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个关于处罚的故事,小小说积攒的能量犹如火山喷发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小小说是一种惟妙惟肖的小说文体,作家、评论家谢志强多年来在小小说领域里耕耘,对此专研。他在本报新开设的专栏“小微妙”,小即微,一则直指小小说之文体,二则聚焦细微之美妙,以解析小小说这一文体的内核、范畴与写法。

处罚的故事:战争背景中一个家庭命运的变化

文 / 谢志强

2019年3月,我乔迁到有电梯的新居,单是书籍就装了一大卡车。整理其中历年的《世界文学》,无意中翻到了2009年第4期刊登的《马纳西风情》(六题),由此联想到另一组同个系列,刊在还要早些年的《世界文学》。可是,它们却像藏猫猫一样,找不到。2020年,我把《世界文学》按年份的顺序重新整理。我是1980年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天山大峡谷,开始订阅《世界文学》的,1982年调回浙江,一个旅行包装入了《世界文学》。像洗过的扑克牌,不按顺序放,这倒符合我过往记忆的特征:消解时间,前后颠倒。2020年,我按顺序摆放,《世界文学》1996年第2期竟然冒出来,好像它藏得耐不住了。

▲ 《马纳西风情》原版

儿时,我跟小伙伴在农场连队的麦秸垛捉迷藏,藏到垛中的一个狗窝里,找不到我,小伙伴放弃寻找而回家。我在狗窝里得意地睡着了,狗在打麦场又转又叫了大半夜。藏与找的游戏规则也“解体”了,那是对我藏得过于隐匿的处罚。

我牵挂的是1996年《世界文学》第2期的《马纳西风情》,小小说七篇中的《处罚》。父母怎么处罚孩子?而且,“处罚”笼罩着时代阴云,这就是小说,或说,小说就应当那么写。

2020年,我找到了那期《世界文学》,不放心,特意去复印了一份。2023年又想起《处罚》,“原型”不见了,倒是复印件放在小小说专橱内。就像刘亮程散文中写的新疆库车两个人物长达四十年的托包克游戏。我拿不出“托包克”,不得不读复印件,幸亏我留了一手。

好小说的标志之一,是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把自己的记忆也放进去。这叫共情。

《处罚》不足千字,写了一个关于处罚的故事。有三个主要元素:住房、孩子、电影。

一:住房。由住房导入:达·希尔瓦家里十分宽敞,他本人是个泥瓦匠。自己动手造房,自己住,他每添个儿子就扩建一间房子,可谓安居乐业了。这是个法国的小镇,本地人与移民杂居。时代背景是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阿尔及利亚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儿子一个一个先后参军,“时间的轮子长此以往地转着”,最后一个应征去参战,老两口放弃了去电影院看电影,改为看电视机了。作品写出了漫长战争中一个家庭的变化,多与少,实与空,那空出的房子里弥漫着老人的孤寂。只扣住房子里的人由多到少,以及固定了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写战争给一个家庭造成苦难。结尾处,偌大的一幢三层楼的房子“空”了。

二:孩子。生一个孩子,盖一间房子。每个孩子都有一间自己的房子——那曾是《一间自己的房子》的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向往。达·希尔瓦家总共有七个孩子,均为男孩。齐默尔曼写时间,是通过人数来表现时间。孩子一个个长大,夫妻一天天变老。长大意味着要应征,对老夫老妻来说是失去。这是战争对父母的一种“处罚”。儿子的人数由增到减,老夫妻的情绪也由升到降,降到了冰点:无语。那种凄凉、孤寂,都隐在叙事的语言背后,像结了冰一样。值得关注的是视角: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可见小镇的居民对曾经“繁荣”的这一家的羡慕和关注,所见的均为表面现象,有限的视角都是一家人展示出来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小说手法上恰恰符合以行动写心理的方式。我想起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农场生活的记忆,我们连队里有一对乐观、大度的夫妻,也生了七个孩子。现在父母对孩子,还要动员、引导孩子多吃,可那时,食物匮乏,七个孩子几乎赤裸着,像小动物争食——没吃相。《处罚》则讲究衣着、仪式。看场电影那么讲究文明。另一种处罚是“总有一两个孩子被处罚留在家里”,不让看电影。前者是物质处罚,后者是精神处罚。《处罚》里的精神处罚在提升。

▲ 桥 Мост (1969)

三:电影。标志着达·希尔瓦一家精神“富足”的是:一家常年有电影院大厅前排座的观影票。我的童年、青年时,有很多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许多电影重复放,重复观,几乎随口能说得出电影中人物的台词,一不留神就用到日常生活中。露天观影,得预先占位置。换胶卷,场内顿时响起拍蚊子的掌声。记得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天山峡谷观看南斯拉夫的二战片《桥》,学生预先替我用砖头占好位置,那是冬天,厂里派吉普车跑片,拜城离峡谷有数十公里,放一卷,等下卷,期间露天响起跺脚声,月光照出两边山上戴的白雪帽。那个《桥》看到后半夜两点多。相比之下,《处罚》里的电影院,多气派,还有常年固定的座位。而且,还不急不慌,穿上考究的衣服,父亲领队,还特意“绕一个大圈子”,说是绕开泥浆,更像展示队列,那是小人物举行的一种庄重的仪式。达·希尔瓦大娘(即妻子)断后,父母一首一尾,中间是孩子,牵手的牵手,推车的推车,多么喜气的场景。然而,被处罚的孩子呆在家里。战争使一个家庭由繁荣走向衰亡,老俩口难得去看电影,剧终,往常要站起来,“我们”用不明白也不愿问的口气见证那一刻。结尾颇有意味,一贯保持文雅的老夫妻突然“齐声嚎啕大哭”。是对不在场的孩子们的“集体处罚”,更是采取这种方式控诉战争?这就叫命运。

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见证了达·希尔瓦一家由盛至衰的命运,表达得简洁、冷静而又克制、客观:一系列人物的外貌、动作。但我阅读时,能感受到暗流涌动,情感的变化。最后“齐声嚎啕大哭”是一种爆发。之前无声无息为常规,那嚎啕大哭的两位老人,“我们”无疑是于无声中听惊雷。第一人称的“我们”,在那一家生活的不同阶段,用“总之”五次归纳“印象”——对住房外形,对穿着步态,对观影习惯,以“外”写“内”。同时,“总之”起着承前启后、调节气氛、推进情节的作用。也表现出“我们”的感情的变化:由羡慕到同情。总之,阅读中,感受到三个元素有机地融合,形成无声的内在的能量,最终,犹如火山喷发:嚎啕大哭。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个印记”,而且是“每次去读都像初次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法国作家达·齐默尔曼是有巴尔扎克式“野心”的作家,他酝酿创作18部系列长篇小说,仅出版10部。他的《马纳西风情》就是我的经典。该系列小小说,41篇,我仅读过两期的《世界文学》上刊出的小辑,计11篇。它采取类似中国笔记小说的方法,可见此种表达方式的活力。2023年10月我曾先后与《世界文学》两任主编余中先和高兴相见,当面感谢《世界文学》重视小小说。我重读《处罚》这一辑的时候,世界正有战争发生,我关注普通家庭在战火中的境况。

配图:摄图网

原标题:《解读一个关于处罚的故事,小小说积攒的能量犹如火山喷发|此刻夜读》

THE END
0.时有多痛苦?2公里厚的岩层告诉你,这种痛苦很难形容|火山喷发|当火山喷发达到4级及以上,就可以成为强火山喷发了。 在1902年,加勒比海马提尼克岛发生的培雷火山喷发就属于4级,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次8.2级的地震,造成了2.9万人死亡。 火山喷发 发生在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和碎屑流直接淹没了古罗马帝国两座古城,导致3300人死亡。 这次火山喷发和发生在2022年年初的汤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32645@;a3::289;h22622:54yc4ivvq
1.火山喷发模拟技术洞察研究.docx该【火山喷发模拟技术-洞察研究 】是由【Jane8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火山喷发模拟技术-洞察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jvzquC41yy}/vjtfqey/exr1r/735B=368790qyon
2.次声波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如极光、火山)产生的次声波特性及机制,更深入地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特性及运动规律。如人们利用极光产生的次声波的特性来研究极光活动的规律;通过测量火山辐射次声波的频谱来区分火山的活动类型;通过测量火山产生次声波大小来计算火山喷发的能量等。 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就开始了有关次jvzquC41inuqgmnc0et04<9571
3.中国科大团队揭秘汤加火山喷发如何撼动全球高层大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雷久侯教授课题组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Haystack观象台张顺荣研究员,结合数值模拟与卫星观测,揭示了汤加火山喷发能量跨越大气多圈层传播并影响低轨道卫星高度的大气层的物理过程。相关成果以“Were Gravity Waves or Lamb Waves Responsible for the Large-Scale Thermospheric Response to the Tonga Eruption”jvzquC41m{h/w|ye0gjv0ls142861994;1i72@;c8:86694rcik/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