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饭前祈祷 夏尔丹 法国 1740年 49.5x41cm 布油彩 巴黎卢浮宫 饭前作祈祷是欧洲的家庭习俗,这幅画所描绘的人物和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狄德罗在观赏夏尔丹的画时说过:“读别人的画我们需要一双训练过的眼睛,看夏尔丹的画,我们只需保持自然给我的眼睛,好好地使用它就够了”。这幅画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如此。在色彩上以温和褐色作基调,使用了白色、深蓝色和棕红色之间的柔和对比,把这个平凡的第三等级家庭渲染得和睦而温馨,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在画中真诚地传达了启蒙运动的理想。据说1740年,夏尔丹以这幅画谒见路易十五时,国王目不转睛地长久地赏读着,大概国王从未见过这般平凡而美的生活吧。
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Louis Hector Leroux 1829-1900),法国画家。
203、阿廖努什卡 瓦斯涅佐夫 俄国 1881年 73cm×121cm 布面油画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瓦斯涅佐夫33岁时在第九届巡回画展上展出了这幅画。这是以俄罗斯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富有诗意的绘画作品。画中描绘了一个农村贫苦少女的形象 。题材取自于俄罗斯民间故事,描绘了一个女孩的悲惨命运。一个乡间姑娘,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在幽静的林中河畔,绝望地遐想。画面极富幻想性,形象感人,惹人爱怜。传说阿廖努什卡是一个质朴善良又美丽的姑娘,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她从小就饱尝了人 世间的不公和悲哀,后来由于女巫的捉弄,使她失去了弟弟,又离开了自己的恋人。画家将孤独的少女置于密林深处的池塘边,抱膝陷入沉思,上帝啊!你为何这么不公平,善良的人为什么落到如此境地?少女的不幸与周围自然景色构成充满悲悯的诗意。画中蜷曲的 少女姿态和冲向天际的林木互相映衬,显得格外真实感人。
维克多·瓦斯涅佐夫(Viktor Vasnetsov 1848-1926),,在俄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一位巡回展览画派画家。他选择的创作题材与一般画家不同,喜欢描绘俄国民间传说和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构图新颖、色彩绮丽,形象富有 幻想性。瓦斯涅佐夫是维亚特卡县的一个乡村神甫的儿子,曾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过画,在22岁到31 岁期间先后去法国和意大利学习考察。他早期创作风俗画。于1878年移居莫斯科后接近阿勃 拉姆采沃画派(阿勃拉姆采沃是离莫斯科70公里的一个庄园,归实业家马蒙托夫所有,建有 一个艺术中心,内中有画家群体,形成画派)。瓦斯涅佐夫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从事风俗画创作,还作舞台布景装饰画、风景画和插图 ,收藏家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科夫画廊楼房正面设计就出自他的手。他的创作充满对俄罗斯祖国的热爱和 英雄主义诗情,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04、洗澡 1892年 玛丽·卡萨特 美国 100.4cm×66cm 布 油彩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画家将孩子与母亲的身子和手臂拉得很长,让其在画面上伸展开来。并运用俯瞰的方法,使背景色彩的分布划分为上下两部分,花纹墙纸的赭色与地面地毯图案的红棕色,通过母亲的条纹服装衔接起来,使色调在表现情绪中融为一体。画家运用这种形式、色彩的目的,是刻画母女之爱,特别是着力于刻画女孩的可爱、母亲亲昵的动作,从而加深对母爱主题的烘托。
205、普希金像 吉普林斯基 俄国 1827年 画布油画 63cm×54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这幅普希金的肖像画,是吉普林斯基自意大利留学归来后所作。画中的普希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镶嵌在睿智的面孔上,深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紧闭的双唇隐含着将要发出的诗句,交叉在胸前的有力的双手,独特的面容在蓬乱的短发、胡须及深重的大衣衬托下显得格外鲜明突出。它表现了这位人类的天才自由独立的精神。诗人单纯的背景处隐现着一尊手持五弦琴的雕像,更增加了肖像的艺术氛围。吉普林斯基的绘画与普希金的诗有着共同之处。追求自由的灵魂把这两位艺术家结合在一起。
奥列斯特·阿达莫维奇·吉普林斯基(O·A· Kiprensky 1782—1836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他出身于农奴,毕业于彼得堡美术学院。由于1812年的卫国战争爆发,使他未能如期赴意大利留学。从他早期的肖像画中已可看出他豪放的笔触和熟练的油画技法。他所画的肖像都力图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并揭示出人物个性及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浪漫情调。他注重光和色彩的处理,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对象处于兴奋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中。吉普林斯基所作的肖像构图不重复,人物头部的动态、眼神的方向、姿式和情绪都因人而异。甚至穿戴服饰、色彩质地花纹变化都很讲究。他创造的人物形象总是用探索或毫不在乎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1816年画家34岁时去意大利留学,他在罗马一度倾心于古典主义,追求柔和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外形。因此,他后期的绘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但仍不失为俄罗斯伟大的肖像画家。
206、狂暴的海涛 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国 1868年 54.2x65cm 布面油画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艾伊瓦佐夫斯基善于描绘海上夜景,特别是画风暴海浪,如这幅《狂暴的海涛》,还有《九级浪》等,令观者惊心动魄。他的海景画是通过表现大自然的力量,借以传达俄国人民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普希金和俄国作曲家格林卡称他是海洋的热情歌手,令英国风景画家透纳赞不绝口。
207、白嘴鸦飞来了 萨符拉索夫 俄国 1871年 62x48.5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萨符拉索夫41岁时创作了这幅代表他思想和水平的作品,它是俄国风景画的里程碑。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它与柴可夫斯基的钢琴组曲相媲美,斯塔索夫说它具有俄国现实主义的划时代意义。在寒冷的俄国,白嘴鸦归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尽管大地还在沉睡,积雪还没融尽,可是万物已经苏醒。白嘴鸦最先感到春天已降临这深沉的大地。这幅画使人呼吸到初春新鲜的空气,如临其境。画家在自己的画中注入了对祖国、对俄罗斯大自然深深的眷念之情。当这幅画在第一次巡回展览会上展出时,那种和平宁静和荒凉原野即将苏醒的气息感动了许多人,得到大众很高的评价。
阿历克塞·贡德拉特维奇·萨符拉索夫(Alexei Kondratyevich Savrasov,1830-1897),莫斯科画家萨符拉索夫被认为是俄罗斯风景画派的真正奠基者,是巡回展览画派和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商人家庭,1844年至1850年在莫斯科唯一的也是最著名的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风景画,毕业后一生从事风景画,走遍俄国大地,最喜欢描绘富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穷乡僻壤。在他的所有风景画上,可以感受到俄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气息,画家探索和描绘大自然的美,但他不满足于草木的生命和山水的秀丽。他能透过自然,洞察更深层的内涵。他从荒无人烟的俄国大地上,提取到最具精神气质的自然“感情”,因此人们誉他为富有民族感情的风景画家。这位伟大的大自然歌手在极端贫困与孤独中离开了人世。萨符拉索夫精通色彩,擅绘外光风景,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深刻的民主内涵与强烈的抒情色彩融会一体,创伤技法别开重生面,新颖独特。《白嘴鸦飞来了》是他的佳作,这幅作品在俄国叙事风景画史上独树一帜。
208、在遥远的北方 希施金 俄国 布油彩 这幅画是希施金为莱蒙托夫诗集中《在荒野的北国》一诗所作的插图。在遥远的北国,冰雪覆盖着大地,夜幕笼罩下,显得更加幽深辽阔。雪岩上,银装素裹着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松树,仿佛一位冷艳的美女,傲然挺立。皓月的银辉洒落在她身上,分外地显得冰清玉洁,晶莹剔透。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希施金以冷峻的色调,描绘了遥远北方山崖上的雪松,它巍然挺立,雄傲苍穹,高大威严,迎着银色月光。雪松是画家着力描绘的形象,并赋予它以一种精神。事实上,希施金的风景画一直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在遥远的北方》便是以月光的光影特点,构图的简洁、整齐、宏伟,来突出其诗的意境。这是俄罗斯风景画史上的不朽名作。
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Ivan I. Shishkin 1832—1898)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也是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希施金的风景画多以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林为描绘对象,在他笔下的所体现出的森林之美,可谓是美不胜收,所以他有“森林之王”的称呼。希施金的大多数名作描写的都是松树和橡树,这和他的性格有关,他喜爱雄壮、豪放、粗犷的俄罗斯森林。
209、到处是生活 雅罗申柯 俄国 1888年 布面油画 74x104cm 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博物馆 这幅画构图非常独特,在牢笼的小窗口拥挤着几个特写的人物形象:老人、士兵和工人,还有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孩子用仅有的一点食品逗引飞来啄食的鸽子,囚笼顶上还站着一只小鸟,这外部世界多么自由明亮,鸟儿可以自由飞翔,而他们却被囚禁在这有铁栏的空间里。自由与禁锢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将激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尼古拉·雅罗申柯(Nicholas Yaroshenko,1846-1898),是俄国19世纪下半期巡回展览画派画家,曾被选为协会的理事。雅罗申柯出生于波尔塔瓦的一个军人家庭,1870年毕业于米哈依洛夫炮兵学校,在彼得堡子弹工厂工作,退役后辞掉军衔,决意从事绘画。他曾师从于克拉姆斯柯依,后在美术学院夜校读了五年。1876年30岁时创作水平已臻成熟,被吸收参加巡回展览画派。晚年对表现乌拉尔的工人生活产生热情,画了大量表现工人的画。列宁曾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现实生活出色的心理学家。”雅罗申柯的绘画多以工人、革命者为题材,他是位民主主义画家。
210、骑着灰狼的伊凡王子 瓦斯涅佐夫 俄国 1889年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擅长描绘民间故事的瓦斯涅佐夫在这件富有幻想的作品中,抒发了自己鲜明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对不幸者的同情,对邪恶的仇视,对光明和正义的歌颂。王子带着美丽的公主奔向光明,永远脱离黑暗。画面以深重密林作背景突出明亮的人物,画中人驾驭着灰狼由右向左奔驰,极富运动感。
211、吉尔斯曼娜像 谢洛夫 俄国 1907年 140x140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画家主要以黑、白、灰三种色调,描绘了吉尔斯曼娜的肖像。阳光斜射在她的面部与身上,微微右倾的身材高大健美,面目秀美冷俊,黑色的上衣衬托出她的面部、手臂与白色披巾,灰色的室内环境与人物的黑色服饰和谐统一,主次分明。画家以写实的手法、近乎浪漫的风格,表现了一位美丽女性的十足风韵。
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 V·A·Serov,(1865—1911年)出生于19世纪后期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批评家谢洛夫之家,自幼爱好绘画,9岁时就师 从于大画家列宾,年青时又在皇家美术学院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为他成长奠定了基础 。 谢洛夫的创作题材多样,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风景、插图和舞台美术无所不能,但他最出色的是肖像画。谢洛夫的绘画创作活动始于巡回展览画派极盛时期的80年代,列宾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巧给予他决定性的影响。 谢洛夫创作的后期,恰逢1905年之后画坛各种现代美术流派崛起,艺术界的创作现实也影响着谢洛夫,他曾尝试过某些新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形式上作过大胆的探索。但是他对艺术的 真诚和执着,以及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最终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绘画特征,对后来苏联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12、费来福磨坊 康斯太勃尔 英国 1817年 101.7x127cm 布油彩 伦敦泰特美术馆 康斯太勃尔最喜欢画家乡的景色,这里有他熟悉的风车和水车及自己居住的房舍,有他经常去的田间小路和沿着弯曲小河的村道。这是一幅乡土气息极浓厚的乡村风景画:透明晶亮的蓝天白云,洒在林木村道上的阳光和转身观望伙伴劳作的骑马小村童……观者如置身其中,享受到田园的乐趣。
213、麦田 温特 英国 1815年 113x163.8cm 布油彩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 温特在这幅油画《麦田》中,运用细致缜密的油画语言描绘了英国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近景是正在收割的麦田,田间忙碌的农人有的拾穗、有的往牛车上垛麦子,还有的在歇息,一派繁忙景色,很有生活气息。
彼得·德·温特(Peter de Wint,1784-1849),出生在斯塔福的一位荷兰籍医生家庭。他虽然师从于瓦利,但他更崇拜革廷的艺术,他主要是画英格兰的风景,擅长于利用横长的构图描绘林肯附近平坦的乡村景色。温特在这幅油画《麦田》中,运用细致缜密的油画语言描绘了英国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近景是正在收割的麦田,田间忙碌的农人有的拾穗、有的往牛车上垛麦子,还有的在歇息,一派繁忙景色,很有生活气息。
214、黄金时代 本杰明 美国 布面油画 1776年 654x765cm 私人收藏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这幅被誉为黄金时代(he Golden Age)的画,描绘了母子情深的动人情景。作者本杰明·威斯特(benjamin west 1738-1820年),美国画家,但其大多数作品在伦敦完成。他是第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美国本土艺术家。
215、科内亚 菲利普·弗里德里希·黑特希 德国 1794年 112cm×136cm 布面油画 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绘画,却又充满了温馨的人情味,当然,也并不缺少古典理性的冷静。故事似乎是一个贫苦的母亲带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来到一位主妇家,善良美丽的主妇同情母女三人,便赠送给她们一串金项链。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古典主义的绘画技巧,把人物描绘得身材修长丰满,衣纹褶皱流畅而富于质感。但是,古典主义法则的理性,妨碍了激情的表达,因此,虽然人物面孔含蓄,却给人以一种高贵、宁静之感。
216、牧羊女 米勒 法国 1863年 布面油画 81x101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一个乡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旷野中,默默在祷告上帝赐予一天的平安生活。在这幅画中,为了展示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生活,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一八六四年米勒以这幅《牧羊女》参加法国巴黎沙龙美展,获得极高的赞誉。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也是法国巴比松派的代表画家。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观念。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他说:“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过,我只想尽我的能力把它们表现出来 。”
217、正义与和平的寓意 贾昆托 意大利 1754年 216x325cm 布油彩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这是一幅寓意象征画,画面上突出描绘两位美丽动人脚踩云朵的少女,一位是正义之神、一位是手拿橄榄枝的和平之神,在天使和神兽的护卫下铲除人间恶魔。画中人物动态飘逸,用色鲜艳华丽、轻快,以粉绿、粉红和中黄三色组合成对比调和色调,与人物粉嫩丰满的肉体协调,是一幅意大利式的罗可可作品。
科拉多·贾昆托 (1703-1765年) 18世纪那不勒斯画派的代表画家。贾昆托曾师从索利梅纳,他对意大利绘画的传统十分重视,同时对18世纪罗可可艺术表现了异常的敏感。他爱作古代神话和寓意画,运用华丽装饰,构造自己的画面和描绘人物。
218、斜卧的女人 席勒 奥地利 1917年 96×17cm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这是席勒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画面上的女人瘦骨嶙峋、皮包骨头,身上一根根突出的筋骨清晰可见,并且遍体鳞伤、血迹斑斑,好像是刚刚制作成的人体标本一般。她们病态地扭曲在一堆褶皱的烂布上,似乎是在病痛中的惊悸拥抱,或者是死亡之前的最后挣扎。一堆堆仿佛波浪一样的褶皱衬布,仿佛是坟墓上飞舞的祭纸,让人眼花缭乱,充满焦灼和窒息的烦躁,周边刺目的黄色更是让人眩晕和慌乱。画上的人物形象充斥着病态、颓废、扭曲、痛苦的种种挣扎。我们也不难想象到画家是怀着怎样痛苦、无奈、颓废和灵魂的伤痛画出这幅画的。席勒经历坎坷,他几乎用尽了全部的精力,近乎疯狂地进行创作,艺术家天性的敏感、痛苦和挣扎在他的画作中自然体现得淋漓尽致。席勒在这幅画上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才华是不容质疑的。比如这幅画,从色彩上看,白色的衬布和黄色的背景构成了令人刺目、眩晕的对比,也与人体的苍白和血色形成了对照,就如同把一个血淋漓的人放在一个有着洁白床布的床上,达到了极为强烈和震撼的表现效果。两个人蜷缩的姿态,扭曲而又战栗,把内心的痛苦和惊悸很好地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了出来,把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20世纪初期杰出的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出生于图尔恩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从小酷爱美术, 1906年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后来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他的画风压抑、沉闷,常以颓废、神经质般的病态人物造型入画。1918年在他28岁时死于流行感冒。代表作品有《家庭》、《雨孩》、《向日葵》、《斜卧的女人》等。
219、主妇与女仆 霍赫 荷兰 1660年 布面油画 53x42cm 圣俄罗斯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这幅《主妇和女仆》中庭院的整洁、安静,主妇的和善,女仆的勤勉,以及主仆的和谐关系,正是荷兰人理想的市民生活图景。画家在这幅作品中以单纯、清洁、明净的笔触,加上灰色、褐色作为画面主调,与人物服饰的黑、白、红相映成趣,使作品表现出浓郁的市民风情与诗意的魅力。彼得·德·霍赫是'荷兰小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他表现市民风俗的绘画以宁静、祥和著称。
220、在音乐与绘画之间犹豫不决的艺术家 考夫曼 瑞士 布面油画 1755年 100x60cm 私人藏 画中的白衣女子是画家本人安杰莉卡,绘画才女,11岁就给名人画像,声名鹊起。她喜欢音乐,也喜欢绘画,既想成为音乐家,又想成为画家。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绘画则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红衣女子代表音乐,蓝衣女子代表绘画,这幅画就是表现了画家在音乐与绘画之间的犹豫不决。
221、红磨坊舞会 劳特累克 法国 1890年 115.5x150cm 布油彩 费城艺术博物馆 劳特累克用类似杜米埃的讽刺造型笔调描绘这一“乐园”场面。在以绿色为主调的环境衬托下红衣女子显得鲜明突出,一群绅士活跃其中。画面中心一对男女翩翩起舞,那舞男的身影随意屈伸跳动着,沉醉在半是幽默、半是纵情恣肆的状态中;舞女翘起腿,提起长裙踢踏着,扭摆着,充分展现出放浪形骸的姿情,但是他们的面部表情却十分呆板,好像疯狂的动作只是一种习惯反应或是一种下意识的需要。各式男女在这一自由的天地里放纵狂舞中获得一点精神麻木和舒展。
作者: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 Lautrec 1864-1901),又译罗特列克,法国印象派画家。生于法国阿尔比,逝于马尔罗美城堡,年仅37岁。自幼身有残疾,因而发育不全。法国贵族家庭出身、后印象派画家、近代海报设计与石版画艺术先驱,为人称作”蒙马特尔之魂“。罗特列克承袭印象派画家莫奈、毕沙罗等人画风,以及日本浮世绘之影响,开拓出新的绘画写实技巧。除绘画上的成就以外,罗特列克的彩色海报带动了海报设计的创新;他使用石版画技术,舍弃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以浮世绘中深刻的线条表现观赏者眼中的主观空间,搭配巧妙的标题文字,成功吸引观赏者的目光,与皮埃尔-勃纳尔同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海报设计者。
222、神日 高更 法国 1894年 68.3x91.5cm 布油彩 芝加哥艺术学院 这幅画给人以一种神秘舞蹈的印象,蜿蜒的线条几乎盘绕在整个画面上,色彩已越出轮廓界限,就像无数溪流那样随处泛滥开来。蓝色、紫色、黄色和玫瑰色接连不断地自下而上地交替着,实际上也真使人看来就是一种回旋,而不是一个整体。这个回旋依靠神像的形状而取得了装饰性的统一。毫无疑问,高更的目的是要在这幅画上造成神秘的效果,尽管他所表现的场面似乎带有戏剧性。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他的画作充满大胆的色彩,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代表作品有《讲道以后的幻景》等。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
223、菲斯克·沃伦夫人和女儿 萨金特 美国 1903年 152.4x102.2cm 布油彩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这是一幅两人组合肖像,萨金特以强烈对比的色调和笔触塑造形象,使画中艺术形象特具绘画性。母女形象在有层次变化的墨绿色深重背景衬托下鲜明而引人注目。画家又以极为工整、严谨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画中人的胸部和面容,突然以急速粗犷奔放而流动的笔触和色块表现衣裙,造成粗与细、工与写、静与动的造型效果,充分发挥了绘画语言的多样性,使画面生动活泼。
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美国肖像画家。生于佛罗伦萨,生平多在意、德、英、法等国度过。曾钻研委拉斯开兹等人的技法。作品多为国际大资产阶级及其家属画的肖像画,技法纯熟;除油画肖像及水彩画外,也为美国波士顿图书馆做装饰画。作品有《列布尔斯台尔爵士像》、《温汉姐妹图》等。
224、全家团聚 巴齐耶 法国 1867年 152x230cm 布油彩 巴黎奥赛博物馆 这是巴齐耶牺牲前所作的群体肖像。画中并没有指哪一个家庭的团聚,这并不是人们要探求的。重要的是画家以古典主义写实的造型方法,塑造了具有鲜明身身份、地位和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的姿态神情都与众不同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但这幅画与传统的古典主义写实方法不同的是在于运用外光画法,使画面充满室外的清新空气与明朗透彻的阳光,显示出由写实主义向印象主义过渡的画法。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Jean Frederic Bazille,1841—1870),法国画家,曾在古典主义格莱尔画室学习,在那里结识了同学莫奈、雷诺阿和西斯莱,他们组成了“四好友集团”,经常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巴齐耶成了比他大一岁的莫奈的最亲密朋友和崇拜者。直至他在1870年11月的普法战争的战斗中过早地逝世。
225、海滩上的四个人 古图索 意大利 布上油画 1957年 94x101cm 华盛顿史密斯索尼亚协会藏 这是一幅具有现代感的写意作品。画家以有力的笔法和沉着的色调,塑造出海滩上一男面对三女的雕塑般人体,男的皮肤黝黑,肌肉发达,手拿香烟,营造出浑厚的画面气势。利用有力的笔法和沉着的色调,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营造出浑厚的画面气势,是古图索着力的重点,这形成了一种表现性的写实绘画。
作者:雷纳托·古图索(Renato Guttuso 1911-)是意大利画家。他1911出生于巴勒莫,20岁来到罗马,很快成为浪漫主义的罗马学派的成员,还参加“米兰潮流运动”和战后的“新艺术阵线”。古图索十分关心社会现实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早期的画风是表现主义的,并受到毕加索的影响;后期的作品是写实的,这是一种艺术的回归传统,但不是原来意义的传统,而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写实。
226、站在窗后的男人 古斯塔夫 法国 约1880年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卡耶博特画了很多以他的家庭成员和他的朋友们的绘画作品,画他的亲朋好友,画他那个阶层的人和他所熟悉的环境,这种绘画表现了他同时代巴黎生活的场景。卡耶波特的这幅画是描绘恋人分手后,男子在窗后注目女友伤心离去的情景。
227、站在窗边的女孩 达利 西班牙 1925年 103x75cm 布油彩 马德里国家索菲娅王妃美术馆 达利曾受立体派的影响,努力将传统的技巧和基里科提供的范例结合起来,这使他的世界一下子变得纯洁无比。在这幅画中就表现出这种无比的纯洁。画中前景描绘一位少女背向着观众,少女弯腰的身影和透过窗户向外远眺是一片清晰明亮宁静的远景,这是一幅极为写实的作品。这种作品是与他易怒的性格相矛盾的,这种平衡和谐的画风也只是短暂的。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艺术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1982年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为普波尔侯爵。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228、奥林匹亚 马奈 油画 1863年 129.5×189.9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完成于 1863 年的“奥林匹亚”就是他以轮廓线条与明亮色彩表现立体感的代表作,正是这幅画真正奠定马奈大师级地位。画中的女人其实是一位妓女,却毫无低贱的感觉。大量的涂色和深浅色彩的对比运用,以及性感魅惑的轮廓线条,使丰满的裸体女人更加突出。马奈把她画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件物品。整幅画显露出一个讯息,她是出于自愿来施展魅力,而非服从别人的指示。当这幅画于 1865 年在沙龙展出时,人们对这个普通面孔、身体瘦弱的维纳斯感到惊讶和气愤。“奥林比亚”这幅画似乎把审美的观念打乱了。画中的模特为默兰,奥林匹亚并不是她的真名。在不当模特后也尝试绘画,甚至跟马奈在同一沙龙展上展览过画作。1903年,她还成了法国艺术家协会的一员。不过这个生活淫乱的妇女,后来沦为酒鬼,她在绘画上似乎没能取得大的成就,其全部艺术工作也不见于同时代人的文字记录。
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法国画家,擅画巴黎生活。马奈是地道的巴黎人,出身于上流社会。父亲是法官,希望马奈也能成为律师或官员,但他执意学画。他的作品取材于巴黎的生活,主要是画那些在阳台上、公园里、赛马场、游船上的人们。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肖像画家。在印象派初期,他表现了一个画派领袖的才干,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代表作品有《奥林匹亚》、《草地上的午餐》、《吹短笛的男孩》等。
229、红色中的和谐 马蒂斯 1908年 油画 180×246厘米 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油画《红色中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一块高纯度的红色平面,限定了整个房间内的空间。作者把室内三度空间的物象,全都描绘在这块二度空间的红色平面上。他把蓝色的纹样分布在桌布和墙面上,从而在这红色平面上清楚地将那水平的面和垂直的面区分开来。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形态的表现上采取一种图形类比的方法。我们在画上看见,窗外的屋顶,与那把椅子形状相类似;花园里树木弯曲的枝丫,与桌面和墙壁上鹿角形花纹相呼应;而桌布上的花梗与女佣的头发,则用的是同一种简略的线条。如果说塞尚是将装饰纹样的布当作静物的背景来画,那么,马蒂斯在这里则是将整个画面的物象,都当成了装饰纹样来处理。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做过陶瓷厂的画工。少年时代的他在维尔曼杜瓦度过,中学毕业后他遵照父亲旨意赴巴黎攻读法律,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21岁那年,他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笔和一本绘画自学手册作为礼物。在画画当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自由、安宁和闲静”。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成为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
230、撑阳伞的女人 莫奈 法国 1886年 131x88cm 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这件作品是莫奈早期的印象技法画作。画面正中偏右站着一位撑阳伞的女仕,而画面偏左较远处的就是她的儿子。这是一个晴天的早上,两母子在草地上漫步。整幅画只用了简单的蓝、绿、棕等自然的色彩,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画中的女仕占了画面大部分的空间,成为画的趣味中心。但左侧的小儿子与阳伞和女仕也构成一个三角形,得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
虽然此画是莫奈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见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画中的瞬间印象感觉。画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较暗的色彩,表明是处于阳伞的阴影之下。而整个阳伞、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阴影区,与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对比(小儿子方面也一样),就如现实中看到的一样。另外,女仕摆动的头巾和长裙上的绉褶也加强了画面的动感。
231、手持茶罐的村姑 阿尔希波夫 俄国 布面油画 1927年 108x87cm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这是画家晚年创作的一幅代表性作品。画中的村姑身着红色民族长裙,充满了健康和愉快的情绪。火热的色调,使人为之激奋,加上正值十月革命不久,它寓意着解放了的人民的精神面貌。这幅画酣畅阔大而奔放,充满激情,仿佛是一挥而就、瞬间完成的。拿罐子的姑娘被表现得性格开朗、爽快,鲜明的色彩和泼辣的笔触传递出俄罗斯妇女热情奔放的性格。 这是一幅色彩强烈的肖像画,以色度的饱和给人以深刻印象。
阿·叶·阿尔希波夫(Arkhipov,Abram Efimovich 1862~1930),俄罗斯画家。188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巡回展览画派后期画家。1904年阿尔希波夫与一些进步美术家成立了俄国艺术家协会。进入20世纪他的创作开始转向 风景画,并对印象主义绘画技法深感兴趣。1924年加入苏联“革命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自1926年起阿尔希波夫画了一些色彩强烈、笔触粗放的画。存世名作有《洗衣妇》、《手持茶罐的村姑》等,以朴素的手法,别具匠心的构图,受到人们的欢迎。十月革命后长期担任教学工作,为前苏联培养了如盖拉西莫夫、约干松等许多优秀画家。曾获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称号。
232、静物苹果篮子 塞尚 法国 1890-1894年 布面油画 65x81cm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塞尚的静物苹果出现时,西方美术界为之震惊。这是只没有政治,没有所谓思想,不急不躁,不会故作深沉的苹果,它清新芬芳真实可触,忠实于自己的自然属性,安静而光泽。此画中,一些苹果凌乱又和谐地放在铺着台布的桌子和篮子里,特别有意味。画面通过白色的桌布与鲜艳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对比。圆形、半圆形、方形和棱形相互衬托,弧线、竖线、斜线互为交错,这些色和线的交响,构成了统一和谐的布局,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也给观者留下了难忘的艺术效应。静物的色彩是那样的单纯,那样富有活力。从这幅画中不难看出,塞尚被后人奉为“现代绘画之父”是不无道理的。
保罗·塞尚 (Paul Lezanne 1839-1906),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反对传统绘画观念中把素描和色彩割裂开来的做法,追求通过色彩表现物体的透视。他的画面,色彩和谐美丽。
233、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 大卫 法国 1801年 油画 260x221cm 马尔曼松皇家博物馆藏 在拿破仑执政的十年里,达维特创作了一系列为皇帝颂德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显示了画家非凡的艺术才能。在《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一画中,画家为拿破仑塑造了一个神奇十足的理想化形象,他脚跨骏马,威风八面,背后是绵延的山丘,山上有进行中的军队,拿破仑看了之后,大家赞赏,还特意吩咐画家复制两幅,以供部下观赏。后来做了皇帝后,他还让达维特为他的加冕仪式创作一幅纪实作品。
234、自画像 约1669年 伦勃朗·凡·赖恩 荷兰 114.3cm×94cm 板 油彩 伦敦 肯伍德美术馆藏 伦勃朗的晚期,自画像有了鲜明的个性表现。在这幅画像中,他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并着意于其中蕴涵着的内在语言。画中的伦勃朗,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严肃着思考着什么,背景被淡化了,画家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表达他的内心情感,而那严肃的神情,正是他生活重压日益加剧的外在反映。
235、仕女乔凡娜别尼 吉郎达约 木板油画 1488年 96×50厘米 这幅仕女图,是吉郎达约30岁时的作品,他将一位少女描绘得如此漂亮和典雅高贵,宛如一尊玉琢金塑的雕像,在艺术史上可算是绝无仅有的杰作。
236、灰与绿的和谐:西西莉·亚历山大小姐 惠斯勒 美国 布面油画 1873年 190x98cm 伦敦泰特美术馆 惠斯勒追求美与和谐,将曲线和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扁平面上的线、形、色构成新的体系,画图整体是一个立式矩形,整个画面置于灰色和绿色的和谐之中,省略掉了过多的细节。
惠斯勒(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美国著名画家。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亲是美军少校、铁路工程师。曾在俄国帝国美术学院学习,1849 年父亲病逝后,同母亲回到美国,并考入西点军校,但后来被除名。1855 年到巴黎学习绘画,深受德加和库尔贝影响,他的作品沉稳而优雅。代表作有《在钢琴旁》、《白衣女郎》、《蓝色与金色的夜曲:落下的火箭》以及《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等。 在这幅画中,画家惠斯勒的母亲侧身呈对角线形端坐在房间里,黑色衣裙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她神情恬淡,面容慈祥庄重,是位修养高尚、温柔中蕴含坚强的母亲,环境以横竖直线分割,形成黑白灰色块对比,这是一幅具有现代感的出色肖像画。但遭到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拒绝,有声望的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博克沙尔声言,如果不展出这幅画,他将辞去会员称号。由于这幅画的装饰性效果和音乐名称遭到责难。画家出于对祖国的怀念决定将这幅画献给美国。当大都会博物馆长接受这幅画时,竟勃然大怒,骂惠斯勒算不上画家并退回巴黎,由马拉美等人上书迫使法国政府买下这幅画。后来这幅被20世纪誉为最伟大的肖像画之一,可惜它不属于美国。
237、有中国人物的风景 布歇 法国 1742年 82x66cm 布油彩 巴黎马蒙达博物馆 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元素,比如儿童发型、鸟笼、中国红伞等等,画中的人物装束很像是戏装,与当时的清朝装束还离得比较远,但中国特色还是很明显。布歇与中国有缘,除了这幅画外,还绘制了《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等油画。布歇从来没有来过中国,更没有看到过故宫,估计这几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瓷器上的绘画再加上布歇的想象。布歇的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国人,除了面孔像是中国的,其余的地方,都像法国人,准确地说,像法国贵族。
布歇(Buxie,F·Boucher,1703—1770)罗可可绘画的代表者,十八世纪法国深得当时统治者赏识的画家,32岁就当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以后又荣获法国皇帝路易十五首席画师的称号。晚年升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布歇的这种社会地位和他所处的上层社会,决定了他的艺术主要是迎合当时上流社会的需要。《浴后的狄安娜》就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它假借罗马神话中狩猎女神狄安娜的名义,描绘了上层社会所喜欢的裸女。
238、宫娥 委拉斯贵支 西班牙 油画 1656年 318×276厘米 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博物馆 委拉斯贵支是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在美术史上也是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之一。《宫娥》这部作品是委拉士贵支1656年作的,是一幅有着风俗性特色的宫廷生活画,它展示了宫中的日常生活,在宁静的宫廷中, 委拉士贵支正在为国王夫妇画像,这一对夫妇的形象在对面的一块镜子中反映出来,就在这个时候,小公主玛格利特突然到来,引起了人们的一阵忙乱,她的出现,好象是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块石子,打破了原由的平静,激起了阵阵涟漪,宫娥正在为公主下跪贡献食物,另外一个在为公主提裙礼,周围还站着一些随从和侏儒,在背景上有一扇门打开着,光线从门口射入,在门口站着一个宫中的侍从,正在注视着室内的情景。只有 委拉士贵支是冷静的,但他好象并没有发现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仍然在专心的画画,这恐怕也是委拉士贵支比较可靠的一个自画像,面部表情严肃,显示出郁郁寡欢的样子。
委拉斯贵支的晚年,也是他的艺术状态达到最为鼎盛的时候,他为西班牙宫廷绘制了一批相当杰出的肖像画作,我们在图中看到的这件《宫娥》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或许,有些观者在刚看到图片的时候会觉得,这件作品不过描绘了一些与我们不相干的人和场景,它怎么就会称得上是一幅世界名作了呢?这实在又是印刷品造成的一个误会。首先,画作原件尺寸比图片要大得多,高度达到3米,画中景致都是有实物般大小;其次,这件作品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全在于画家塑造形体的精湛笔法,而要体会到这一点不观看细节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再清晰的插图也只能是提供出一个大略的面貌,如果希望对作品有更深的了解,那么还是要静下心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其实,这幅作品耐人寻味的地方很多,还是先让我们从它最基本的内容谈起。画面中心的小女孩是国王的女儿,由于是皇族成员,即使小小年纪也要摆出端仪的姿态。在她左边,一位宫女跪下身来,奉上一杯茶点,右边的一位躬身行礼,记录宫廷生活的历史书里都留下了她们的姓名。前景的男孩和侏儒也是确有其人,他们是专供贵族们来游戏取乐的。背景中年长的一些人物应该都是公主生活的监护者。有趣的是,画家把自己本人也画到了画面里边。在画板后方,手持调色板与画笔的正是委拉斯贵支的自画像。他特别突出了自己的画家身份以及胸前绣的那枚爵士勋章。那是委拉斯贵支渴望了一生的荣誉,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注意到,画面中主要人物的目光都朝向画外,他们似乎同时被同一样东西所吸引。要了解这一点,看看画面后方挂在墙上的镜子便明白了,那里映出国王和王后的影像。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或许是画家正在为公主画像,国王、王后突然前来探访,也或许是画家正在为国王、王后画像,公主被带到御前来消除二者静坐的烦闷,总之,画家就像今天的照相机快门一样,用他的画笔记录下了一瞬间的情景。在宽敞高大的房间里,弥散着从窗外斜射进来的阳光,观者与国王、王后处在同样的位置上,身临其境,真实感受到眼前的一切。我们不得不感叹于画家对各种不同物体、质感的表现力,丝质衣裙、木板画架、狗的毛皮以及小公主柔软蓬松的金色头发……在外人看来,画家一定要花上足够的气力才能够将它们一一完成吧。可情况并非如此,如果能够把这些细节放大,你会惊讶地发现所有的形体、空间、色彩、质感、明暗,画家仅用草草几笔便将它们全部概括了,从局部看去似乎看不出什么名堂,但稍稍拉开一点距离,却会感觉到这一切再生动真实不过了。是画家通过他对事物结构的本质把握,向观众展现出一个如烟似梦的世界,其中最精湛的笔法和最微妙的和谐都在画面的表象之下隐藏起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委拉斯贵支成为所有画家的楷模,后世的追随者,尤其是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们,对其推崇备至,人们赞赏他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画家。
239、德国商人乔治·基茨像 小荷尔拜因 德国 板上油画 1532年 96.3×85.7厘米 柏林国立美术馆藏 画中主角乔治.基茨是柯伦的商人,这幅画像和真人大小相当,身穿素净黑袍的基茨,黑袍上突出鼓起的大袖子,纤毫毕见地显现丝的质地。小荷尔拜因不厌其烦地在基茨周围精心描绘了大量的物件,这些物件都是他所从事的行业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从书架上的书籍、帐簿,到前景的锡蜡盒或是银盒里装着的钱币,一应俱全。在豪华且纹路分明的东方桌毯上,放着一个透明度令人惊叹的玻璃花瓶,瓶中插着一束石竹花,花枝似乎要伸出画面,将花朵的生命力表现得出神入化。小荷尔拜因虽然刻画了大量的物品,但却丝毫无喧宾夺主之感,基茨那张苍白、含蓄内向的脸,仍然是画里最醒目的焦点。从以上的观察不难发现,小荷尔拜因显然想在这幅画中展现他的所有技法,不过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小荷尔拜因重返伦敦时,他原来的赞助人有的已经作古或已失势,他面临必须重新寻找新赞助人的窘境,在这幅画完成之后,向他订画的人也就纷至沓来了。
小荷尔拜因(Hans the Younger Holbein1497-1543)是德国画家,同时也是北欧地区最有成就,最善于心理刻画的写实肖像画家,他所创作的作品,十分细腻精致,有等身大小的,也有小型的纤细画作品。当他受邀跨海到英国担任宫廷画家之后,也为英国皇室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目前在温莎古堡中有85幅收藏品。
240、苦艾酒 1875-1876年 埃德加·德加 法国 92cm×68cm 布 油彩 巴黎 奥赛博物馆藏 画中右侧男子是画家朋友台斯色丹,左侧女子是演员爱伦·安德雷,出于偶然原因,德加为穷困潦倒的朋友画了这幅富有性格特征的肖像。画面笔触粗犷阔大,生动而简练地刻画了两人的精神状态,一杯苦艾酒,反衬出两个失意人的苦楚。构图有些奇特,人物被挤到右上角,大部分空间用来描绘酒吧陈设,这种空旷感与人物的失落感相映成趣,被人誉为是一幅有思想性的叙事画。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 是印象派人物画家,又是现实主义巨匠。他是印象派中以传统精确素描与印象派色彩风格绝妙结合的画家,被称为“古典的印象主义”。德加自己说他是“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德加出身于银行家家庭,极为聪明敏锐,主张靠记忆作画,常用彩色粉笔把那些芭蕾舞演员、浴女画得极为生动。他也画下层社会的生活,如《苦艾酒》、《洗衣妇》等。他技巧的完美与高超是少见的。德加从1865年以后转向现代题材和肖像画创作。最初他描写赛马的场面,继而以极大的兴致描写歌剧院和芭蕾舞的排练场。他的色调温暖、轻快、鲜明。他的画不造作,保持观察的第一印象,他自称,被他摄入画面的情景好像是从钥匙孔里看到的。
241、小淘气 Little Thieves 布格罗 法国 1872年 200.7×109.2cm 布油彩 伦敦索思比公司藏 布格罗的作品已经完全摆脱了古典主义手法的束缚,从生活出发,于现实中撷取题材,表达一种博爱的人性思想。他强调形式之美,关注母爱,善于运用幻想的方式,尤重女性美感的塑造。因此,他的作品已经有了某种唯美的倾向。《小淘气》便是这种浪漫主义作品,描绘了母子情深的动人情景。Little Thieves,又译《小小的窃贼》。
242、布罗格利公主 安格尔 1853年 油画 121.3×90.8厘米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埃莲诺尔身着漂亮蓝色绸裙,神态自如地靠在椅背边。画家以熟练的古典精致写实画法,将这位公爵夫人恬淡的性格,十分含蓄而又抒情地表现出来:她神情专注,嘴角微露笑意,圆润的脖颈上配戴着十字花纹的金项链,洁润如玉的双臂,纤柔的手腕上饰有晶莹闪烁的珠翠珍宝以及透明花边都被细腻极致地描绘如真,不同织物的质感展现在观众前面,令人惊叹不已,画家是女性美的崇拜者和表现者。此画为安格尔73岁时所作。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是继大卫之后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代表。安格尔出生于法国西南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都颇有天赋。安格尔17岁到大卫画室学习,得到真传。两年后考入美术学院,获罗马大奖。5年后去罗马,把拉斐尔作为毕生崇拜的对象。其作品工整细致,用色鲜明和谐。曾两次去意大利长时间研究古典美术;在本国曾任巴黎艺术学院的教授多年。安格尔的声誉如日中天时,也正是古典主义面临终结,浪漫主义崛起的时代,他和新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德拉克洛瓦之间发生许多次辩论,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运用,古典主义则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安格尔把持的美术学院对新生的各种画风嗤之以鼻,形成学院派风格。
243、阳伞 戈雅 西班牙 1777年 布面油画 104×152cm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戈雅的《阳伞》,强烈的色彩,浪漫的气氛,鲜明的人物性格,彰显了他与提香的时空跨度。这个跨度,正是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的200年。这幅《雨伞》是戈雅挂毯系列作品中最美丽、最精致的一件,这里所展示的图画描绘了一个年轻优雅的女士,穿着打扮非常精致,一只小狗静静的趴在她的双膝上;在她的旁边站着一位年轻的男士,穿着普通,他手里拿着一把阳伞遮挡落在女士脸上的阳光。为了达到效果戈雅在背景中加入了远山,一些淡淡的枝桠和一个开阔的环境,此中出现了灌木和被淡化了的大片的树林。画中身穿蓝色与黄色篷裙躲在阳伞底下的贵族少女,是十八世纪的典型代表,惬意地与膝上的小狗一起晒太阳,画面上原本直射的光线,经过伞面反射投在了青年女子的脸上,使她顿显晶莹剔透,整幅画作充满了午后的阳光。画作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浓烈的民间气息,质朴的乡土情怀,寄托了画家戈雅理想与希望。
244、有阳台的房间 门采尔 德国 1845年 木板油画 58x47厘米 柏林国立美术馆藏 这幅画记录了人去楼空的景象。这里没有人,画面中应有的家具被推走了,仅剩的两把椅子背对着背。在高高的、有绘画的天花板下,空荡荡的房间勾起人的回忆。在某一个瞬间,一丝风的气息让房间变得生动起来。轻轻的窗帘在阳光中抖动。在房屋那一头,一块花纹繁复的地毯铺在地上,仿佛新娘的面纱。镜中反射的事物看上去似乎比现实生活中还要真实。他们曾经在那里,人们会发现:它们现在只是模糊不清的反射影子,比画面其他部分更有活力的幻象。平衡突然被打破了,如此清晰、牢靠的过去现在变得不再真实,消失不见。镜子把现在无法看见的影像送了回来,布料精美的颜色、优雅的条带、在镀金画框中的一块风景。再看那面墙,上面只有后来装饰的痕迹,人们就在这样的房间里居住:挂画之后留下的印痕,不规则且肮脏的颜色,马马虎虎抹上去的色块,还有一些比较新的灰泥。也许有人会重新粉刷这座房舍, 谁知道呢!最后,画家在画的角落里回到现实,用生硬的笔法画下日期和他的姓名缩写。
阿道夫·门采尔(Adolpyh Von Menzel,1815~1905),德国油画家、版画家、插图画家,尤其以素描见长,是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继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之后德国最伟大的画家。门采尔出生于现属波兰的弗罗茨瓦夫,他的父亲是一位女子学校的校长,1830年,全家迁居柏林,他父亲开办了一个石印工厂,在他17岁时父亲去世,他承担起支撑家庭的责任,供养母亲和弟妹,1833年他18岁时,柏林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本为歌德的诗集插图的石版画册。他的作品种类和题材都很广泛,多层面而深刻地表现了德国社会生活风俗,尤其是对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的描绘,为同时代的欧洲画坛所罕见,是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90岁去世时德国皇宫为他举行只有元帅将军才能享有的盛大葬礼。
245、帕里斯的评判 洛兰 法国 1646年 板上油画 50.8×36.4cm 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 这是一幅具有深厚神话色彩的风景画,历史风景画的开山之作。画中描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希腊神话故事。在画面上,洛兰把故事发生的场景安排在具有典型意大利特征的风景里。罗马周围的旷野沐浴着一片金色的阳光,与神话故事融为一体。风景因眼前的一株大树而格外壮丽。在它的衬托下,帕里斯与三位女神以及维纳斯的儿子丘比特,如同戏剧舞台上的演员,近在观众眼前,令人看清他们一举一动,甚至仿佛能够听到声音。
创作背景:《帕里斯的评判》是画家的一幅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风景画。画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希腊英雄珀琉斯同海洋女神忒提斯举行婚礼时,除纷争女神厄里斯外,奥林匹斯山的众神都被邀请前来参加。纷争女神怀恨在心把一个金苹果仍在了欢快的客人中间,上面写道:“送给最美丽的女人。”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爱神阿佛洛狄忒都想得到金苹果,为此争吵不休,最后她们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作裁决。为了得到金苹果三位女神都向帕里斯许下最好的承诺:赫拉答应让他成为一个国王;阿西娜保证让他成为最聪明的人;阿佛洛狄忒则承诺让他娶到希腊最美丽的女人为妻,并向他描绘了斯巴达国王之妻海伦的美丽。最后,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爱神阿佛洛狄忒。然后在爱神的帮助下把海伦劫持到了特洛伊,嫁给了帕里斯。然而却因此引发出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帕里斯的评判》描绘的正是帕里斯评判的一瞬间。
246、达那厄 伦勃朗 荷兰 1636年 油彩画布 185x202.5cm 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希腊神话中的达那厄被父王囚禁,天神宙斯从这里经过,爱上了被囚的达那厄。画中的达那厄不再是提香笔下的少女,而是一位成熟的荷兰妇人,据说画中人是以画家的夫人作模特创作的,既真实又有美学意义。画中背景及周围的环境几乎都是十分暗的,只有达那厄身体是明亮的,使观者的视线不得不集中在这个人物身上,在画面右上部有金色的丘比特,似乎在表明达那厄命运的不幸。达那厄面朝画面的左侧,右手向上微微伸起和似乎急剧起伏的腹部的描绘,似乎在迎接宙斯的到来,表现了既紧张羞涩又充满期待的复杂情感。
247、拾麦穗的女人 莱尔米特 法国 1891年 布面油画 101.60x78.70cm 墨西哥西蒙基金会藏 这幅画的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莱尔米特。1890年,对官方美术沙龙感到失望的莱尔米特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建立了法国全国美术家协会。《拾麦穗的女人》在该协会的第二次年展中展出,获得极高评价。这幅画描绘的是收割之后,田里落下零星的散穗。拾麦穗的女人大清早就起来,跨着一个竹篮,额头上的汗珠在骄阳下闪烁,她慢慢挪动着步子,四方巡视,遗落在田野里的麦穗越来越少,像小鸟一样找着自己的希望,而她一天拣回的麦穗没有多少。这幅作品充分反映了现实主义画派的特点,他们力图真实客观地描绘当时的法国社会,以生活常态和劳动大众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再现人类初始的价值观和对劳动——尤其是收获季节的劳作的赞扬。与一些也喜欢描绘农村题材的印象派画家的不同的是:印象派画家则将在田间劳作的人作为是风景画中的点缀而已;而在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他们已经成为了主角,辛勤的劳动与美丽的大自然构成了一幅幅人世间最美的画卷。正如雨果所说“神圣的劳动成了和谐的乐曲”。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Léon Augustin LHermitte,1844-1925),法国画家,出生在法国皮卡第大区的埃纳省,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这正是他眷恋农村生活,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用来描绘农事劳作的原因。1874年在法国沙龙取得成功之前,他一直往返于法国和英国之间,靠卖画为生。1880年后,他用几张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参展并大获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莱尔米特几次将同样的人物画进作品里,几幅画里的面孔完全可以辨识。
248、挤奶妇 朱利安·杜普荷(1851―1910年) 法国 画布油画,38.70×55.90厘米 墨西哥西蒙基金会藏 杜普荷喜欢把所有的农活都用写实的手法再现出来,尤其偏爱表现农村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杜普荷画笔下的农民形象具有某种历史感。这幅画中背朝着观众操持农活的女人,就向人们传递着某种坚定和永恒的信息。当杜普荷以细致入微的方式表现农民时,当他仔细描绘他们的衣着、他们对每项农活的尽职尽责时,就是他在告诉人们,农民对文明社会是何等重要,他们的存在是何等的真实可信。由于不乏远程赶赴巴黎向他购画的大老板,杜普荷在欧洲和美国的日子过得十分富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画了许多内容一样的画:收藏家们争购他的成功之作,纷纷要求他画同样的或近似的作品。
朱利安·杜普荷(Julien Dupre,1851―1910年),法国画家。杜普荷的学画生涯分别是在比尔斯、吕容和亨利·莱曼三个画室完成的。成为画家后,1876至1889年间,他定期在巴黎的画廊参加画展,并于1892年荣获法国“荣誉勋位团勋章”。
249、小憩 雷纳多 法国 画布油画 1883年 182.2x139.9cm 私人收藏 受那个时代的法国视觉艺术潮流的影响,雷纳多的知名度不高。他是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还是1900年巴黎国际画展的评委之一。这幅《小憩》属现实主义画派的作品,1883年在巴黎官方画廊展出。该画描绘了一位精疲力竭的农妇艰苦劳作之后的小憩。她侧身坐在那里,肩上扛着沉重的草包,一只手握着镰刀,另一只手托着头,显出全身的疲惫和对生活艰辛的无奈。这是一幅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同时代画家朱利安·杜普荷对农民田园劳作的理想主义描绘,形成巨大的反差,发人深思。
埃米尔·雷纳多(1850-1930年) ,法国画家和雕塑家,他曾师从亚历山大·卡巴内尔和塞萨尔·科克。他是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1873年第一次在巴黎官方画廊参展。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还是1900年巴黎国际画展的评委之一。在画技日臻成熟后,他专职在巴黎朱利安学院教授美术,大批青年艺术家在他的培养下成才,其中尤以巴西先锋派女画家塔希拉·多·阿马拉尔名气最大。
250、收牧草的农妇 朱利安·杜普荷(1851―1910年) 法国 画布油画,38.10×45.70厘米 这是一幅描绘农民日常劳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其风格介于19世纪末学院派和印象派之间,和他同为画家的岳父、妻叔和妻兄属同一流派。这位以优雅的姿态劳作的体型壮硕的农妇是杜普荷肖像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是对他美术学校学业成绩的总结,也是他向同行布雷东和布格罗作品学习的结果。但是,杜普荷的人物画没有学院派的僵硬,而是表现出富有人性的特点,无论是处于动态还是静态。杜普荷画了很多以收牧草的农妇为主题的肖像画,其中多数都是在法国圣康坦和纳沃罗伊地区的田园里捕捉到的真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