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pdf

认证主体:方**(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L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一一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

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学习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一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

样子?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那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

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

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玲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学习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

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2.从“南橘北枳”说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调查了解水果出产的地域性,并能初步类推理解各种植物都生存

在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里。

2.能根据身边一些植物的特点,分析它们是怎样与环境相适应的。

3.能通过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了解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存将会受到

影响C

2.知道植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学习准备

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对应的生物图片。

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摊贩那里调查水果的产地。

一.学习导入

1.教师讲解:“南橘北枳”的故事。

2.学生观看橘和枳的照片。

3.提出问题:为什么淮南的这种橘树在当地能结出又香又甜的果实,而移

植到淮北就只能结出又酸又苦的枳呢?

4.学生猜想。

5.联系到身边可以找到的水果一一它们都是本地生产的吗?是不是也会存

在这种现象呢?

6.让我们通过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来开始研究吧。

二.活动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

1.出示课前学生去水果摊贩那里调查水果的产地的调查表。

2.引导学生按照产地给这些水果按地域进行简单分类。

3.提问:有没有来自南方的苹果和北方的香蕉?

4.引导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5.得出结论: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南方,而

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北方。

6.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进一步探讨植物具有地域性的原因。

明白:①阳光、水分、温度、土壤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②不同

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不一样,这决定了它们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③植物对这些要素需要的特殊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④各地的环境决定

了当地植物种类的分布。简单的说,也可以总结成一句话:环境造就了具有特殊

习性的植物,环境也决定了植物种类的区域性分布。

7.结合教材第8页图片上的植物,帮助学生理解指南车信箱中所介绍的“择

地而居”的知识。

三.活动它们来自哪里

1.提出问题:现在,人们根据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移植植物。观察我们周围

的植物,请根据它们的特点,推测它们来自怎样的地区,并说一说做出推测的理

由。

2.学生讨论。

3.交流各自的推测。

四.布置作业:

有些植物的原产地,学生难以进行判断,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或者通过其他

途径去查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了解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生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生物的生存将会受到

影响。

2.知道生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学习准备

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对应的生物图片。有关鸟类适应环境的资料。

一.学习导入

I.提问:你能举出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

2.学生举例。

3.过渡:动物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呢?

二.阅读动物怎样适应环境

1.学生阅读第9页教材。

2.明白:动物和植物一样,它们的生存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3.说一说:你还知道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吗?请说一说。

三.活动了解鸟类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1.出示各种鸟类的图片。

2.提问:这些图片中的鸟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分别适应生活在什么

样的环境中?

3.学生讨论。

4.教师提供有关鸟类适应环境的资料,协助学生完成底10页的记录表。

四.布置作业

动、植物,看一看它们是怎样适应当地环境的。

3.走进池塘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发现生物之间互为食物的关系,并能以食物链的方式予以表现。

2.能模拟池塘制作生态瓶研究池塘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坚持长期观察和记

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正确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

2.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初步体会到生物是环境的一部分,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学习准备

池塘生态挂图、池塘有关生物的图片、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一.学习导入

1.教师出示池塘群落的拄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小池塘里生活着各种生物,它们是怎样生活在一起的呢?

二.活动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

1.出示鱼、水去、孑〈的图片,提问:说一说它们都吃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把它们的食物关系排列出来吗?

4.学生进行食物关系的排列:浮游生物一孑M一水蛋一鱼。强调“箭头指

向谁就是被谁吃”。

5.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6.总结: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子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

它叫做事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出池塘里、草原上、森林里的一些食物链。

8.分析多条食物链,提问:你发现这些食物链的共同特点吗?

9.明确:食物链总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三.指南车信箱池塘里的微生物

1.学生阅读。

2.教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池塘里的微生物:池塘里的植物、动物大多能通过

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却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但微生物乂是池塘里不可缺

少的生物成员之一,它们在池塘群落的能量传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活动把池塘搬回家

1.过渡:为了便于我们观察池塘,我们可以在家里制作一个模拟的“小池

塘二

2.要想把池塘搬回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怎样做?

3.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完善自己的设想.

4.组装实验装置。

5.写出模拟池塘中各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影响它们生存的因素。

6.做好观察记录,并及时整理,分析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假如大树都倒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推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2.珍爱生命,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科学知识

1.知道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只要其中一种生物灭绝,

2.初步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设美好家园,争做环保卫士”的观念。

学习准备

各种生物的头饰等。

一.学习导入

导入直接:植物作为食物链的起点,到底对其他生物具有怎样影响?假如植

物都消失,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活动假如大树全部倒下

1.提问:假如大树全部倒下,树林里生物的实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2.过渡:让我们通过游戏来感受一下吧!

3.阅读教材,了解游戏方法。

4.学生戴上相应的头饰进行游戏。

5.游戏结束后思考:没有了大树等植物,有多少生物先后失去了食物,哪

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

6.明白:没有了植物,地球将几乎失去一切生命。

7.继续游戏:如果其他某一种生物灭绝撤出,食物链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8.学生分析得知: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

9.指南车信箱

(1.)学生阅读。

(2.)教师讲解,加深他们对生态平衡以及生态灾难的理解。

10.推测:假如大树都倒下,除了使生物们失去食物,还会对生物及其生存

的环境有些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推想。

2.能通过实验、测量等途径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2.珍爱生命,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科学知识

I.大树全部倒下,会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2.初步理解生态立衡的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设美好家园,争做环保卫士”的观念。

学习准备

森林被砍伐、沙尘暴等拄图、绳子、温度计、表面没有任何覆盖物的木板、

表面只有砂土覆盖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盖的木板、水盆、泗水壶等。

一.学习导入

1.紧接上一课的问题“假如大树全部倒下,还会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带来

哪些影响?”进行猜测:动物可能会……土壤可能会……气温会不会……?

2.过渡:让我们针对其中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吧!

二.活动树林与温度

1.摆出问题:测量树林内和树林外的温度,都一样吗?

2.学生推测。

3.过渡:让我们设计一些实验来研究吧!

4.设计对比实验:

测量地点的选择,应当选择差异比较明显的地方;测量工具(温度计)

5.学生实地测量,填写测量记录表。

6.分析:测量结具说明了什么?树林对人的生活会有影响吗?

三.活动树林与土壤

1.摆出问题:土壤表面没有植物真的会被雨水冲走吗?

2.学生推测。

3.过渡:让我们设计实验来研究吧!

4.教师出示部分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

5.汇报、完善。明确:不同:点木板上放的东西不同,其余都一样。

7.学生实验。

8.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9.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阅读破坏森林的危害

1.出示:森林被砍伐、沙尘暴等挂图。

2.教师结合图片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森林破坏后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造成严重的后果。

3.鼓励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阅书刊的方法做更详细地了解。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2.珍爱生命,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科学知识

1.知道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只要其中一种生物灭绝,

2.初步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设美好家园,争做环保卫士”的观念。

学习准备

一.学习导入

1.提问:我们学习了生物与环境,谁来描述一下我们周围的环境?

2.针对学生描述的环境现象,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3.说出判断的理曰。

4.针对不好的现象,你打算怎样去做呢?

5.由周围的环境扩大到地球妈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二.活动让家园更美好

1.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更美好的地球家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

2.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用合适的形式体现出来:

书面上的可用建议书、科学图画、手抄报等。

行动上可成立环保队、做环保小卫士等。

第2单元营养与健康

L食物中的营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圆形统计图统计午餐中各类食品所占比例,并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知道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脂肪。

2.了解检测食品中蛋白质、淀粉、脂肪的简单方法。

3.了解食物金字塔,懂得平衡饮食的重要性和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牲畜不科学的饲养方法以及庄稼不科学的种植方法,会污染食物,这样加工

后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一.学习导入

1.提问:我们经莒食用的食品有哪些?饥饿时身体的感受如何?

2.学生回答。

3.质疑:我们从食物中可以获得哪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营养呢?

4.过渡:让我们从我们的午餐开始调查吧!

二.活动午餐吃了什么

1.学生明确并统一本课中的食物分类方法:主食类、肉食类、蔬菜类、水

果类……

2.学生汇报各自上餐中所吃的食物。

3.将各自午餐中所吃实物分类记录在记录表中。

4.指导学生分析各类食品总量所占比例并制成圆形统计图。

5.对学生所制图的合理性、美观性进行评价。

三.活动检验食物中的营养

1.过渡: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知道了我们所吃的各类食物在总量当中的比

例,其实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2.提问:怎样检验我们的食物中是否存在这些营养成分呢?

3.学生发表看法,教师作结:让我们设计实验来检验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

养成分。

4.教师补充介绍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辨别方法并强调查阅资料的重要性。

5.布置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制定相应的计划。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实验检验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知道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脂肪。

2.了解检测食品口蛋白质、淀粉、脂肪的简单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牲畜不科学的饲养方法以及庄稼不科学的种植方法,会污染食物,这样加丁

后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酒精灯、银子、碘酒、纸

被检测食品:馒头、米饭、肉、煮熟的鸡蛋清、生(熟)土豆块、生(熟)

胡萝卜、花生米、瓜子等。

注意:根据学生实验实际消耗提供食品,避免浪费。也可以选择过期不能食

一.学习导入

1.讲述:上一节课我们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制定相应的计划,现在请

大家来说一说吧。

2.学生汇报。

3.完善计划。

二.学生实验

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注意安全、随时作好实验记录。

2.停止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填好教材第22页的表格。

4.教师组织学生评介:哪一组实验开展得最好。

5.讲述:食物中主要包括6大营养成分,除课上学生们研究的蛋白质、脂

肪、淀粉外,还包括:盐类、维生素、水。对于盐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检测

很难进行,让我们课后查阅资料进行了解吧。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合理设计食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了解食物金字塔,懂得平衡饮食的重要性和方法。

2.掌握人体消化器官的位置及名称,初步了解一些消化器官消化与吸收的

原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牲畜不科学的饲养方法以及庄稼不科学的种植方法,会污染食物,这样加工

后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学习准备

学生午餐的饮食情况表。

一.学习导入

讲述:我们调查了我们所吃的实物,也知道了各种实物中所含营养成分,那

么,怎样才能做到营养搭配合理呢?

二.活动食物金字塔

1.阅读“食物金字塔”。

2.讨论,获取信息:

食品的种类应丰富,不同的食品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营养物质。

各种食品,应合理搭配,健康饮食应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3.对照自己的食谱,查找问题。

(1.)学生拿出午餐饮食情况表对照食物金字塔,检查自己的饮食是否合理

(2.)学生交流,说出依据。

4.设计科学食谱,说明合理性。

(1.)学生修改自己的食谱或制定新的食谱。

(2.)交流自己的设计并阐述为什么这样设计。

(3.)评介食谱的合理性。

(4.)教师应鼓显学生将科学合理的食谱推荐给学校食堂,或爸爸妈妈,同

时开始改变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

2.消化与吸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咀嚼馒头,使学生感受到牙齿的切割作用,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3.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自

身健康负有责任。

2.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

科学知识

1.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了解到口腔有消化作用。

2.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是由:口腔、食管、肝脏、胃、小肠、大肠等组成。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一.学习导入

1.提问: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包括哪些?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这些营养成分又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的呢?

4.过渡:让我们开始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吧。

二.活动咀嚼馒头

1.摆出问题: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儿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2.交待注意事项(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不要混食),学生分组行动,组内

交流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作好整理进行汇报。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5.明确:

(1)首先牙齿将馒头有切断,大块的馒头变为小块。

(2)唾液可以使干的食品变得湿润,便于食物的下咽。

(3)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

6.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了解到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是唾液中淀粉酶在起作用,它将

淀粉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让学生懂得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

7.提问:人体对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是如何进行的呢?

鼓励学生课后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继续学习。

三.活动咀嚼后的馒头哪去了

1.过渡:咀嚼后的馒头哪里去了?

2.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学生掌握食品经过的消化道有:口腔、食管、胃、

大肠、小肠。告之学生肝脏是重要的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3.学生活动:以组为单位找一找我们的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位置。

4.填好教材第25页的填充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的过程。

2.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

科学知识

1.了解小肠内表面的结构,知道小肠绒毛的作用。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约90厘米长的线绳一根。

一.学习导入

1.提问:食品是怎样经过我们的消化道的?

2.学生回答。

3.过渡:食物到达胃里之后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阅读《关于胃功能的早

期研究》。

二.阅读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2.提问: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3.学生谈体会。

4.教师作好小结,让学生了解胃功能,以及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从而

使学生初步了解消化液的概念。

三.活动小肠内的吸收

1.讲解:食物被消化后,就可以被人体吸收了,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小肠

中被人体吸收的。让我们来观察显微镜下的小肠绒毛。

2.用文字或画图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小肠内表面的构造记录下来。

要求:认真观察,准确表述。

3.汇报。

4.小结:小肠内壁多褶皱。

5.质疑:这些褶皱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6.模拟教材第27页的实验。

(1)阅读教材,了解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

(3)比较两次的测量结果,分析小肠绒毛的存在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较闭拢手与张开手的轮廓线,将得出小肠绒毛可以增大小肠内

养物质的吸收。

(4)填写研究报告。

7.阅读“指南车信箱”,使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小肠的吸收作用。

3.饮食与健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活动中,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科学知识

1.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

课前准备

将“食物中毒”的有关报道制成课件。

一.学习导入

1.播放“食物中毒”的课件。

2.提问:通过刚才的观看,你有什么话要说?

3.学生发表看法。

4.激发兴趣:让我们来调查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安全饮食吧。

二.活动安全饮食

1.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给出的3种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

变质的食品:认识到过期食品食用的危害性,提高自身保护意识。如果误

食变质食品,应及时治疗。

有毒生物制作的食品:含有剧毒成分的生物,对人体的危害就非常大了,

甚至会造成死亡。有毒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不明生物都是不能食用的。

被污染的牲畜或粮食作物制作的食品:从动物、植物两个角度,说明被污

染食物包括动物、植物。这种食品对人体的危害潜伏期长,对身体造成的

危害大,又不易被人所察觉,因此格外引人注意。

2.布置任务:课后调查,做好记录。

3.阅读指南车信箱:实物中毒的事例。

明确:了解知识,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惜跟食,不浪费粮食的品格。

科学知识

1.了解饮食对影响身体健康的原因。

一.学习导入

1.讲述:身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由食物中

的营养物质提供的。市营养物质摄入得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我们的生长发育。

2.过渡:我们的体重正常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活动我们的体重正常吗

1.组织学生自己测量获得数据。

2.身高标准体重数据由老师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数据,并填入

下表,与实际身高体重数据进行比较。

身高标准体重数据实际身高体重数据

身高体重身高体重

3.对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自行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情况。

4.针对班级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5.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视身体问题,进行合理饮食,爱惜粮食。

三.活动良好的饮食习惯

1.阅读教材第32页。

2.讨论:这些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四.阅读合理饮食要注意的问题

1.学生阅读。

2.了解合理、均衡、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青少年身体发育很重要。

3.说一说自己以后会怎样做。

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

1.地表在变化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出地形在改变。

3.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

科学知识: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球地表的变化。

学习准备

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变化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反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文字

资料C

化石标本。

一.学习导入

1.展示:几个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发生显著变化的图片和音像资料。

(如: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台湾海峡

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等等。)

2.提问: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地表是变化的,它一直在改变,这种改变是缓慢进行的,是一个

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只有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来讲,是不可能观察

到全部过程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地表变化的奥秘。

二.活动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

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我们生活的球体一一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

被各异。

2.出示化石标本,向学生介绍化石。

3.阅读教材第34页的内容,了解喜马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

4.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能推测出

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

5.分小组进行讨论。

6.学生交流推理分析结果,并介绍推理分析的理由。

7.介绍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教师简要评价学生的推理分析过程。

三.活动改变地表的力量

1.思考: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

2.学生看教材第35页的两幅图,明白: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人

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

力量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力量。

3.学生自行推测并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对推测进行整理:我认为什么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我的理由

是什么?(教师适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推测。)

5.过渡:我们推测出的那些力量真能改变地表形态吗?

的书籍或进行网络杳找)

7.布置课后调查作业:了解本地区历史上发生的地表重大改变的情况。

2.地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借助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断地震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2.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

科学知识

1.了解地震现象。

2.初步了解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学习准备

地震发生时的录像资料,筷子,白纸,侯风地动仪挂图、震前预兆的挂图或

录像资料。

一.学习导入

1.播放一段地震时的录像资料。

2.提问:地震时有哪些现象?

3.学生发表看法。

4.过渡:让我们月实验的方法来感受一下吧。

二.活动感受地震

1.交待实验方法:

让两个同学为一组,做两次模拟实验:一次是两个同学朝相反的方向

拉一张纸,直到纸断裂;另一次是两个同学各拉筷子的一头,弯曲筷子直

到折断。

2.学生实验。

3.推理分析: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纸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断?当纸断裂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

觉?

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断了?当筷子折断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

感觉?

能将实验和地震联系起来吗?纸和筷子相当于什么?听到的声音和感受

到的震动能让你想到什么?

4.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的岩层运动示意图,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地震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岩层断裂时会移放巨大的能量。(回顾筷子在快要断裂前,

两同学手的感受,及断裂后手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那就是一个能量的

集聚和释放的过程。)

5.组织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内容和观看有关地震的记录片:

了解强烈的地震危害;

进行面对灾难,团结一致的教育。

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情况;

了解地震前兆,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说出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一些措施及理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I.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C

科学知识

懂得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一.学习导入

1.讲述地震带给人类的灾难。

2.过渡: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二.活动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1.学生阅读第39页的教材。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说说图中的做法对不对及自己判断的理由。

3.然后组织全班性的交流:先说出某种做法是对还是错,然后阐述自己的

理由。

明确:

跳窗逃生不对,跳下去会导致摔伤或摔死,且地震时震落的物体也容

易导致人的伤亡。

地震时,人躲在桌子底下的这一做法,不同情况下要区别对待。即耍

依据所处房屋的结构而定,如果是用砖瓦或茅草铺盖的一层房屋建筑,可

以采用此法。如果是多层的房屋,房顶有预制板等重物,则应告知学生躲

在桌边,比桌底下更安全些。因为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

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

家具旁,家具可以先承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躲在小房间墙角及在户外迅速远离高压电线都是对的做法。

4.避震演习:

(1)组织演习活动。

(2)提示学生注意演习时的安全。

(3)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地震发生时该怎样做。

(4)学生自由交流感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避震的认识。

三.阅读建筑物与防震

1.学生自由阅读教材。

2.教师补充介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在经历地震时损失最小的实例,

并说明其意义。

3.火山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知道火山的种类等常识。

3.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月。

学习准备

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土豆泥,番茄耨,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等。

一.学习导入

1.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看到火山喷发时的情形,感受到喷

发的力量,看到喷发物。

2.提出问题:当这座火山停止喷发,冷却后的山体会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画火山图

1.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火山山体外形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种模样?

2.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草图。

3.组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

4.综合整理:由教师将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体外形画在黑板上。并提出:

到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什么样的地貌?

三.活动“火山”喷发了

1.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的过程。

明白:实验与火山喷发的共同之处。

2.教师演示实验。

3.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想,

明了火山锥的形成过程。

4.比较分析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的强烈运动而在地壳中某些部位发生

断裂破碎、压力减低,岩浆就会向那里聚集,并有气体、水蒸气从中分离,

致使体积膨胀,推动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向地面运移,岩浆在地表较薄弱

的地方攻破,从而形成火山喷发的现象。本实验根据自然界火山的喷发原

理设冲,用煮熟的上豆泥堆出小山,从山顶往下挖出深坑,填入番茄酱,

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然后用加热的方法致使番茄酱体积膨胀,直到

番茄酱冲破山顶形成“火山”喷发。

5.提供资料再次脸证,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指南车信箱资料,借助火山的图片和音

像资料呈现喷发后的火山,锥形的火山地貌,碗口或漏斗状的火山口等等。

6.了解火山喷发的利弊:学生就此主题讨论;阅读资料和听教师讲述;建

立对火山喷发的利弊辨证的认识。

四.拓展

搜集更多与火山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4.岩石也变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学习准备

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铁丝,布条,烧杯,冷

一.学习导入

1.出示:梵净山头重脚轻、T张万页叠层板状的造菇岩图片,被海水冲刷

得光滑圆润的礁石图片。

2.提问学生:这些岩石原来就是这样子吗?是什么原因让岩石也在发生变

化呢?

3.学生回答。

4.过渡: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这样,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明臼这个问题

吧!

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

文字资料。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

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5.完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中用布条包住握手部分的铁丝,防止烫伤;石头要经过反复几次

的火烧水浸后,再次放置到火上烧烤时,碎裂的小石可能爆裂飞溅,因此

还要提醒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带上护目镜。实验的过程要仔细观察,

实验结束后,再一次仔细观察石头,烧杯里的水,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7.提问学生: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吗?推想岩石会怎

样变化?

8.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就会被破坏。

三.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方法。

2.实验研究,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告知学生盐酸有强腐蚀性,提醒学生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

要弄到皮肤和衣物上;实验时要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新的断面上,保证实

验现象清晰可见;滴稀盐酸之后要学生仔细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3.讲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实际上是一种稀碳酸溶液,石灰岩是地壳中分

布最广的岩石之一,这种酸性的水对自然界中的石灰岩会产生实验中同样的破坏

作用。

4.联系实验中的结果说一说自然界中的岩石为什么会受到的酸性腐蚀。

5.用音像资料或教师结合图片的方式讲解溶洞和钟乳石的形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

I.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C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学习准备

河道的剖面图、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碎砖块、带

盖的瓶、水等。

一.学习导入

1.复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水对岩石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

3.过渡:除了刚才所说的作用,还有哪一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思考:流水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河床的两岸,河道会发生哪些变化?

2.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

3.呈现河道的剖面图,解说:由丁流水的冲刷,河床加深加宽了。

4.同时出示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让学生寻找上、

中、下游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哪些改变?进而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河道的中下游会

出现的卵石?

5.学生推测。

6.过渡: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说明吧!

7.卵石的形成模犷实验:

将一些碎砖块放置在一个带盖的瓶中,加入多半瓶水,拧紧盖后,摇

晃一会儿瓶子,然后打开观察碎砖块的变化。

8.汇报交流。

9.总结:卵石的形成主要是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由于受到流水的冲刷以

及石块间的相互碰撞、摩擦,才日渐失去了棱角,个儿也越来越小,表面越

来越光滑。

10.借助音像资料,把卵石形成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告知学生,认识理解流

水的搬运作用。

三.活动植物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植物生长对岩石影响的图片。

2.分析推理:植物对岩石有什么影响?

3.学生发表看法。

4.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温度、水、植物等都对岩石变化产

生作用。

四.拓展

1.阅读教材:华北平原的形成介绍。

2.明白:因为流水的搬运使得大量的泥沙在此沉积,沉积作用是改造地表

的外力作用的一种。

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初步讨论解释梵净山的蘑菇岩的形成过程。

5.走近矿产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煤的形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

3.能从多种角度描述矿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科学知识

1.知道主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3o了解煤的形成及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学习准备

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当地矿石标本,无釉瓷片,刻刀,铜钥匙,铁钉,磁

铁,放大镜等,介绍煤的形成及开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一.学习导入

1.出示常见的几种矿产或矿物图片,请他们说出这几种矿产或矿物能为我

们提供什么?

2.学生回答。

3.提问:听到这些后,你们想到了什么?

4.过渡:在我们的周围,如玻璃、小刀、铅笔盒、铅笔、钢笔、圆珠箔、

衣服、电线、塑料、工具、车船……它们都与矿产资源有关,矿产与人们的日常

二.活动了解矿物

1.出示: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

2.讨论:怎样观察和认识矿物标本?

如:准备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哪些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怎

样记录观察。结果等。

方法提示:观察前,告知学生一些常识,在研究矿物中,最常用的方

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矿物的实际颜色和条痕颜色有一定区别,

而条痕颜色才是矿物真正的颜色。要看到真正的颜色,方法是用矿物在无

釉瓷片上进行刻画,留下的痕迹颜色就是比较准确的矿物颜色了。

安全提示:在比较矿物硬度时,要提示学生主要安全,防止工具或矿

石伤及自己。

记录要求:可以记录下矿物的颜色,形状,颗粒,硬度,光泽,条痕,

磁性或观察时的其它发现。

4.学生观察矿物标本。

5.整理,组织学生描述观察的矿物特点。

6.提供盒盖上的矿物及其提炼物的说明,学生对照进行再次辨识。

三.活动推测煤的形成

1.阅读资料

2.分析推断,观看录像一一煤的形成。

将事实提出,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推断,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

层的,能说明什么?煤层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有的煤甚至还具有完整的

树干形状,又可以帮助我们推断什么?这些植物生长在2亿〜3亿年前,

说明什么?能推断煤的形成吗?让学生尝试着总结出煤的形成过程。

3.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一一煤的形成,或者提供介绍煤的形成过程的文字资

淤L让学生依据看到的资料验证自己的推断。

4.了解煤的开采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像资料。

5.阅读: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学生读后让他们总结一下,发

现我国对矿产开采和利用朝着什么方向再发展,师生共同总结出我国的采矿

技术,开采种类,勘探技术的都在不断提升,激起学生的自豪之情。

四.阅读: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1.指导读图,说说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矿产资源.

2.学生阅读指南车资料。

3.让学生展开讨论:矿产资源的有限和人类的大量需求矛盾人们怎么调

和?

4.明白:矿产资源,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合理地利用,决不可乱采乱用。

教材最后安排学生

五.拓展

调查本地的矿产资源种类及其利用情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继续提高学生费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学习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一.学习导入

1.提问: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

的力量,请大家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2.学生回答。

3.过渡: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二.阅读指南车信箱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

2.组织学生课前嗖集的资料传阅、交流。

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4.明白:人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因为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飞

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如

我国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需要,长期的经济活动塑造了许多地表形态特

征非常明显的人工地貌一一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等。世界上

不少大城市如墨西哥、东京、大颐、上海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而产生地

面沉降,上海市至1965年累计沉降达2.6米;有人统计至1965年,地球大陆

面积的8%已为各类工程所覆盖,2000年面积将于大近一倍;还有在矿产开采、

农业生产、军事活动和其他工程建设中,创造出许多新的地貌形态。(人类活动

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具有双重性,一是创造性地合理利用或改造恶劣环境;另一

则是破坏性地引起灾害的发生。)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三.活动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I.识湖泊滩地的地形优势,人们择地而居,在那里开垦种植,历史悠久.

2.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规模的围湖造m,以洞庭

湖为例,出示洞庭湖面积变化历史表。

3.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湖面变化呈什么趋势?(学生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断缩

小的趋势。)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给学生讲述1998年长

江中游夏季的大洪灾灾情及原因,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可能

造成的后果,如湖面变小对湖中生物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对蓄水的

影响等等,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4.全班交流。

5.汇报交流,提升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

(汇报时引导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进行,教师还可以加进事例予以补充。)

第4单元能量

1能量家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义,能根据已有分类标准判别生活中的不

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

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C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

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1.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山坡上的岩石、运动的汽车、熔炉里

的钢、煤和苹果)、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最好是图

文并茂的)。

2.上发条的小闹钟、玩具唧筒。

学生准备:

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

全一样)。一。学习导入

1.学生阅读单元页。

2.提问:上面都有哪些景物?根据我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能从“能

量”的角度想想它们之间有些什么联系?(要求说出推测的理由)。

3.阅读画面中的小诗。

4.过渡:这一单元让我们学习能量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蓄势待发”的能量

1.学生看第1张图片。

2.提问:从这张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认识到岩石蕴藏着能量。

4.教师出示实物(上了发条的小闹钟、压缩了空气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过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吗?让我们动手适一适吧!

6.学生动手实验,抓住“蓄势待发”谈体会,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7.小结: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

8.学生活动:怎样让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等这些物

体储存能量?

要求:小组实验,注意安全。

9.教师列举生活中的其他实例,让学生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三.活动各种各样的能量

1.教师讲述:介绍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绍“动能”、“热能”、“化学能”;

第二次将以前学过的“声、光、电、磁笔形式的能”一次性补充、纳入

进来。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1)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种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填

入圆圈内。

(2)教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对学生活动

做出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判断生活中工作的物体消耗了什么能量、具有了什么能量。

2.能交流自己对能量的认识和疑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

2.阅读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后能意识到伟大的科学发现其实就来自于

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考。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达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

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

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1.厨房工作的场景图、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资料等(有条件的可以制

成课件,没有条件的可以用挂图或者就用书中的插图)。

2.供全班交流时使用的教材第55页的大记录表。

学生准备:

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

仝一样)。

一.学习导入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能量?

2.过渡:走进厨房,让我们一同去感受能量!

二.活动厨房中的能量

1.出示:一幅生活情景图一一“厨房中的能量”。

2.提问:图中哪一些对象在工作?是什么能量使它们工作起来的?

3.学生观察,填写好自己的记录表之后进行组内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将结果登记到供全班交流时使用的大记录表上。

5.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介绍瓦特的故事。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样是在生活中,同样也在烧

水,为什么瓦特看到水蒸气顶开壶盖就开始了思考,并将思考所得用于

了蒸汽机的改进呢?我们在生活中,当你看到一些自己没法解释的现象

之后,请保持你的好奇心,坚持探索,说不定,你思考的结果也会像瓦

特一样具有重大价值。

6.阅读指南车信箱中所附的插图,交流对能量的认识和疑惑,鼓励探究: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吗?你能联想生活中的现象,像瓦特一样提出

能量方面的研究问题吗?

2.热能变、变、变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灾难生存手册》读后感本书结构:准备阶段/装备和着装/洪水和海啸/地震和火山喷发/火灾/风暴/热浪和干旱/山体滑坡,雪崩和洞穴探险/恐怖袭击/交通安全/救援/急救 2.读书原因/时长 读书原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面对危险时能够有些保护措施。 读书时长7.2~7.4(5小时左右) 3.新观点概括 jvzquC41yy}/lrfpuj{/exr1r1ic8>fc4gh6:;
1.『律诗撷玉』渺渺方隅静,盈盈一色宽。游海口火山口公园 作者/静宜 火山遗迹风炉岭,玄武岩留节理痕。 垒石台阶人拾级,喷烟峰口鸟鸣喧。 雷州望去遮云雾,琼海翻腾潜鳖鼋。 烈焰流浆凝水结,桑田变化若桃源。 癸卯冬月几位诗友相约游汕尾捷胜渔港 作者/林杞权 欣欣无视北风行,汕尾骚人伴旅程。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71585215;97@:75a722B;78;<60|mvon
2.嘉定2023年事业编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网友整理版】研究发现火山喷发物质---二氧化硫可与大气物质形成“冰粒”并将阳光反射,减少对地面的热辐射,延缓全球变暖 51:甲15周岁,为痴呆,一日,甲父外出办事,匆忙之中忘了将甲托人照管,结果甲私自玩打火机将邻居乙的房屋点燃后烧毁。乙的损失应由谁负责赔偿?( )单项选择题 甲父承担责任乙自己承担甲父承担主要责任,乙jvzq<84okr4tf|ly{0ipo8ftvkimg8mvon5859:9784ivvq
3.快科技资讯2023年02月23日Blog版资讯中心欢迎来留言区喷一喷! 13代酷睿i9+满血4060显卡!华硕天选4正式开售 到手价8999元上方文Q21:27:29 最近的游戏本市场真是热闹非凡。Intel 13代酷睿HX/H系列、AMD锐龙7000H/HS系列、NVIDIA RTX 40系列争奇斗艳。 作为二次元游戏本的标杆,华硕天选4系列也全线升级而来,新酷睿、新锐龙都有,更有满血显卡,现已全线jvzquC41pg}t0v~ftk|ft|3eqo5cnxl142842;750jzn
4.8.1东南亚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湘教版(2024)3. 观察火山灰土壤模型,理解其对农业的促进作用。4. 小组讨论火山活动的利弊,尝试提出合理化建议。 评价任务 沙盘搭建:☆☆☆表格填写:☆☆☆概念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建模+对比表格”双路径推进深度学习,将静态地图转化为动态建构过程,使学生在“做中学”中掌握“地形—河流—人类活动”的内在逻辑;jvzquC41yy}/|}m0eun1|thv1;59<:8544ivvq
5.促进整体育人——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德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首先在实验活动开始前,提醒学生要安全操作、爱护器材;在实验中,注重搜集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数据和现象合理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后,要求用较为规范的书面和口头语言进行交流,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在实验全过程之中。在课的最后,阅读“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辩证讨论火山喷发对人类活动利弊,有机渗透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jvzquC41gf{/gjxvfc/exr1pqjf48o{rf5o787244723=4w3co659>6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