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大地震可能致中国年内发生

看完这篇论文,我才知道,原来中国地震工作者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竟做了这么多卓越且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工作。

仅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就可为中国的地震工作者正名!

由于亲身经历过512,因此我本人对北半球地震的相关消息都极为在意,尤其是土耳其大地震这种世界级的灾难,在下更是十分关注。

所以在土耳其地震发生后,我立刻去查了查“欧亚地震带会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不为其他,只因我隐约记得曾看过一篇论文,上面说土耳其所在的欧亚地震带,与中国大陆是否发生7级以上强震有一定联系。

这个概念其实不难理解,地球的地表是由各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重叠在一起,就像搭积木一样。现在其中一块“积木”突然发生重大变化,又岂能不影响其他“积木”的稳定?

所以在地震学科中,这种“探寻积木相互之间的规律”一直是地震研究的重点。

地震专家们非常想搞清楚,地球上各板块的地震之间究竟存不存在某种联系?如果存在联系,那么这种关联的基本科学原理是什么,或者说,这其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律和机制在起作用?

而本文所要介绍的这篇论文,研究的正是“欧亚地震带活动和中国地震活动之间的关联”这么一个课题,论文名《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分析》。

在这篇论文中,专家们统计了自1900年以来这100多年间,欧亚地震带发生大地震之后中国未来数年内地震活动的情况。

然后专家们惊讶地发现,一旦欧亚地震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伴随8级上下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7—8级地震的可能。

论文截图

这个可能性有多高呢,专家通过搭建数学模型计算,计算结果证明这种关联的显著水平为10%。

上面这段话太过专业,可能很多人没看懂,没关系,我用大白话解释一遍。

欧亚地震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是指:每年欧亚地震带所有地震加起来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到该年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一半或一半以上。

比如1999年8月土耳其中西部地区发生了里氏7.4级地震,3个月该国西部地区又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由于这两次大地震的发生,1999年欧亚地震带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到了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54.8%。

2年后的2001年11月,我国青海省的昆仑山口西侧发生8.1级强震。

又比如2004年、2005年欧亚地震带释放地震能量分别占到同年度全球释放能量的96..2%和77.5%, 然后我国在2008年连续发生了震级为7.3级的新疆于田地震和8级的汶川大地震。

下图是专家们统计的这100多年来欧亚地震带地震能量比高于50%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情况统计表。

从表上可以看出,除了1956年那次,中国没在3年内发生7级以上地震外,其余9次欧亚地震带能量比高于50%的年份,其后3年中国都发生了一次乃至多次7级以上地震。

而这一回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7.8级大地震,几乎可以肯定今年又是一次欧亚地震带地震能量比高于50%的年份,如果按该论文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未来3年内,中国发生7—8级地震的关联显著水平为10%

“显著水平为10%”的意思是,上述结果错误的可能性为10%,正确的可能性为90%。

论文中关于“显著水平10%”具体含义的描述

换言之,现在土耳其已经发生地震,尤其是两次7.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加已基本接近了8级左右地震的水平,这不仅表明今年欧亚地震带释放的能量很可能又会超过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50%,同时也基本满足了论文所述的“出现8级地震”这个前提条件,所以按该论文研究结果,未来3年中国发生7—8级地震的可能性将达到90%!

这篇论文是由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团队于2014年发出,发表于国家地震研究核心权威期刊《地震》上(《地震》创刊于1981年,中国地震局主管),作者包括陈学忠、李艳娥、王恒信三位专家。

我核实了一下,陈学忠研究员任国家地震局实时地震学与地震预测研究室主任,其人曾入选“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工程”、“中国地震局优秀百人计划”。

李艳娥为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恒信则是国家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助理工程师。

所以这篇论文绝非什么“民间预测”,而是国家地震局的高级专家团队作出的专业预判。

当然,专家们在发出这篇论文时,可能并未想到9年后身处欧亚地震带的土耳其又再次发生了毁灭性的大地震,如今真实情况竟与他们论文中提到的触发条件几乎一模一样,既是如此,那他们这篇论文就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了。

在论文的末尾,专家团队谨慎地讲道:

......我们对这个结果所隐含的物理原因或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如果这些原因或因素发生了变化,这个结果可能就会失效,所以,对于地震趋势分析来说,在实际应同这个结果是应慎重而为。

专家们的慎重可以理解,但在面对这样一个高达90%可能性的研究结果面前,也决不能听之任之。

我们必须看到,过往每次大地震的来临都非常突兀且缺少线索,包括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

然而这一次却不一样,从该论文的研究结果来讲,等于是这次土耳其地震向我们提前发出了预警,它的发生告诉我们未来3年内中国将有九成的可能性发生7—8级地震,虽然我们不知道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但这种预警也是极其珍贵和稀缺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耳其这次地震就是线索,如果土耳其或叙利亚方面愿意共享资料和数据,那么我们至少可以知道震中下面的地层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由此入手探索其可能对中国地震活动产生的关联性影响。

至于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没人知道,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应该去探索、去研究,如果真能因此而避免一次大地震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在此希望有关部门对该篇论文给予足够重视,在接下来的3年里,或可在加强对国内重要地震带监测的同时,进一步组织力量展开土耳其地震对我国影响的专项研究。

除此之外,我也希望公众能正确看待此事。

首先论文讲述的可能性只有90%,还有10%的可能是不会发生,比如1956年后的3年就什么事都没有。

其次,根据前文那张100年来的关联7级地震统计情况,21次中有16次发生在青藏、四川、甘肃的人口稀疏地区或无人区,仅有5次地震所在地人口稍多一些,但也属边缘地带。

按此数据,此类关联地震发生在人口稀疏区和无人区的比例高达76%,倒也不必过分担心。

其三,只要有关部门提高重视,想来一定会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并对重点地区加强监控,甚至不排除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突破成功预警,如此一来,人员和财产损失一定会降到最低。

国内地震监测台站

毕竟这次的土耳其地震已经给了我们预警和最大3年的缓冲时间,而且又有土耳其地震作为研究方面的抓手和线索,有此千载难逢的特殊条件,取得短期预报上的突破并非完全不可能之事。

所以还是要相信我们的专家,这篇论文的出现,其实就证明了我国专家是真正高水平的,他们的研究也是卓有成效的。

加强自我防护,多学习地震救生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相信我们的祖国!

接下来,小编就从地理视角带大家了解有关地震的知识!

01 什么叫地震

我们生活的地球分为三个圈层,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地震

世界上90%的地震均为构造地震,顾名思义,为地质构造(通常为断层)发生变化造成的地震。这种地震持续时间长,释放能量大,且一定程度上具有重复性。

构造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边界,下图为1990-2009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地震都分布在各个板块的交界处。

1990-2009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除了构造地震,还有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如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火山构造地震群),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地壳局部失稳引起的诱发地震(如1962年广东新丰江水库6.1级地震)。

描述一场地震,通常我们会用到以下参数:

① 震源(focus):发生地震的地方。

② 震源深度(depth of focus):震源距震中的距离,通常用h表示。

③ 震中距(distant of epicentre):地面上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通常用Δ表示。

④ 震级(magnitude):地震的强度,即地震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大小,通常用M表示。

Ⅰ 人们感觉不到地面下方的运动。

Ⅱ 处于楼层高处的人能感觉到轻微的晃动。

Ⅲ 悬挂的物体摇摆不定,所有人都能感觉到晃动。

Ⅳ 门、窗作响,停泊的汽车开始摇晃。

Ⅴ 睡梦中的人被惊醒,门、窗晃动,盘子掉在地上。

Ⅵ 行走困难,树木晃动,细长形的构造物被损毁。

Ⅶ 站立困难,结构较差的建筑物倒塌。

Ⅷ 烟囱倒塌,树枝折断,家具翻倒。

Ⅸ 大部分建筑物结构损伤,地面开裂。

Ⅹ 大面积地面开裂,山体滑坡,大部分建筑物损毁。

Ⅺ 建筑物坍塌,地下管道破裂。

Ⅻ 地面呈波状起伏,出现大范围的破坏。

02 世界三大地震带和中国地震带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碰撞摩擦的地方,三大地震带分别是:

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75%的地震发生在此,包括日本、中国台湾、印尼、美国加州等地区。

地中海到喜马拉雅之间的欧亚地震带(15%),包括中国西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伊朗、土耳其、意大利等地区。

海岭地震带(5%)在大洋中脊的附近。

很不幸,中国就位于世界上最活跃的两个地震带之间,甚至有些地区还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中国及周边地震构造图

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

中国有两条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从西安附近开始,北上山西,过河北,直到渤海。

南北地震带,北起内蒙古西部,经宁夏、甘肃,沿着岷江上游南下,直到云南西部。

中国地震带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

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土耳其发生“双主震型”地震

NEWS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土耳其当地时间6日凌晨4时许,该国南部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11分钟后,该国又发生6.7级余震,震源深度12.2千米。

时隔不到10小时,土耳其(北纬38.00度,东经37.15度)再次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两次7.8级地震的震中相距约96公里。

至此,土耳其一天内发生3次6级以上强震,其中2次震级达到7.8级。

典型的“双主震”

土耳其由于地处亚欧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的两大超级板块的交界处,在历史上就是个多地震国家。

本次主震发生前,该地1月15日发生过5.2级前震,2月3日又再次发生了4.3级前震,这两次地震震级都不算大,没人知道这竟是一次毁灭性大地震来临的前兆,如今回顾往昔,才知这两次前震都是预兆。初步判定第一次7.8级地震是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的结果,为走滑型地震,预估震中烈度超过10度甚至接近11度。

土耳其的这次地震是典型的“双主震”,即短时间内同一地区连续发生两次大地震,震级差小于0.5。较之“单主震”,“双主震”破坏力可以说更具毁灭性。原因在经过第一次大震之后,有大量建筑物已产生暗伤甚至摇摇欲坠。

而第二次大震的到来,让这些本已受伤的建筑物雪上加霜,并最终导致建筑物倒塌,从而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有种推测,土耳其此次“双主震”应该是第一次7.8级地震释放出的强大能量,导致了另一条断层的应力释放,所以呈现出“双主震”的形态。

活跃的东安纳托利亚地震带

两次地震都是7.8级,已经可以归类大地震级别!这两次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地震带,

这是土耳其东部的一条主要要走滑断层带——从土耳其东部直达地中海的地震带。安纳托利亚板块和向北移动的阿拉伯板块之间的转换型构造边界。在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挤压下,东安纳托利亚和北安纳托利亚断层一起适应安纳托利亚板块向西运动。

东安纳托利亚断层向东北方向延伸,从死海转换北端的马拉斯三联点开始,在与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相遇的卡利奥瓦三联点结束,总长度超过700千米,这条地震带此前活动并不频繁,但从1998年以来,这里已经发生了阿达纳-杰伊汉地震(1998年,6.3级)、宾格尔地震(2003年,6.4级)、埃拉泽地震(2010年,6.1级)和埃拉泽地震(2020年,6.7级)。

这次地震距离2020年的埃拉泽地震地震位置相距大约250千米,在东安纳托利亚断层的活动特征过来看,震群活动可能是主流,这是一个比较可怕的结论,未来是否还有更大或者更多的地震,还真是个未知数。

一起来做题吧!

(2023·陕西延安·校考一模)土耳其的棉花堡温泉位于土耳其西南部,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呈层层相叠的半圆形白色天然阶梯状,其色白如棉。每年来棉花堡度假的人很多,该地修建了许多酒店等设施。当地水温为36℃~38℃,酸碱值为6左右,泉水富含矿物质,可供饮用及沐浴,对于风湿、皮肤病、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皆有疗效。当地政府规定进入棉花堡的人必须赤脚,但近年来棉花堡水量不断减少。下图示意棉花堡温泉位置和局部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棉花堡呈白色的原因是( )

A.降雪丰富

B.泉水中的氧化铁沉淀

C.泉水中的碳酸钙沉淀

D.风化作用强

2.当地政府规定进入棉花堡的人必须赤脚,其原因是( )

A.与当地文化相适应

B.强调人地协调

C.增强沐浴效果 D.保护地表环境

3.棉花堡水量减少的原因是( )

A.第三产业用水增加

B.降水减少

C.生活用水增加

D.植被破坏

【答案】1.C 2.D 3.A

【解析】1.当地的温泉里含丰富的白色碳酸钙,泉水在从上往下流的过程中沉淀,形成层层相叠的半圆形白色天然石灰岩阶梯,C正确;降雪、氧化铁、风化作用都不是导致棉花堡呈白色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所以选C。

2.人们赤脚进入,可防止鞋底磨损棉花堡的石灰岩以保护地表环境,D正确;与当地文化相适应、强调人地协调、增强沐浴效果都不是赤脚进入棉花堡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所以选D。

3.因当地景点知名度高且具有医疗等功效,游客多,当地兴建了大量的温泉酒店(第三产业),分流了温泉水,导致棉花堡水量锐减;降水相对稳定,对泉水水量变化影响小;当地注重环保,植被破坏少;当地居民生活用水没有增加,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棉花堡的形成,正是由于地下温泉水不断从地底涌出,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棉花堡的形成是由于泉水从平原之上200米高的岩石中流出,所到之处历经千百年钙化沉淀,形成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白色阶梯,远看像大朵大朵棉花矗立在山丘上,土耳其人称它为帕姆卡莱(意为“棉花宫殿”),也就是棉花堡。这个位于丘陵地带的城市,地下石灰质温泉丰沛,温泉水从地底深处涌出,再从丘陵上沿边缘泻下,产生侵蚀和沉淀作用。经过悠久而古老的岁月,白石灰垩机聚在表面被侵蚀成棉花状的梯形岩石上,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白棉球层层相叠,远望好像一堆堆的棉絮阶梯,白色如下雪,有如棉花城堡,因此,大家通称这个地方为棉花堡。

(2023·辽宁大连·大连二十四中校考一模)凡湖是土耳其最大的湖泊,3713km2,湖面海拔1648m。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后来内姆鲁特火山喷发出的熔岩阻塞了河道,凡湖由外流湖逐渐演变为内陆咸水湖,冬季湖泊南半部不封冻。1960—2015年,凡湖年降水量与地表径流流入量之和小于年实际蒸发量,但总体水位上升。图为凡湖及其周边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按成因分类,凡湖属于( )

A.堰塞湖

B.火山口湖

C.冰川湖

D.构造湖

5.与北部湖区相比,南部湖区冬季不易结冰的原因是( )

①南部湖区面积大,湖水较深②南部湖区河流注入少,盐度高③南部地区山地多,阻挡冷空气④南部湖区靠近火山,地热丰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推测凡湖总体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年实际蒸发量小

B.地表径流流出少

C.地下水补给多

D.湖水渗漏损失小

【答案】4.D 5.B 6.C

【解析】4.由材料可知,凡湖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后来成为因为熔岩阻塞河道,变为内陆咸水湖,所以按照成因分类,凡湖为构造湖,A错误,D正确。火山口湖分布在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口处,B错误;当地没有冰川分布,材料也没有体现历史上有冰川分布,C错误。故选D。

5.冬季湖泊结冰与温度、面积、盐度等有关。由图可知,南部湖区面积大,湖水较深,流动性大,不易结冰,①正确;北部有两条河流注入,且面积小,说明虎皮盐度低,而南部湖水盐度高,不易结冰,②正确;由图可以看出,山地分布在湖泊在北部,对湖泊南北部都有阻挡作用,③错误;南部湖区靠近火山,地壳活跃,地热丰富,湖水温度高,④正确。故选B。

6.由材料可知,凡湖年降水量与地表径流流入量之和小于年实际蒸发量,湖泊为内陆咸水湖,无地表径流流出,所以湖水水位上升是因为有额外的补给来源,ABD错误;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地势低,有断层分布,说明地下水补给多,使得湖水总体水位上升,C正确。故选C。

【点睛】构造湖是地壳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坳陷盆地积水而成的湖泊。以构造断裂形成的断层湖最常见其特征为水深,岸坡陡峻,常成狭长形。

END

人间骄阳正好风过林梢

成为更优秀的人 请务必加油(•̤̀ᵕ•̤́๑)ᵒᵏᵎᵎ

发国难财的报应来了,囤1000片布洛芬全砸手里:当初有多气人,现在就有多活该

26岁沦为寡妇,与16岁少年私奔,56年后在深山被发现,住所照片惊呆无数人……

学校发型管理太严了吧!女生因天生黄发被要求开证明?

高一高二高三学习必备

高考数学ID:gksx100

高考数学,高中数学学习指导平台。提供数学(预复考)学习资源,介绍数学应试技巧,传播高考数学实时动态。

高中家长ID:gkjz100

高中家长,专为高中家长打造的个人成长平台。传播前沿教育动态,分享一线教育经验、提供高考政策资讯。

THE END
0.2022国考常识热点之地震知多少公务员考试网(二)欧亚地震带 即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全长2万多公里,基本上与东西向火山带位置相同,但带状特性更加鲜明。带内有许多巨大断裂,是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中、深源地震,地震之频繁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 ,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历史jvzquC41yy}/j~fvw0ipo8724351;;<144?56?60jvsm
1.读世界火山地震带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世界有两大(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是 . (3)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4)读图,分析澳大利亚火山、地震较少的原因.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考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 分析: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c:24mjdge?chjg;5e:4hki8cdj62B6c;
2.初中地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球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这些地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第三单元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课本48—53页) 1.世界人口的数量:已突破70亿人(2011年) 2.世界人口的增长 ①在1800年以前,人口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477<88>d694;4:?=20jznn
3.地震遥感数据简介:利用热红外卫星数据后处理系统,处理得到NOAA-18卫星影像的大陆条带数据和大陆条带数据的快视图 高分辨率遥感基础地理数据 空间范围 :中国大陆境内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时间范围 :2014年 简介:应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加工生产的地理图件,比例尺为1:5万 jvzquC41fczb0nftvjwvctj0ep5E3B5221oofn}0jvsm
4.由图可见.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是()A.主要分布在大陆的边缘2.由图可见.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是( )A.主要分布在大陆的边缘B.主要分布在大洋边缘的岛屿上C.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D.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地区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dj76mjg52=32>:dc2hecm:773
5.七上地理知识点梳理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是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1、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人口爆炸——人口数量大,增长快。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61644>4331899:=8:8e23:=4:7>16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