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光
课题
1.1有关光的思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看不到物体。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光的思考(预设5分钟)
1.提问:光从哪里来?你对光有什么了解?
2.学生讨论,关于光,我知道什么?我还想了解什么?
3.揭题:大家对光的了解可真不少!虽然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它也包含了很多奥秘,本节课让我们先来进行一些有关光的思考。(板书:有关光的思考)
二、探索
探索一认识光源
1.提问:说一说你平时见到过的光?它们都是光源吗?
2.出示本课教材中的部分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图片中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并简单说明理由。
3.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4.提示: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5.进一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蜡烛和电灯一定是光源吗?怎样表述更科学?
6.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前提是该物体要能发光,然后正在发光且是自身发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是光源。如蜡烛本身不是光源,而燃着的蜡烛是光源。
探索二黑暗中的红苹果
1.引出问题:我们能看见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的红苹果吗?
2.作出假设:
3.模拟实验:出示黑色盒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在盒子中。如果把实验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灯全部关掉,把门关上,然后把眼睛贴在盒子的孔上,再用一块黑布盖住你和盒子,不让一点光进来。你能看见这个红苹果吗?请说明理由。
5.小结: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当没有光的时候,就不会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也就不会看到这个红苹果。
三、研讨
1.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
2.学生讨论:会对植物、动物、人类、生态圈都会造成影响。
四、拓展:夜视仪原理
1.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看到物体?
2.讨论:借助工具,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但是可以借助仪器拓宽人的视野并看清目标。
3.展示:夜视仪: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夜视仪一般是安装在照相机中的一种发光仪,它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发出人眼看不到的光,这种光能照亮物体并被照相机感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课堂
小结
自身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我们想要看到物体必须要有光,如果没有光,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绿色植物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光对人类、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是不可或缺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光源和光已经有所了解,但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的认知可能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而这种已有的认知又是很难纠正的。本节课结合生活现象,通过比较不同的发光物体,引出光源的概念,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的能力。最后通过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光对人类、对生命、对世间万物都是不可或缺的,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本课各项教学任务。
课题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并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进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并进行推理。
难点: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提问:老师现在给你们上课,你们能看到我,也能听到我的声音。而观看演出时,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人说话的声音,却看不到幕后的人,这是为什么?
2.学生讨论,关于光和声音的传播,我知道什么?
3.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加微信wkl436858),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如遇课件中视频无法播放,请留言或私信,一定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