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提供了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氧气
被誉为“地球之肺”
然而,由于人为造成的
气候变暖和森林砍伐
亚马逊雨林近十多年来
森林面积持续下降
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地降低
亚马逊雨林每天减少的面积
几乎有六个足球场大
如今,亚马逊雨林退化的速度
已经远高于自我恢复的速度
如果达到一定程度
雨林将不可避免地退化为大草原
目前,亚马逊雨林
正在逼近这一“临界点”
到了临界点会发生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跟着视频
一起去看看吧~
▽请跟随视频滑动下方双语字幕▽
The Amazon rainforest is moving toward a “tipping point”
亚马逊雨林正在走向一个“临界点”,
past which trees will start to die off in large numbers, researchers have said.
研究人员表示超过这个临界点后树木将开始大量死亡。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Natural Climate Change, was conducted by schola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Exeter,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由埃克塞特大学
the 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PIK) and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和慕尼黑技术大学的学者实施。
They used satellite data from 1991 to 2016 to examine trends in deforestation.
他们利用1991年至2016年的卫星数据来研究森林砍伐的趋势。
They calculated that 75 percent of the rainforest is now at risk of being unable to recover when experiencing droughts,
他们计算出75%的雨林经历干旱后有无法恢复原貌的风险,
which are also increasingly more common due to global warming.
而由于全球变暖,干旱也越来越常见。
“Defores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re likely to be the main drivers of this decline,”
“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可能是这一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
Niklas Boers of PIK and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told the BBC.
PIK和慕尼黑技术大学的Niklas Boers接受BBC采访时表示。
The study has predicted that it is only a matter of decades until a “significant chunk” of the Amazon is transformed from rainforest into savannah.
What would the world be like without the Amazon rainforest?
如果没有亚马逊雨林,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The destruction of Amazon will make the much larger battle against global warming way difficult.
“然后,它将进一步促进气温上升,并对全球平均气温产生未来影响,”
The destruction of the Amazon would also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 ecology of the Earth.
亚马逊雨林遭受破坏也将对地球生态产生巨大影响。
The Amazon rainforest is home to more than 30,000 species of plants,
亚马逊雨林是30000多种植物、
2.5 million species of insects, 2,500 fish, more than 1,500 bird species,
250万种昆虫、2500种鱼、1500多种鸟类、
550 reptiles, and 500 mammals.
550种爬行动物和500种哺乳动物的家园。
A savannah, a grassland environment that lacks a large variety of plant life,
大草原是一个缺乏多种植物的环境,
would be unable to host the large and varied ecosystems that currently exist in the rainforest.
无法容纳目前雨林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It is likely that a large number of species would become endangered or even extinct,
很多物种可能会濒临灭绝,
as they would be unable to adjust to this new ecosystem.
因为他们无法适应这个新的生态系统。
Well, that is all we have for you today.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全部内容。
Thank you so much for tuning in to VDO news and we'll see you all next time. Bye!
非常感谢您收看VDO新闻,我们下次再见。
“从干旱或火灾等干扰中恢复能力的降低,可能意味着亚马孙雨林枯死的风险在增加。”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和慕尼黑技术大学的Niklas Boers说,“我们在观察中看到了这种弹性的丧失,这令人担忧。”他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进行了这项研究。
“亚马孙雨林是一个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宿主,通过巨大的蒸发蒸腾作用对整个南美洲降雨产生强烈影响,并储存了大量的碳。即使部分森林枯死,这些碳也可能以温室气体的形式释放,进而导致全球进一步变暖。”Boers解释说,“这就是热带雨林与全球息息相关的原因。”
亚马孙被认为是地球系统中一个潜在的引爆点,许多研究都揭示了它的脆弱性。“然而,对其未来的计算机模拟研究产生了相当多的结果。”Boers说,“因此,我们一直在研究过去几十年亚马孙雨林恢复力变化迹象的具体观测数据。我们看到,自21世纪初以来,雨林恢复力不断下降,但无法判断何时可能发生从雨林到稀树草原的潜在转变。当观察到这一点时,阻止它可能为时已晚。”这项研究是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资助的“地球系统引爆点”(TiPES)项目的一部分。
来自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和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的团队使用了先前已经应用于格陵兰岛冰盖和大西洋翻转环流的稳定性指标。这些统计指标旨在通过识别系统动力学的临界减速(例如对天气变化的反应)预测系统走向突变的途径。对代表森林生物量和绿色度的两个卫星数据集的分析揭示了关键的减速。这种临界减速可以被视为恢复力的减弱,而恢复力通常使系统在扰动后恢复到平衡状态。
“如果一个系统只考虑平均状态,那么可能看起来是稳定的,但用创新的统计方法更仔细地观察数据,则可以揭示其弹性损失。”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的Chris Boulton说,“之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研究表明,在平均状态出现强烈变化之前,亚马孙雨林大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树林枯死的情况。我们现在的观察分析显示,在许多地区,这种不稳定似乎已经开始出现。”
“这令人担忧,因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模型预测,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将导致亚马孙地区的全面干旱。”Boers说,另一个因素是该地区到居民点和道路的距离——人们可以从那里进入森林。这些数据证实,靠近人类利用土地的地区受到的威胁更大。
“我们对经验数据的最新分析,为人们对森林恢复力的担忧提供了更多证据,尤其是在不久的将来。”全球系统研究所所长Tim Lenton说,“它证实,大力限制伐木,同时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对保护亚马孙是必要的。”
地球的肺,可能要废
在过去的近10年中,巴西的一组科学家,经常都会利用装有监测温室气体传感器的飞行器,在不同的亚马逊雨林地区,测量温室气体,然而观测的结果却令人震惊。
亚马逊雨林,之所以叫雨林,是因为有充足的雨水量。我们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充足的水量,代表着农作物丰收,也代表着植物更多的光合作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而亚马逊雨林面积是全球雨林总面积的50%,并且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因为可以吸收最多的二氧化碳,释放出供人类生存的氧气,所以它有一个外号叫“地球的肺”。
然而科学家小组发现这个肺被“感染”了,通过观测,虽然近几年经常出现干旱,但是雨林大多数区域仍然继续吸收着二氧化碳,当雨季来临吸收能力也会加强。不过,其中一部分森林似乎已经失去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不仅如此,还有更糟糕的情况,它“黑化”了。亚马逊雨林在其数十亿的累积中存储了大量空气中释放的碳。每年,叶子还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否则这些二氧化碳会留在大气中,从而加剧全球温度的上升,所以它也是抑制全球温室效应的标兵。然而现在却发现这个肺已经坏了五分之一,它不但坏了,而且往外释放二氧化碳。科学家原本想着是干旱的原因,随着雨水量充足,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然后结果无论是雨水充足的年份,还是干旱的年份,发现观测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不理解这个事情有多严重,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每天上班,老板给你发工资100块钱,然后有一天你生病了,上不了班,老板非但不给你发工资,还扣你100块钱。你由每天的正100,变成了每天的负100,里里外外其实你是负200,并且你本来就负债累累,这个还病越来越严重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对于全球温室效应来说原本应该雪中送炭的亚马逊雨林,现在却是在雪上加霜。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生存,巴西农民为了种植可以换取更多金钱的豆类植物和油类植物,大规模砍伐。近年来,数以百万计的树木因伐木和火灾而丧生。往年在一月份的雨季,进入亚马逊地区会比较困难,破坏速度会放缓。然而今年即使雨水了充足,道路泥泞,老农们也没有停下他们前进的脚步,光是今年一月份的砍伐量就达到了近三年1月份砍伐量的总和,这是要作死的节奏呀。
有的人可能会想,树砍了最多就是不吸收了,怎么还会释放二氧化碳呢?因为树木长大时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生成有机物和氧气,这是一个把空气中的碳元素固定下来或者说汇聚碳元素的过程,当树木遭受砍伐,就会枯死,如果说火灾是快速氧化生成二氧化碳,释放碳的过程,那么树木腐烂就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亚马逊雨林最近的火宅达到4万多起,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清理场地,人为的。
科学家对于这个观测结果非常担忧,因为它可能显示出一个重大转折点的开始。新发现表明,在未来30年中,超过一半的亚马逊地区将从热带雨林转变为热带稀树草原,那么这个肺就废了。
一分钟一个足球场
如果你理解不了破坏的严重性,我们看看数据。在1990-2000,短短10年内,亚马逊雨林遭到破坏的面积由4000公顷上升至接近6000公顷,什么概念?这个面积相当于葡萄牙国土面积的2倍。根据卫星数据,现在的速度是平均每分钟就会清除一公顷的土地,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面积。
原本生存着大量动植物的雨林,现在已经是牛羊成群满地跑。老农可能富裕了,但是子子孙孙就穷尽了。
危害巨大,地球“第八大陆”正逼近我国
“第八大陆”并不是一块新大陆,隐藏于海底,刚被人类发现。
这是一个在太平洋上漂浮的巨型垃圾场,总面积达到160万平方公里。
它相当于四个日本大小,主要由塑料垃圾构成,总量超过400万吨。
卫星图的连续观测显示,它正朝中国和日本方向逼近。
卫星观测到的太平洋垃圾带。
图源:公号小鸡快跑
截止到2018年,全球记录下的海上垃圾群至少有50个,主要都是塑料制品。
这块“第八大陆”,里面有美国的塑料衣架、德国的卡车轮胎、日本的捕鱼浮标以及中国的充气排球。
1997年,太平洋垃圾群就已经出现,当时由海洋学家查尔斯·摩尔,穿越北太平洋环流时发现。
2019年,苏格兰哈里斯岛海滩一头年幼抹香鲸死去,尸检发现它胃里塞满100公斤垃圾。
摄影:SCOTTISH MARINE ANIMAL STRANDING SCHEME
查尔斯在美国加州和夏威夷之间的海域上,看到一堆堆塑料袋、塑料瓶等,原本海天一线的美景,现在入眼所见皆是垃圾。
由于海水流动较慢,常年累积之下,太平洋周边的漂浮物都汇聚于此,这才造成了这块体格如此庞大的“新大陆”。
并且由于周边国家仍在进行垃圾排放,它的吨位及领土面积还在逐渐壮大,并加速向我国领土靠近中。
2019年,一头怀孕的抹香鲸被冲上意大利撒丁岛海滩,它与腹中的幼崽已双双死亡,胃里装着20多公斤塑料。
供图:SEAME Sardinia
具联合国统计,自从塑料制品诞生以来,已经产生了70亿吨的塑料垃圾。
其中不计其数的塑料碎片,在悄无声息中进入大海,成为了“屠杀”海洋生物的恶魔。
从目前来看,所产生的海洋垃圾主要有4种方式:海运活动、内陆倾倒、沿岸娱乐以及暴风侵袭。
多年以来,专家从死亡的海洋生物中测到了巨量的有毒物。比如在海鸟的胃中,发现了相当惊人的废弃塑料杂质。
海马通常攀附海草或其他天然碎屑在洋流中漂游。在受到污染的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附近,海马缠绕的是塑料棉签——“我宁愿这样的照片不存在。”摄影师说。
摄影:Justin Hofman
联合国曾表示:如果放任海洋垃圾这样发展下去,或许等到本世纪中叶,世界海洋垃圾的总量,或将超过海洋生物总和。
那时,世界上98%的海鸟体内,都可能存在塑料制品。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根据每年流入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数量,计算出全球海洋中应有的塑料垃圾量。
到目前为止,统计数据表明,海洋表层和沿海水域的塑料垃圾浓度最高。不过,大部分塑料垃圾仍“下落不明”。
现在,研究者在加州海岸附近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塑料储藏库:近海深层水域(deepoffshorepelagicwaters),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
一群远洋红蟹在圣地亚哥附近的Cortes Bank海底山游弋。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些小型滤食海洋动物对微塑料在整个水体中的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摄影:BRIAN SKERRY,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研究者在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称,这个深海微塑料储存库“一直延伸到深海的水域、沉积层和动物群落”。
最新的研究建立在两位科学家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的基础之上。Choy的研究小组使用水下机器人在蒙特利峡谷深水区采集了许多样本。
他们发现样本的微塑料浓度高于大太平洋垃圾带,后者就是本文开始的漂浮在海洋表面的著名垃圾带。
新研究发现的大多数微塑料都是由诸如PET之类的塑料组成,PET通常用于制造一次性塑料包装。
五大环流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Marcus Eriksen称研究结果并不令人意外。Marcus Eriksen还是2015年的一项研究的作者之一,该研究估计海洋中微塑料的数量在15-51万亿块之间,重量为9.3万-23.6万吨。他没有参与最新的研究。
“到本世纪末,全世界的大多数塑料垃圾都将进入海底,成为人类世的最典型物质。”
研究小组认为,因为塑料垃圾预计在本世纪的剩余时间里还会继续增加,所以减少塑料污染的措施必须考虑“新发现揭示的塑料污染问题的巨大空间(横向和纵向)和生态规模”。
在多个国家,垃圾分类及新型垃圾回收等措施已在不断推行。
漏油事件发生后,工作人员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斯皇后岛,救出了一只被原油污染的鹈鹕。
摄影:JOEL SARTORE,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主要采有两种方式:船舶收集法、海滩收集法,但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也有一些国家,为了能改善治理海洋环境,通过建立创收项目,以遏制海洋垃圾的增势,然后将回收垃圾的垃圾和再次利用相结合,不仅减少的成本,也改善了环境问题。
但这种方式依然不能有效解决这巨大海洋垃圾场的问题。
人类真正需要担心的,应该是怎么改善垃圾日益增长的趋势。
禁烧秸秆
每年的夏季麦收和秋季秋收时,禁烧秸秆都是农村强调的重中之重。有关禁烧的宣传语,在农村街头巷尾挂的到处都是。农民如果被查到烧秸秆,就会面临经济处罚。
秸秆是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等粗粮收割后的剩余部分,而焚烧秸秆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最有效的解决秸秆的办法,以前我国农民经常焚烧秸秆。
减少虫害和杂草
焚烧秸秆,既能灭杀绝大多数藏在麦茬里的害虫、虫卵,又能消除一部分土壤中的害虫。因此,对减轻农作物的病虫害十分有利。
田里烧秸秆可以把绝大部分草籽烧掉,杂草来年和水稻小麦一起时,有些草长得比水稻都好,而且根很深,不易清除。
秸秆灰是很好的肥料
以前农村人烧秸秆做饭,剩下的灰都不扔,而是存起来撒到地里,有的是跟粪尿一起上地。秸秆、草木灰中有丰富的钾肥成分,对玉米种植好处多多。
有利于玉米播种
秸秆烧过,地面留下的麦茬基本没啥了,方便播种玉米。反之,过高的麦茬对玉米播种、发芽都不利。
玉米浇水更方便、省水
玉米夏季播种之后,高温天气多,如遇连续好几天不下雨,就可能出现干旱,需要浇水。没有麦茬,浇水更方便,农民下地也不会被麦茬划到脚。
更省钱
秸秆还田,需要一定的费用,每亩地大概20元。虽然现在有的收割机自带秸秆粉碎功能,但无法灭茬,要灭茬就得再找人干,又是一笔费用。
焚烧秸秆是违法行为
实际上,焚烧秸秆是违法行为,主要有四大危害: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
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秸秆焚烧区域、时段均相对集中,大量烟雾对中老年和儿童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造成很大影响。
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直接影响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
引发火灾
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导致“火烧连营”,一旦引发大火,往往很难控制,造成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山林附近,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
秸秆焚烧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烧死,腐殖质、有机质被矿化,田间焚烧秸秆破坏了这套生物系统的平衡,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加重了土壤板结,破坏了地力,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新鲜有机物料,在归还于农田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解作用,就可以转化成有机质和速效养分。
补充了土壤养分
作物秸秆含有一定养分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和灰分元素,既有较多有机质,又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如果把秸秆从田间运走,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物就仅有10%左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只有通过施肥或秸秆还田等途径才能得以补充。
促进了微生物活动
土壤微生物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分解土壤有机质和净化土壤的重要作用。秸秆还田给土壤微生物增添了大量的能源物质,各类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也相应增加;实行秸秆还田可增加微生物18.9%,接触酶活性可增加33%,转化酶活性可增加47%,尿酶活性可增加17%。这就加速了对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物质养分的转化,使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增加,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也有多提高。
减少化肥使用量
作物吸收的氮主要来自土壤中的原有氮素,来自化肥的仅占23%-24%。这说明即使施用化肥,土壤有机物对作物生长仍是最重要的。所以秸秆还田是弥补化肥长期使用缺陷的极好办法。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村80%的秸秆主要采取燃烧处理,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交通、土壤表层焦化等,有时还引起火灾。另外,秸秆随意处置还会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所以秸秆还田有利于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太多了!地球的火山喷发进入到了大规模的“活跃期”?地球是越来越不稳定了吗?
不过,对于火山的活动情况,很多人可能也注意到了,似乎对我们全球变暖是一件好事情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地球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可能给我们地球带来大降温,是不是真的哟,这似乎反而试了一个好事情一样?
没错,火山的喷发的确可能给我们带来大规模的气候影响,而这火山进入活跃期的话,一座火山没有这个实力,多个火山如果一起进入的话,那是不是就可能带来地球的大降温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情况吧,
全球多国出现火山喷发!
的确,火山喷发的频率的确在上升,全球多国出现火山喷发了。
印尼塞梅鲁火山出现对规模喷发——这一座火山是全球最活跃的活火山之一,并且近年已有多次喷发。
在2021年的时候,该火山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喷发,并且导致了46人遇难,数千人受灾。这不,2022年12月,该火山又苏醒了,并且出现了持续喷发。
美国夏威夷“双火山”喷发——其中世界最大活火山冒纳罗亚火山的喷发力度最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监测的数据来看,冒纳罗亚火山喷出的岩浆在持续涌流,已经流至距一条重要交通干道大约5.2公里处,有可能会在今后一周内抵达该公路。
智利的维利亚里卡火山喷发——维利亚里卡火山是智利南部的火山,海拔高度2847米,上一次喷发在2015年3月,但是在2022年12月,该火山附近每天都有数百次微小的地震活动,也出现了喷发迹象。
看到没?全球的火山似乎都在活动了,并且在大规模的喷发一样,这样都一起喷发的话,必然会带来我们说的气候影响。
所以,这一度上很多人都说,我们地球的火山喷发是不是进入到活跃期了。那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是不是火山喷发进入活跃期,然后再来说明我们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会不会因为大降温的情况。
地球火山喷发进入活跃期?
在地球上的火山可以说非常多,主要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两种,而我们已知的死火山数量大约为2000座,而活火山也是500多座,陆地上有400多座,海底火山有60多座。当然,这仅限于已知的情况,可能也存在一些我们未知的火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而火山喷发的形成——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所以,说简单一点就是地球的能量释放过程。
而火山要出现喷发,主要的根本因素就是在我们说的——板块活动之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火山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因为我们地球就是由各个板块碰撞形成的,它们都是出现在断裂带或者板块断裂带的区域。
只要地球的板块出现活动,就可能引发火山的喷发。所以,地球火山喷发进入活跃期?其实还不如说,我们地球的板块处于不稳定的可能性。
但是,作为我们地球上的环太平洋火山带,这个区域的火山活动是最为频繁的。并且从这些全球过多的火山分布区域来看,也是属于这个带上。
所以,地球火山喷发进入活跃期?算不上,只可能只是地球板块活动带来的一些变化。那下面来说明地球会不会大降温的问题就好说明了。
地球会大降温吗?
从火山对地球的影响情况来看,的确火山对地球具有降温的效应。主要在火山大规模的喷发之下,会将大量的火山灰、二氧化硫和硫化氢这些气体输送到大气中,而在进入大气层之后,火山物质还会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进行扩散。
基本上几个月之内就会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均匀,从而导致地球出现一个“保护伞”,对太阳光带来“反射”效应,导致地球出现降温。
在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说我们地球可能进入“无夏之年”,反向也说明了地球会进入大降温。
但是结果呢?虽然汤加火山的实力有那么大,但是相对于具有历史记载的“无夏之年”的火山喷发来说,这完全是影响不到的。
在历史上,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爆发,达到创纪录的VEI7级,才导致1816年真的“无夏”。
而这一次,虽然全球多国出现的火山喷发,但是整体的实力都不强,可能连我们说的汤加火山实力都没有,就算是火山有连锁效应,可能从不同区域影响大气效应。
但是从已知的情况来看,也还达不到牌这个级别,所以,不用担心我们地球进入大降温时代。最多也就是影响区域性的气候变化而异。除非真的达到了超强级别的喷发,在未来才可能改变我们地球的气候。
当然,在这次全球多国的火山喷发之中,幸运是没有我们说的黄石超级火山,日本富士山这两座“巨无霸”,这两座火山是非常令人担心的,一旦出现一次的大规模的喷发,都可能带来全球的影响,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而讨论到地球的降温问题,其实还有一个额外的话题,那就是我们地球本身其实就是属于冰期。
这个可能会让很多人误会,那就是我们说全球变暖,你说地球在冰期,这不是冲突吗?其实并不冲突。
从我们现代地球的情况来看,虽然在全球变暖之下,南北极地区,高山冰川等区域,还在出现大规模的冰川融化,但是,还有冰川吗?其实还是有。
这说明什么?那就是我们地球还未摆脱冰期时段。除非南北极地区没有冰川了,那我们就进入地质学上的温室期了。
所以,其实冰期与我们说的全球变暖并不冲突,它们存在过度,也存在共存等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地球还在冰期之中,只不过全球变暖在推动冰期的“退化性”发展。
所以,从长期的情况来讲,我们还未摆脱地球的冰期,从短期的情况来讲,我们就是处于地球变暖时代,还是要进行对气候的维护才行。
而火山喷发虽然对地球气候具有响应——降温的作用,但是只有当火山喷发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我们才可能看到这样的事情出现,不然是不可能的。
火山爆发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相反,还会创造出众多价值。
01
矿产资源
火山活动可以形成多种矿产,最常见的是硫磺矿的形成。陆地喷发的玄武岩,常结晶出自然铜和方解石,海底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常可形成规模巨大的铁矿和铜矿。智利多铜矿就与处在板块交界、岩浆活动频繁有关。
另外,我们熟知的钻石,其形成也和火山有关。玄武岩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火山岩,同时它又是良好的建筑材料。熔炼后的玄武岩称为“铸石”,可以制成各种板材、器具等。铸石最大的特点是坚硬耐磨、耐酸、耐碱、不导电和可作保温材料。
据法国一个科学家小组探察证实.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每天都要喷出2000克左右的金子和9000克左右的银子,因此被人们称为“金银火山”,可惜的是根本无从收集!
02
地热资源
火山爆发释放的热能促使了地热资源的形成,有火山的地方一般就有地热资源。地热能是一种廉价的新能源,同时无污染,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医疗、旅游、农用温室、水产养殖一直到民用采暖、工业加工、发电方面,都可见到地热能的应用。
冰岛由于地处板块生长边界,火山活动频繁,地热能资源十分丰富。其首都雷克雅未克周围的3座地热电站为15万冰岛人提供热水和电力,而整个冰岛有85%的居民都通过地热取暖。地热资源干净卫生,大大减少了石油等能源进口,空气质量也大为改善。
冰岛地热电站
03
陆地资源
海底火山喷发如果出露出海平面,则会形成火山岛,这样就增加了陆地面积。如夏威夷群岛就是火山岛,是太平洋上有名的火山活动区。这些岛屿都是后来火山喷发形成的,最年长的也不过470万年。
夏威夷群岛主要岛屿平均年龄分布
04
旅游资源
06
开发化妆品
火山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能够深层洁净毛孔中的污垢,让毛孔细致,并协助肌肤排除多余水分,防止脸部浮肿。因此火山泥可用来制作面膜和洗面奶。
07
土壤资源
火山灰富含养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火山土壤来源于火山熔岩和火山灰,富含某些关键营养物质,如铁、钙、镁、钠、钾、磷、硫、硅和其他微量元素,丰富的组合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兴奋剂。
1.(2015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与解析】
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削弱了太阳辐射(即短波辐射),因此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进而温度降低。D正确。
(2014大纲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3.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答案与解析】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也就是与热带雨林地区比,种源和光照条件都是相似的,海拔高,热量条件应较差,植被恢复应该比较慢。而K岛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因素中,明显的区别是有火山爆发,深厚的火山灰形成肥沃的土壤,因而植被恢复迅速。故选C。3.本题不仅要考生掌握岛屿的地理位置,还应清楚板块的范围。根据K岛的位置和板块界线的分布判断,K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附近,而K岛位于亚欧板块上,所以应该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故选C。
综合自LAURAPARKER、框舅、框哥、悠悠科普说、如此这般学地理、环球科学猫、祁连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