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
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一、背景分析
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
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
能力。
2、解读课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
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
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
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水
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
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
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
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等。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水循环与洋流》的第一课时,是开篇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相互联
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对水圈
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这个知识点浅显易懂,目的是
为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这部分
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紧紧围绕一幅“水循环示意”
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
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进而维持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2)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而对生态、气候、地貌等
全球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4、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前边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提供了
能量;并且了解了关于水圈的知识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以理解的知识: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
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
二、设计思路
基于对课标、教材、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备课整体思路是:通过有效的组织学生
活动把握重点和处理难点。老师合理创设情境,为学生“搭梯子”,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解
惑。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
(一)对“水循环过程和环节”的重点处理:
1、模拟水循环实验。实验本身只能表现水循环的基本原理,而不能反映水循环的全过程
和所有环节,设置问题将实验与过程结合,帮助学生探究水循环的原理。
2、绘制水循环图。在理解上一试验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再请学生利
用事物投影展示并说明,最后教师边绘制边小结,帮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对“水循环的意义”的难点处理:
1、活动“小水滴的旅程”。利用水循环过程图说明小水滴是如何参与水循环的?帮助学
生通过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促使了陆地水体的更新。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2、景观图片。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或文字、数字资料,如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