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高考地理中的喀斯特地貌,张经典地质动图个经典地理原理动图,值得收藏!溶洞地下水

岩溶作用是流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易溶的、有裂隙的岩石进行溶解、淋滤、冲刷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独特的岩溶地貌景观的地质作用过程。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其名称来源于亚得里亚海附近的喀斯特石灰岩高原。

我国西南的广大地区都发育有岩溶地貌,其中又以广西桂林最为典型。

一、定义与表现

水流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岩溶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岩溶地貌。自然界岩溶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中。岩溶作用不仅发生在地表,而且更多的是在地下。

主要岩溶地貌类型: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二、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决定了岩石的透水性。一些断层或者褶皱都会加强透水性,并控制着岩石的发育。(在褶皱地区,地表岩溶的分布特征都是沿褶皱走向而且呈带状。)同时构造断裂带经常汇集地下水,容易发育地下河流。

3、流水的动力作用;一是流水的溶蚀作用;二是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比静水有更强的溶蚀能力,并且流水带动水下的砂石不断对岩石的冲刷剥蚀, 有利于岩石进一步溶蚀;

4、气候条件;(湿润气候,降雨充足,地表径流比较 稳定,而且不断地下渗,以及降雨的交替补充。因此岩 溶作用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最后发育较完整。)

气候与岩溶地貌发育强度之间的关系:

寒带型

地表地下岩溶发育强度小、规模小

温带型

地表岩溶发育有强度较弱、规模较小等特点、地下岩溶较发育

亚热带型

地表岩溶发育面积大、见地下溶洞、暗河

热带型

地表岩溶发育强度大、分布范围广,多见地下暗河、溶洞

干旱型

受干旱气候的影响,没有岩溶作用

三、形成过程

1、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2、地下单层喀斯特溶洞的形成过程:溶洞形成过程三个阶段可分为溶蚀阶段、扩大阶段、稳定阶段。

(1)溶蚀阶段:这是溶洞形成的起始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地下水中溶解了一些含有碳酸盐的岩石,通常是石灰岩、石膏或大理石。这些岩石含有钙和碳酸盐,使得地下水具有溶蚀作用。地下水中的碳酸盐溶解在岩石中,逐渐形成微小的孔洞和裂缝。这些微小的溶蚀特征是溶洞形成的基础。

(2)扩大阶段:一旦形成了一些微小的孔洞和裂缝,地下水会通过流动不断地将溶解了的岩石物质带走,从而扩大这些孔洞。这个阶段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的尺寸会逐渐增大。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解作用会不断加速孔洞的扩大,有时还会形成地下河流、地下瀑布等地下水动态景观。

(3)稳定阶段:在扩大阶段后,溶洞的形态逐渐趋于稳定。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会逐渐减缓,但并不会完全停止。在这个阶段,溶洞内的特征如钟乳石、石笋、石柱等会继续形成,这些是由于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沉积在洞壁和洞底上。稳定阶段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使得溶洞内的景观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3.溶洞的特点

(1)洞穴结构:溶洞通常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结构,包括各种大小不同的通道、洞室、走廊和通道。这些结构是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创造出各种奇特的空间形态。

(2)钟乳石和石笋:钟乳石是从洞顶向下悬挂的石状物,而石笋则是从地面向上生长的石状物。它们是由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沉积在洞壁上形成的,通常呈现出各种奇特的形态,如流线型、盘绕型等。

(3)地下河流和湖泊:一些大型溶洞内部可能会存在地下河流、湖泊或池塘。这些地下水体可以通过地下洞穴通道连接在一起,形成壮观的地下水系。

4、地下多层喀斯特溶洞的形成过程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成的空洞。若地壳多次间歇性的抬升,就会出现多层溶洞。形态各异的溶洞或是和地下水的动态有关,或是和地质构造有联系。

(1)当地壳上升,地下水位也相对下降,原本与地下水位水准面相当的洞顶层溶洞形成后,随着地壳上升,该层溶洞也随之上升。

(2)当地壳稳定下来时,地下水又在新的岩层部位进行溶蚀搬运,于是形成了第二层溶洞。

(3)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壳的上升,新的溶洞会继续形成,从而形成了多层洞穴。另外,溶洞在地下会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通道系统,在水平方向上,水流也会随着岩层中的薄弱带而随机摆动,从而在水平方向上溶洞也会形成一个如蛛网般的纵横交错的系统。

5、三种常见地貌形成过程差异

01

板块边界

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

板块内部的整体性。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离散型、汇聚型和守恒型板块边界。

02

板块俯冲物理模拟

两个板块相遇时,

一个板块下插到另一相对被动的板块之下,

这个下插板块即为俯冲板块。

在通常情况下,俯冲板块是指

由洋壳组成的大洋板块。

03

北美西部构造演化

随着北美板块的向西漂移,

在北美西部逐渐形成伸展构造。

04

冰川接地线消退

基岩、冰层与海水三者相接之处

即为“接地线”( grounding line)。

冰层接地线通常深入冰架沿岸,

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致使温暖的海水不断侵蚀、

融化“接地线”处的冰层,

导致“接地线”加速向陆地中心移动。

05

冰川前进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低于积累的速度,

那么冰川将会向前扩展。

冰川逐渐加厚。

06

冰川消退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超过了积累的速度,

那么冰川将会向起点后退。

冰川逐渐变薄。

07

冰川沉积

如果在雪线以下的消融率等于

在雪线以上的累积率,

则冰川位置保持不变,

冰碛在冰川前部堆积

08

U型谷的形成

u型谷又称槽谷、冰蚀谷,

是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

在流动过程中冰川的刨蚀作用

使原沟谷加深、加宽,

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

09

地层沙运移

河流将沙子不断从陆地带入海洋。

部分沙粒沿海岸移动,

较细的泥沙颗粒则被带到更远的海面,

在海底峡谷沉积。

10

地层演化

地层是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

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沉积物,

地层之间可以由明显层面或沉积间断面分开,

也可以由岩性、所含化石、

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

不十分明显的特征界限分开。

11

冻融风化

冻融风化也称融冻风化。

昼夜温差的变化,

在坚硬岩层中裂隙和

孔隙中的水冻融作用,

使岩石发生松动和

崩解破碎的机械风化现象。

12

海蚀崖的形成

在海蚀崖与高潮海面接触处,

常有海蚀穴形成,

海蚀穴逐渐扩大后,

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撑而

垮塌形成陡崖,称为海蚀崖。

13

岩浆的喷发

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

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

14

热点火山的形成

热点火山形成于板块内部,

其岩浆一般会比普通的板块撞击形成的

火山粘稠或稀疏,多会形成熔岩流。

15

科多帕希火山爆炸

科托帕希火山有大爆发的长期记录,

火山脚四周的地面曾数度被地震毁坏,

或被火山口喷出的浮岩和灰烬掩埋;

整座山是由喷出的黑色粗面岩岩浆流和

落下的浅色火山灰交替堆积而成。

16

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又称热力接触变质作用,

是由于岩浆的活动散发出的热量和

析出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引起的变质作用。

17

盆地结构演化

由热地幔上升引起的盆底构造变化。

18

盆地内山谷的形成

由拉张作用形成断层,

再逐渐演化成为山谷。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9

伸展构造及底辟构造物理模拟

底辟构造又称挤入构造。

系地下较深处的密度较小的高塑性岩石

在差异重力作用下向上拱起,

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20

造山带及剥蚀物理模拟

造山带是地球上部

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

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

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

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

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

21

平行不整合

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剥蚀,

沉积作用间断,

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

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因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

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

22

角度不整合

这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

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

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

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23

逆冲断层演化

逆冲断层是指岩石沿可观察到的

或可推断出的低角位移面产生

大于5km水平位移的断层。

覆盖在逆冲断层面上被推移距离在5km以上的

外来体称之为推覆体或逆冲岩席。

24

维尔海平面循环与体系域

体系域是指一系列

同时期形成的沉积体系组合。

在一个层序内部,

按其形成时的相对海平面位置及其

升降变化势态,可以划分出三个体系域,

即低位体系域(或陆架边缘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25

火成岩

火成岩 亦称“岩浆岩”。

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石。

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

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

26

沉积作用

流水搬运途中,由于水的流速、

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

形状、比重等的差异,

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

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

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27

陨石坑演化

陨石坑是行星、卫星、小行星或

其它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

形成的环形的凹坑。

直径超过4公里的陨石坑中心

可能会形成中心锥。

陨石坑内可能会

因降雨等原因充水,形成撞击湖。

28

路易斯安那州三角洲的演变

三角洲是由河流补给的泥沙沉积体系,

分布于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

其平面形态多呈三角形,

顶端指向上游,底面对着外海。

是由陆上和水下两部分组成。

29

河道演化

曲流河道又称蛇曲河道,

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

多出现在流域较大的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带

(尤其是近海或近湖平原)。

30

牛轭湖的形成

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

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

31

石油形成和圈闭

圈闭是具备捕获分散烃类

形成油气聚集的有效空间,

具备储藏油气的能力,

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

一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进入圈闭,

充满圈闭或占据圈闭的一部分,

便可形成油气藏。

32

岩石循环

岩石循环是指当岩石升高与海拔高度时,

它们开始被侵蚀,产生碎片并被带走,

作为沉积物沉淀下来,沉积物硬化成沉积岩。

它们也可能被压缩和加热而形成变质岩,

甚至融化,变成火成岩,

将整个过程再经历一遍,

将这个过程称为岩石循环。

33

盐碱滩

盐碱滩,又称盐沼,

是沿海潮间带和陆地间的一种生态系统,

海水或咸水有规律地涌入流出地带。

这一地带主要生长盐土植物。

34

冰架上温暖微气候的形成

冰架是指陆地冰,

或与大陆架相连的冰体(如北极冰架),

延伸到海洋的那部分。

35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是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

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地质构造:

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三类。

构造变动的表现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四种类型。

主要类型:

①水平构造

水平构造是水平岩层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在未受切割情况下,同一岩层形成高原面或平原面,受到切割而顶部岩层较坚硬时,则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或方山。软硬岩层相间时形成层状山丘或构造阶地。

例如丹霞地貌。

②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褶皱、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③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褶皱能直观地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褶皱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上凸的背斜和下凹的向斜,两者并存且共用一个翼。

a.依据轴面产状,褶皱可分为四类: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曲。

b.依据枢纽的产状,可分为水平褶皱与倾伏褶皱两种类型。

c.依据横剖面形态,可分为尖菱形、扇形、圆弧形、箱形等多种形态类型。

④断裂构造

a.指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叫断裂。虽有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的断裂构造叫节理,例如风景名胜区的“一线天”。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称断层,其中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b.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进行分类。

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其中断面倾角大于40度为冲断层,小于25度为逆掩断层。

沿断层走向即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两盘沿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换转断层或枢纽断层。

总结

基本概念:地球上有七大洲和五大洋,七大洲分别是亚洲(Asia),欧洲(Europe),北美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South America),非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和南极洲(Antarctica)。各大陆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下:

五大洋分别是:太平洋(Pacific Ocean),大西洋(Atlantic Ocean),印度洋(Indian Ocean),北冰洋(Arctic Ocean)和南冰洋(Antarctic Ocean)。各大洋的位置关系如下:

从内部构造来看,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一个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分为内核:inner core 和outer core)、地幔(mantle)、地壳(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

主要依据地震波(seismic/earthquake wave)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从地球的外部结构来看,可以分成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和岩石圈(Lithosphere),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Atmosphere:

源自一层受到重力吸引聚拢在拥有巨大质量天体周围的气体,而如果重力够大且气体的温度够低,就能长期保留住。下图描述的是碳循环的过程。

风的形成过程: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Hydrosphere:

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的能量并转移到地球中另一些地方,例如:海洋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水蒸汽被风携带到另一个地方,并在形成降水的同时释放能量。水循环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Biosphere

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的统合整体,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被生命影响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Lithosphere: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上部。岩石循环是指不同岩石互相转化的过程。循环的开端是岩浆,经冷却和结晶成为火成岩。岩石经风化、侵蚀分解,再由搬运、分选、沉积成沉积物。后者再岩化成沉积岩。岩石可经压力、热力转化成变质岩。最后岩石在破坏性板块边界俯冲入地幔而下熔化成岩浆。

关于岩石圈经常考察的内容有:火山,洞穴形成等。

原来海洋地质构造如此简单!19幅动图详解,精彩!

1 盘古大陆分裂和大陆漂移

2 大陆 - 海洋俯冲带

3 印度 - 亚洲大陆碰撞

4 南大西洋的形成

5 海底扩张和海洋磁异常

6 加拿大冰盖和海岸线移动

7 沿海侵蚀与海洋梯田的形成

8 通过海底扩张形成的南大西洋

9 北太平洋板块构造史

10 南太平洋板块构造史

11 1.7亿年至今,非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间的大洋中脊的生长过程

12 石油沿断裂和多孔介质向上运移的过程

13 圣芭芭拉海峡挤压缩短过程中,油气向上运移和在背斜转折端富集的过程

14 圣芭芭拉海峡南北向褶皱和断裂的形成过程

15 加利福尼亚更新世横断山脉的挤压缩短过程

16 加利福尼亚河流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17 加利福尼亚横断山脉演化的过程

18 切萨皮克湾地区,中新世化石层的形成

19 切萨皮克湾地区,中新世海岸线移动(12-16百万年)

冰川槽谷

地层演化

岩浆喷发

盆地结构演化

伸展构造及底辟构造模拟

造山带及剥蚀模拟

石油形成与圈闭

潮间带

冰盖演化

10

冰川运动

11

冰川裂缝

12

沙丘运动

13

地层演化

14

板块运动

15

风成地貌

16

水成地貌

17

海底断裂引发海啸

18

褶皱

18

河流阶地

19

牛轭湖

20

滑坡类型——坍塌

平面滑动

铲式滑动

蠕变滑动

流动

21

冰劈作用

22

盐风化作用

23

海浪侵蚀

24

火山口沉积与坍塌

25

曲峡

26

板块运动

27

高原季风

28

三圈环流

29

牛轭湖的形成

30

峡谷的形成

由于构造作用,地层整体上升,河流为了维持其基准面,向下侵蚀岩层,形成近垂直的峡谷。这些峡谷两侧的角度要比稳定斜坡的最大坡度要陡。

深切峡谷两侧的陡坡发生沉积物滑落。滑坡的运动类型取决于岩石类型、风化层的厚度以及两侧植被的覆盖情况等。由于发生滑坡,两侧山坡的岩石和风化层划入河流,再被搬运出山谷。值得注意的是地层抬升、河流下切、滑坡的发生同时进行。地层的进一步抬升和由此产生的河流下切继续产生不稳定的斜坡。

THE END
0.手绘常见的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图,值得收藏!冰川运动 ▼ 冰碛物 ▼ 冰川入海 ▼ 河谷的发育阶段 ▼ 曲流河的演变和结构 ▼ 三角洲 ▼ 障壁岛海岸 ▼ 不同能量的海岸地貌 ▼ 海洋沉积环境 ▼ 海陆过渡环境 ▼ 三种珊瑚礁类型 ▼ 珊瑚礁的演化 ▼ 沙丘形态及成因 ▼ 喀斯特地貌 ▼ 玄武岩的形成位置和节理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6:?4a:6329>35;=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