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厨房里只能有一款调味料,那一定是盐。盐与阳光、空气、水一样低调、伟大,没有盐,人类和人类创造的文明都将难以为继。
中国人吃盐很厉害。自2005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盐和消费用盐国。尽管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中国居民食盐消费量从11.8克/天下降到9.2克/天,但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大盐摄入量5克/天,而且这种统计方式还不包括酱油和各种腌制品中的盐分。
中国人离不开盐。那么在中国,哪里产咸?哪里人最能吃咸?
为什么说盐是百味之王?
人类对盐的需要出自生理本能。在人体体液中,钠离子是细胞外液最常见的阳离子,负责维持体液的晶体渗透压,传递神经刺激。人体每天都会经由尿液、汗液等途径排出钠,因此必须经由饮食补充钠离子,食盐则是钠离子的主要来源。
越来越多的甜点以盐为风味,比起糖,盐更能降低苦味
盐还能激发其他味觉。有经验的厨师都知道“要得甜,放点盐”“要得鲜,放点盐”。杨梅、杨桃、菠萝等水果撒点盐或用盐水浸泡之后,酸味、涩味会消失,果味更加香甜;清水炖羊肉,如果不加点盐,是尝不出羊肉的鲜味来的。
从现代化学的角度分析,盐能强化鲜味,是因为食物中呈鲜味的物质,如谷氨酸,同时具有鲜味和酸味,而盐能适度中和它们的酸味,使鲜味突出。著名的玛格丽特鸡尾酒,杯口的盐边就是用来提升酒里的香气,中和柠檬的酸味,平衡口感。
中国哪里最能产盐?
盐的种类有很多。如果以原料来源分,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所以又把“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为“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据2010年上半年的资料显示,中国原盐结构中海盐占42.79%,井矿盐最多占46.5%。而据2011年的报道,中国人食用的精制碘盐90%以上是由井矿盐加工而来。
长芦盐场,中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
海盐是重要的海洋化学资源。平坦的沿海地段,只要把海水引入盐池,经过日晒蒸发,即可得到白色的氯化钠结晶颗粒,这就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化学工业需要的盐类。它是生产酸、碱、氯气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我国人民,几千年前就已在海边从事晒制、煎熬食盐的生产活动。我国有漫长的海岸,大多地势平坦,滩涂广阔,很适于建滩晒盐。
渤海、黄海沿岸年蒸发量大,并有明显的干季,东海、南海沿岸气温较高,除雨季外也有干季,一般均有晒盐条件。因此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到海南岛,几乎都有盐场分布和盐业生产,其中尤以渤海、黄海沿岸海盐产量最大。著名的盐场有长芦盐场、复州湾盐场、塘沽盐场、南堡盐场、羊口盐场、青岛盐场、苏北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等。过去习惯以省为单位划分盐场,于是就有辽宁盐场、长芦盐场(包括河北、天津等盐场)、山东盐场、淮北盐场“四大盐场”之说。盐业资源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项目,1980年,我国年产海盐达1356万吨,居世界第1位。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大多地势平坦,滩涂广阔,很适于建滩晒盐。渤海、黄海沿岸年蒸发量大,并有明显的干季,东海、南海沿岸气温较高,除雨季外也有干季,一般均有晒盐条件。因此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到海南岛,几乎都有盐场分布和盐业生产,其中尤以渤海、黄海沿岸海盐产量最大。
我国有三大著名的盐场,分别是:长芦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长芦盐场
长芦盐场是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其中以塘沽盐场规模最大,年产盐119万吨。长芦盐场南起黄骅,北到山海关南,包括塘沽、汉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盐田在内,全长370公里,共有盐田230多万亩,年产海盐300多万吨,产量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长芦盐区的开发历史悠久。远在明朝时期,在沧县长芦镇就设置了管理盐课的转运使,统辖河北全境的海盐生产。到清代,虽然将这一机构转移至天津,但是袭用旧名,一直称长芦盐区。这里海滩宽广,泥沙布底,有利于开辟盐田;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有利于海水浓缩;这里盐民善于利用湿度、温度、风速等有利气象要素,具有丰富的晒制海盐经验。上述这些条件,都为该盐场大规模发展制盐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长芦盐场所产之盐,数量大,质量好,颗粒均匀,色泽洁白,中外驰名。
区位条件
地处渤海湾西岸,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
雨季短,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
开发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晒制海盐的经验。
布袋盐场
台湾省最大的盐场。在台湾岛西南沿海。这里海滩平直,地势缓斜,且冬半年干燥少雨,常常两三个月滴雨不下,日照充分,季风强劲,对晒制海盐十分有利,是台湾唯一晒制海盐理想岸段。目前从大肚溪以南的鹿港到高雄附近的乌树林,连绵分布着一系列盐场,总面积达4000多公顷,其中以布袋、七股、北门、台南、高雄5大盐田最为著名。布袋盐场在嘉义县西部布袋镇附近,其盐田面积虽不及北门盐田,但年产量却大大超过北门。这里海水含盐量高达35‰以上,约等于长江口外的7倍多,是我国含盐度最高的水域之一。布袋一带海水含盐度所以很高,主要是因为沙滩广布,河流注入淡水量少,全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蒸发快,使海水出现相对的高浓度。布袋附近海岸,因有上述优越条件,所以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台岛盐场富集区,每年生产着60多万吨食盐,素被人们誉为“东南盐仓”。所产之盐成本低、色泽纯白,堪称上品。
区位条件
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位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气温高,有利于蒸发;
台西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晒盐。
莺歌海盐场
海南省最大盐场。海南岛沿海港湾滩涂颇多,是理想的天然晒盐场所。明代时已有感思、乐会等6个盐场,清代有三亚港盐场,以后又出现了诸如崖县、陵水、儋县、临高等新盐场。目前以位于海南岛西南隅的莺歌海盐场规模最大。1984年全岛产盐25万吨,而莺歌海盐场就有14万吨,几乎占全省盐产量三分之二。该盐场于1958年兴建,1963年投产,总面积为3793公顷,生产面积3000公顷。这里的海水,咸度达到波美表3.5度,即每百公斤海水含3.5公斤盐。是世界上最咸的海区之一,被称作“苦海”。这里的阳光强烈,全年日照数2600多小时,日均7小时以上,居全岛之冠。这里的风大,一年中经常吹3—4级风。日晒风吹,使这里年蒸发量达到2600毫米,因此晒盐全过程较短,从纳潮至成盐只须31天,是我国南方晒盐条件最好的地区。
区位条件
位于海南岛中部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气温高,有利于蒸发;
海南岛西部地形平坦,有利于晒盐。
我国北方的长芦盐场晒盐的“黄金季节”是几月份?
4-6月。此时段北方地区气温回升快,雨季还未到来,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利于晒盐。7-8月为当地雨季,9月-次年3月气温较低,蒸发微弱。
南方的布袋盐场和莺歌海盐场形成的共同条件是什么?
这两个盐场所处的纬度都较低,气温高,且都处于暖湿气流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蒸发。另外,他们都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带,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规模晒盐。
盐场形成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此外还有
辽宁盐场
又称东北盐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渤海沿岸和辽东湾营口、盖县一带,其次是黄海沿岸的大连、新金等地。产区因岩岸割裂,面积稍窄小,但盐的质量上乘。总产量约80万吨。其中产量较大的主要有四个,可称辽宁“四大盐场”:营口盐场,是全省最大的盐场,1989年产量达30.4万吨,生产能力可达80 万吨;皮口盐场,年产量15.2万吨,生产能力可达36万吨;金州盐场,年产量9万吨,生产能力为30万吨;复州盐场年产量20.8万吨,生产能力为75万吨。
山东盐场
我国最早开发的盐区。主要包括山东省渤海的莱州湾盐场和黄海的胶州湾盐场。前者制盐原料近年主要采用埋藏地下的卤水。近年经过勘探得知,莱州湾沿岸1500平方公里的地下均富藏卤水资源,总储量为74亿立方米,所含各种盐类的总量约计8亿多吨,其中原盐约有6.4亿吨,氯化钾1400多万吨,氯化镁9800多万吨,硫酸镁5400多万吨。此外还有溴、碘、硼及各种稀有元素。目前山东利用地下卤水制盐量已占到盐总产量的60%,总产量达3603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一跃而为我国最大的原盐产地。主要建成的卤水制盐基地有寿光、昌邑、寒亭、莱州、广饶等。由于重视了开发地下卤水制盐,还有效地改良了沿海盐碱地。潍坊、烟台、惠民、东营等市地的大片沿海盐碱地,经建盐场后不断提取地下卤水晒盐,阻止了盐碱向内地延伸,土壤不断淡化,变为宜耕的农田。采用海水晒制盐技术的莱州湾盐场和胶州湾盐场开采历史非常悠久。远在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就在这一带沿海致力于盐业生产。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夏本记》中曾有“海岱维青州,……海滨广泻,厥田斥卤,……厥贡盐”的记载。至周朝初期,齐国便已“通渔盐之利”,至南北朝时期的“后魏迁邺令傍海煮盐,时青州以北置盐灶五百四十有六”,表明盐业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元朝初期,山东渤海沿岸已有盐场19处。清初莱州湾沿岸的海盐年产量约计近万吨。
1949年前,仅胶州湾北岸的胶澳盐场年产盐20多万吨。山东沿海盐场在半岛南北两侧均有分布,其中有已建成的大、中型盐场8处,以潍坊市的羊口盐场规模最大,年产原盐达41万吨。其他如青岛东风盐场、掖县莱州盐场、掖县盐场、寿光菜央子盐场、卫东盐场及惠民地区的埕口盐场等,生产规模均较大,年产量均在 10万吨以上。山东各盐场总产量最多年为328万吨,超过津、冀、苏、辽居全国首位,海盐生产品种达9种之多。
苏北盐场
又称两淮盐场。它主要分布在江苏省长江以北的黄河沿岸。由于在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故名两淮盐场。其中在淮河以北的叫淮北盐场,在淮河以南的称淮南盐场。实际上苏北盐场包括大小19个盐场,每年生产原盐近300万吨,是我国四大盐场之一。其中以淮南盐场开发历史最古老;淮北盐场生产规模最大。素有“自古煮盐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西汉时,“吴王濞封广陵(今扬州),煮海为盐”,这是两淮盐业见于史籍记载之始。盐城在西汉初,因盐置县,名盐渎,晋改名盐城。在北宋以前,淮南盐场的生产规模最大,当时,“南兖州的盐城县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工私商运,每年常有船千艘往来”。而淮北盐场仅初具规模。淮北盐场的兴旺开始于北宋,在海州设有板浦、惠泽、洛要三盐场,年产盐47.7万余担。当时,涟水县扼淮河入海口,中转运盐最为便捷,1023年前后,这里设有搬运仓,专门搬运海州、涟水所产之盐。故宋代中叶后,淮北盐场有较大发展。1194年,黄河南徙,夺淮入海,所带泥沙大量沉积于河流入海处,迫使海岸线向东扩展,使淮南盐区距海日远,给盐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自然条件上,淮南降水多于淮北,对制盐业不利。如此种种原因,淮北盐场生产大大超过淮南盐场。清代,淮北盐场下设临兴(今青口盐场一带)、中正(今台南、徐圩二场范围)、板浦(今灌云县北)三场。到国民党统治期间,盐场破坏甚重,1949年前,年产盐量仅有30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修筑了200多公里的捍盐大堤,以抵御海潮对盐田的危害。以后又相继建造了48座水闸、多处机械扬水站和淡水排洪河道。2000多处旧式盐滩经技术改造变为规格化的新式盐田。目前淮北盐场从积水、制卤、扒盐、运输、集坨、外销到盐滩维修等都实现了机械化。由于上述方面的建设,淮北盐场生产有很大发展,1978年原盐产量已达到269万吨,且优等和一等品率达98%。现在苏北沿海12个县市都有盐场分布,主要由青口、台北、台南、徐圩、灌西、灌东、新滩和射阳8个分场组成,盐田总面积扩大至6.5万公顷。
四川自贡井盐
我国最大的井盐产地。在四川省南部偏西的自贡市附近。自贡地区东边属富顺县,西边属荣县,因两地都盛产井盐,所以在川盐生产史上称为“富荣盐场”。盐场分东、西两场,东场的卤水自己喷出,被称为“自流井”;西场的井盐质量特别好,曾用来进贡宫庭,故称为“贡井”。贡井盐场的前身就是富荣盐场西场。自贡岩盐、天然卤水资源极为丰富,其中仅威西盐盘体储量就达174.6亿吨,它产于三迭系碳酸性岩及硬石膏层中,盐层平均厚26米,最厚40米,分布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具有规模大、品位富、埋藏浅等特点,如果按现在开采水平计算,足足可采二千年。
除威西富矿外,自贡其他地方还尚有剩余储量 216.6万吨。天然卤水资源虽已经千年开采,但仍有5535万立方米的剩余储量尚未利用。其内富含硼、溴、钾、碘、锶、理、铷等3O多种元素,为盐卤化工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四川盐卤井一般分为黄卤、黑卤、岩卤三类。黄卤井含有大量泥沙、氧化铁,故色黄。井深400—750米,含盐量为12%;黑卤井含硫化氢和较多的有机物,颜色发黑,距地表约800—1300米,含盐量达18%;岩盐卤井深260—300米,清水注入后,将岩盐溶解成卤,含盐量达 15%。三种盐卤以岩盐卤井最多。目前多在背斜的断裂地带打井取卤,各种卤井约四五万口。制盐燃料常用天然气,用它熬制的细粒盐,具有色白、杂质少、品质佳的特点,人们称它为“火花盐”。用煤炭做燃料煎制成的细盐粒,品质比火花盐还好,称“炭花盐”。现在自贡原盐产量约占全川原盐产量的三分之二;占全国井矿盐产量的40%。自贡井盐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开采是在公元前250年的周秦时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第一口盐井凿于双流县境(古称广都),是由秦蜀郡守李冰主持进行的,人们把他称为“井盐之父”。到西汉中期,四川井盐产地达14处之多,左思《蜀都赋》在描写井盐生产景象时说:四川“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华阳国志》也记载:“……井有二水,取井水煮之,一斛(卤)水得五斛盐”。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煮盐的记述。后来自贡因采盐凿井技术发展最快,从唐至明清,一直为四川最重要的盐产地。唐代,仅富义盐井就创造了日产盐9.15万公斤的记录。1800年,四川犍为、富顺等地区已形成拥有工人数十万计的大盐场。原盐年产量达20—30万吨,川盐生产规模几乎可与海盐相提并论。现在自贡已建成大安、长山、邓关、贡井、自流井等著名盐场。
海宴镇位于台山市西南部,南濒南海,全镇总面积24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是全市面积最大的一个镇,以海宴话为基调的西南腔约有3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30%。
海宴古名海晏,地处台山西南部平原腹地。北枕隆文山脉,南瞻浩瀚大海。
古代海晏是一片汪洋大海,廓峰山、长岗山、丹堂山、青山和鸡笼山都是海岛,海晏街以南都是一片滩涂,后因地壳变化,成为陆地,发源于桂南的海晏河由北往南流过当地平原汇到南海,故取名海晏,为海晏河清之意,寓意老百姓向往太平盛世的生活。
追遡海宴的历史,海宴是从古盐场发展而来的。
隋代台山不单已开辟了大量农田,发展了农业,而且在沿海地区和上、下川岛已经开辟了相当数量的盐田,出现了制盐业。
所以到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亦即隋亡后第八年),就设置了冈州盐场来管理,这事开始记载于《新唐书地理志》。文内说:“广州新会有盐,近海百姓煮海为业,远近自给。”当时的冈州,管辖新会,新会的盐场,主要在台山地区,而海晏盐场也属之一。
先说海盐,海水里除了溶有很多氯化钠外,还有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碳酸钙、亚硫酸钾、溴化镁等其他盐类。
海水制盐需要大量滩晒土地,土地投出产出比偏低,生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晒制成本高。中国的海岸线是盐业的主产区,在从北往南跨越辽宁、渤海湾、山东、江苏、浙江、海南岛等地的漫长的海岸线上,就分布着复州湾盐场、长芦盐场、莱州湾盐场、江苏淮盐盐场以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的盐场。
盐之花,是一种价格昂贵的海盐。其中法国西北部盖朗德出产的盐之花知名度最高。盐之花口感层次丰富,咸而不苦,一般不作为烹调用盐,通常是直接撒上菜品表面
夏威夷海盐有两种特殊颜色:黑色和红色。呈现红色是因为海盐晶体形成于夏威夷的红色粘土层上。呈现出黑色是因为海盐和微量的活性炭、火山岩融合
海盐多用于西式烹调,颗粒较粗的海盐(比如法国盛产的粗盐Gros Sel)由于溶解速度慢,适合烧烤、腌制肉类、摆盘时的装饰,但粗颗粒的犹太盐(Kosher salt,大海和陆地都可以产出)由于溶解速度快,从猪排到爆米花都可以搭配食用;颗粒较细的海盐可以用于烹饪结束后的调味或者摆盘时的装饰,达到视觉和味觉反衬的效果。还有一种雪片盐(Flake Salt),是蔬菜料理和贝类动物的最佳搭档。
在几种主要的盐源类型中,如果以制作工艺最艰难复杂、历史文化含量最高、出盐用途最广泛而论,则非井盐莫属。
古代川人用竹子为原料的“钻杆”,系上铁制圜刃,手持向下撞击,一点一点穿入土石之中,直到盐卤涌出。井越来越深,后来就发明了这种天车,钻杆更长,利用绞车等工具来提升钻杆,可深达地下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图为盐场辊工在维护天车
中国最著名的井盐产区是四川自贡,1835年,自贡燊海井突破到1001.42米,成为世界第一口人工开凿的超千米深井。自贡熬煮盐卤的燃料是与盐卤伴生的天燃气。熬煮的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添加黄豆浆结晶,用来清除盐卤的杂质。
自贡井盐是腌制四川泡菜最好的盐,据说用自贡的井盐泡制泡菜永远不会遇到起花的现象。
吐孜阿瓦提盐山上的岩盐岩块,经水溶蚀后,在其表面形成尖利的石芽。
岩盐也是数百万年前海洋干涸后留下的宝贵遗产。由于含有不同的矿物质,岩盐经常会呈现出丰富的色彩。
“喜马拉雅玫瑰盐”是一种岩盐,它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地区的盐矿,适合佐餐、装饰、搭配冰激凌食用。“玫瑰盐”呈现出特别的粉红色,是因为盐矿中含有较多的铁和其他矿物质
湖盐是人类发现和最早食用的盐类之一。中国是个多盐湖的国家,共有盐湖1500多个。这些盐湖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而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大大小小的盐湖有100多个。
察尔汗盐湖
在这些盐湖中最著名的,是有“盐石地质公园”之誉的察尔汗盐湖。在总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盐资源总量竟达600多亿吨,其中食盐可供全世界人吃2000年。
玫瑰盐、盐之花会比普通食盐更健康吗?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盐的开发,不断拓展盐味道层次的丰富性。一种方法是将盐与其他香料、食材相混合,制成香料盐,比如花椒盐、蒜盐、橘皮盐、松露盐等,常用作调味使用。
盐分别和牛肝菌、辣椒、迷迭香&薰衣草、培根、香草、辣酱混合制成的风味盐
松露盐
另一种是让盐经过烘烤或熏制。比如韩国竹盐,据说古时的僧侣会把盐装在精心选择的竹筒中,用天然的黄土封上,再用特定的松枝烘烤,这个过程往往要反复进行,最后得到的固体粉末就是竹盐。
盐的选择越来越多,一些概念也被炒作。最常见的误解是:玫瑰盐、竹盐等高品质盐,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所以更有营养,更加健康。
无论玫瑰盐还是普通食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氯化钠。有些盐确实会含有更多的矿物质,但盐并不是补充矿物质的有效来源。一方面盐含有的矿物质微乎其微,人体很难吸收,另一方面人类完全可以从日常饮食中摄取所需的矿物质。
所以,盐与盐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在形状、颜色、溶解速度、以及微妙的口味差异(海盐的味道通常更清爽),它们的营养价值几乎是相同的。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风潮是,人们对待盐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过去盐是最神圣的必需品,如今现代医学提示人们要限盐、减盐和控盐,原因是高盐膳食可能造成高血压。
中盐集团生产的一款竹香低钠盐
“低钠盐”就是这种思路下的产品。“低钠盐”一般指用部分钾盐代替钠盐的食盐产品。钾盐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咸味,但它不像钠盐那么咸。低钠盐中一般有60~70%氯化钠,其余部分由钾盐替换。不过钾盐有钾的问题,对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摄入钾太多会导致高钾血症,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盐曾构筑了人类各大文明的美食帝国,如今人类却陷入了选择健康还是美味的纠结之中。
中国哪里人最能吃盐?
绝大部分人并不会直接吃盐,菜品的用盐多寡能反映一地的口味咸淡,那么中国哪里的吃法像“打死了卖盐的”?
一般来说,北方人的口味偏重,饭菜味道一般都做得咸厚浓重;而南方人的口味偏淡,饭菜则喜欢鲜淡清爽。
以大菜系而论,鲁菜的一大特色被认为是“咸鲜”,山东因为临海近,因此海盐的产量也最为丰富,莱州和鲁北的大粒盐、青岛和寿光的海精盐都颇有名气,鲁菜也很早以嗜咸而闻名。
湘菜和川菜,以麻辣、香辣闻名,但用盐量也绝不少。自贡的盐帮菜,据说是川菜派系里用盐最不心疼的一支。江西南端赣州一带的菜肴将“咸辣”特色发挥到极致。
人们印象中东部沿海口味淡,但其实是甜味掩盖了咸味。以西湖醋鱼等为代表菜色的杭帮菜的特色就是“咸甜”,口味较重。粤菜以清淡闻名,但不少菜式都要用豉油调味,或做蘸水,用盐的量也不会少。
判断某地人究竟有多能吃咸,除了饮食经验和刻板印象之外,还要看食盐的人均摄入量。
中国卫生部、科技部和统计局曾于1992年、2002年做过“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199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不包含辽宁、重庆和西藏的资料),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最多的前三个省份是江西(19.4克)、吉林(17.9克)和安徽(17.4克);接着是湖北、江苏、河南,均为16克这个级别;再接着是陕西、青海、北京、河北,属于15克级别;湖南和黑龙江属于14克级别;浙江、贵州、山东、云南、上海、广西、内蒙古、四川属于12-13克级别,算是中等;宁夏、福建、广东、海南为10-11克;最清淡的是新疆(9.9克)、天津(9.4克)、山西(8.5克)和甘肃(7.8克)。(专栏作家萧春雷整理)
2002年的调查则是根据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进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消费食盐12.0克,其中城市居民10.9克,农村居民12.4克。口味最咸的是汾渭(河)谷地、太行山和大别山农村,14.7克。陕西、山西农村是吃盐冠军。
2016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一篇中国人“2009~2012年盐、钠摄入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国人平均盐摄入量9.1克。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最多的前几个省份(城市)是:河南(12克)、北京(11.7克)、辽宁(11.7克)、陕西(11.7克)、河北(11.3克)、吉林(10.2克)……公认口味重的江西和四川,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到了6.3克、5.6克。
从数据上看,哪里人最能吃咸是随时间变化的。一个经验是,越穷的地方越爱吃盐。中国人过去吃盐吃得厉害,就跟穷时代留下的味觉记忆有关。交通不发达,需要盐来保存食物,需要腌菜来下饭,多少年来,咸是平民百姓惟一消受得起的日常滋味。
《管子·海王》中记载,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对曰:“唯官山海可为耳。”桓公曰:“何谓官山海?”管子对曰:“海王之国,谨正盐策。”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中国幅员广大历史悠久,有繁如星汉般的地名,而在这众多的地名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地方的地名与盐有关系:既包括了“盐”本身的词汇意义,又包涵“盐”外生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些地方因盐的这两种意义而得名。
还是举例说明吧!按照盐的来源和人类产盐的方式,盐可以分为四类:海盐、井盐、池盐(包括湖盐)和岩盐。海盐是用海水晒制的盐;井盐是从盐井中汲取卤水用灶火熬制的盐;池盐(包括湖盐)是西北干旱地区咸水淤积的池子里面的咸水,被阳光晒制或燃火浓蒸的盐;岩盐即石盐结晶体矿物,是产于古代或现代炎热干旱地区盐湖或滨海浅水湖中的盐。
如,海盐带来的地名——海盐县(浙江省地名,位于东海滨海,历史上盛产海盐的地方):
井盐带来的地名——盐井县(西藏自治区地名,位于横断山与四川盆地多盐井地带,盛产井盐的地方),井研县(四川省地名,谐音“井盐”,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
池盐带来的地名——盐池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位于内陆干旱地区,盛产池盐);
岩盐带来的地名——盐泉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名,位于东部干旱戈壁之地,有地下岩盐与水交融形成的咸水之泉)。
而“盐田港”这个地名(广东省深圳市地名,位于南海滨海,曾是著名的滨海盐场盛产海盐的地方),一看就知道这里曾是晒海盐的地方。
盐池县
因境内有天然盐湖,所以西魏开始,就有盐州和盐川两个地名来回变化。因为唐朝在此设置了花马池营,民国之后,将两个名称结合,取名为盐池。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东邻陕西定边县,南依甘肃环县,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自古就有“灵夏肘腋,环庆襟喉”之称。
盐的经营与运输带来的地名
盐源——盐产源头地是意思(四川省县名),
盐边——盐产地的边上或初离盐产地的地方的意思四川省县名)
盐亭——盐运休憩或经停之地的意思(四川省县名)
盐津——盐运渡口的意思,在滇川两省交界的金沙江边上(云南省县名)。
盐津县
云南省昭通市下辖县。因曾拥有盐井产盐并设渡口渡汛而得名。盐津是云南与内地交往的咽喉、中原入滇的要道,素有“滇川门户”之称。
盐津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居昭通、宜宾两市之中部,东北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三县接壤,南连云南彝良,西与云南大关、永善、绥江三县毗邻,北与水富县接界,“滇川门户”之称名不虚传。
这些地名比较集中,都在川滇臧三省区交界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地带这里地下的岩盐丰富把这些名字串联起来,就可以发现,这分明就是一条从盐产地走向消费市场的盐运线路。
产盐盛况与期盼盐产丰收带来的地名
如,盐山(河北省)、盐城市(江苏省)、盐丰县(云南省)、盐兴县(云南省),如果从这几个地方各取一个不同的字,就是“山城丰兴”的意思,真是吉利好名词。这也说明,这些地方在历史上(也许也包括现在)是盛产食盐的地方,同时也说明中国古人像期盼农业粮食丰收一样,期盼食盐丰产,可见食盐的重要性。
盐山县
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原称高成县,后改称高城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以县境东南近海处有一座山名盐山,以山名改高城县为盐山县。盐山(今山东省无棣县境内大山),系距今12万年火山喷发而形成,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明月沽产盐,山腰建有盐神庙,魏晋时称盐山。唐改称马谷山,元时改称大山。
因设置“盐官”而带来的地名
如篇首所述,“官”是政府的管理机构,“盐官”就是政府管理食盐生产经营的专门机构。自春秋战国两千多年来,“盐官”就在中国各地留下了许多名字。如,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和甘肃礼县的盐官镇,地方不一样盐的生产方式不一样,但地名是一样。
海宁盐官镇
盐官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辖地。盐官之名始于西汉,因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在此设司盐之官而得名;东汉时期,置“海昌县”,为海宁建县之始,也是海宁古称“海昌”的渊源;三国吴时,改“海昌县”为“盐官县”;南北朝时期,置“海宁郡”,辖盐官县,海宁之名始见。因钱塘江潮灾猖獗,堤坝经常崩溃,百姓备受搅扰,“海宁”表达了对潮息民安的期望。此后未曾变动,沿用至今;自唐贞观年间(627~649)到抗日战争前以及自1949年3月至5月,盐官均为县(州)治的所在地;
当然,中国古代政府管理食盐的机构名称也不是一成不变,有的盐官就不叫“盐官”而叫别的名称。广东省南海区大沥镇有个地方原来叫蟾步,后因为清朝光绪年间曾在此设过盐务局,专司盐管事,故后改名为“盐步”。
因盐而生的重要城镇
▲ 中国因盐而生的重要城镇
中国的海岸线是盐业的主产区,从北往南,辽宁、渤海湾、山东、江苏、浙江、海南岛等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复州湾盐场、长芦盐场、莱州湾盐场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的盐场。而人类发现和最早食用的是湖盐,中国共有1500多个盐湖,集中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
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上,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因盐而兴的城镇贯穿东西南北。江苏盐城、四川自贡、山西运城分别是海盐、井盐、湖盐的代表。
山西运城
运城旁边的盐池,总面积达132平方公里,在南风吹拂之下,不断结晶的盐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财富汇聚的源泉。“先有盐务,后有运城”,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因盐务而修建的“专城”。运城盐湖的北面,一条条垄脊分隔成类似于耕种的盐畦,洁白的盐花遍地分布,人工采集的盐堆错落有致地排列其中。未结晶的盐湖在微漾中映衬出远山的青岚,盐卤的暗红,呈现多彩的色调。运城的颗盐质量上乘,并且形成了大地“种盐”的奇观。
四川自贡
据自贡市志记载,“自贡”之名源于著名盐井自流井和贡井,系两地的合称。自贡井盐自东汉汉章帝发端,到晋已初具规模,唐宋时期闻名全川,距今已有两千年的产盐历史。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使用的“冲击式顿钻法”,更是开创了人类机械钻井技术的先河。近代以来,自贡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井盐生产基地了。
江苏盐城
江苏的盐城,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以“盐”为名,至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盐城是海盐和淮盐的重要生产基地,这里辽阔的滩涂具有“煮海为盐”的良好条件,先秦时期开始零星煮盐,从西汉至清代中叶,淮盐一直是历代王朝的主要财源之一。从清代中晚期起,盐城的百姓越来越多地转向农耕。如今,虽然盐城仍然是全省、全国重要的盐产地,但是,盐业在整个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因盐得名是中国地名中一个独特有趣的文化现象。综合自中盐尚品、独眼龙看世界、地图会说话、星球地理等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