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入选的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分别是:珠峰奥陶纪岩石、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云南石林喀斯特、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中国入选的首批7个地质遗产地涵盖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理湖泊、地貌学等科学领域,在研究矿产资源形成、生命演化、人类起源等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边界上。它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通常被称为“世界屋脊”或“第三极”。喜马拉雅高原上有着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也记录着地球上最著名的构造带演变。
珠穆朗玛峰的山顶是由约4.6亿年前(奥陶纪)的石灰岩构成,形成于温暖的浅水海洋中。
这些岩石中含有海洋动物的化石,如腕足动物,牙形类和棘皮动物海百合类,代表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时期的热带海洋生物,现今大多已经灭绝或很少。这些形成于古特提斯洋的岩石,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相撞时,被推挤和抬升到现在的位置。
云南石林喀斯特
石林喀斯特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600米-2203米,面积350平方公里。石林以其高大、密集的石灰岩石柱呈森林状分布而得名,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保存和展示了最好的剑状喀斯特(石林)地貌。
石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2.7亿年前的二叠纪,石林地区为海洋环境,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层石灰岩;2.6亿年前,地壳运动使石林地区抬升成为陆地,石灰岩受到挤压,产生破裂。抬升成为陆地的同时,石灰岩中发育了最早期的石林。2.5亿年前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将早期的石林覆盖于火山岩(玄武岩)之下;经过近2亿年的覆盖,约6500万年前,火山岩大部分被剥蚀,早期石林再次露出地表;5000万年至2000万年前,地壳抬升使石林地区大部分成为湖泊,部分石林再次被湖泊沉积物覆盖;2000万年来,古湖消失,石林地区逐渐向高原盆地演化,同时发育了最新一期的石林。
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
距今约5.2亿年的寒武纪澄江化石群生动再现了当时海洋生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充分显示出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将绝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演化历史追溯到寒武纪早期,为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
截至目前,澄江动物群已发现包括原始脊椎动物在内的300余种类,归属于20多个门一级的动物类型。澄江动物群不仅表现出动物身体结构的复杂多样,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生态功能的分化和多样,建立起了由“金字塔”型食物链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
香港地质公园西贡火山岩园区的早白垩世流纹质火山岩柱群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这些火山岩柱群源自约一亿四千万年前该地区的火山活动。当时剧烈的地壳活动导致香港东南面形成一座超级火山。经过前后长达300万年的猛烈喷发后,火山最终崩塌,形成直径约20公里的破火山口,大量火山物质在破火山口内堆积并冷却。由于冷却环境稳定及火山物质均匀一致,过程中火山物质能够随着冷却体积收缩,导致表面首先形成规整的六角网络状裂隙,并随着冷却方向下延伸,最终将庞大的火山物质分割成数百万条岩柱。
纵观世界各地的六角形火山岩柱,大多属二氧化硅含量较低的深灰色基性玄武岩,唯有香港地质公园的岩柱罕有地由富含二氧化硅的酸性流纹质火山岩形成。
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
绒布峡谷位于珠穆朗玛峰北坡,是藏南拆离系发育的典型地区,在这个位置,藏南拆离系滑脱构造结构得到了详细描述和研究,珠峰及绒布峡谷在岩石上具有3层结构,中部是黄色的低角度韧性滑脱断层,上部是灰色脆性的珠峰灰岩,下部是黑色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喜马拉雅造山带深处的变质岩也是由于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的伸展位移而被出露地表。
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是一组平行造山带的低角度正断层性质的韧性剪切带,沿着喜马拉雅的整个走向长度(约2000公里)进行延伸。出露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构造是地球上最高的断层。
沿着绒布峡谷,这个滑脱构造体系很容易到达,而且很好地出露在了外面。研究证明藏南绒布峡谷韧性剪切滑脱构造体系主要为伸展特征,顺该断层珠峰顶部灰岩向北滑动。
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剖面
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金钉子”剖面(以下简称煤山剖面)以含有两颗经过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批准的“金钉子”(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和长兴阶底界“金钉子”),以及完整记录了2.52亿年前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而闻名于世,这次生物灭绝事件导致当时海洋和陆地中80%以上的生物物种在很短时间内灭绝。
煤山剖面地层连续,跨越古-中生代界线,含有牙形类、菊石等十多个门类化石300余种,除化石研究外,世界科学家对煤山剖面在生物地层、岩石地层等方面都展开研究。
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巴丹吉林沙漠面积约4.9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亚洲内陆(也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拥有世界罕见且独特的沙漠与湖泊系统。必鲁特高大沙山及其周围的湖泊是这一系统的典型代表。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西风季风过渡带,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第四纪末期气候变化以及风力地貌、干旱区水资源的理想区域。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沙漠湖泊系统和世界上最高的沙山是亚洲内陆干旱的产物,直接、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和过程。对于研究风沙防治等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数目为41个,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稳居世界第一。
7月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9次会议,中国推荐申报的湖南湘西、甘肃张掖两处地质公园正式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至此,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升至41处,占全球161处的四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十八洞 国家林草局供图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武陵山脉腹地,拥有160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这里是土家族和苗族主要聚居地,这些民族是湘西自治州最早的原著民,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俗。该地区的地质记录了扬子地台的形成以及这一前陆盆地所经历的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在地质公园中,寒武纪地层尤为突出,有两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金钉子”(国际地层对比界线层型剖面)。该地区还以红石林、德夯大峡谷、坐龙峡和众多壮观的瀑布而闻名。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 国家林草局供图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丝路重镇甘肃省张掖市,拥有包括裕固族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和577处文化景点。该地质公园最显著的特征是由色彩斑斓的褶皱泥岩和砂岩组成的彩色丘陵,同时还拥有自然侵蚀在山体上形成的“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和古代洋壳残余“九个泉”蛇绿岩套,其国际地质意义被众多地质学家所研究。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彩色丘陵 国家林草局供图
据了解,世界地质公园是对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
我国是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始国之一,自2003年起,为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我国开始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我国世界地质公园高效高质发展,在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与解决群众就业、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展示国家形象与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效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文化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截至目前,除了湖南湘西、甘肃张掖两处,我国还有39处世界地质公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01
华北
1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包括以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额济纳胡杨林和敖伦布拉格峡谷等为主体的地质景观。
2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由阿斯哈图、平顶山、西拉木伦、青山、黄岗梁、热水、达里诺尔、浑善达克和乌兰布统9个园区组成,主要地质景观包括第四纪冰川遗迹、花岗岩地貌、高原湖泊、河流、火山地貌、沙地、草原、温泉及高原湿地等。
3 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
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由天池园区、温泉群园区、好森沟园区和哈拉哈园区组成。主要地貌包括火山地貌、温泉群地貌、冰臼地貌、花岗岩石林地貌、高山湖及第四纪高原蛇曲遗迹等。
4 延庆世界地质公园
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由龙庆峡园区、古崖居园区、千家店园区、八达岭园区组成。八达岭长城建于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八达岭杂岩体之上,是地质遗迹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的代表。
5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北京西南与河北交界处,是中生代燕山运动隆起后,又经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地和丘陵。地貌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台地、冲洪积平原,分布着河谷、阶地、洼地、沙丘及河谷滩地等。
02
华中
6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北部,完整地保存了中元古代、古生代海洋环境,尤其是陆表海环境的沉积遗迹。公园分为云台山、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和青天河五大园区。
7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在公园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35亿年以来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
8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
魏徐亮 摄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与新安县境内,包括北部的王屋山、南部的黛眉山和中部的黄河谷地,是一座以地质剖面、地貌景观和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为主,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为辅的综合型地质公园。
9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伏牛山脉腹地。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形成了老界岭“峰丛”、宝天曼“峰墙”、七星潭“摞摞石”等为代表的地貌景观,石灰岩则形成了鸡冠洞、天心洞、蝙蝠洞等岩溶洞穴。
10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公园内拔地而起的石柱达3000多根,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根,有着重要的地质与地貌学价值。
11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西南部,是典型的构造地貌生态综合型地质公园,包括神农顶园区、官门山园区、天燕园区、大九湖园区和老君山园区等五大园区。
12 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
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公园由大别山主峰园区、龟峰山园区以及天台山园区组成,汇“峰、林、潭、瀑”于一身。
03
华东
13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拥有典型的花岗岩景观以及岩洞、泉水、池塘、小溪、瀑布等其他景观。冬季的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完美呈现,宛如一幅绝色的山水画。
14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其主峰海拔1489.8m,独立高耸、如柱擎天,故名“天柱”。公园位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之间大别造山带的东段和郯-庐断裂带的复合部位。
15 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
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属花岗岩山岳地貌。拔地而起的山峰与丘陵、盆地地貌结构创造了形态各异的花岗岩石峰、丰富多样的生物与水资源,是九华山文明的源泉与载体。
16 泰山世界地质公园
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中西部,是华北地台基底与盖层双层结构出露比较典型的地区。其地貌大致可分为侵蚀构造中山、侵蚀构造低山、侵蚀丘陵和山前冲洪积台地等四种类型。
17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由蒙山园区、钻石园区、岱崮园区、孟良崮园区和云蒙湖园区组成。这里是岱崮地貌(方山结构)的命名地。
18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乐清市、永嘉县及温岭市,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白垩纪火山的代表。这里记录了距今1.28~1.08亿年间复活型破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
19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包括龙虎山、龟峰、象山等三个园区。其丹霞地貌景观典型完整,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丹霞地貌都有发育,保存有方山石寨、赤壁丹崖、峰林、峰丛等丹霞地貌类型23种之多。
20 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
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地处扬子与华夏古板块的结合带,其珍贵地质遗迹具有沉积学、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貌学等多学科价值。
21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迄今共发现100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
22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泰宁县,地质遗迹类型包括出露齐全的中生代地层遗迹,动、植物化石遗迹,岩石矿物遗迹,典型清晰的地质构造遗迹和特色沉积构造遗迹等。
23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集晚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地质遗迹、独具特色山岳、峡谷、海洋地貌景观、丰富的河床侵蚀地貌景观于一体,是一处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公园。
04
华南
24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原是内陆盆地的丹霞山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随后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25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雷琼海峡南北两翼,由海南省海口园区、广东省湛江园区组成,在地质学上属于雷琼陆谷火山带。园区内共有101座火山,几乎涵盖了玄武质岩浆爆发与蒸汽岩浆爆发的所有类型。
26 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
李晋 摄
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公园内的典型块状岩溶区,发育有两大地下河系统,形成了成熟的高峰丛地貌,拥有大石围天坑群、凤山洞穴大厅、天窗群、天生桥等。
27 香港世界地质公园
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由新界东北沉积岩和西贡火山岩两大园区组成,以世界罕见的酸性六角火山岩柱群、多样的海岸侵蚀地貌和完整的多时代沉积地层为主要特色。
05
西北
28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秦岭造山带地质遗迹、第四纪地质遗迹、地貌遗迹和古人类遗迹为特色。独特的地质背景,造就了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峰与广阔富饶的渭水盆地。
29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包括雅丹地貌、鸣沙山-月牙泉和广袤壮阔的沙漠、戈壁景观,与古丝绸之路文化遗址浑然一体。
30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南部,以冰川冰缘地貌、地震遗迹等景观闻名。它们记录了这片地区多次海-陆转化、青藏高原隆起和五次冰期的地质变迁历程,其中大部分地质遗迹保存完好。
31 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
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新疆富蕴县境内,由额尔齐斯大峡谷、三号矿脉、萨依恒布拉克、可可苏里及卡拉先格尔五个园区组成。公园内有独树一帜的阿尔泰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罕见的特大稀有金属矿床以及富蕴大地震及其地震断裂带遗迹。
06
东北
32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公园里矗立着14座新老期火山,拥有品类齐全的火山地质地貌如石龙、石海、熔岩瀑布、熔岩暗道等。
33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在距今1.2万年到5140年曾有多次火山喷溢活动,熔岩浆堵塞了牡丹江古江道,形成了世界第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镜泊湖。
07
西南
34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织金县,由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个分别代表不同岩溶发育过程的地貌单元组成。
35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因高大的石灰岩溶柱呈密集林状分布而得名。这里还发育有石芽、溶丘、洼地、溶蚀湖等,与石林一起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地貌全景图。
36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属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延部分,由于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在苍山结束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檐”。
37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兴文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公园内石灰岩广泛分布,是国内最早的天坑研究和命名地,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
38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以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迹和井盐遗址为特色,包括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燊海井、东源井等地质遗迹。
39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处米仓山腹心地带,由桃园、大坝、十八月潭、神门、诺水洞天、临江丽峡及空山天盆七大地质区域组成,以花岗岩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为主。以上综合自新华网、中国国家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
一、东数西算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算力枢纽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分布示意图。
(1)据图描述我国算力枢纽的分布特征。
(2)与东部地区相比,简析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数据处理产业的原因。
(3)说明我国“东数西算”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总体布局的积极意义。
【答案】(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西部内陆);东部沿海地区级别较高、数量较少;西部内陆地区级别较低、数量多。
(2)西部地区能源清洁可再生,能源充足且廉价;土地资源丰富,地价较低;政府政策支持。
(3)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我国算力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西部算力支撑东部数据运算,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及数据应用需求大的问题,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促进相关产业合理转移。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分布特征主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分析,由图可知,我国算力枢纽总体上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具体看,东部沿海地区较西部地区数量少,但级别更高。
(2)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众多,能源清洁可再生,且充足廉价,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数据处理可以充分利用该地的能源优势、土地优势,从而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可带动西部相关产业的发展,且政府政策也支持。反观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紧张,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东数西算”,简而言之就是建设数据中心,把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和需求,放到西部地区来计算和处理。东部地区算力基础设施资源紧张。与之相对应的是,西部地区有能源、有土地,算力资源丰富。通过构建类似于能源领域“西气东输”的“东数西算”,把东部的数据流动到西部存储、计算,能够改善东中西部数字新型基础设施不平衡的布局。因此“东数西算”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可以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及数据应用需求大的问题,促进相关产业的转移;对于西部而言,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提高西部地区经济收入,增加就业;对于全国而言,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促进绿色发展、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心是区域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来在互联网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其占地面积广、耗电量大。内蒙古乌兰察布有着“草原云谷”、“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空中三峡风电之都”等称号,在这里集聚了20多座数据中心,它与贵州数据中心形成了“南贵北乌”分布格局,乌兰察布正积极参与建设东数西算工程。下图是乌兰察布相关地理信息示意图。
(1)与贵州相比,指出在乌兰察布建设数据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2)说明乌兰察布数据中心集群发展的益处。
(3)随着各数据中心相继落户,对乌兰察布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4)简述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答案】(1)纬度高,气温低,利于散热;乌兰察布地质结构稳定,地震、洪涝灾害发生机率极少,安全性高;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丰富;草原地区地势平坦,铺设电线电缆容易,节省成本;距离北京较近,跻身北京一小时经济圈;交通便利,交通枢纽地位突出。
(2)可共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提升运算能力;可形成规模效益,提升知名度。
(3)促进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推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对外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城市等级提升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4)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排出大量的废热,会使当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加剧气候干旱;水资源消耗过大,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淘汰的设备(电子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干扰当地生态系统。
【分析】本题以数据中心和乌兰察布相关地理信息示意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工业区位因素、产业集聚的优势、工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解析】(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贵州相比,乌兰察布在40°N以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利于数据中心特定设备网络的散热;乌兰察布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区,地质结构稳定,少地震等地质灾害;距海较远,降水少,少暴雨洪涝灾害,安全系数高;由“空中三峡风电之都”可知,当地位于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资源丰富:草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小,电线电缆铺设相对容易,工程量小,节省建设成本:图中乌兰察布距离北京较近,有交通干线相连,交通便利。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兰察布数据中心集群发展可共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各数据中心之间的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提升运算能力;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提升知名度,形成规模效益,获得规模效益。
(3)结合材料信息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各数据中心相继落户,将吸引大量高素质人口迁入,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加快当地的工业化进程,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带动经济发展,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加快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对外联系;各数据中心相继落户,可以提升城市等级,加快发展城市群一体化。
(4)由材料信息可知,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排出大量的废热,当地气温升高,加大水分的蒸发,气候干旱状况加剧;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水资源消耗过大,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的状况;淘汰的电子设备会造成环境污染;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二、大湖效应
3.下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和“北美一月海平面气压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图中五大湖地区积雪厚度的分布规律。
(3)其他水域,比如某些海和湖也会产生大湖效应,产生面积较小的雪带,像美国东海岸的雪带的形成也有类似大湖效应,请根据“北美一月海平面气压图”解释美国东海岸的雪带成因。
【答案】(1)五大湖的东部和南部,随着距湖岸距离的增加积雪厚度减小。
(2)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由于大面积未结冰的湖水温度高,增温增湿;然后在向风的湖岸与陆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雪。
(3)冬季(1月),北美西北部为高压中心,该区域大气顺时针环绕流动,使极地气团向南经大西洋后到达北美海岸,其间穿越墨西哥湾暖流温暖水域,增温增湿,到达海岸后遇冷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形成美国东海岸雪带。
【分析】本题以五大湖地区的降雪特点,大湖效应的形成规律,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解析】(1)根据图中等积雪厚度等值线分布可知,在大湖的东部和南部,等值线的数值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因此分布规律是积雪主要分布在五大湖的东部和南部,随着距湖岸距离的增加积雪厚度减小。
(2)据图可知,布法罗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最大1小时积雪10厘米以上,不到24小时堆积近1.8米的雪。”,由图示可知,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11月份时,五大湖湖尚未结冰,水温相较陆地降温慢,水温相对较高。冷空气经过湖面时,受到大湖的增温增湿作用;气流水汽充足,在大湖的东岸,遇湖岸地形的抬升,在向风的湖岸与陆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雪。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副极地低气压带移到北纬60度以南地区,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下,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北美西北部为高压中心,该区域大气顺时针环绕流动,使极地气团向南经大西洋后到达北美海岸,由于北美洲中部平原南北纵贯,东部高原山地地势低矮,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弱,气流可以长驱南下,东下,其间穿越墨西哥湾暖流温暖水域,增温增湿,到达海岸后遇冷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形成美国东海岸雪带。
三、航空航天基地选址
4.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二2021年10月以来,全国多地限电,能源安全成为各媒体讨论热题,,海南大力推广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热水器
材料三我国四大航天基地示意图、海南岛地形及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
(1)说明海南岛推广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热水器的优势与意义。
(2)图中①地是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基地。分析①地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
(3)计算一年中海南20°N这个地方最大与最小的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倾角ɑ
【答案】(1)优势: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年太阳辐射总量大意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环境污染
(2)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降低发射成本;临海,升空后火箭残骸落入大海,保证地面安全
(3)最大43°26′,最小0度
【分析】本题目以海南太阳射分布图和我国卫星发射基地分布图为背材料,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条件及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倾角ɑ的计算等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解析】(1)从图中等值线可看出,海南岛的年太阳总射量大,由于当地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属于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调整海南岛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当地能源紧张的状况,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大气质量。
(2)读图可知,①地是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靠海港,运输方便,火箭海上运输便利,卫星升空后,残骸落入大海,保证地面安全;文昌卫星发射地位于北纬18°附近,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降低能源消耗,节省发射成本。
(3)由所学知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与阳能热水器集热管倾角互余。当太阳直射20°N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且最大太阳高度角为90°-(20°-20°)=90°,此时热水器和地面夹角是0°;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最小太阳高度角为90°-(23°26′+20°),此时热水器和地面夹角是90°-[90°-(23°26′+20°)]=43°26′;所以一年中应调整的最大倾角ɑ是43°26′;最小倾角ɑ是0°。
四、拉闸限电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9月下旬,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材料二: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注: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
材料三:2021年入秋季以来,从一开始制造业密集的广东出现了罕见电荒,到后来东北各地又开始各种限电,甚至出现了居民用电出现了断电情况。当前,全球能源价格暴涨,不仅我国限电控产能,欧美多国也面临“电荒”。2021年冬天很冷,煤作为我国北方民间取暖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在甘肃省,煤价同比已经翻倍,内蒙巴彦淖尔市,煤价最高已达到去年同期价格的三倍。
(1)结合材料,分析2021年我国秋冬季节出现“电荒”的原因。
(2)指出今年严重的“电荒”短期内将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角度说明我国推出“双碳”目标的积极意义。
【答案】(1)河流进入枯水期,水电发电量减少;秋冬季节气温低,(用于取暖)能源需求能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改变,而煤炭价格大涨,厂家发电意愿不足;国家环保政策对非清洁能源生产的制约影响,导致供电不足。
(2)部分工厂(企业)停工,影响居民就业与收入;居民正常生活用能受限,影响生活质量;经济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国家经济增长;局部地区电价、物价可能上涨,影响正常社会秩序。
(3)推动全球碳减排进程,改善人居环境;促使企业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提高能源利用率;促使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分析】本题组以中国“双碳”目标、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和2021年我国秋冬季节出现“电荒”的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电荒”的成因和影响分析,我国推出“双碳”目标的积极意义等地理知识,考查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地理素养。
【解析】(1)我国2021年秋冬季节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水电发电量减少;2021秋冬季节气温低,我国用于生活取暖的能源需求能大;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改变,而煤炭价格大涨,厂家发电意愿不足导致火电发电量减少;2020年中国开始推行“双碳”目标,环保政策对非清洁能源生产的制约影响,导致供电不足。综上所述,我国在2021年秋冬季节出现“电荒”。
(2)严重的“电荒”短期内,制造业密集的广东出现了罕见电荒,到后来东北各地又开始各种限电,甚至出现了居民用电出现了断电情况。部分工厂(企业)停工,影响居民就业与收入;居民正常生活用能受限,影响生活质量;当经济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国家经济增长;部分地区电价、物价上涨,影响正常社会秩序。
(3)我国推出“双碳”主要是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推动全球碳减排进程。企业响应国家碳减排政策,企业设备和技术需要及时更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国家和地区调整产业机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高,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减少煤炭资源的占比。
五、炭达峰、碳中和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变暖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面,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已是主要领域之一。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大幅提升了近40%,超过了化石能源投资。
材料二:我国从2013年起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是重要的平台。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主要由投资主体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在境外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产业园区。
材料三:下图为“1981-2019年全球年平均气温升温1.5℃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及2006-2017年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空间分布图”。
(1)指出全球增温速度最快的主要纬度带并推测原因。
(2)概括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3)说明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应采取的举措。
【答案】(1)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冰减少,反射率降低,海水可吸收更多太阳辐射;海水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更多的热量;海水蒸发加强,云和水汽的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
(2)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亚非欧)。积极影响: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合理规避贸易壁垒;开拓国外市场;降低跨国经营风险;扩大国际影响力。
(3)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率;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增加生态碳汇。
【分析】本大题以全球变暖分布图和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空间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温的影响因素、产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环境保护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学科素养。
【解析】(1)由图可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变化量在1.5°C以上,增温速度最快。主要的原因是该地纬度高,海冰较多,但随着全球增温,海冰减少,反射率降低,海水可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增温升快;海水温度升高后,会向大气释放更多的热量,导致大气温度进一步升高;海水升温,蒸发加强,云和水汽的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升高。
(2)由图可知,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该合作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亚非欧)。通过在国外建立工厂企业,可开拓国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在国外建立工厂企业,可减少进出口,合理规避贸易壁垒;建立经贸合作,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的联系,降低跨国经营风险;在境外建立经贸合作,可提高企业在当地的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力。
(3)由材料“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面,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已是主要领域之一”可知,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能减少碳排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发展低污染、低排放、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提升能源利用率,减少废气物的排放;加大科技投入,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减少碳排放;建立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努力增加生态碳汇。
六、乡村振兴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材料二:不同区域的乡村振兴模式有所不同。有学者将京津冀地区的县域划分为五类区域。图1为京津冀五类区域分布示意图,图2为2000~2016年京津冀不同区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乡村就业非农化率(非农化率是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变化趋势示意图。
(1)从城市辐射、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京津近郊区与冀西太行山区的区位差别。
(2)归纳京津冀五类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时空变化特点。
(3)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从产业、生态和富裕角度提出实现乡村振兴的合理措施。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答案】(1)从城市辐射看,京津近郊区距离京津城市较近,受城市辐射作用强,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冀西太行山区距离京津城市较远,受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弱。从交通条件看,京津近郊区交通更加便捷;冀西太行山区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从生态环境看,京津近郊区受城市影响较大,乡村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冀西太行山区为首都生态屏障和水资源保护地,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2)京津冀五类地域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与农民收入均呈增加趋势;五大区域之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差距较大;京津近郊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乡村就业非农化率都是最高的。
(3)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本大题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材料,涉及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区位条件、同一区域内部不同小区域之间的差异、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解析】(1)区位条件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大方面,本题主要考查这两大方面中的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太行山是我国山脉中具有重要界线意义的山脉,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我国重要地形单元的分界线,从城市辐射看,京津近郊区受大城市的影响,距离市辖区更近,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强,而太行山区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弱。从交通条件看,京津近郊区位于平原地区,交通网密集,交通更加便捷;太行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从生态环境看,京津近郊区受城市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强度大,乡村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太行山区人口相对较少,且为首都水资源保护地,生态保护较好,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京津冀五类地域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均呈递增趋势,但五大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差距较大,京津近郊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乡村就业非农化率都是最高的。
(3)本题为开放性题型,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一一对应寻找可行性措施,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可以吸引外部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吸引更多的人才;可促进人员交流,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农村和谐、安定、有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等。
七、经贸合作区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埃及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世界大国对发展与埃及的关系极为重视。埃及具有宽松优越的对外贸易投资环境和便利的对外贸易条件,与欧盟、东部非洲、美国、土耳其等都有合作协议。
材料二中国海外园区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载体,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服务,是企业走向全球、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选择。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我国重点建设的国家级海外经贸合作区,位于亚非欧金三角地带,距开罗120km,距苏伊士城40km,紧邻苏伊士运河,邻埃及第三大海港因苏哈纳港,基础设施完善。该园是埃及当前唯一完成全方位配套、企业可直接入驻的工业园区,入驻企业享受投资成本核减50%的优惠政策。截至2018年年底有77家来自中国、埃及及世界各国的知名企业入驻合作区,吸引了中国石油装备、机械制造等企业落户。
材料三图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示意图”。
(1)与单个企业跨境投资建厂相比,分析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我国企业入驻提供的优势条件。
(2)说明我国石油装备企业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厂的原因。
(3)简述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对当地发展的意义。
【答案】(1)有优良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降低入园企业的前期投资;企业在园区内集聚,便于信息和资源的流通与交换;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可通过海外园区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协调,有助于企业克服制度差异。
(2)靠近运河、海港、快速路,交通便利;周边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工业发达,石油装备市场需求量大;土地租金低;劳动力价格低;靠近欧洲,市场广阔;中埃合作建设,国家政策支持。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工业集聚和工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提取地理图文信息、准确的地理表达能力和认识、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埃及当前唯一全方位配套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入驻企业享受投资优惠政策,可以降低入园企业的前期投资;园区企业众多,在园区被集聚,便于企业之间信息和资源的流通与交换,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埃及具有宽松优越的对外贸易投资环境和便利的对外贸易条件,贸易环境优越;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我国重点建设的国家级海外经贸合作区,可通过海外园区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协调,有助于企业克服制度差异。
(2)根据材料图可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紧邻苏伊士运河,邻埃及第三大海港因苏哈纳港,有快速路经过,基础设施完善,海陆交通便利;合作区位于埃及,周边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工业发达,石油装备市场需求量大,在合作区修建石油装备厂可以靠近需求市场;土地租金低,劳动力价格低,有利于降低成本;合作区位于亚非欧金三角地带,靠近欧洲市场,市场广阔;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中埃合作建设,国家政策支持。
(3)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吸引企业入驻园区,能够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当地政府税收,增加经济收入;企业在此投资建厂,有利于加快该地区工业化进程;推动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企业的进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八、阿富汗松子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富汗松子,是西藏白皮松的果实,这种松树主要生长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和中国西藏。在中国市场上,阿富汗松子常被称作“巴西松子”,是“巴基斯坦西部地区松子”的简称。阿富汗松子生长速度缓慢,一个松塔从开花到成熟期需要3年左右,果仁产量有限,采摘时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需人工采摘后晾晒方可储藏,并且为了保证质量,松子最好在恒温10℃的环境下储存。环保组织总结西藏白皮松受到的威胁是:松树林被转化为农用地,生境破碎化加重;过度收获种子及过度放牧,阻碍松树林的自然再生;目前,森林老化,几乎没有任何再生。各种研究纷纷指出,如果按目前的开采速度继续下去,该物种将在不久的将来灭绝。
材料二红松子是我国最常见的食用松子,相比巴西松子的皮薄肉厚易剥,东北松子的外壳更加坚硬,一般需要经过机器的处理,将松子开口,这样食用才比较方便。梅河口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长白山野生红松林打塔收子,经过手工脱壳、烘干加工成松仁出口国外。随着加工机械设备的应用,该市开始到国内外松子产地大量收购其它品种的可食用松子。目前,梅河口市已拥有松子加工企业300余家,全世界一半以上松子原材料在此加工,并建成了集金融、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果仁园区,成为世界最大的松子集散地和松子商业信息汇聚中心。
(1)中国市场上,巴西松子价格上涨很快,在2020年和2021年尤其明显,目前“巴西松子”售价150~200元/斤。但有国内某干果公司表示与往年松子产品的利润相比,2020年和2021年松子产品的利润在下降,请简析松子企业近两年薄利的原因。
(2)分析梅河口市松子加工产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松子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何让阿富汗松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对阿富汗来说,松子是对华贸易的主要农产品,2018年,首批阿富汗松子以包机方式直接向中国出口,“松子空中走廊”自此开启。简析阿富汗选择包机运输松子的原因。
【答案】(1)由于人为的砍伐、环境的破坏使得巴西松子产量减少,原料采购受限;松子采摘、晾晒等需人工量大,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疫情原因,运输成本增加;储存费用的增加。(
(2)利于开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与新设备,保持产品质量优势;利于及时获取原料、商品和市场信息,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适应市场需求;利于实现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
(3)退耕还松林,恢复生态;设立法规严格控制松子采摘量;调整农业结构,适度放牧;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产品;发展松子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4)陆路运输不便;松子体积小,总重小,价值高;空运速度快,时效性强,适应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
【分析】本题以阿富汗松子产业的发展为背景情境,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措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松树林被转化为农用地,生境破碎化加重;过度收获种子及过度放牧,阻碍松树林的自然再生;目前,森林老化,几乎没有任何再生。”可知,由于人为的砍伐、环境的破坏使得巴西松子产量减少,原料采购受限;由材料“需人工采摘后晾晒方可储藏,并且为了保证质量,松子最好在恒温10℃的环境下储存”可知,松子采摘、晾晒等需人工量大,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由材料“梅河口市已拥有松子加工企业300余家,全世界一半以上松子原材料在此加工,并建成了集金融、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果仁园区,成为世界最大的松子集散地和松子商业信息汇聚中心。”可知,疫情原因,运输成本增加,储存费用的增加。
(2)由材料“随着加工机械设备的应用,该市开始到国内外松子产地大量收购其它品种的可食用松子”可知,利于开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与新设备,保持产品质量优势;由材料“并建成了集金融、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果仁园区”可知,产业园形式利于及时获取原料、商品和市场信息,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适应市场需求;由材料“成为世界最大的松子集散地和松子商业信息汇聚中心。”可知,利于实现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
(3)由材料“松树林被转化为农用地,生境破碎化加重”可知,阿富汗松子产业需要退耕还松林,恢复生态;由材料“过度收获种子及过度放牧,阻碍松树林的自然再生”可知,阿富汗松子产业需要设立法规严格控制松子采摘量;调整农业结构,适度放牧;由材料“阿富汗松子生长速度缓慢,一个松塔从开花到成熟期需要3年左右,果仁产量有限”可知,阿富汗松子产业需要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产品;由材料“梅河口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长白山野生红松林打塔收子,经过手工脱壳、烘干加工成松仁出口国外。”可知,阿富汗松子产业发展松子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富汗与中国距离遥远,公路和铁路联系较少,陆路运输不便;由小题1材料信息“中国市场上,巴西松子价格上涨很快,在2020年和2021年尤其明显,目前“巴西松子”售价150~200元/斤”可知,松子体积小,总重小,价值高;空运速度快,时效性强,适应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
九、南大洋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1年白月8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庆祝“世界海洋日”的到来,同时宣布南极洲周围海域将被称为南大洋,也就是世界第五大洋。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1)指出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简要描述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过程。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使南极海冰加速缩减,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答案】(1)盛行风、海陆轮廓(陆地形状)
(2)在罗斯海,受极地东风带的影响,冰筏向西北方向海域漂移;进入南大洋后,大部分海冰受陆坡流影响,自东向西环绕南极大陆漂移;小部分海冰在罗斯环流的影响下,漂移至较低纬度海域。
(3)与降雪相比,降雨的温度较高,使海水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使海冰补给来源减少;冰面减少,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
【分析】本题以罗斯海环流为材料,涉及洋流的成因及影响,考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解析】(1)罗斯环流属于风海流,受盛行风带的影响,加上陆坡流、大陆形状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罗斯环流,海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自东向西流动;海水向西流动过程中,遇到陆地的阻挡,向北偏转方向;向北流动过程中,遇到西风漂流,因此顺着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因此形成了罗斯环流。
(2)入海的冰阀入海后其主要的动力是风的吹动,海水的流动,所以冰阀的移动过程主要从风向和洋流的运动的角度分析。罗斯冰架位于极地东风的控制范围内,冰阀自罗斯冰架脱离后就会受到极地东风影响,向西北方向移动;随后会受到陆坡流的影响,陆坡流围绕南极大陆运动,冰架也会围绕南极大陆运动。冰阀受陆坡流和极地东风的影响会被携带至低纬度地区,随后部分会受到罗斯环流的影响,向低纬度地区运动,漂移至纬度较低的地区。
(3)冰川的缩减主要从补给与消融的角度分析。降水意味着温度偏高,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比雪的温度高,使得海水的温度升高,加速冰川的融化。学可以直接对冰川进行补给,雨水难以对冰川进行补给,使得冰川缩减。冰川消融,地面裸露,下垫面状况改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
十、板块张裂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海位于东非大裂谷上,在距今约4000万年前,非洲和阿拉伯两个大陆隆起部分轴部的岩石基底,发生了地壳张裂。当时有一部分海水乘机进入,使裂缝处成为一个封闭的浅海。在大陆裂谷形成的同时,海底发生扩张,熔岩上涌到海底地表,不断产生新的海洋地壳,古老的大陆岩石基底则被逐渐推向两侧。后来,这里的海水又慢慢地干涸了。到了距今约300万年时,海水再次进入红海。红海海底沿主海槽轴部裂开,形成轴海槽,并沿着轴海槽发生缓慢的海底扩张,东西两侧的非洲和阿拉伯大陆也在缓慢分离,形成的红海也成为了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下图为红海所在的区域图。
(1)红海的形成对该区域地貌和蒸发量影响较大,请指出红海两岸地形特征及红海形成后对该区域蒸发量的影响。
(2)距今约4000万年前,非洲和阿拉伯两个大陆隆起部分轴部的岩石基底,发生了地壳张裂形成封闭的浅海,但后面海水又慢慢地干涸,对此作出合理解析。
(3)距今约300万年后,红海再一次形成,到现在红海是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请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4)目前红海仍在继续分离,其扩张速率为每年1.0~1.5厘米,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么两千多万年后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答案】(1)红海地处东非裂谷带上,两岸陡峭壁立;红海形成后,形成了一定的水域面积,蒸发量增大。
(2)封闭的浅海,水量较少:在大陆裂谷形成的同时,海底发生扩张,水域的蒸发面积加大;熔岩上涌导致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加之该地纬度低,常年受副高、信风控制,气温高,蒸发大,所以后面海水又慢慢干涸。
(3)地处副热带海区,受副高控制,蒸发旺,降水少,盐度高:四周均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基本上没有大江大河注入;海域封闭,南部仅有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外界的淡海水难以进入。
(4)阿拉伯半岛不断向亚洲压挤,两千万年后波斯湾可能变成湖泊甚至消失,阿拉伯半岛紧靠亚欧大陆,不再是半岛。
【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解析】(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红海由于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面积不断扩大,地处东非裂谷带上,两岸陡峭壁立,红海形成后,水域面积增加,蒸发量增大。
(2)据题干可知,红海为封闭的浅海,水量较少,在大陆裂谷形成的同时,海底发生扩张,水域的蒸发面积加大,熔岩上涌导致温度升高,蒸发加剧,该地纬度低,常年受副高、信风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蒸发量大,所以后面海水又慢慢干涸。
(3)红海常年受副高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高。四周均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基本上没有大江大河注入,海水得不到稀释,海域封闭,南部仅有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外界的淡海水难以进入,海水的置换能力差。
(4)如果阿拉伯半岛继续向亚洲挤压,两千万年后波斯湾会不断缩小,可能变成湖泊,甚至消失,阿拉伯半岛紧靠亚欧大陆,不再是半岛。
十一、交通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内罗毕延伸至马拉巴的内马铁路未来将连接坦桑尼亚、乌干达等东非国家。内马线规划两大通道方案(如下面左图)。南线有85km位于裂谷山区地带,全线长489.57km;中线有293km位于裂谷山区,全线长525.2km。因中线工程量大等原因最终确定为南线方案。内马铁路要引入内罗毕铁路枢纽与蒙内铁路接轨。已建成的蒙内铁路在内罗毕地区有阿西河站和内罗毕终点站(引入方案如下面右图)。阿西河站位于东南侧的阿西河镇;内罗毕终点站位于内罗毕城区南部,集装箱港站位于内罗毕终点站西侧,内罗毕城市轻轨均经过该站,旅客可通过轻轨进入内罗毕市区,蒙内铁路工程已在此站预留了本线的接轨条件。
(1)分析与南线方案相比,中线方案工程量大的原因。
(2)分析未来内马铁路规划、建设对东非地区的有利影响。
(3)内罗毕地区铁路枢纽最终确定了内罗毕终点站引入方案,说明内罗毕终点站引入方案的优点。
【答案】(1)中线铁路里程长,中线地段穿越东非大裂谷距离较长;沿线多深陷的峡谷、湖泊和盆地等;边缘多断层形成的陡崖,需建设较多的桥梁、隧道。
(2)进一步完善东非铁路网;显著降低货物运输成本,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提高东非国家的运力,推进东非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
(3)优点∶充分利用既有设备,减少工程量和建设成本;便于与市内交通运输连接,有利于客运换乘;与集装箱港站衔接方便。
【分析】本题以内马铁路和内罗毕城市轻轨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区位因素分析。由材料可知,中线工程量大,一方面是因为原本路线本身里程较长,由“中线有293km位于裂谷山区,全线长525.2km”和图中曲折的线路可知,有超过一半的路程都是位于裂谷区地带,沿线地区地形复杂,需建设较多的桥梁、隧道等,施工难度较大,所以中线工程量大。
(2)由所学知识可知,铁路的建成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了路网,便于节约运输成本;该铁路途径多个东非国家,提高了东非国家的运输能力;同时可以增强沿线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对外发展和经济进步;推进东非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由“内马铁路要引入内罗毕铁路枢纽与蒙内铁路接轨,已建成的蒙内铁路在内罗毕地区有阿西河站和内罗毕终点站”可知,线路建设充分利用已有路线,减少工程量,降低了建设成本;由“内罗毕终点站位于内罗毕城区南部,集装箱港站位于内罗毕终点站西侧”可知,方便与集装箱港站衔接,便于物资的运输;由“内罗毕城市轻轨均经过该站,旅客可通过轻轨进入内罗毕市区”可知,该线路与市内交通运输连接,有利于客运换乘,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十二、全球变暖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随着北极航线的开发,中俄两国专家又提出纵向联通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陆河联运路线(下图)。陆河联运路线的陆运段是中国大连市到俄罗斯雅库茨克市的铁路,其中俄罗斯部分的铁路线正在建设中,河运段是俄罗斯雅库茨克港到季克西港的勒拿河下游水运航道。雅库茨克港是俄罗斯著名的内河港口,位于勒拿河下游的雅库茨克市。陆河联运实施之后,雅库茨克市将成为全线河运连接铁路的交通枢纽,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着较为乐观的前景。下图示意雅库茨克市的气候资料。
(1)分析气候给陆运段俄罗斯部分的铁路线建设带来的困难。
(2)指出雅库茨克港吞吐量最大的三个月份,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3)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说明陆河联运实施之后对雅库茨克市经济的带动作用。
【答案】(1)冬季寒冷漫长,施工条件差;气温年较差大,表层冻土冬冻夏融,施工难度大(或全球气候变暖,冻土活动加剧,施工难度大。说明∶施工条件差(如答出施工期短、工人作业不方便等也可)
(2)6~8月(或7~9月)。纬度高,河流封冻期长,6~8月(或7~9月)气温高,河道不封冻,可通航;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6~8月(或7~9月〕降水多,勒拿河径流量大,利于通航。
(3)雅库茨克市作为陆河联运路线上河运连接铁路的交通枢纽,是货物集散、周转之地;服务于货物集散的装卸、包装、批发和零售等便会在此集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与货物相关的制造业也会在此集聚,促进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北极航线的开发和雅库茨克市的气候资料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气候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影响水运量大的自然原因及交通线路建设对区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解析】(1)由图可知,铁路线北侧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而漫长,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适宜工人施工的时间短;铁路以过地区年温差较大,夏季表层冻土融化,冬季表层冻土冻结,增加了施工难度。
(2)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雅库茨克港纬度高,河流封冻期长,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不适宜水运;读雅库茨克市的气候资料图可知,6~8月气温在10℃以上,气温高,河道解冻;此时,降水量大,勒拿河径流量大,可通航,所以6~8月雅库茨克港吞吐量最大。
(3)由材料信息“陆河联运实施之后,雅库茨克市将成为全线河运连接铁路的交通枢纽”可知,雅库茨克市做为交通枢纽,将成为是货物集散、中转的中心,带动了服务于货物装卸、包装、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及集聚,有利于当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与货物相关的制造业在此落户,促进工业及城市的发展,从而使雅库茨克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十三、中俄关系——俄罗斯自然方面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包括连续多年冻土区、非连续多年冻土区(非连续、孤立、零散的单独区域),是世界最大陆地有机碳库(有机碳富集),而河流有机碳输出是北极碳循环的重要组分,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作为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河流,受径流、冻融、气候等环境要素影响,将大量有机碳从陆地搬运至海洋。北极河流有机碳输出量与径流量呈正相关,有较强的季节性。不过人类活动也对此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鄂毕河流域修建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使该流域径流及有机碳输出季节性波动相对较弱。
(1)比较鄂毕河与勒拿河流域内冻土空间分布特点的异同。
(2)从水循环角度,简述多年冻土对西伯利亚地区有机碳库形成并由陆到海搬运过程的影响。
(3)分析鄂毕河流域径流及有机碳输出季节性波动相对较小的原因。
【答案】(1)相同:多年冻土广泛发育;随纬度增加自上游向下游(低纬向高纬/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不同:鄂毕河多年冻土面积较小(或以非连续多年冻土为主);勒拿河南部以不连续多年冻土为主/北部以连续多年冻土为主。
(2)多年冻土广泛发育,限制了地表径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使有机碳在土壤和地表水中富集;多年冻土阻碍下渗,限制有机碳的深层迁移;全球变暖,多年冻土退化,有机碳大量释放,随径流输出到北冰洋。
(3)鄂毕河流域人口密度最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