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课题
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课时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5~6年级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地形地貌,也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思维
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探究实践
能运用观察、模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态度责任
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合理设计并开展模拟实验,获取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视频资料、模拟实验微课;3.班级记录表
学生:1.火山喷发的资料;2.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
酒精灯、护目镜;3.橡皮泥;4.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继续一起认识地球。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
兴趣、揭
示课题
(预设5
分钟)
材料准备: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源
1.火山喷发的视频。
提问:你知道刚才视频中呈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吗?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呢?
2.课件展示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的图文资料。
提问:火山喷发给又会给地表带来了哪些改变?
通过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给学生带来视觉的震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将模拟实验现象与实际情况对比,验证火山喷发的成因做好铺垫。
二、火山喷发
的成因
材料准备:模拟实验微课、观察记录单
1.观察外部表现,猜测火山喷发成因(预设3分钟)
(1)提问: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火山喷发的现
象,并且知道火山喷发能够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那你知道火山喷发的成因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将教材中原有的模拟实验改变为微课观察。利用微课,降低实验难度,帮助学生比较模拟实验的现象与实际火山喷发现象,为验证前期对
(预设28
分钟)
(预设:高温高压;地壳中薄弱地带;岩浆中的大量气体。)
(2)引导研讨:哪些地方的岩层会比较薄弱,存在较多裂隙?
(3)引导研讨:板块的分界线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如此相似,其中又有什么联系呢?
2.模拟实验,探索火山的形成原因(预设15分钟)
(1)引导:火山喷发的成因真的是我们猜测的这样吗?用什么
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2)制定计划
提问:我们有以下的材料来进行模拟实验(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各个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呢?利用这些材料如何才能更真实地模拟现实中的火山喷发现象?
(预设: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则代表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将土豆泥装入罐头盒内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模拟岩石裂缝。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
象。)
(3)观察模拟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4)实验解释
提问:你观察到模拟火山喷发时有哪些现象?与实际火山喷发相符吗?
3.建立模型,解释火山喷发的成因(预设10分钟)
(1)讲诉:看来火山喷发真的可能是因为地壳下的岩浆在高温
于火山喷发的成因寻找证据。通过设计火山喷发前的地球内部模型,将学生的思维外显,通过结合模型再解释,厘清火山喷发的成因。
高压的作用下,伴随大量气泡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出至地表冷却凝固成山体。那你能利用橡皮泥来制作以前火山喷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