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中脊是玄武质新洋壳生长的地方
散布于深洋底的各种海山,包括平顶海山和孤立的大洋岛等,是属于大洋板块内部的火山。洋盆火山起初只是沿洋底裂隙溢出的熔岩流,以后逐渐上长加高,大部分海底火山在到达海面之前便不再活动,停止生长。其中高出洋底1000米以上者,称海山;不足1000米者,称海丘。少数火山可从深水中升至海面,这时波浪等剥蚀作用会不断抵消它的生长。一旦火山锥渐次加宽并升出于波浪作用线之上,便能形成火山岛,几个邻近的火山岛可连接成较大的岛屿,如夏威夷岛。洋盆火山的活动一般不超过几百万年,出露海面的火山停止活动,将被剥蚀作用削为平顶。各大洋,特别是太平洋中,发现许多平顶的水下死火山。尽管它们的顶部可能冠有珊瑚礁,但其主体皆是火山锥。洋盆各海山或大洋岛屿的火山岩以碱性玄武岩较常见,极少数岛屿有硅质更高的熔岩,如冰岛及其附近有大量粗面岩和钠质流纹岩。碱性玄武岩组成的洋盆火山可能与热点或地幔柱的活动有关。
经过一天一夜,到11月16日,人们突然发现从海里长出一个小岛。人们目测了小岛的大小,高约40米,长约550米。海面的波浪不能容忍新出现的小岛,拍打冲走了许多堆积在小岛附近的火山灰和多孔的泡沫石,人们担心年轻的小岛会被海浪吞掉。但火山在不停地喷发,熔岩如注般地涌出,小岛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不断地扩大长高,经过1年的时间,到1964年11月底,新生的火山岛已经长到海拔170米高,1700米长了,这就是苏尔特塞岛。
海底火山
海底山有圆顶,也有平顶。平顶山的山头好像是被什么力量削去的。以前,人们也不知道海底还有这种平顶的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海战的要求,需要摸清海底的情况,便于军舰潜艇活动。美国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H.H.赫斯当时在“约翰逊”号任船长,接受了美国军方的命令,负责调查太平洋洋底的情况。他带领了全舰官兵,利用回声测深仪,对太平洋海底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海底山,它们或是孤立的山峰,或是山峰群,大多数成队列式排列着。这是由于裂谷缝隙中喷溢而出的火山熔岩形成的。这是人类首次发现海底平顶山。这种奇特的平顶山有高有矮,大都在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凡水深小于200米的平顶山,赫斯称它为“海滩”。1946年,赫斯正式命名位于200以深的平顶山为“盖约特”。
赫斯发现海底平顶山之后,当时非常纳闷,他苦苦思索着:山顶为什么会那么平坦?滚圆的山头到哪儿去了?后来,经过科学家门潜心地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海底火山喷发之后形成的山体,山头当时的确是完整的,如果海山的山头高出海面很多,任凭海浪怎样拍打冲刷,都无法动摇它,因为海山站稳了脚跟,变成了真正的海岛,夏威夷岛就是一例。倘若海底火山一开始就比较小,处于海面以下很多,海浪的力量达不到,山头也安然无恙。只有那些不高不矮,山头略高于海面的,海浪乘它立足不稳,拼命地进行拍打冲刷,经历年深日久的功夫,就把山头削平了,成了略低于海面、顶部平
坦的平顶山。
大洋中脊是地壳最活动的地带,当熔融岩浆经过地幔沿着裂谷喷溢,就产生海底火山爆发。熔融岩浆冷却后就在洋脊裂谷两侧出现新火山。
大洋边缘的海底火山。在大洋的边缘,特别是西太平洋的边缘,由于大洋板块较重,大陆板块交情,大样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岛屿--海沟系列地形(岛弧,即指延伸得很长的弧形列岛),岛弧往往有火山活动,有些在岛上喷发,有些在海底喷发。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就是位于西太平洋的岛弧上,故有众多火山。
我国陆地上的火山已经有较多记载,如雷琼(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火山群、长白山火山、藏北火山及大同火山群等等。在我国海底,同样有火山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