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西樵山的“年龄”比珠三角平原要老得多,其“身世”更与广州白云山截然不同。白云山源自地壳的抬升与隆起,位于南岭支脉九连山脉的末端,东北-西南走向的“脉络”很明显。而西樵山源自火山爆发。新的地质研究表明,西樵山并非诞生自海底,而是“出生”于三水盆地。
西樵山遗址出土的双肩石成品。
天湖公园曾是古火山山口。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调查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李宏卫介绍,距今约1.4亿年至4700万年前,三水盆地是一个内陆湖盆地。它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面积约3300平方公里,北至清远,南至佛山南海区,西至高要,东至广州黄埔港。距今四五千万年前,三水盆地内火山活动频繁,西樵山就是一座火山多次喷发后形成的。 后来,珠江携大量泥沙而下,冲刷出珠三角平原,西樵山就成了一座矗立在平原上的死火山,经历千万年大自然的改造,形成了如今峰峦簇拥、草木葱茏的模样。
天湖公园内的龙舟赛。
西樵山考古遗址。
今日西樵山西北部的天湖就是古火山山口,它被三面青峰环抱,方圆120亩,水碧山青,景色宜人。天湖旁的大科峰海拔344米,是西樵山的主峰,略低于白云山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 火山熔浆冷却而成的岩石种类繁多,已知的有粗面岩、火山角砾岩、钟乳岩、玛瑙石、褐铁矿、硫铁矿等。山石有10多种颜色,灰色、灰绿色、紫色、粉红色、灰黄色的粗面岩,灰白色、白色的火山角砾岩,黑色、灰黑色的燧石,令人眼花缭乱。
另外,这里还有乳白色的钟乳岩、半透明的玛瑙石、褐色的褐铁矿、黄色的硫铁矿,故西樵山又有“锦石山”之名。其中燧石、玛瑙石、霏细石等石头质地坚硬、可塑性强,是制造石器的优良石料。 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山石在先民的打造下,书写了珠江文明的第一页。
九龙岩。
翠岩。
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制造石器,西樵山古火山为远古先民提供了理想的石料。他们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在西樵山逐渐建起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器制造场。
6月27日,广东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博物馆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确认西樵山平面岗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的遗存(旧石器时代堆积距今40000年以上,新石器时代堆积多为距今5900年至5000年之间)。
这是广佛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遗存,将西樵山人类活动足迹上溯至4万年前。 其实,考古学家已在西樵山进行了数十年的发掘,远古时期在此生活与劳作的先民身影早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早在1958年,西樵山居民沿山麓开挖排洪环山沟时,首次发现了西樵山石器遗址。1960年,中国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在西樵山上发现以细石器和双肩石器为特征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
翠岩。
西樵山脚下的南海博物馆。
考古学家提出,在新石器时代,西樵山是我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基地,先后发掘出二三十个石器制造遗址,可容纳上千人同时劳作。西樵山采石场规模之大,同一时期在北方只有山西省怀仁市的鹅毛口古石器遗址(面积约两万平方米)能与之比肩。贾兰坡因此率先提出“西樵山文化”一词。
从1976年起,中山大学教授曾骐带领学生到西樵山考古,进一步提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灯塔”这一说法。 “西樵山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考古学家发现,整个珠三角地区、海南、广西以及香港地区都有西樵山双肩石器的踪迹。
西樵山火山爆发时形成的各种岩石。
西樵山遗址出土的燧石。
清末时西樵山附近出土的象上颚骨。
西樵山遗址出土的双肩石毛坯和成品。
佛山地区的各种陶瓷。
可以说,西樵山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最初的生机与活力,并沿袭至今,成为岭南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