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l℃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回℃,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l℃,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l℃,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l℃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l℃,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对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xx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l℃,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12.第②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1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气温升高将对人类带来哪些弊端?(3分)
答:
12.(2分)作比较、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13.(3分)全球气温上升、旱涝灾害、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发生率增加、水资源短缺、犯罪率上升。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l℃,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l℃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优。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⑧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天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加粗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3、“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
5、措施:减排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建人工湖,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等。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2.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分)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2分)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大意对即可)
3.不能。“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大意对,答出一方面即可)
5.示例:⑴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⑵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⑶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现在,高跟鞋成了一种时髦品,穿着高跟鞋的妇女日益增多。妇女穿上后跟适中的高跟鞋后,身体形成一种挺胸直腰姿势,显得挺拔、轻松,更能衬托出成熟女性的线条美来。从生理角度看,由于鞋后跟垫起,腰骶(d!)部前凸度随之增加,从而改变了从下肢向上传导的冲力方向,能缓冲由于走路、跑跳等对颅脑所产生的震荡,对人体有一定好处。然而,作为一个骨科医生,更常看到的是高跟鞋给穿着者带来的危害。因为鞋后跟不适当地升高,会使人体的重心和一些关节和稳定性发生变化,容易产生一些急性或慢性损伤。
穿高跟鞋是造成慢性腰疼的原因之一。本来人体处于站立姿势地,躯干挺直,稍向前倾,身体重力线通过两侧髋(ku1n)关节、膝关节和踝(hu2i)关节而支撑于地面,为了保持平衡,除了背部肌肉紧张以维持躯干的挺直姿势外,位于这些关节后面的肌肉,如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大腿、小腿后面的肌肉群,也保持收缩状态,以防止身体前倾。穿上高跟鞋以后,身体前倾加大,重力垂线超越出支撑面的前界,为了保持平衡,胸腰部则必须更加向后挺直,腰部前凸加大,上述维持直立的肌肉,就必须加强收缩力,这就比较容易造成这些肌肉疲劳,日久,就会造成腰背肌及髂(qi4)腰韧带劳损,产生慢性腰疼。对于从事站立和走动较多的工作的'人,这种影响更大。
“高跟鞋脚病”是随着高跟鞋兴起而出现的足部一系列疾患的总称。穿高跟鞋后,全身重量将会过分集中到脚趾及前脚掌上,容易引起足横弓塌陷,前足掌长茧(ji3n),诱发外翻和囊炎,或造成严重的“跖(zh0)痛病”甚至引起趾溃疡和坏死,不得不锯去前足。
穿高跟鞋后,踝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因为组成踝关节的距骨,两头小中间大,近似一个纺锤形,脚跟提高后,踝关节呈掌屈状态,距骨中部的宽大部分从踝穴滑出,移向前方,较窄小的后部进入踝穴,使踝关切变得松动不合榫(s(n),因而很容易扭伤脚脖子,甚至造成踝关节骨折。旅游季节,首都医院急诊的外宾病人中,这种损伤占很大比重,年岁较大妇女,由于动作反应较差,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可见,穿高跟鞋并不是一种“安全的时髦”。理想的鞋应是后跟稍高一些(不要超过一寸),鞋应作斜坡状(不应作成细圆柱状),这样穿着起来,舒适稳固,又不致破坏人体的力学和解剖生理的平衡。后跟适中的中国布鞋,不仅在国内受大家欢迎,在巴黎等国际市场上也十分畅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它具有上述优越性。
A.高跟鞋 B.不安全的时髦
C.穿高跟鞋的利与弊 D.穿高跟鞋的危害
(2)人体“维持直立的肌肉”有_________;概括地说,穿上高跟鞋以后,“比较容易造成这些肌肉疲劳”的原因是_________。(以上两空,抄原文作答。)
(3)第4、5两段使用的相同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第4段中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
(4)把第1段和第2至4段联系起来看,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_______到_______。
(1) C
(2) 背部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点此查看完整说明文阅读训练答案2…括 具体
一个圆圆的金属探头,连接着一根橡皮管子,然后分叉,分别通过两个金属耳塞一直接入到医生的耳朵里——这就是金属听诊器。听诊器作为医生的诊断设备,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从没改变过这一形象。今天,听诊器终于要旧貌换新颜了。
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一家公司推出了全新概念的电子听诊器。
传统的听诊器无法捕捉到脏器发出的一些微弱却非常重要的生物声,使医生无法及时作出诊断,电子听诊器正是针对传统听诊器的这一不足而研制开发的。电子听诊器配置的电脑芯片,能够使脏器等发出微弱的生物声放大14倍,从而使医生不会错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更加易于判断心肺等器官可能发生的病变。
以前,在杂乱的事故现场、繁忙的急救室以及嘈杂的救护车上,使用传统的听诊器来进行有效的诊断,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电子听诊器的产生,外科医生们的这一烦恼将成为历史。
1. 根据短文第一自然段的描述或平时观察到的,请你画出金属听诊器的样子。
2. “外科医生们的这一烦恼将成为历史。”“这一烦恼”是指什么?用“——”画出有关句子;“成为历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电子听诊器的优点是什么?用“~~~”画出有关句子。
参考答案:
1略
2.最后一段第一句,不会再出现
3.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散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答题方法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阅读理解段意概括归纳的方法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关于变化的树叶的阅读题及答案
①每年秋天,树叶都将发生一次神奇的变化。当看到夏天原本翠绿的叶子慢慢变得枯黄,然后凋零,人们不禁会问。
②这一切都归结为三种重要的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
③叶绿素可能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乎所有的植物叶片中都有叶绿素的成分存在。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红光和蓝光,反射出绿色光,并且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氧气和碳水化合物。
④叶绿素是叶片细胞中的主力军,所以在春季和夏季,叶子显现出来的颜色就是绿色。更重要的是,叶绿素不是稳定的化合物,当它分解时,植物需要依靠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来保持叶绿素的含量。
⑥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含有两种色素,即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前者呈橙黄色,后者呈黄色。类胡萝卜素在叶子里起的作用与叶绿素类似,但它的分解速度远远低于叶绿素的分解速度。
⑦类胡萝卜素虽然也吸收不同波长的光,但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不大。由于类胡萝卜素吸收蓝光和蓝绿光,因此叶片反射出的光线是黄色的。当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叶子的绿颜色开始消褪,留下类胡萝卜素的黄色色调。如果类胡萝卜素被一种叫单宁酸的化学品氧化破坏了,叶子的颜色就变为棕色。
⑧最后还要提到花青素。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属黄酮类化合物。它也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质,水果、蔬菜、花卉等五彩缤纷的颜色大部分与之有关。
⑩花青素的颜色受许多因子的影响,低温、缺氧和缺磷等不良环境也会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和积累。花青素吸收蓝光、蓝绿光和绿光。因此,花青素反射出的光是猩红色,甚至是紫色的色调。
随着秋季到来,一些树木,如红枫树、漆树的花青素迅速增加,使它们的树叶显得尤为红艳,但是根据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在每一片叶子中含量的比例各异,不同植物的叶子显示的颜色会有所不同——从金色、橙色到绯红色不等。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有助于改变叶子的颜色。温度、湿度、pH值甚至土壤条件都已被证明会影响叶子的色调。但是,虽然有这么多的生物和化学过程的影响,树叶的颜色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光照。
秋天的光照远远少于夏天,致使叶绿素停止产生,而相对稳定的类胡萝卜素会促成花青素合成,从而使我们看到了这些颜色变化的叶片。
——《发明与创新》第2期
22.作为一篇 说明文,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3分)
23.根据文意,在第①段末尾补写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紧密。(2分)
当看到夏天原本翠绿的叶子慢慢变得枯黄,然后凋零,人们不禁会问, ?
24.文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地方很多,请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并做简要分析。(3分)
例句: 分析:
25.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段落分析其作用。(3分)
26.结合本文知识,说一说为什么夏天树叶的颜色大多是绿色?(2分)
答案:
22、事理(1分);树叶颜色变化的原因(1分);逻辑顺序(1分)。(共3分)
23、示例:为什么叶子的颜色会变?(2分)
24、例句:“叶绿素可能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乎所有的植物叶片中都有叶绿素的成分存在。”分析:句中的“可能”“几乎”等词语表示估计和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完全确定和绝对化,在句中使用恰当合适,体现了说明语言准确性的特点。(3分)
25、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1分);作者把“叶子颜色会变”的原因归结为与三种重要的色素有关,然后分别就它们如何影响叶子颜色变化做具体解说,因而使文章条理清楚,读者对三种重要的色素有确切的了解。(2分)(共3分)
26、因为夏天树叶依靠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保持了叶绿素的含量,加快光合作用,反射出绿色光,从而使得叶子的颜色大多呈现绿色。(2分)
故乡的变化
放暑假了,我跟妈妈乘船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探望奶奶。一上埠头,放眼四望,广阔的稻田被____江风掀起____金黄色的波浪。来到村头,原是____瓦片盖顶的泥屋已变成____华丽的楼房。紧挨村旁的一所平房校舍的小学“失踪”了,一座新建的教学大楼却拔地而起。
到了奶奶家,我简直看呆了:十分熟悉的两间小平房不见了,只见一幢三层高的西班牙式的洋房被一堵一人多高粉红色围墙环抱着,围墙大门的两边用着色的磁片粘贴成一幅醒目的对联。上联是:“改革开放除旧貌”,下联是“勤劳致富变新颜”,横批是“换了人间”。入了大门,穿过摆满各式各样的盆景的庭院进入大厅,厅中陈设的彩电、放像机、高级音响、电冰箱一一映入我的眼帘。咳,奶奶的家已经“电气化”了!
刚吃完午饭,外面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奶奶告诉我们:“这几年,‘光棍汉’也‘转注’啦!承包了一片果园,勤勤恳恳,精心护理,现在也‘发’了,造了新房,今天娶亲呢!”
我一听到“光棍汉”娶亲就拔腿赶往看热闹。“光棍汉”已四十出头了。想当初,他游手好闲,贪精学懒,姑娘嫌他“没出息”,都不肯嫁给他。那时,我和一群年幼不懂事的小孩老是跟在他后面嘟囔:“喜柱叔,真孤独,贪精学懒无人爱,变成光棍叔。”想不到,现在……我加快脚步赶到他家,只见屋里张灯挂彩,挤满乡亲,好不热闹!我钻进人群,瞧见新郎新娘正向村小学的'黄校长递烟奉茶。黄校长深深吸了一口喜烟,打趣地对新郎说:“喜柱,今天终于看到你立业成家了,可喜可贺!趁着吉日良辰,我赠你一副对联,好不好?”喜柱叔微笑点头。这时,乡亲们都静下来,很想听听黄校长吟诗作对。黄校长胸有成竹地吟诵:“昔日游手好闲形嗟影叹苦苦苦!今朝勤劳致富夫唱妇随乐乐乐。横批:幸福不忘共产党。”喜柱叔满怀感激紧握住黄校长的手,屋内又响起了欢乐的掌声和笑声。这时,我走到新郎新娘面前,恭恭敬敬地一鞠躬:“喜柱叔,喜柱婶,恭喜你们!”喜柱叔愣了一下,把我打量一番:“呵,明仔,是你!”喜柱婶连忙给我端茶送糖。我吃着喜糖,心里是甜滋滋的。
我和妈妈回城了,奶奶、喜柱叔、喜柱婶送我们到埠头。开船了,喜柱叔边挥手边喊:“明仔,明年暑假再来,不要忘记家乡的祖宗呀!”我边挥手边点头,是呵,故乡的新貌,奶奶的新家,“光棍叔”娶亲,这些我怎能忘记呢?
1.联系第1自然段的内容,选择下面的词填写在横线上。
一间间 一层层 一幢幢 一阵阵
2.联系奶奶家的变化,解释“改革开放除旧貌,勤劳致富变新颜”的意思。
3.用“按地点变换的分段方法”,把短文用“‖”号划分成四段,再写出第二、三段的段意。
4.短文是选择了____、____和____三方面的内容来表现故乡的变化的。
5.联系短文内容和黄校长吟诵的对联,想想为什么“光棍叔”要四十出头才娶亲?
1.一阵阵 一层层 一间间 一幢幢
2.奶奶的平房变洋楼,家庭实现了“电气化”。这是党的改革和开放的政策带来的,是勤奋劳动的汗水带来的。
3.第一段:“放暑假……教学大楼却拔地而起。”
第二段:“到了奶奶家……奶奶的家已经‘电气化’了!”
第三段:“刚吃完午饭……心里是甜滋滋的。”
第四段:余下的最后一自然段。
段意:
第二段:写出奶奶家旧貌变新貌。
第三段:喜柱叔由穷变富,娶上媳妇。
4.短文从故乡奶奶家喜柱叔和小校舍的变化来表现故乡的变化。
5.喜柱叔过去游手好闲,贪精学懒,姑娘嫌他“没出息”,都不肯嫁给他。现在勤劳致富了,才成家立业。
《火山喷发的利与弊》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最强烈的释放方式之一,而火山灰是火山喷发后不可避免的产物。火山灰由岩石、矿物和火山玻璃碎片等物质组成,直径小于2毫米。
②全球每年都有50多次火山喷发,岛弧与大陆地区的火山喷发造成了主要的火山灾害。火山喷发及产生的火山灰、有毒气体、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等不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还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大气臭氧的衰竭,进入对流层的紫外线辐射增加,使大气层中大量火山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化物、氟化物和甲烷等相互间的作用增强,继而加速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导致环境恶化加剧。
③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可在大气平流层长期驻留,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火山喷发物在天空中连同水蒸气构成的颗粒进入同温层后,形成了一片巨大的二氧化硫云,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使气温骤降。此外,火山灰的下落也会给人们带来伤害——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时,台风使又湿又重的火山灰降落到人口稠密的地区,造成约200人死在压塌的屋顶下。
④火山喷发后,炽热的火山灰随气流快速上升,因飞机内燃机在工作中会吸入空气,所以火山灰会阻塞飞机发动机的零部件,就像在沙暴中驾驶汽车,发动机的内部零件会被阻塞一样。此外,火山灰也会阻塞空速传感器,使它产生错误的读数,飞行员可能因此无法获知当时的参数。
⑤虽然火山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苦难,然而火山的喷发及其产物——火山灰却也在默默地发挥着它的良性作用。
⑥火山灰会为土壤带来丰富的养料,可以使土壤非常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面积虽然不大,却分布着该国一半的人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地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活动,有深厚肥沃的火山灰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
⑦火山喷发会给当地带来很多矿物质。例如日本,虽然在他们国内其他资源都很贫乏,但硫磺矿却素来丰富。原因就是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活动,硫磺资源丰富。
⑧火山喷发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独特的浮石,充满气孔,比重小于水,因此可以漂于水上,别有一番情趣。如果火山喷发不很剧烈,可以开发为旅游景点,如夏威夷群岛上的一些熔岩瀑布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观光。
⑨火山灰的工业用途也很多,比如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制成墙板、楼板和隔音保温材料等;在化学工业方面,可磨粉用作过滤剂、干燥剂和催化剂;火山灰还可用于填料工业,制作光学玻璃高级磨料、塑料抛光剂、橡胶塑料等其他化工品填料。还有人将火山灰用作杀虫剂的`载体和肥料的控制剂。
(节选自《百科知识》,第10期,有删改)
1.结合第①段,用下列句式说说什么是“火山灰”。(3分)
火山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火山灾害是由岛弧与大陆地区的火山喷发造成的。
B.大气臭氧的衰竭加剧了火山喷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C.火山喷发能给土壤带来丰富的养料,还能带来很多矿物质。
D.火山灰的工业用途很多,能用于建筑、化学等各种工业。
3.“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本文中多次出现。请从文中找出一例进行概括并简要说明其作用。(3分)
4.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本文话题说说你的探索发现。(3分)
【链接材料】冰岛人用火山活动形成的地热能源发电,而发电后留下来的地热水,由于未添加过任何化学物质,因而可以用于供暖。冰岛人还在尝试用地热中提炼的氢气来驱动汽车,开完汽车后,产生的纯净水还能直接饮用。
参考答案:
1.(火山灰是)火山喷发后/由岩石、矿物质和火山玻璃碎片等物质组成的/直径小于2毫米(的产物)(3分,三个要点各1分)
2.A(2分)
3.示例:第③段举了皮纳图博火山喷发造成约200人死亡的事例,具体说明了火山灰的下落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第⑥段举了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面积不大却人口众多的事例,具体说明了火山灰会为土壤带来丰富的养料,可以使土壤非常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⑦段举了日本硫磺矿丰富的事例,具体说明火山喷发会带来很多矿物质。第⑧段举了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吸引游客观光的事例,具体说明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浮石,别有情趣,可以开发为旅游景点。(3分,找出例子1分,说明作用2分。未加概括或语句不够简洁,酌情扣分)
4.火山活动能带来丰富的地热能源,方便且环保。(3分,需从火山喷发(活动)的“利”的角度答题,地热资源2分,方便或环保1分,如局限于“冰岛”扣1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答案
①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④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⑤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⑦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巩固泥沙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20.句子黄河在近2000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中加点的近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21.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2.治理黄河管住泥沙的方法有哪些?(2分)
2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参考答案:
20、不能,近表示估计,后面的年代并非准确计算所得,如果去掉就变成刚刚好是2000年了,就太绝对不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1)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2)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2、(1)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2)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2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黄土高原由于失去天然的保护层,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