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小镇青年」到世界级网红,野兽先生的野蛮成长史
在数字技术重塑传播形态的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红如过江之鲫,总是难逃“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宿命”。
他的成长轨迹,不仅打破了网红行业的生命周期魔咒,也重新定义了内容创作与创业的可行路径,成为新媒体时代“内容重塑商业”的典型样本。
虽然“野兽先生”在视频中动不动就狂撒数百万美元给参与者,但他却并非什么富二代。
在成为世界级网红之前,他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镇青年”。
*章:*探索与破局(2012-2017):从“电脑玩家”到“算法专家”的转型
2012年,年仅13岁的吉米,怀着对视频创作的满腔热忱,在YouTube平台注册了“MrBeast6000”账户,悄悄踏上了充满挑战的视频创作之旅。
彼时,他手中仅持有一台老旧的笔记本电脑,甚至连个专业的麦克风都配备不起,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连购置优质麦克风的钱都凑不齐,经济状况极为窘迫。
和大多数初入平台的新人一样,吉米选择从最熟悉的游戏领域切入,制作了大量游戏解说视频。
但他的内容定位与同期多数创作者高度趋同,无非是展示游戏操作、讲解通关技巧,缺乏差异化记忆点,难以在海量游戏视频中吸引观众停留。
为了提升视频质量,吉米只能拼命兼职赚钱。
放学后匆匆赶到餐厅后厨,洗碗、整理食材,一小时赚8美元,常常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才够买一块新的硬盘存储视频素材,或是一副入门级耳机改善收音。
甚至,即便他每天保持15小时以上的视频制作强度,从脚本撰写、游戏录制到后期剪辑全靠自己,并尝试不断优化封面来提升点击率,可依然未能找到突破流量瓶颈的方向。
辛苦更新了5年,可他的账户播放量长期在低位徘徊,甚至多数视频发布后几天内播放量不足千次。
通过研究其他博主的内容,他意识到单纯靠“努力”无法突围,必须读懂平台规则才有机会逆袭。
于是,他开始系统性研究YouTube算法,不断拆解头部博主的视频结构。
从分析“前3秒钩子如何设计”“多久插入一个笑点更易留住观众”播放节奏,到逐帧分析热门视频的剪辑节奏、完播率、互动率(点赞、评论、转发)与平台推荐量的关联,他逐渐积累了经验。
正是他这种对平台规则的*钻研,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捕捉,为他日后令人不解的“癫狂”行为埋下了伏笔。
2017年,18岁的吉米做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举动:他花了整整40小时,面对镜头从1逐一数到10万,并将这段视频剪辑成长达24小时的作品。
这次成功让吉米彻底验证了“反常规内容”的可行性,并觉察到与其随波逐流,拍摄与他人相似的内容,不如大胆尝试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之后,他的视频内容不是读世界上最长的单词,就是用微波炉加热微波炉(对,你没看错),或是用世界上最热的物质挑战最冷的物质,反正就是各种奇葩的挑战。
凭借各类离奇荒诞的挑战行为,他的人气火速上涨,几乎每一个视频都能获得上千万的点击量,也终于接到了人生中*条广告,接到了某品牌5000美元的广告。
对于任何人来说,这么辛苦制作视频自然就是为了赚钱,然后好好犒劳下自己。
可喜欢“不走寻常路”的吉米却在思索,如何让这笔钱发挥出*的价值。
经过思索后,吉米向品牌方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建议:品牌方再追加5000美元,他将把这总计1万美元捐赠给流浪汉群体,并通过视频记录整个捐赠过程。
第二章:流量转化为品牌价值(2017-2020):“撒钱”背后的品牌塑造策略
品牌方在经过一番考虑后,半信半疑地接受了他的提议。
随后,吉米带着这笔钱走上街头,找到了一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并亲手将钱递到对方手中,同时用镜头捕捉下了流浪汉惊喜万分的表情。
这种将“撒钱”行为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策略,成功赢得了观众的好感和认可,迅速火爆整个平台,播放量瞬间飙升至300万次,且平台分成所带来的收益甚至超过了广告费用本身。
欣喜之余,吉米又成功掌握了一个流量密码:随机送钱。
自那之后,他把每一期视频的收入都投入到下一期的制作中去,“野兽先生”也就此成为平台的头部账户。
在这些视频中,有些是直接送钱。比如,给女孩子30秒,让她在珠宝店随便买,由他来买单;有的是带着粉丝见世面,比如,一美元与一百万美元一晚的酒店有什么区别;甚至,他还曾买下一整个汽车行的车辆,并当场将其赠送给路人。
由于“野兽先生”账户内容极为吸引人,其平均完播率高出同类型博主40%,使得他的CPM常年稳定在12-15美元。
也就是说,“野兽先生”一条1亿人次播放的视频,仅广告分成就可净入600-800万美元,还没算品牌植入、会员打赏和周边销售收入。
说白了,吉米能把撒钱做成再投资,本质是用YouTube的高CPM、高分成、高流量杠杆,把内容直接变现为资本;相比国内视频创作者只能先“用爱发电”,再靠直播带货二次变现的模式,其内容本身成了引流耗材,而非资产。
一句话,只要内容优质,有观众,YouTube给钱给的极为大方。
自那以后,吉米将“高投入、敢创新、大制作”的“撒钱”模式运用得愈发娴熟,并始终通过公益活动来维系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
比如他出资帮助1000名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视频中,当老人拆开纱布,*次清晰地看到孙子的面容时,激动得泪流满面,这一感人场景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该视频的播放量高达1.44亿次。
他还在非洲地区出资打了100口水井,切实解决了当地50万人的饮水难题;此外,他联合网友共同种植了2000万棵树,甚至吸引了马斯克的关注与支持。
这种真诚的沟通方式不仅消除了观众对于其公益行为动机的质疑,反而让大家产生了一种慈善参与感和成就感,觉得自己通过观看视频也为社会公益做出了一份贡献。
第三章:内容变现与实业拓展(2021-2024):从视频创作到多元化商业布局
除了巨大的金钱收益,这种带有慈善性质的内容也给品牌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
根据2021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有高达70%的网友对“野兽先生”品牌持有好感,使得这个栏目不再只是一个网红名字,而是成功转型为一个在大众心目中“可靠、有社会责任感”的知名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成为了YouTube头部博主,几乎每条视频都能“躺赚”,可吉米依然每天都会去看视频的完播率数据(观众观看视频的时间),通过设置各种悬疑点让观众持续看下去,甚至视频节奏比很多综艺节目都快。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吉米也开始谋划更为长远的商业发展路径。
日益成熟的他意识到,视频创作总有瓶颈期,观众也早晚会审美疲劳,仅仅依靠YouTube平台的分成收入难以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发展,必须快速将积累的流量资源变现。
于是,他以一个成熟商人的视角,积极探寻各种商业机会,并将目标锁定在了餐饮行业。
不过,吉米投资餐饮,并不是传统的租赁店面、招聘员工的高成本运营模式,而是创新性地打造了“云端厨房”模式,推出MrBeast Burger(野兽先生汉堡)。
事实上,他就是利用自己的名气与实体店的餐厅合作,由合作餐厅负责汉堡的制作和外卖配送,他的团队则主要专注于品牌推广和广告宣传。
在视频内容中,吉米亲自品尝汉堡,并大力称赞“这是我吃过*吃的汉堡”,同时还策划了“30秒内吃完汉堡赢取1000美元”的促销活动,甚至开着餐车在街头免费派送汉堡。
餐饮项目取得初步成功后,吉米又将目光投向了零食市场。
2021年,他又推出了巧克力品牌Feastables,并为该品牌策划了一场*创意的营销活动:复刻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经典场景,购买巧克力的消费者有机会抽取“幸运门票”,中奖者可前往现场参与挑战,幸运儿甚至有机会赢得一家巧克力工厂的所有权。
凭借这一*吸引力的营销手段,Feastables巧克力在上线后的72小时内,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万美元。截至2024年,Feastables品牌年收入达到2.5亿美元,利润高达2000万美元,成为吉米商业版图中*盈利能力的业务板块之一。
看到品牌的强大影响力,他还积极拓展周边产品市场,推出了品牌T恤、帽子等周边商品,单周销售额最高达到200万美元。
他的团队还与玩具制造商合作推出品牌人偶,并在动漫展等活动中进行推广,现场人气火爆,场面丝毫不亚于明星见面会。
通过一系列多元化的商业布局,吉米借助各类营销成功让“野兽先生”这个品牌实现了从单纯的视频创作者向多元化商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变。
到2024年,在“野兽先生”品牌总收入结构中,巧克力业务占比约40%,玩具及周边产品占比35%,品牌广告收入占比15%,而“老东家”YouTube平台分成仅占10%。
事实上,随着“野兽先生”的节目投资越来越大,YouTube平台的收益已经很难覆盖制作成本,而吉米并不担心。
资本市场和中国市场
以2024年的财务数据为例,“野兽先生”的视频业务收入为2.46亿美元,但成本高达3.26亿美元,净亏损8000万美元。而旗下的巧克力业务却带来了2000万美元的利润,再加上汉堡、玩具及周边产品的收入,整体业务仍然实现了盈利。
2022年,华尔街的投资机构向“野兽先生”注资1.5亿美元资金,并给予了15亿美元的估值。
“野兽先生”商业项目版图越来越大,截至2024年底,公司估值已飙升至50亿美元,成为YouTube平台上估值最高的博主。
而在资本市场的眼中,吉米也不再只是一名网红,而是一位具备*商业运营能力的企业家。
2025年经媒体估算,吉米的个人资产已达到10亿美元,成功跻身全球第八年轻的亿万富翁行列,并且是其中*一位在30岁以下、完全依靠自身努力白手起家赚到10亿美元财富的创业者。
吉米并未在现有成就前止步,他敏锐捕捉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中国。
在吉米正式入驻中国互联网平台之前,国内网友就已经在B站等平台自发剪辑他的视频内容,相关账号粉丝数量累计达到1563万,甚至在B站涨粉榜上排名第二,充分显示了中国观众对他的喜爱和关注。
甚至,别看他还未踏足中国土地,但已展现出惊人的“隔空运营”能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中国网络文化和用户偏好的精准把握。
在与美食博主合作的“辣条挑战”视频中,他被辣到满脸通红、被奶糖粘牙的真实反应,迅速赢得中国观众好感,该视频最终收获1672万次播放,成为其本土化运营的典范之作。
这些其实也都是团队为“野兽先生”品牌入驻中国做的“预热”。根据其透露的消息,吉米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来中国拍摄大型挑战类节目,希望就此能打开中国市场。
当然,他的“撒钱”行为是不可能在国内复刻的,只能通过旗下的巧克力品牌以及各类文创产品来实现商业变现。
甚至有消息称,吉米为中国市场制定了明确的业绩目标:到2026年,中国市场的收入要占其全球总营收的15%,即达到2.4亿美元。
虽然中国市场在吉米看来,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新市场,更是他进一步拓展全球商业版图、实现商业帝国规模扩张的关键战略支点,但现实恐怕很难令他如意。
事实上,涉足中国市场,对于“野兽先生”来说,也是为了尽快摆脱缠绕品牌多时的困境。
挑战与未来展望(2024-):高速发展背后的挑战与机遇
由于“野兽先生”长期依赖“撒钱+挑战”的固定模式,缺乏突破性创新,导致内容重复率高达35%。
这种单一化的呈现形式,逐渐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部分视频的“踩”评数量飙升至200多万次,直观反映出市场对其内容新鲜感的不满。
曾经靠“极端挑战”吸引观众驻足的创意,如今因过度复刻沦为“流量套路”,连早期积累的核心粉丝都在评论区直言“看久了只剩麻木”。
与此同时,网络上对其视频内容真实性的质疑声也始终不断。
有人指出,他视频中“砸豪车”“随机送钱给路人”等*视觉冲击力的情节,其实是通过*合成或聘请演员演绎的“剧本化内容”,并非真实场景。
这些质疑迅速引发舆论热议,让“野兽先生”陷入“内容造假”的信任危机,让昔日建立在“真实、敢玩”基础上的品牌形象开始松动。
不仅如此,围绕“野兽先生”的负面消息也是接踵而至。
先是团队核心成员Kris被曝在与未成年网友的聊天中,使用大量带有性骚扰性质的词句,该事件一经曝光便引发道德层面的广泛批评,对团队声誉造成重创。
随后,一名自称曾为“野兽先生”工作的博主,发布了时长1小时的视频《我曾为野兽先生工作,他是个骗子》,在视频中详细揭露了视频制作环节的多重问题: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刻意剪辑“选手崩溃画面”却隐瞒背后的安全保障措施;为控制成本,使用临期食材制作挑战道具;甚至为确保“剧情走向”,提前内定挑战活动获奖者,普通参与者只是“背景板”。
在商业运营领域,争议同样不断。
他旗下的汉堡品牌采用“云端厨房”模式,与全球多地餐厅合作制作配送,但因对合作方资质审核不严、品控标准不统一,多地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有消费者食用后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部分门店甚至被检出食材变质,相关投诉最终演变为集体诉讼,不仅影响品牌销量,更让“轻资产扩张”的商业模式遭受质疑。
而巧克力品牌Feastables推出的*活动,也因“高价值奖品+青少年受众”陷入争议:品牌在巧克力包装内放置“幸运奖券”,宣称中奖者可获得豪车、游艇乃至一家巧克力工厂的所有权,看似*吸引力的设定,却因奖品价值远超多数国家和地区对“有奖销售”的金额限制,被质疑存在“诱导消费”嫌疑。
更严重的是,第三方数据显示,该活动购买人群中青少年占比超65%,部分未成年人因“想抽中工厂”大量购买巧克力,引发家长群体集体抗议,甚至被部分国家监管部门纳入“涉嫌非法博彩”的调查范围。
除此之外,“野兽先生”过往推荐某加密货币的行为也被重新翻出。2021年,他在视频中仅用一句“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信我”,便带动数百万粉丝跟风投资该加密货币。
如今随着负面集中爆发,这笔“旧账”再次引发舆论反噬,不少粉丝在社交平台晒出亏损截图,指责其“不负责任的推荐”,认为他“只看重合作费用,不顾粉丝利益”,进一步扩大了公众对其的信任裂缝。
从内容创新乏力到真实性遭质疑,从团队丑闻频发至商业运营失序,再到过往决策的负面余波持续发酵,“野兽先生”的商业帝国正被层层争议包裹,甚至面临“塌房”的风险。
“野兽先生”眼下的困境,本质是新媒体行业快速扩张的共性难题。
未来,如果“野兽先生”能够突破内容创新瓶颈、完善管理体系、守住合规底线,他依然有机会带领自己的团队穿越周期。
而他的探索与阵痛,也将为更多新媒体创业者提供宝贵的启示:
流量能筑起一时的帝国,但唯有对内容、用户与规则的敬畏,才能守住长久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