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顶级期刊连发重磅:人类健康因气候变化倒退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原创 梅斯医学 MedSci梅斯

自工业革命时期以来,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全球平均气温也随之增加。

在《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发布的长达43页的“Lancet Countdown”2019年度报告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全球平均温度的稳定上升,以及极端温度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从而引发疾病。

DOI: 10.1016/S0140-6736(19)32596-6

该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会引发多种疾病,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例如热应激和中暑,急性肾损伤,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以及增加人际交往的风险和集体暴力。

特别是在极端高温期间,儿童具有高的电解质失衡、发烧、呼吸系统疾病和肾脏疾病的风险。

研究者跟踪对气候变化敏感的疾病的死亡率的趋势。结果显示,尽管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因腹泻病、疟疾和蛋白质营养不良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大大减少,但是登革热造成的死亡率继续上升,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

DOI: 10.1016/S0140-6736(19)32596-6

同时,该报告指出,2018年,高温导致的热应激影响了2.2亿老年人口,打破了2015年的记录。

与1986-2005年平均事件数相比,65岁及65岁以上人群的热事应激件数变化

DOI: 10.1016/S0140-6736(19)32596-6

对于高温引起的热应激,《科学》(Science)近日也发表了一篇与之相关的研究。该研究提到,从1999年到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记录了8081例热相关的死亡事件,其中三分之一是65岁以上的人。哥本哈根大学的人类热生理学家Nathan Bradley Morris表示,现如今世界上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产生热应激。

该研究表示,近几个世纪生理学家一直在研究人体对高温的反应。当身体无法抵抗热负荷影响时,就会出现与热有关的疾病,症状从严重程度较轻(例如晕厥)到致命中暑等严重形式不等。

研究人员解释,当内部传感器告诉大脑人体温度正在升高时,下丘脑会发出信号,使靠近皮肤的血管扩张,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带走热量,皮肤血管舒张增加和静脉张力降低会减少心室充盈,此时,直立位可能会导致脑灌注不足和热晕厥(失去知觉)。

此外,出汗可能会造成电解质失衡,并促进热痉挛的发生,即在长时间的高温工作期间或之后,骨骼肌的短暂且痛苦的收缩。在严重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热量消耗随水分或盐分的耗竭而发展。前者主要是由于液体补充不足引起的,包括口渴、进行性血容量不足和高热。

补充出汗引起的水分流失后,盐的消耗占主导,但盐却没有及时补充(例如,通过软饮料),导致低渗性及其后果(例如,细胞肿胀)。

特别是在患有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暴露于热期间需要更高的心输出量可能会显示心力衰竭:舒张末期容积/压力高,伴有静脉充血、水肿、肌肉/肾脏/肠灌注不足等衰竭症状。

与热有关的疾病最严重的形式是中暑,当体温超过41°C时,通常就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有时还会出现脱水症。中暑会影响保暖能力受损的对象(例如婴儿和老人),而劳作性中暑发生在健康的年轻人中,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高性能活动中。

在中暑时,同时表现出全身炎症、分布性/低血脂性循环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电解质、pH和渗透压失衡的体征。

对于气候变化,受影响不止是我们,还有我们的下一代!

近期,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一项荟萃分析的结果表示,受热会增加不良妊娠的可能性。

DOI: 10.1136 / bmj.m3811

这项新荟萃分析显示,根据对纳入研究文献的分析,高温期间早产的几率比非高温时期高1.16倍(95%CI1.10-1.23;I2= 44.7%)。

尽管温度每升高1°C,早产几率的估计就存在很大的异质性(I2= 87.7%),但是所有估计都显示出在相同方向上的显着影响,即温度每升高1°C,早产的平均几率就会增加1.05(95%CI1.03-1.07)。

高温期间早产的几率比非高温时期高1.16倍,DOI: 10.1136 / bmj.m3811

早在2014年,日本兵库县保健所团队进行了一项气候变化与日本胎儿死亡率和新生婴儿的男女比例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生育与不孕》(Fertility and Sterility)杂志上。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年平均温度差异与胎儿死亡的性别比之间发现统计学上显着的正相关(r=0.670,P<0.0001);在1968年至2012年之间,温度差异和出生性别比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负相关(r=−0.518,P=0.0002)。(注:出生性别比,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男婴总数对女婴总数的比率)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自1880年以来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是2010,因此该团队使用绝对温度差异和出生性别比之间的9个月间隔进行计算,对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绝对温度差异与新生儿性别比以及胎儿死亡率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绝对温度差与新生儿性别比之间出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负相关( r=0.655,P=0.0034),绝对温度差与胎儿死亡率之间出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 r=0.516,P=0.0325)。

2010年一月到2011年5月气温变化以及男婴与女婴出生率,*P <0.05.

最后研究人员提出气候变化会对胎儿死亡率以及新生儿性别比例有影响,男婴较容易受到外部气候变化的影响。

今年,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新的气候预测,未来五年(2020-2024年),每年的全球年均气温都有可能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至少高出1摄氏度,且至少有一年高出1.5°C的可能性为20%。

然而,保护环境不只是国家政策,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小事做起,为环境尽微薄之力:

THE END
0.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最答案解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最___的需求。这些影响可以被归纳为“消费”这一___的词汇,但其中实际上包括了大量的资源开采、生态破坏和能源消耗。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基础空洞 B . 根本抽象 C . 基本笼统 D . 低级模糊 jvzquC41ogo{jxz0jwguw7hqo1zjm~445;=4:93jvor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但不能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环境的发展具有规律,但人类可以通过发展科技,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敬畏保护自然,而不是绝对服从,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背景,考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核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此类试题的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mq1ujoukhnfa497dk83dc?84=>6e:95em>5e675c9>8h1
2.环保部:人类活动对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记者董峻、高敬)环境保护部5日消息称,遥感监测发现,采石、工矿建设、能源资源开发、违法无序旅游开发以及其他人工设施建设等,已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上半年,环保部对全国所有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了2013年至2015年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分析得出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人类jvzquC41pg}t0lhvx0ipo872385248571CXUKnogpTs{DTT9\x\Gf;Xjp3<249:0ujznn
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课程导入 1.章导入:让学生观察章题图,突出本章主题—人类应当而且可以生活在得到很好保护的生态环境中;关注庄子的名言—天地与我同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我们不是聚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jvzquC41uyqyl|o{0jtow7jfw0io1;5421724=4e55=:cA92825qcpj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