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火山活动:成因分布征兆及应对策略研究

地震与火山活动:成因、分布、征兆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地震与火山这两种极具影响力的地质现象,从其成因、分布规律出发,全面阐述地震和火山活动对环境的多维度影响。着重探讨了目前人类虽无法直接控制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发生,但可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减轻灾害影响的具体方法。详细介绍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前兆表现,涵盖宏观和微观层面,为早期识别和预警提供依据。同时,针对地震和火山喷发发生时的不同场景,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旨在提升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引言

地震和火山活动作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重要方式,在地球的地质演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这些自然现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稳定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深入研究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成因、分布规律,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掌握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世界主要地震多发带

2.1 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全球超过80%的地震都集中于此。该地震带宛如一条环绕太平洋的“地震链条”,涵盖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途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延伸至菲律宾,再转向东南方向直至新西兰。它处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以及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的强烈碰撞、挤压和俯冲,使得地壳不断变形,应力持续积累,一旦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极限,便会引发强烈地震。频繁且强烈的地震活动让该地区成为全球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2 喜马拉雅 - 地中海地震带

喜马拉雅 - 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西部起始,经过缅甸,穿越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翻过帕米尔高原,途经中亚细亚,最终抵达地中海及其沿岸地区。该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引发了大量的地震活动。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便是这一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伴随着频繁的地震发生。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深受地震灾害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地震的季节性特征

尽管地震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存在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交替变化,但总体而言,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不过,部分研究发现,在特定的天文和地球物理条件下,地震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春分到夏至、秋分到冬至期间,太阳潮高潮区的移动与月亮视赤纬角的极大值叠加,这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可能会增加地震发生的概率。另外,当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时,也可能对地震的发生频率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这些因素对地震的影响相对较小,地震的发生主要还是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应力积累密切相关。地壳板块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相互之间产生挤压、碰撞等作用,导致应力在岩石中不断积累,当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四、火山喷发的原因

4.1 构造活动

在板块会聚边界,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强烈热量和压力会使俯冲板块熔化,形成岩浆。这些岩浆由于密度较低,会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当岩浆上升到地表时,就会引发火山喷发。在板块分离边界,如大洋中脊,地幔中的岩浆会侵入板块之间的间隙,形成新的地壳,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频繁的火山活动。板块的运动为岩浆的形成和上升提供了动力和通道,是火山喷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地幔柱和热点

地幔中炽热的熔岩上涌形成地幔柱,当地幔柱到达地壳时,会在地壳中形成热点。热点处的高温会使地壳岩石熔化,形成岩浆室。随着岩浆的不断积累,当岩浆室的压力超过地壳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引发火山喷发。地幔柱和热点的活动与板块运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地球表面火山的分布和喷发活动。

4.3 岩浆过程

岩浆室内气体的积累是导致火山喷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压力逐渐减小,其中溶解的气体逐渐逸出,导致岩浆体积膨胀,压力增大。当气体压力超过岩石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引发爆炸性喷发。不同类型的岩浆所含的气体成分和含量不同,因此火山喷发的形式和强度也有所差异。

4.4 外部触发

地震活动可能会引起地壳中的压力变化,产生裂缝,这些裂缝为岩浆的上升提供了通道,从而促进岩浆上升,引发火山喷发。此外,地下水的活动、地壳的变形等因素也可能对火山喷发产生一定的触发作用。

五、地震和火山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1 火山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1.1 地质影响

火山喷发是一种强大的地质塑造力量,它能够改变地表的形状和地貌。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大量岩浆、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在地表堆积,形成各种独特的地形,如火山锥、熔岩流平原等。这些新的地形地貌不仅改变了当地的地理景观,还对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1.2 生态影响

火山喷发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火山喷发直接毁灭或掩埋了原有地貌,使得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打击。火山灰和火山气体释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成分,影响了空气质量,对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大量的火山灰覆盖在植被上,会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死亡;火山气体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动物的呼吸系统和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导致动物死亡。此外,火山喷发还可能引发火灾、洪水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5.1.3 气候影响

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可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火山灰在高空形成火山尘幕,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产生“阳伞效应”,从而使周围大部分地区气温降低。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甚至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发生显著变化,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1.4 资源影响

火山活动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火山喷发过程中,一些矿物质随着岩浆和火山气体一起上升到地表,形成了各种矿产资源,如硫磺矿、玄武岩等。这些资源在工业、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5.2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

5.2.1 地质影响

地震是一种强烈的地质灾害,它可引发一系列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发生时,地面的震动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还可能引发海啸,海啸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能够摧毁沿海地区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地震还会导致板块移动,改变地壳的构造和应力分布,对区域的地质演化产生长期的影响。

5.2.2 生态影响

地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多方面的。地震可导致森林、草地等植被受损,农田毁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动物的栖息地被地震摧毁,导致它们失去了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5.2.3 环境影响

地震可造成多种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地震导致建筑物倒塌、工厂设备损坏等,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水体。地震产生的大量尘埃和有害气体也会污染大气环境。此外,地震还会导致土壤侵蚀、耕地退化、动物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退化等各种生态灾难,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六、如何预防地震与火山的发生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自然现象,目前人类无法直接控制其发生,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

6.1 预防地震的措施

6.1.1 提前准备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增强地震防范能力。安装地震预警APP或设置手机地震预警,能够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获取警报信息,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地震预警APP依托先进的地震监测网络,能够在地震波到达之前迅速发出警报,让人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同时,准备一个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包至关重要。应急包内应该配备水、哨子、压缩饼干、急救用品、手电筒、充电宝、防尘口罩等必需品。水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在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出现供水中断的情况,储备一定量的水可以保障人们在一段时间内的生存需求;哨子可以在被困时发出求救信号,方便救援人员发现被困者的位置;压缩饼干体积小、能量高,能够为被困人员提供必要的能量支持;急救用品可以在受伤时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防止伤势恶化;手电筒和充电宝在停电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照明,方便人们行动;防尘口罩则可以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物质,保护呼吸系统。

6.1.2 建筑抗震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们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按照抗震标准设计和建造房屋,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情况,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抗震设计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用建筑材料,确保施工质量。同时,对老旧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改造,也是提高建筑物整体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加固、增设抗震支撑等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减少倒塌的风险。

6.1.3 应急演练

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演练是提高人们应对地震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演练,人们可以熟悉疏散路线和避险地点,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疏散。应急演练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因恐慌而造成的不必要伤亡。在演练过程中,要模拟真实的地震场景,让人们亲身体验地震发生时的紧张氛围,掌握正确的避险方法和逃生技巧。同时,要对演练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6.2 预防火山喷发的措施

6.2.1 监测与预警

对火山活动区域进行定期监测是预防火山喷发灾害的重要手段。监测内容包括地壳运动、地热变化、火山气体释放等多个方面。通过高精度的监测仪器,可以实时获取火山活动的各种数据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例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监测地壳的微小变形,通过地热传感器可以监测地下温度的变化,使用气体分析仪可以检测火山气体的成分和浓度。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是将监测数据转化为实际防灾行动的关键环节。一旦监测到火山活动出现异常,预警系统能够迅速发出警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让可能受影响区域的居民提前做好撤离准备。预警信息的发布要确保准确、及时、全面,覆盖到所有可能受影响的人群。

6.2.2 规划与避险

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火山灾害的风险。避免在火山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建设城镇和重要工程设施,从源头上减少火山喷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对于已经存在于火山危险区内的居民点和设施,要制定合理的搬迁计划,逐步将人员和重要设施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制定完善的火山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在火山喷发发生时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抗灾、救灾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应急预案要包括人员疏散、物资调配、医疗救援、交通管制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要定期进行演练和修订,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七、地震与火山喷发的征兆

7.1 地震前兆

7.1.1 宏观前兆(人能直接感知)

地下水异常是地震发生前较为常见的宏观前兆之一。井水可能会出现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等异常现象。这是因为地震前地壳内部的应力变化会影响地下水的运移和储存条件,从而导致地下水的异常表现。动物异常也是地震前兆的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动物的感觉器官比人类更为灵敏,能够提前感知到地震前的微小变化。例如,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等。这些动物的异常行为往往在地震发生前数小时甚至数天就会出现。地声和地光也是地震前的重要征兆。震前数小时至数分钟,可能会听到地下传出的异常声音,如闷雷声、轰鸣声等,这就是地声。地光则是在地震发生前,天空中出现的各种奇异的光亮,如闪光、火球等。地声和地光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地震即将发生,人们一旦观察到这些现象,应立即采取避险措施。

7.1.2 微观前兆(需仪器检测)

地壳变形、地震波速度变化、地应力变化、地电变化、地磁变化等微观前兆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地壳变形可以通过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来监测地面的微小升降和水平位移;地震波速度变化可以通过地震监测台网来记录和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应力变化可以使用应力传感器来测量地壳内部的应力变化情况;地电变化和地磁变化则可以通过地电仪和地磁仪来检测地球电场和磁场的异常变化。这些微观前兆的监测数据对于地震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其变化较为复杂,目前还难以准确地根据这些数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7.2 火山喷发前兆

7.2.1 宏观前兆

地形变化是火山喷发前较为明显的宏观前兆之一。火山周围可能会出现地裂缝、地面隆起或沉降等现象。这是因为火山内部的岩浆活动会对周围的地壳产生挤压和变形作用,从而导致地形的变化。冰雪融化也是火山喷发的一个重要征兆。火山上的冰雪在正常情况下会按照一定的季节规律融化,但如果在非融化季节出现冰雪提前融化的情况,可能预示着火山活动的增强。动物异常在火山喷发前也较为常见。动物能够感知到火山活动前的微小变化,表现出焦躁不安的行为,如牛叫、鸟迁徙、蛇群迁移等。此外,火山发出隆隆声响也是火山喷发前的一个重要信号。岩浆和气体在火山内部膨胀,会引发地下响声,随着火山活动的加剧,这种响声会越来越频繁和强烈。

7.2.2 微观前兆

火山性地震活动、地表形变、电磁变化、重力变化、地下水水位和温度变化等微观前兆需要通过专业的监测仪器来检测。火山性地震活动是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与构造地震不同,其地震波的特征和频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火山性地震活动的监测,可以了解火山内部岩浆的活动情况。地表形变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技术手段来监测地面的微小变形。电磁变化、重力变化和地下水水位和温度变化等微观前兆也都能够反映火山内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为火山喷发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八、应对措施

8.1 地震发生时

8.1.1 室内避险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身处室内,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惊慌失措。蹲下并寻找掩护是关键的避险措施。躲在坚固的桌子或床下,可以为身体提供一定的保护,减少被掉落物体砸伤的风险。同时,要远离窗户、玻璃、书架等易碎物品,这些物品在地震中容易破碎,可能会对人造成伤害。在室内避险时,要用手或其他物品保护好头部和颈部,防止被掉落的重物砸伤。如果有可能,尽量靠近水源和食物,以便在被困时能够维持生命。

8.1.2 室外避险

如果在地震发生时身处室外,要迅速远离高楼大厦、路灯、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这些物体在地震中容易失去平衡,倒塌下来会对人造成严重的伤害。跑到开阔地带,如公园或广场,是室外避险的最佳选择。在开阔地带,没有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威胁,可以避免被掉落物体砸伤。在撤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避免陷入危险区域,如河流、桥梁等可能在地震中受到破坏的地方。

8.2 火山喷发时

8.2.1 迅速撤离

一旦发现火山喷发的迹象,要立即离开火山区,避免进入熔岩流路线。熔岩流具有极高的温度和强大的破坏力,一旦接触到,会对人和物体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在撤离过程中,要使用湿布或防毒面具护住口鼻,防止吸入火山灰。火山灰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吸入后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要按照预定的撤离路线进行疏散,避免拥挤和混乱。

8.2.2 保护自身

在火山喷发时,保护头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使用头盔、帽子等物品保护头部,防止被飞落的石块击伤。如果遇到火山灰云,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是一种有效的避险方法。火山灰云在空气中会迅速扩散,其中的细小颗粒不仅会刺激眼睛、鼻腔和呼吸道,引发咳嗽、呼吸困难、眼睛刺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肺部疾病,甚至造成窒息。这些颗粒还非常细微,能够轻易地穿透普通衣物的纤维间隙,对皮肤产生刺激,引发过敏、瘙痒等不适。在无法及时跳入水中的情况下,应尽量寻找密闭空间躲避,比如建筑物内,紧闭门窗,用湿布或毛巾等物品堵塞门窗缝隙,减少火山灰的进入。

若没有合适的室内躲避场所,可用厚实的衣物将自己尽可能包裹严实,尤其要注意保护好面部、颈部和手部等暴露在外的皮肤。穿戴防风眼镜能有效防止火山灰进入眼睛,减少对眼部的伤害;用浸湿的手帕、围巾捂住口鼻,可在一定程度上过滤吸入的空气,降低吸入火山灰的量。在行动过程中,要时刻留意周围的环境变化,避免因视线受阻而陷入危险地带,比如被火山灰掩盖的坑洼、裂缝或者湍急的火山泥流。

此外,火山喷发时还可能伴随有毒气体的释放,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这些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吸入后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若闻到刺鼻的气味,应迅速判断风向,逆风远离气体来源地。如果条件允许,佩戴专业的防毒面具是最佳选择,它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保障呼吸安全。在撤离过程中,尽量避免长时间停留,保持稳定的行进速度,以最快速度撤离到安全区域。到达安全地带后,应及时检查身体状况,如有不适,立即寻求医疗救助,防止因吸入火山灰或有毒气体而引发的潜在健康问题。

THE END
0.火山灰驱动深时海洋与湖泊生态系统的氧化还原变化与生物地球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剧烈、最具破坏性的自然扰动之一,它不仅对气候产生深远影响,还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影响。尽管现代火山喷发事件的短期影响已有一定认识,但深时背景下火山灰沉积对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的长期生态响应仍缺乏系统研究。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火山灰输入可能在生态系统恢复和元素再jvzquC41igu/pnsw0gjv0ls1kplp1:5;91?72>3jvo
1.申请2024年国自然,重点关注“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海洋多圈层的动力过程、生命、化学过程,特别是深海大洋和极地、陆海交互带对地球系统的调控机制,重点研究海洋动力学及其与生物地球化学、生态过程耦合作用;极地环境快速变化与多圈层相互作用;北极海冰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极地冰冻圈快速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与重大工程安全;冰盖与冰架热力-动力不稳定性机理;地球jvzq<84yyy4fexwt0qxh0ls1pg}t1rsfwuzs{8724631366813>:8=;0jvsm
2.新快报基于对嫦娥六号两类玄武岩的对比,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热动力机制:随着月球冷却,其岩石圈不断增厚,深部岩浆难以直接喷出,只能滞留在月幔浅部辉石岩层的底部。这些“被卡住的”岩浆可向上传导热量,从而触发浅部月幔部分熔融,导致火山喷发。 热动力机制发生明显转变jvzquC41gr4ze€g0eqs0gyfrgt5ymk4j71nuou:14286/9=1455dqwygpve279=a94753<3jvo
3.微专题火山1. 影响气候: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中含有硫磺和氯气,形成酸雨,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喷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jvzquC41o0ypj~3eqo5b1A9757883?d34373696;1
4.庞贝蠕虫:地球上最耐热动物将火山当游泳池,科学家也惊叹不已|深海|生火山喷发,炙热的岩浆翻滚而出,夺走了无数生命,将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然而,在庞贝古城的废墟下,隐藏着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庞贝蠕虫。这种地球上最耐热的动物竟然能够将火山当作自己的游泳池,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震惊不已。在这充满灾难和死亡的环境中,这些小小的蠕虫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思考。究竟庞贝蠕虫是如 jvzquC41f{428<3eqo5bt}neng5JPSQ;N4L17>876E=/j}rn
5.中国地质科学院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出炉华南地壳架构控制关键金属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就位、西藏南部新生代东西向伸展作用的深部岩浆作用响应、柴达木盆地卤水钾盐迁聚规律与找矿新突破、CNX-808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发与产业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场地多尺度精细评价方法、华北燕辽大火成岩省和哥伦比亚超大陆巨型裂谷系及其资源效应、“化学地球”大科学jvzq<84gp0ibi|3ce0io1oz|jw5lgsnejwgoinp1zobpplwcphbqmfq13845<3jvo
6.基金委通知: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项目(五)海洋地质及其资源效应。 28.南海壳幔横断面精细结构探测与海底扩张动力学机制; 29.深海表生战略性矿产资源富集机理; 30.南海北部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与控制机理; 31.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系统温压场演化与流动保障机制; 32.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流变机理及工程地质风险调控; jvzquC41m{h/w|ye0gjv0ls1av712;4424802?721e<19@f7826368ucigs/j}r
7.广西2026年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791:答案D。题目详解:根据材料最后一句“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可知,“初生水”就是火山喷发的水蒸汽冷却后形成的水,所以D正确。AB是初生水形成之前的存在状态;C项是大气层中存在的水分,都不能jvzq<84yyy4tf|ly{0ipo8ftvkimg8mvon58596:324ivvq
8.从撒哈拉海到人造火山:巨型“地球工程”的利与弊|地球|火山|气候据气候科学家们计算,反射出2%左右的太阳能量,就可以抵消二氧化碳带来的变暖。甚至有人已经估算出这么做的成本:如果成功,此类地球工程的成本可能比减排措施要低得多,现有的估算数据表明,要达到同等冷却水平,人造火山效应的成本是减排的1/10~1/100。 然而诺德豪斯指出,我们还必须考虑地球工程可能的副作用。迄今为止,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55<19>9a89;1hl<424613lxw0nuou
9.田辉、樊海峰等—NC:地球深浅联动新机制——大陆弧火山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冈瓦纳大陆边缘活跃的俯冲作用和大陆弧火山会促使高效的深部二氧化碳脱气和地幔物质抬升暴露,进而产生更强的风化-营养盐-海洋化学之间的反馈机制。鉴于该过程与寒武纪大爆发时间重叠,其极有可能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驱动力,但目前仍缺乏关键的地球化学证据来建立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jvzq<84yyy4h|k3ecu4dp8p{l1814>621v814>6243e8;B89354ivvq
10.2023年12月湖南省地球化学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23年12月湖南省地球化学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答案带详解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420题)1.对事业单位人员解聘时所涉及的工作人员月工资,是指工作人员本人在聘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6个月实际领取的月平均工资。(?)0.正确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61623?4932917:6262672<60ujzn
11.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含跨核心科学问题:功能材料的新现象和新机制;功能材料及器件多层次结构的表界面调控;新型功能材料的宏量制备与缺陷控制;影响能量转换/存储材料效率的物理机制、器件模型和失效原理;信息探测、传输、计算与存储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可控制备原理、稳定性及新物性、新效应的物理起因;柔性电子技术关键材料的设计制造与可靠性;催化材料jvzq<84yyy4terjpeg4mf~3gfw4dp8nphq523=;154:9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