。(5)横塘春色:春意满横塘,游观兴无限。草色碧粘天,菜花黄到眼。(6)荷池涤暑:翠盖亭亭立,浮香隔水闻。一泓清澈底,为我涤炎氛。(7)野寺秋声:野寺秋才到,铤铮便有声。惊人梦残醒,疑是晚秋声。(8)梵阁消寒:红尘飞不到,镇日一炉香。冷暖相忘久,朔风任逞狂。
65、二十四桥,月照梅岗桥
梅岗之桥:霞彩、上林、永安、永昌、榕树、鹭鸶、永通、观前、梅东、衍庆、永清、南通、大板、北通、岩头、镇江、迎翠、石坦、高宅、城西、双连、陡门、城东、屿门等二十四桥。正是唐诗所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休处教吹箫。”
据旧志所载:元末明初已有梅岗地名,故名。后改为“梅头”。后岗曾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建成城堡一座以防倭寇,称之为梅头堡。城堡高二丈宽一丈二,城门六,水门四,内径一华里,建国后城池已拆除。但此处仍不失沿海军事要塞地位。
双桥虞原璩咨访友人作有《宿梅岗》诗:
舟泊梅冈踏晚晴,道人庭宇夜香清。瑶坛皎月凝霜色,琪树高风作雨声。物有不平鸣独苦,心多伤感梦偏惊。蓝舆明日秋江上,犊草鸥沙愧此生。
虞原璩作《望海》诗:
十洲三岛聚群仙,玉宇瑶楼镇翠烟。不信弱流难载羽,更求灵药可延年。锦鲸簸浪银为屋,彩鷁翔波铁作船。惟有会稽垂钓叟,登高望远思凄然。
66、二十四景,海安所城桥
海安所之桥:东桥、南桥、西桥、北桥、洞桥、牛桥、通海、赤岩、青石、徐树、碓边、太平桥,共计十二桥,皆在旧海安所城内外。据《明鉴》载:“丁卯洪武二十年(1387)命汤和筑濒海城防倭,和乃度地,浙东西置卫所,濒海筑城五十有九选壮丁五万余千余人戍之”。海安城为当时千户所之一,称海安所,隶温州卫,城周长600丈,东至西,南至北各长156丈,分四城门,建国后城已拆除,尚存滨阳门(东门)城楼,为市保文物单位。
清诸生蒋柱(1857-1944)馨山,南拳武术家,曾为保护海安所城文化古迹及重修重建桥梁作出无私之奉献。里人缅怀他久久不忘。其子幼山(1885-1953)名矫,岩仁,继承父业亦为著名武术家,他博采众长,广集南北拳、少林、武当等各流派拳术之精英,注重武德,尤重民族气节,抗日时期,瑞安沦陷,1941年7月,一天日军官带几名士兵掠夺财物,闯入海安蒋宅,幼山拒绝,日本军官将拔刀威逼,幼山一手封住敌手,日军官顿时脸色苍白,冷汗直淌,自知遇到武林高人,只得退却。又有三个日兵前来报复寻衅,幼山运足内功,两手一推,三敌皆倒丈余远泥塘里。事至今仍为佳话。教育家金荣轩赠联云:“内功养气节,赤手擘敌兵”颂之。
清胡玠有《海城二十四首》诗录:
胡玠(1822-1877)字桂樵,居县城虹桥,同治四年举人。豪饮工诗,著有《脂雪轩集》存诗463首。该诗集曾为海安所城题二十四景诗,诗题为“海城二十四景小咏”填有二十四首七绝句。
《麟社书声》:村庄小社慕麒麟,曾否牙籤已等身。为问南濠残月晓,读书声里是何人。
《凤林樵唱》:林峦四面暮烟霏,隐约歌声出翠微。遥指短长亭外路,一肩挑得白云归。
《龟浦渔讴》:斜阳何处发清讴,龟浦归渔泊小舟。此亦沧浪好山水,笛声吹彻大江秋。
《龙山耕雨》:孰力田畴孰素餐,龙山登眺识艰难。可知粒粒皆辛苦,莫作寻常种植看。
《东城初日》:披烟破雾上东城,一点朝暾尚未明。已有村农齐拍掌,海门红焰挂铜证。
《北郭薰风》:北城楼阁向阳开,大暑登临亦快哉。消受南薰风四面,荷花香里早凉来。
《西河烟水》:遥山近树雨空濛,上下天光一色同。远水化烟烟化水,不知何处看渔翁。
《南浦归帆》:乱帆隐隐水如天,浦外潮声浦底烟。如此风波归亦得,夕阳多半卖渔船。
《山郭看云》:颓城四面倚青山,尽日看云自往还。毕竟从龙忙不了,出山争似在山闲。
《湫河钓月》:南河到此亦龙湫,有客持竿向碧流。怪底玉盘偏好弄,惯堕香饵上空钩。
《八峰岚翠》:眉峰罗列八公山,暮蔼迷离夕阳殷。忘却四周岚翠合,祗知身在画图间。
《七星清泉》:问讯清泉著七星,想涵斗柄故成形。不知石磴林间泻,可有高人倚树听。
《霞林红叶》:春风回首绿城阴,又见丹枫绚碧岑。十里晓霜遥指处,烂红真个是霞林。
《赤岩返照》:赤壁千年又赤岩,流辉况复夕阳御。平冈何处迷离影,半是青松半是杉。
《南郭莲歌》:自棹轻舟自唱歌,采莲方爱种莲多。妾心更比莲心苦,莫遣郎知唤奈何。
《水阁迎凉》:临波高阁绕菰芦,小坐迎风暑气无。四面白莲花世界,不须挥汗问浦葵。
《西村宿露》:不辨林岙不辨途,非烟非雨总模糊。未知十里西村路,可有南山豹隐无。
《南陌早莺》:十里红尘小锦城,嫩寒时节忽闻莺。双柑斗酒寻常事,难得春风第一声。
《云顶晚钟》:白云顶上暮霞晴,墨数蒲牢百八声。一样禅心殊不信,晚钟不及晓钟清。
《山城松鹤》:青天一鹤破烟飞,苍翠松杉滴四围。可信一千年上下,令威城郭乡总稀。
《蓝谷山烟》:苍烟面面合林岙,夹道松风小怯寒。此处问天应不远,齐州九点画中看。
《横塘走马》:江城西去石塘东,缓缓征鞯跨玉骢。马后潮声马前路,回头翻羡老渔翁。
《十街灯市》:晚钟刚拨月黄昏,十字街头笑语温。翠袖红妆都不避,春灯何处不销魂。
《九曲晴波》:长流渺渺等旋螺,似蚁穿珠泛碧波。一曲请君施一网,不知何处得鱼多。
67、双穗盐都,场桥浦之桥
场桥之桥:镇浦、五方、新瑞、厫前、浦桥、方宅、飞钟、木桥等共计八桥。场桥,片村名,包括五林、五方、埭上、浦桥、龟山等五个小地名。原名长场,以长桥浦上一条长约十余丈五孔石板桥而得名,后谐音为“场桥”历史悠久,据《宋史·食货志》:双穗盐场在崇泰五都。也因双穗盐场在本镇,以“场”名桥。场桥是古镇,为瑞邑“食盐之乡”,商业发达,文化称盛,这里建有“梁代古刹”龙翔寺,从天监甲申(504)至今1510年。乾隆诸生林应期《读书龙翔诗》:
托迹游麋鹿,山林趣自知,清风来竹底,啼鸟上花枝。谢事门无客,铭心应有诗。约关劘励切,名就出茅茨。
林宝华乾隆诸生,有《夜静课儿读书》:
熟识吾家深巷居,声声墙里课儿书。更深只好青灯伴,明月清风朗诵如。
一盏青灯一卷书,更深漏滴妙徐徐。花香入座诗添兴,竹影横窗月满庐。
半壁青灯静读书,花风到榻韵徐徐。夜深得步庭前月,乘兴挥毫笔自如。
夜静花香透入窗,读书小倦睡藜床。醒回恰好三更月,竹影院廊处处光。
68、沙漠名将,埭头楚南桥
埭头之桥有承志、埭闸、宫前、前岸、后岸、殿前、殿东等七条石桥,皆在场桥与梅头之间埭头村,这里是大罗山南麓,小桥流水人家为典型鱼米之乡。据旧志氏族门所载,本村多张姓,始祖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176)自闽赤岸迁此聚族而居焉。本宗闻人近出,有张楚南(1858-1925)字银三号玉波,世居埭头,出身贫寒,无以为生,入杭投军,屡立战功。清同治十年(1871)甘肃提督陶茂林授以六品衔军功,十三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奏保补把总并赏戴蓝翎。光绪元年(1875)随左宗棠入新疆讨伐阿克柏,二年八月,收复乌鲁木齐等城立战功补守备,赏换花翎,此后累为哨官。至二十三年(1897)浙江巡抚廖寿丰委任为湖州菱湖管带,备受俞樾赏识器重之。民国初归里,于地方兴革事宜都慨然担当,出资亦不吝惜,为本重修七条石桥无私奉献,受到里人信赖和赞扬《瑞安县志·人物》有传。张棡有《挽棣头张玉波先生》联曰:
棘闱省试,与公初缟带联欢,当年绩懋甘陈,不愧峨冠飘翠羽;
松棣隐居,垂老各沧桑感触,一旦星骑箕尾,何堪旧事忆黄垆。
69、北伐名将,丽岙庆丰桥
庆丰桥,在叶宅与茶堂之间,横跨白门浃,北通叶宅,南通茶堂街,桥史不详载。叶宅以姓名村,叶氏始祖五代时从松阳迁,茶堂为丽岙镇驻地,因村古有庵堂,常为路人施茶,故名茶堂,建村后遂以茶堂名村。这里称丽岙底,近现出一位名将:黄菊裳(1890-1951)原名灿,曾改名公略,后移居永嘉。出身铁匠之家,少年奋发苦读,进保定陆军学堂,与蒋介石、姚琮、潘鹏等同学,至民国三年(1914)转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步兵科。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曾任第十八师少将参谋长。19年,调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少将科长。21年后,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参,军委第一厅二处中将处长,办公厅中将处长,军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33年退休,由重庆回温州定居,1951年,因肺病去世,一生耿直,廉洁自守。清正有声,有诗集《鸿凤集》。张棡《赠黄菊裳》诗:
江夏才名早远驰,朅来客邸覯英姿。惭予蚕老难为茧,羡子荐栖惯吓鸱。昔已请缨成伟绩,今看拥节驻京畿。男儿作达原如此,报国宣威定有时。
70、人文荟萃,三都南山桥
南山桥,在南山河口。南通小南山,北通里北垟,桥长二丈宽五尺,桥史不详。明嘉靖间属帆游乡三都南山村。南山桥以村名桥,南宋郑士华(1160-1269)居帆游乡南山里。好学尚义,建有南山书塾,延师教习弟子是北宋塘岙书垫之后。郑士华在乡办学,其高寿110岁,南宋威淳四年(1268)优礼耆年,温州知府推举士华应召朝廷赐以迪功郎致仕衔,知州,在南山里建“南山坊”以表彰之。又据旧志载:南山有管姓聚族而居,望出平原郡,原籍山东,始祖讳汝南,明崇祯十年由永嘉来罗南花园,城区已有支派,闻人晚出,清光绪丙戌岁贡管姓字鹿岑,庚寅岁贡管琪字竹君。民国有县参议员管文南、管筦及高校学生管震、管龠、管枢、管统、管超、管焕尧等。
管性为清词人,著有《邃梅词》、《寄斋词草》,南词五十首,录《鹊桥仙》[七夕]:
仙桥填鹊,云耕驾鹤,见说双星渡汉。定指今夕月明中,听不尽经年别恨。参横斗转,风清露白,忽有更传夜半,无情玉漏漫相催,免打散欢娱一段。
71、春秋宗师,塘岙仙居桥
仙居桥,在新居,桥长二丈宽四尺,三孔,南通三都,北通湗村,桥以村名,村南为大南山之北麓古称塘岙底,北宋时瑞邑最早书院“塘岙书塾”创办于此。林介夫讲学《春秋》于塘岙。
林石字介夫,世称塘岙先生。初习进士声律之学,不久便专心研究经书,从事道德修养与伦理之学。他少从括苍管师常游,师常为理学名家侯官陈襄弟子,以深研《春秋》名闻当世,林石往谒,与其论学,师常自认为不及林石。北宋熙宁间,盛行王安石《三经新义》,王氏对《诗》、《书》、《周礼》有新义之说,是推行“变法”作理论依据,并认为《春秋》不合时宜,认为“断烂朝报”。管师常与林石等都反对王氏新学,故林石仍以《春秋》教授乡闾门生。后来《春秋》被禁,石绝意仕进,退隐山林,躬耕乐道,谈论古今人物,提出“为学者,必先行实而后文艺”。应以实际行为在先而后才讲道德文章。
旧时南山林介夫祠中堂悬有“理学渊源”匾额,尊林石是开创永嘉学派为先河者。后人认为自林石之后,永嘉才知有“道德性命之学”。王安石学生龚源,以深研《易经》著称于世。与林石相见论述《春秋》后,才知悔研之晚矣!周行已说他与程颐、吕大临、龚源齐名,都行古道,被尊为“为世宗师”。许景衡亦称林石:“非诗书勿谈,非孔孟勿与”。林石能善诗,《瑞安县志·诗文征跋》:“诗起林石,文始许景衡”之说,著有《塘岙先生文集》、《三游集》皆佚,仅存三首。近又发现宋蔡幼学为《上韩徐氏宗谱·通州守兼两淮安抚徐元德墓志铭》中有林石《山中偶书呈愚夫慎夫二先生》诗:
白云起天际,明月即空山。木落教沥沥,溪流呜潺潺。褰裳问明月,盈兮复何缺。倚兰问白云,浮兮复何没。
浮沉盈缩靡有常,白云明月两相忘。人生巻舒随天力,山林蹤跡皆殿堂。聊与二三子偃仰,无人已谈经阐道。腴抚时,观物理,心坦然,无碍累。我欲乘此寻孔颜,讵肯茹芝伴黄绮。(本文约37000字)
作者简介:陈正焕,浙江省瑞安市人,文史学者。长期从事瑞安文史研究,博览玉海藏书,熟知本地掌故。自从检察院退休后,先后整理出版了《钝笔杂抄》《瑞安百家姓》《瑞安唐宋元明诗词集》《瑞安清民国诗词集》(1至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