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龙卷、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通常形成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延伸至地面,并且被尘土或碎片残骸等包围。分为多涡旋龙卷、陆龙卷、水龙卷等。
云团逐渐变大,云内部上下云团上下温差越来越小,水蒸气分子升降幅度越来越大,云内部上下对流越来越激烈,云团下面上升的水蒸气直向上升,水蒸气分子在上升过程中受冷体积缩小越来越小,呈漏斗状。
上升的水蒸气分子受冷体积不断缩小,云下气体分子不断补充空间便产生了大风,由于水蒸气受冷体积缩小时,周围补充空间的气体来时不均匀便形成龙卷风。
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级风以上,最大可达每秒120米以上。一般伴有雷阵雨,有时也伴有冰雹。
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在近地面几十米厚的薄层空气内,气流从四面八方被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高速向上旋转的涡流,所以龙卷中的风总是气旋性的,其中心的气压比周围气压低百分之十,一般可低至400hPa,最低可达200hPa。龙卷风具有很大的吸吮作用,可把海(湖)水吸离海(湖)面,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称“龙取水”。
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具体的说,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
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风。
注:科学家经过多年的龙卷风观测发现,陆龙卷多发生在高压线设施附近,或将成为诱发龙卷的原因之一。
超强龙卷风一小时释放能量相当于8颗原子弹
席卷美国的龙卷风事件被国家气象机构评定为EF-5级别,有着广泛的严重损害程度,风速大约在每小时320公里到337公里之间,一些气象学家计算发现,龙卷风在肆掠的一个小时内所释放的能量区间值相当于8至600倍广岛原子弹。美国国家强风暴实验室气象学家哈罗德·布鲁克斯认为龙卷风在某些路径点上的宽度可以超过2公里,路程大约为27公里,持续时间为40分钟。根据统计,全美发生的龙卷风事件中,只有不到1%会形成恐怖的破坏事件。
龙卷风每年能在经济上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并会导致失业和死伤,危害不容小觑。
到附近比较坚固的房屋内躲避
龙卷风发生是和强烈发展的积雨云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雷雨云。龙卷风出现时天空往往乌天黑地(云层低而深厚、亮度差)、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以春未到秋初最常见,在一天中以下午至傍晚和凌晨至早晨出现最多。当看到天空有类似的症兆就要引起注意。人群应立刻离开危险房屋、活动场所或其他简易临时住处,到附近比较坚固的房屋内躲避。在公共场所,要服从指挥,有秩序地向指定地点疏散。躲避龙卷风最为安全的地方是位于地下的空间或场所(如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地面上所有建筑物此时都不是安全躲避的场所。
野外避险
在野外遇到龙卷风袭击时,不必惊慌失措,应迅速朝龙卷风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跑动,伏于低洼地面、沟渠等,但要远离大树、电线杆、广告牌、围墙等,以免被砸、被压或发生触电事故。如在汽车中,应及时离开,到低洼地躲避,因为汽车本身没有防御龙卷风能力,一旦汽车和人同时被龙卷风卷起,危害更大。
在家避险
在家遇到龙卷风时,远离和龙卷风同方向的窗、门、房屋的外围墙壁,尽可能在龙卷风相反方向角落或比较坚固的小房间抱头蹲下,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楼上,特别是农村的楼房内,应立即暂避到一楼比较坚固的桌子底下或厕所、储物间内。这是因为龙卷风中 心的气压极低,容易被龙卷风外吸、房屋倒塌而殃及室内人员安全。
户外避险
在遭遇龙卷风和发生房屋倒塌、电杆折断的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触电和引发火灾事故。如果是化工生产企业遭受龙卷风袭击,应及时关闭有毒化学物品阀门,控制化学物品泄漏,防止污染源向土壤和水面扩散,必要时组织附近市(村)民紧急转移。
自救互救
龙卷风后自救互救。由于龙卷风的风力特别大,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龙卷经过的区域内,房屋等建筑物常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发生倒塌。因此,受龙卷影响地区的群众,尤其是家庭、邻里之间在灾后第一时间的自救互救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被埋压人员要保持清醒头脑,尽快想法脱离险境,如果不能自我脱险时,应尽量创造和扩大安全生存空间,减少对身体的挤压,特别是对腹部以上身体部位的压物要清除或移开,加强对头部及口、鼻等器官的自我保 护,等待救援。救援时要讲究方法,首先应使被救者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其次不可生拉硬扯或使用利器硬挖被埋者,以免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同时对伤重者及时送医院抢救。
龙卷风按它的破坏程度不同,分为0-5增强藤田级数,简单来说就称为EF级,由1971年芝加哥大学的藤田哲也博士所提出。
EF0级
风速在65-85mph,约合105-137km/h,虽然较弱,但还是足以把树枝吹断,把较轻的碎片卷起来击碎玻璃,一些烟囱会被吹断。(出现几率极高,53.5%)
EF1级
风速在每小时86-110mph,约合138-177km/h,它们可以把屋顶吹走,把活动板房给吹翻,一些较轻的汽车会被吹翻或刮离路面。(出现几率较高,31.6%)
EF2级
风速在111-135mph,约合178-217km/h,它们可以把沉重的甘草包吹出去几百米远,把一棵大树连根拔起,货车可以刮离路面。(出现几率中等偏低,10.7%)
EF3级
风速在136-165mph,约合218-266km/h它们可以把一辆较重汽车吹翻,树木被吹离地面,房屋一大半被毁,火车脱离轨道。(出现几率低 ,3.4%)
EF4级
风速在166-200mph,约合267-322km/h,它们可以把一辆汽车刮飞,把一幢牢固的房屋夷为平地,树木被刮到几百米高空。(出现几率很低,0.7%)
EF5级
EF5级风速超过每小时200mph,也就是超过了322km/h,房屋完全吹毁,汽车完全刮飞,路面上的沥青也会被刮走,货车、火车、列车全部脱离地面。(出现几率较低偏高,20%—45%)
除此之外,龙卷风还可以分为4个形状:
烟囱龙卷风:轮廓直,比较粗壮,强度中等,一般在EF2—EF4级左右。
绳形龙卷风:纤细,轮廓教弯,强度弱,一般在EF0—EF2左右。
楔形龙卷风:长度较宽,可达1.5公里,宽度超过高度,强度强,一般在EF4—EF5左右。
双胞胎龙卷风:两个龙卷风,有的粗,有的细,强度不定。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
龙卷风发生至消散的时间短,作用面积很小,以至于现有的探测仪器没有足够的灵敏度来对龙卷风进行准确的观测。相对来说,多普勒雷达是比较有效和常用的一种观测仪器。多普勒雷达对准龙卷风发出的微波束,微波信号被龙卷风中的碎屑和雨点反射后重被雷达接收。如果龙卷风远离雷达而去,反射回的微波信号频率将向低频方向移动;反之,如果龙卷风越来越接近雷达,则反射回的信号将向高频方向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频移。接收到信号后,雷达操作人员就可以通过分析频移数据,计算出龙卷风的速度和移动方向。
双极化天气雷达探测
双极化技术的出现对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中气旋和龙卷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全面提升了对龙卷微物理特征分析与预警预报水平。①由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对较小尺度的龙卷涡旋探测需要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然而对双极化探测而言并不需要太高的精度。②双极化特征信号不同于多普勒特征信号,由于其是“各向同性”的,所以并不依赖于观测角度的变化。③当龙卷在夜间发生或被大量降水包裹着难以通过多普勒雷达观测发现时,双极化信息更能有效地将其识别。
快速扫描雷达探测
Wurman 设计开发了第一部 X 波段移动式快速扫描雷达 Rapid DOW,该雷达每7秒可以完成一次 360°的体扫,在14秒的时间里可以探测到 12个波束范围的数据,并且其距离分辨率达到11米,更易于对龙卷三维结构进行研究。从当前对龙卷的探测技术来看,快速扫描雷达在时空尺度上对龙卷观测独特优势。而美国计划的下一代天气雷达网络也定位为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所以可见该技术未来必将成为研究该类天气的主要手段。
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2000多人伤亡。
192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次龙卷风,在它经过的大约3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大树连根拔起,靠近这股龙卷风的地方则安然无恙。
预报难点
直径小:龙卷风的直径一般在100米以下,强龙卷可达几百米到1千米左右。相比于台风、副高这些天气系统中的“大块头”,龙卷风绝对属于“小个子”。而当前我们的气象台站不够密集,以至于龙卷风经常躲过气象监测的“法眼”。
持续时间短:龙卷风强对流天气往往生成很突然,对某一地区的影响时间也相对较短,“生命史”只有十几分钟到个把小时。因此,要提前24小时或是48小时预报局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也就非常困难了。
形成环境复杂: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生成和发展需要衡量综合大气条件,而这些条件往往是难以预料、不确切的,再加上不同地区之间各不相同的地形因素,也进一步增加了准确监测、预报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