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细!地质构造基础知识,这篇总结最全面

沉积在海底、湖底的水平或稍有倾斜的地壳运动的力,离开了原来的位置, 开始上升、下降, 发生倾斜或弯曲, 井发生断裂, 这叫做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可分为:水平岩层组成的地貌、 倾斜岩层组成的地貌、 褶皱岩层组成的地貌和断层作用形成的地貌等。

01

水平岩层构成的地貌——水平山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的影响。岩层产出状态、发生多样的变化。有的岩层虽然经过地壳运动使其位置发生了变化, 但仍保持水平状态, 由这样的水平岩层组成的地貌,多见于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区。

02

倾斜岩层组成的地貌——倾斜山

岩层垂直的山形:

倾斜山的特征:

03

褶皱岩层组成的地貌——褶皱山

地壳运动可以把岩层挤成各式各样的弯曲。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叫褶曲,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褶皱。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种:背斜和向斜。一般说来,背斜是向上拱起的弯曲,向斜是向下的弯曲。岩层受挤压变形,形态十分复杂,规模一般都很大,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方向性。我国的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等大山脉都是褶皱断块山。

褶皱形成的时候,背斜是向上拱起的弯曲,原生形态表现为突出的山脊;向斜是向下弯曲的原生形态表现为谷地。但在褶皱形成以后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地貌可发生变化,或被均夷为平坦地面,有时还可形成背斜构成谷地,向斜构成高地。

集中褶皱形态:

褶皱地貌的特点:

04

断层山

岩层或岩体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破坏岩石的连续完整性而发生破裂,形成断裂构造。

岩层断裂后,如果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称为裂隙。裂隙就是岩石中的裂缝。

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形态多种多样,规模小的可在标本上见到,大断层可延伸数十、数百、数千公里,甚至更长。我国的大山脉,如昆仑山、北祁连山、中祁连山、秦岭、天山都分布着数百公里长的一条断裂带。

断层的基本类型:

断层的组合:

断层山特征:

火山地貌

火山是地壳深处大量物质喷发到地面而形成的。火山的喷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突发的,大量的火山物质爆炸式的冲入大气中,然后落在火山口附近,通常堆积成锥形火山;另一种是熔岩轮流沦为宁静地从孔道中溢出,然后沿斜坡散流开来。火山还可以分为活火山与死火山两类。

我国现在少有火山活动。但第四纪火山是很多的,尤以东部为甚。目前已发现的有东北地区106座,内蒙古自治区70座,山西12座,此外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台湾等省均有不少火山。其中白头山火山在1597年、1668年、1702年都曾爆发过;五大连池老黑山和火烧山都曾在1719-1721年喷发过。

01

火山形态

02

熔岩流地貌

岩浆溢出地面时,常沿地面的一定坡度流动,成大面积的片状或带状覆盖地面,形成熔岩地貌。

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

01

花岗岩山

02

层状山

由不同的岩性组成的岩层,常常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风化速度,因而在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现象,成为差异风化现象。

03

变质岩山

坚密的变质岩地区风化地形特征是:山顶尖锐,山脊狭窄。结晶片岩页岩组成的地形,往往形成赤露的山坡,山脊向着片理或层理倾斜方向倾斜,造成复杂的梳状地形。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01

暂时性流水侵蚀地貌

有无数股无固定流路的细小流水顺斜坡成片状流动的叫片流。当片流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便集中到低洼的沟中流动,形成的水流称洪流。洪流不仅水量集中了,而且还有固定的流道。片流和洪流都出现在降水及雨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因此,它们都是暂时性流水。

暂时性流水所造成的侵蚀地形有切沟、冲沟、梁地、劣地等;堆积地形有冲击锥、洪积扇、山麓冲击洪积平原等。

02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及阶地

河流侵蚀地貌:

由许许多多的片流,洪流流动到低洼谷中,并有地下水补给,汇合成一支水源充足而且是经常性的流水——河流。为河水占据的沟槽成河床或河槽。河床是河水冲刷地壳的产物,是和河水一起发生和存在的。

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5,000多条。这些河流自形成之时起,就对池表进行着削高填低作用,因此我国河流侵蚀地貌是十分发育的。

河系类型:河系的类型与地质构造和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分树枝状、羽毛状、平行状、格状、放射状、环状等。

河谷是河流长期下蚀河床,在陆地上造成的一条条狭长形的洼地。它由谷底、谷坡组成。河谷根据地质构造的种类可分为断层谷、向斜谷、背斜谷和单斜谷等。

根据河谷的发展阶段可分为V字形河谷、河漫滩河谷和成形河谷三种。V字形河谷的谷坡甚陡,谷底狭窄成为锐角,横剖面成V字形谷谷底不平,多成为阶梯状,往往形成急湍瀑布、急流,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又可分为隘谷、嶂谷、峡谷等,我国金沙江虎跳崖,长江三峡,都是举世闻名的V字形大峡谷,虎跳崖最窄处的江面宽仅40-60米,谷深达3,000米。

河漫滩河谷谷底比河床宽得多,谷底宽广而平坦,河床在谷底中蜿蜒着,涨水时谷底通常为水所淹没而形成河漫滩,同时有牛轭湖和由牛轭湖淤塞而成的沼泽或凹地。成形河谷的特征是具有阶地。

瀑布,我国是一个多瀑布的国家。我国最大的瀑布是贵州安顺黄果树大瀑布,水从58米高的悬崖上飞泻下来。

瀑布是一种明显的跌水现象,是河流下蚀作用过程中碰到坚硬岩石形成的。

阶地:

河谷在发育过程中,由于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更替,其形态是千变万化的。在地壳运动及气候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河谷形态不仅在纵剖面上呈阶梯状,而且在横剖面上也呈现阶梯状,位于谷坡上的这种台阶叫河谷阶地。每一级阶地都有一个平坦的阶面和一个陡坎。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的流量变小,尤其是在流速减缓时,河流的搬运力便降低;或者因入河的碎屑物大增,其含量超出河流搬运能力的限度时,则多余的碎屑物质就要发生沉积。河流的堆积物,有些堆积在河床及滨河床一带;有些堆积在河谷底上形成河漫滩;有些在河口堆积下来成为三角洲。

河心滩:河床中间的沉积地貌,洪水期被淹没

河漫滩:现代河床以外的谷地沉积地貌

洪积扇:山口开阔地中的半圆锥形堆积地貌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溶蚀和侵蚀,崩塌的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可溶性岩石的存在和流水作用是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貌部位、气候条件和植被生长情况等因素也都影响着它的发育。

我国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云贵高原现阶段发育的主要为溶斗地貌,滇、桂西山区则以峰丛地貌较为发育,郁江、漓江等地区为峰林地貌典型地区。

岩溶地貌可分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属于前者的有溶洞、石芽、溶斗、溶洼、岩丘、峰林等。属于后者的有溶洞。另外我国南方红色岩系中发育这一种假岩溶地形——丹霞地貌。

01

地表岩溶地貌

溶痕是水流沿可溶性岩石表面溶蚀形成的纹理,它是溶洞的雏形。

溶孔是碳酸盐类矿物颗粒间的原生孔隙、解离及隐节理被溶蚀后形成的小孔洞。

各种形状的溶孔

1  蜂窝状溶孔           2   海蚀溶孔        3    串珠状溶孔           4  孔洞

溶隙是水流沿节理或裂隙溶蚀而成。一般宽几厘米至数米,长几米至数十米。

溶隙(云南路南)

溶沟是碳酸盐岩表部的裂隙都被溶蚀,或溶痕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长度不一的沟槽,它一般宽十数厘米至二米,深以米计,长度不等。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两壁陡峭宽度较小深度较大的沟谷。

溶谷: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区的北方石灰岩嶂谷下切侵蚀和溶蚀、崩塌共同作用下而形成。

石芽是纵横交错的溶沟间残存的石脊,多呈锥状或尖棱状。云南路南石林是在晚第三纪湿热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巨型石芽,最高者达30米。

碳酸盐岩受溶蚀,侵蚀后残存的柱状体,实际上它是巨型石芽。

峰林是碳酸盐岩经受较强烈岩溶作用形成的山峰。峰林地形是热带及暖亚热带气候区的象征。形成峰林地形,碳酸盐岩要有一定的厚度。

就峰林的演化过程而言,可分为峰丛、峰林及孤峰。峰丛是峰林的雏型或年青的峰林,基座相连;峰林是发育较成熟的阶段,呈锥状、塔状等;孤峰是峰林发育的晚期阶段。

溶峰:是碳酸盐岩经较强烈的岩溶作用形成的山峰(桂林)

溶斗是集中渗流溶蚀或塌陷后形成的漏斗状地形。溶洼是溶斗进一步溶蚀和侧向扩大,并伴随地下水的作用而成,其底部继续发育落水洞或溶隙,以吸收地表水流。溶盆是地壳相对稳定条件下,溶洼进一步发展扩大构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盆状地形。溶盆按其成因有构造溶盆、断陷溶盆、接触式溶盆。溶原是溶盆进一步演化形成,代表岩溶发育的晚期阶段。

岩溶形态在空间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不同组合类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岩溶发育的特点。

溶沟-石芽:发育在岩溶演化的各个阶段和不同气候带内,有利于垂直溶淋的地区发育更完善一些。大面积发育时成为石芽原野。

溶斗-岩丘:发育在岩溶演化过程中的初期或晚期阶段。由于水对岩石的溶蚀结果,形成溶蚀丘陵和洼地或溶斗,串珠状洼地可发育成谷地。洼地或溶斗常积水成池塘或湖泊。

溶洼(溶盆、溶原)-丘峰于地壳隆起的山地,在垂直渗流作用的条件下,溶斗演化呈溶洼→溶盆→溶原,岩丘进一步切割呈丘峰。

溶洼(溶盆、溶原)-峰林:峰林间有加大谷地或串珠状洼地,峰林高差亦显减小。

照景岩溶峰形态,陡崖的形成与河流曲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有一定的关系(湖北建始,根据丁民雄稿绘制)

02

溶洞

碳酸盐岩经溶蚀,形成近水平或倾斜的大型空洞,称为溶洞。溶洞是集中岩溶水流 的通道。有的溶洞因地下水面相対下降而成干洞。溶洞的发育,受岩性、构造及水流动力条件的控制。水流沿裂隙、断层、岩层层面等空隙发生溶蚀,使孔隙、裂隙等不断扩大。溶洞中有美丽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有时有地下河流和湖泊。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溶洞,如北京市房山县的云水洞,宜兴县的善卷洞,广东肇庆的出来洞,贵州的观音洞,长江三峡的玄虚洞,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广西武鸣伊岭岩洞,柳州都乐岩洞,桂林七星岩、芦笛岩,云南建水燕子洞,甘肃武都万像洞等。

滴水石:溶有重碳酸钙等成分的岩溶洞顶渗滴水流常形成各种乳状、管状灰华沉积,通称石钟乳类;滴水至洞底形成笋状、塔状灰华沉积,通称石笋类。石钟乳与石笋连接形成石柱。另外还有石田、葡萄石、钙板等。溶洞中较大的片状水流形成的帘状或幔状石灰华沉积叫做石幔。

暗河是发育及其形态受地质构造密切控制的溶洞中的流水。暗河有自己的汇水范围,在均勻状灰岩平缓褶皱区暗河常常呈树枝状。

暗河河道(湖南保靖)

暗河主河道(粤北)

仙灵洞石笋(浙江)

溶洞(江苏宜兴)

钟乳石、石笋、石柱(柳州)

03

丹霞地貌

海岸、湖沼地貌

湖泊是长期占有陆地中封闭凹地的水体。这种凹地称为湖盆,湖盆可以是单一的洼地,也可以是复杂盆地,湖盆底部的地形和平面上的特征主要受湖盆成因影响。

01

海岸地貌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交界的鸭绿江口,南止于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假若沿海岛屿的岸线计算在内,海岸线总长1,8000多公里。我国海岸线,钱塘江以北海岸平直,沿海岛屿稀少,多浅滩,如苏北沿海大沙、长沙、北沙、暗沙、全家沙、部家沙、勿南沙等。除了沙岸外,我国北方也有岩石组成的海岸,如辽东半岛及山东半岛等地区。

钱塘江以南都为岩石组成的海岸,海岸线十分曲折,沿海岛屿众多。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海岸特点是港湾与岸难相交错。浙江、福建、广东的海岸多半是复杂的海湾。江 苏沿海是以冲积平原为基础的低平海岸。岸坡峭立,岸线平直的断层海岸分布在台湾东 部,珊瑚礁海岸在我国南海有广泛分布。

海蚀柱

黄海岸(江苏)

陡峭海岸

海蚀柱与浪蚀穴

岛礁岸

倾斜海岸

砾石海岸

断层海岸

海蚀崖

台湾海滨风光

海蚀崖与海蚀柱(台湾)

海南风光(海南岛)

生物礁体受海水的溶蚀、侵蚀,出现瘠沟、溶孔(南海)

海蚀柱(辽宁旅大)

海蚀洞(大连)

02

湖沼地貌

我国是湖泊众多的国家,较大的湖泊就有900多个,比较著名的有:呼伦池、兴凯 湖、罗布泊、青海湖、纳木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鄱阳湖和滇池等。

雪山地貌

雪山区的地貌变化以冰川霜冻作用为主要营力,这些高山的形态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最高一带在现代雪线以上,终年冰雪封冻,成为现代冰川带,山顶和山脊被刨蚀为角峰、刃脊,低凹部分分布着现代冰川。

这一带的下面为高山带,古冰川遗迹到处可见,如古冰斗地形和宽敞的U形谷地及各种古冰川堆积物。第三带为侵蚀、剥蚀地带, 坡积物比较多,最低为冲积、洪积形成的山麓倾斜平原带,常出现洪积扇和冲积锥。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均属这一类地貌。

01

冰川

冰川是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大型冰体。在高纬度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冰川。这些地区,冰川刻凿着地面,形成独特的冰蚀地形,同时又把破坏下来的岩屑搬动至它处堆积。

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在我国特别是西部有广泛的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喀拉昆仑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唐古拉山。慕士塔格山、 贡嘎山等山区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冰川。

冰川按其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线附近的凹地中,是由冰斗中伸出的冰川舌形成的,规模不大,分布很广。

悬冰川:冰从雪盆地中流出来,急剧下降而悬挂在山坡上或悬谷里的冰川,形体短小。祁连山多见此类冰川。

山谷冰川:冰斗冰川的冰雪大量增多,大量的冰顺坡流到山谷,沿谷地流动,形成山谷冰川,它的形态象完全冻结的河流。

复式山谷冰川,由一条巨大的山谷冰川和汇入其中的支冰川组合而成。

冰川表面受到热力和重力作用时,形成特殊的冰面热融地貌。

02

冰蚀、冰碛地貌

冰川本身具有重量,每一立方米冰川冰重900公斤,当冰层厚达100米时,冰川施加在冰床岩石上的静压强即达的90吨/平方米。冰川以如此巨大的压力从冰床上流过的时候,足以使脆性岩石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破碎。冰川对地面的破坏作用叫刨蚀作用。

冰斗:形似围椅状的冰蚀洼地,冰斗底部平坦低洼,它的三面为悬崖环绕,仅在坡基部开着缺口。

冰斗(祁连山)

关山口(北祁连)

角峰:三个以上的冰斗同时向山顶侵蚀,山体逐渐窄小,最后形成孤独而尖锐的角峰。

孤立角峰(天山)

角峰群(天山)

刃脊:冰蚀谷与冰蚀谷或者冰斗与冰斗之间尖锐、陡峻的山脊。

冰川在刨蚀冰床的同时,也将破坏物运走,一旦冰川流动到雪线以下地区,冰川冰融化,以至完全消失,冰运物随之就推积下来形成冰碛地貌。

干旱地区地貌

气候干旱、水系稀少、植被荒凉的干早区地貌的发育和形成,主要是由于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为风的作用准备了条件。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

01

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殊地貌。这种地貌的发育和形成,主要是干燥剥蚀和风力作用的结果,暂时性流水作用仅在局部地区比较显著。

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广大的西北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山地岩石裸露,形成形状奇特的石质残山。石塔,石柱、石钻、石蘑菇、摇摆石、风蚀城堡以及石蜂窝、石窟窿等是常见的小型风蚀地形。

02

黄土、沙漠地貌

黄土塬:规模巨大表面很平坦,周围有沟谷环绕。

黄土梁:一般是由沟谷侵蚀而成,逋常分布在两条平行的谷地之间。根据梁的形态 和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平粱、斜梁、峁梁。

黄土峁:孤立浑圆,顶部呈弯形的丘陵

黄土峁地貌

黄土川地:分布在大的河谷中,表面平坦。

黄土沟谷地貌按规模大小和发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切沟、冲沟、墹或河谷。

黄土被地下水机械潜蚀后,出现种种“假岩溶”现象,如黄土陷穴、黄土挢、黄土柱等,此外由于重力作用,常常发生崩塌、滑坡和泻溜。

沙漠是风积地貌。我国沙漠分布面积甚广,其中最主要的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鸟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等。沙漠总面积为63.7万平方公里。

新月形沙丘:是分布最广泛的流动型沙丘,具明显的新月形特征,延伸方向和风向垂直。

新月形沙丘

巴丹吉林沙漠中巨大的沙山

红柳沙丘:呈圆形的独立沙包

红柳沙丘(敦煌)

金字塔形沙丘:为高大的沙丘体,脊线由顶端向四周分出,形状为多角形,有的金字塔相对高度可达500米。

THE END
0.战略资源玄武岩及其开发利用在海洋,玄武岩可构成海岭和火山岛。 ⑵、 玄武岩产状与岩浆喷发方式密切相关。或者说,玄武岩产状表现为两种岩浆喷发方式: ①、裂隙式喷发 岩浆裂隙式喷往往产生大面积的泛流玄武岩。在岩浆裂隙式喷发通道内经常形成与玄武岩成分相仿的岩墙群,但是它们往往被后来形成的岩流掩埋而不易被发现。中国西南部大面积分布的峨嵋山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41624A4361<92<7452e22::447?587xjvor
1.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汇总6篇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jvzquC41yy}/qq6220ipo8f142823;45;::38=3jvor
2.地质雷达论文由于部队加油站都是以地埋油罐的方式进行油料的储存与收发,所以,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锈蚀、腐蚀等因素的作用,对于油罐是否漏油很难从外观上直观看到,所以要通过一定的检测方法来实现监测的目的,现今大多数油库依然使用的通过罐内油位变化和感官检漏的方法[1,2]已经不能有效地实现油罐底部的实时监漏,传统方法[3-8]往jvzquC41yy}/uofdkcu/exr1hctxgw4422>10qyon
3.城市地下工程概论范文除明洞外,隧道衬砌结构系按natm原理,采用以柔性支护体系为主要受力结构的复合式衬砌,即以喷、锚、网、格栅或型钢钢架等为初期支护,模筑混凝土或模筑钢筋混凝土为二次衬砌,并在两者之间敷设防水板。这种支护方式既能充分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减薄衬砌厚度,又便于机械化快速施工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隧道内设置有电光照明、全射流风机纵 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6487:7mvon
4.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合集(精选18篇)由于地壳运动和缓、微弱,第三系地层产状极其平缓。但第三纪末期第四纪初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断裂,它切割到地壳深部,有的甚至与某些深达上地幔的断裂相沟通,使深部的玄武质岩浆上升、喷溢,形成了南京附近的一些中心式火山喷发及玄武岩层的堆积,例江宁方山和六合方山都保存了较好的火山地形。 三、实习内容成果 早上十jvzquC41o0kf2960eqs0uqnzkdgpijt182>6:B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