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降温从新疆开始,先聊聊新疆牧人转场
近日,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南下,率先进入我国新疆境内,多处山口风力超过12级,阿勒泰地区气温骤降近三十度。强冷空气南下巧遇南支槽东移,带来的将不仅有断崖式降温,还有入冬最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中央气象台今日同时发布寒潮暴雪预警。
因距离冷空气的大本营——西伯利亚较近,每每冷空气南下,总是新疆北部地区最先感受到降温。在新疆还有一种与气候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场。像永恒的约定,随着季节的变换,新疆牧民们在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一直在路上。当农耕地区的人们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新疆的牧民却将“转场”当做了生活本身,并因此形成了新疆独有的游牧生活。
阿勒泰地区的转场场景,图片出自2013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马东
随着牧区定居常态化和网围栏的普遍推广,如今在其它省份很难再见到大规模的转场场景,但新疆的转场却顽强地存在着,并有可能继续长期存在下去。究其原因,要从新疆独特的地理背景说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图,图片出自2012年第11期《中国国家地理》
01
“湿岛”让新疆成为畜牧大省,
也塑造了新疆独特的转场景观
新疆地处全球最大的干旱区——亚欧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境内缺乏像内蒙古拥有的那样广袤平坦的草原,但新疆的牛羊存栏量和羊毛产量却在全国名列前茅,这背后离不开“湿岛”的功劳。
(手机横屏看)
天山深处的雪岭云杉与高山草甸错落有致,图片出自2015年第9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尼加提.马合木提
天山、阿尔泰山等高大山脉拦截了高空中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量水汽,带来降水,使之成为干旱区中宝贵的“湿岛”。“湿岛”海拔从低到高,降水量不断增加,在海拔稍高的地方依次出现草原带和林带,叠加垂直地带性因素,林带往上又出现了亚高山草甸带和高山草甸带。正是这些草原和草甸养育了新疆的无数牲畜,也使得新疆成为了畜牧大省。
玉奇塔什草原夏牧场,图片出自2014年第6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陈丽
图片出自2013年第7期《中国国家地理》
“湿岛”还发育了众多河流,蜿蜒流淌,带来生机,在本该是荒漠的地方孕育出了绿洲和城镇。几千年来,新疆牧人们为了科学地利用“湿岛”小气候带来的独特地理环境,摸索出了独特的转场生产生活方式。倘若没有这些“湿岛”,新疆将是一片荒芜。
02
一般转场是水平转移,
而新疆转场更多的是垂直转移
在游牧时代,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珠穆沁草原、科尔沁草原也有转场现象,但这些草原内部海拔高差并不大,因此转场是水平转移。而新疆牧民转场则是在盆地、低山、高山之间往复移动,根据草场的地势、草类、面积、地貌、朝向和气候,新疆牧民们划分出不同季节牧场。
阿尔泰山地西南坡植被垂直带和四季牧场分布,图片出自2018年第12期《中国国家地理》
夏牧场通常在高山上,因为高山上的草甸是季节性的,夏季才出现,生长着多种禾本科、莎草科的优良牧草。无论转场路途多么艰辛,牧民都会驱赶着牲畜群按时按点到达夏牧场,不能错过牲畜抓膘的好机会。
(手机横屏看)
喀拉峻草原海拔约2000—3600米,为典型的高山草甸,生长有百余种优质牧草,图片出自2013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孙洁
春秋牧场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避风遮寒,气候比较温和,是畜群保存体力、休整的地方。冬牧场多选择在荒漠中的草原,因为海拔低,相对温暖,降水量低,冬天积雪较薄,牛羊能用蹄子扒开积雪,啃食被掩埋的枯草残根。
昭苏县洪纳海镇的冬牧场,位于乌孙山南麓的背风之处,伊昭公路从中穿过,化为冬窝子里的一条伏线。图片出自2021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赖宇宁
新疆当地牧民形象地说:“夏天上山,牛羊赶着雪跑;冬天下山,雪赶着牛羊跑。”如果说一般转场演绎的是地球上水平地带性的故事,而新疆牧民转场则给我们讲述垂直地带性的故事。
03
新疆转场距离之远、
超乎你的想象
新疆地貌“三山夹两盆”,夏牧场多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的高山地带,而冬牧场多位于地势低洼的盆地或河谷,各牧场之间相距甚远,单次转场距离几十甚至几百公里。转场队伍每天行进15公里左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羔羊程”,单次转场用时几天到月余不等。
新疆自治区牧场分布图,出自2013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
以阿勒泰地区为例,深山夏牧场远至阿尔泰山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带,前山夏牧场便缓慢下降至海拔1100—2000米的低山带,春秋时节回到准噶尔盆地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两岸,冬牧场则要南迁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冬夏牧场相距数百公里。
阿勒泰地区转场路线示意图,出自2013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
几千年游牧文明的传承,在新疆大地上形成了许多转场的牧道,转场季在这些牧道上能看到无数牛羊同时转场的画面。最壮观的当数塔玛牧道,即塔尔巴哈台山夏牧场至玛依勒山及周边冬牧场的转场牧道,保守估计单次转场通过的牛羊数量高达110万头,是全世界现存唯一的“百万牛羊大转场”牧道。
塔玛牧道路线示意图
(手机横屏看)
从前山春牧场迁往深山夏牧场途中,大队牲畜群在山坡上扬起沙土,远看如黄色瀑布般恢弘壮丽。如夕阳般的金黄色彩笼罩着牧人,令人目眩。图片出自2013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周海
04
全国独一无二的
火车转场和高速公路转场
新疆转场主要依靠徒步,但也有人曾尝试过现代化的转场方式。伊犁州曾于2010年在精河县至伊宁县的一段试行火车转场,5万多头牲畜跟着他们的主人一起搭乘火车,从冬牧场迁往春牧场。
原本需要翻越博罗科努山、历时三五天的行程,火车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但火车转场成本高,加之羊群在火车上不适应互相踩踏,出现了伤亡,之后火车转场未再推行。
图片出自2013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刘成刚
由于新疆部分高速公路路段与传统的转场牧道重叠,转场期间,新疆公路管理部门会在高速公路开辟转场通道,方便转场大军借道通行,成千上万头牛羊行走在新疆高速公路上的场景也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景观。
图片出自2013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秦杰
05
春播秋收要不违农时
新疆转场同样要“不违农时”
众所周知,每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耕作时间,称之为农时。春播秋收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违农时,古代官府还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新疆转场同样如此,因为新疆转场本质上根源于季节的变迁和气候的变化。
每到转场时节,赛果高速公路约有40万头牛羊在此浩浩荡荡地通过,图片出自2014年第11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赖宇宁
夏秋之交,临时性雪线不断地下降,夏牧场逐渐消失,牲畜必须迁往海拔稍低的秋牧场。秋去冬来,秋牧场被降雪掩盖,且山中气温较低,牲畜难以生存,如遇暴风雪甚至有人畜被冻死的危险,必须及时转移到山下冬牧场避寒。
冬牧场牧草稀少,仅够部分牲畜维持生命,冬天一过,就要及时把牲畜牧迁往牧草更充足的春季牧场。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延迟,每一个过程都环环相扣。
一场早雪过后,牧场内外万籁俱寂,转场的马匹和羊群队伍正在缓慢踏雪而行,图片出自2014年第11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刘灵波
转场“不违农时”的背后还有经济和社会因素。由于冬牧场牧草稀少无法养活过多牲畜,牧民通常会在秋天将部分牲畜出栏,如果错过转场就意味着错过了牲畜膘肥体壮的黄金销售期,不仅收入减少,还要花钱购买那些滞销牲畜过冬的草料。
前往萨吾尔山冬牧场的转场大军,图片出自2019年第8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叶尔江˙木哈买提
06
新疆转场看似行吟诗人般的浪漫,
实则充满艰辛
无论内蒙古那种广袤平坦的草原,还是新疆山地草甸类型的草原,根本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唯美、壮丽,一年四季都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温柔乡。
恰恰相反,草原在生物学上意味着生存艰难,既干旱又寒冷,草原年均降水量通常低于400毫米,人们脑海里绿草如茵的景象一年只有两三个月时间,长达半年的冬季生活才是草原的常态。
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中,牧民胡马西一家正行进在转场的途中,图片出自2018年第12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叶尔江˙木哈买提
冬季第一场大雪来临,最为艰辛的冬季转场拉开帷幕,新疆牧民们又开始了风餐露宿的生活,连蹒跚学步的幼儿也不例外,图片出自2019年第8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叶尔江˙木哈买提
在这种“苦寒之地”,牧民们一年要经历三到四次转场,一年最多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奔波在路上。在这条永无终点的转场之旅中,并非洋溢着人们想象中的行吟诗人般的浪漫,更多的是严寒,更多的是贫瘠,更多的是忍耐和坚持。
一年四季,新疆牧民都是在不断转场、不断奔波中度过的,图片出自2018年第12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叶尔江˙木哈买提
转场不仅充分利用了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牲畜对草场的破坏。转场,于我们而言是风景,而于新疆牧人而言,更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奥秘。无论转场如何艰辛,新疆牧人们仍然充满希望地一次次启程,仍然年复一年像候鸟一样遵循着大自然的安排。
山地的形成
山地的成因主要有火山喷发、地壳褶皱、地壳断层、外力侵蚀这四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类山地都有什么特点吧!
火山
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山被称为火山。这类山的特点是山顶上有一个洼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火山口。如果此山位于较高纬度,到了冬天,山上有降雪,远远望去,就像山上长出了白头发;近看,火山口里有积水,积水为湖,即为天池。
中国的长白山就是一座休眠火山,它形成于1200万年前,经过多次喷发后形成了现在的壮观景象。
长白山天池
褶皱山
褶皱山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陆漂移,造成两块大陆相撞,岩石发生弯曲变形所致。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最外层是厚厚的岩石壳,就像蛋壳一样,但它并不是一块完整的“蛋壳”,而是由多个板块拼接而成的。这些板块并不“老实”,它们互相挤压碰撞,有的板块被另一个板块“翘”起来,山地就形成了,例如喜马拉雅山;有的板块比较软,于是被另一个板块“挤皱了”,例如中国的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它们都属于褶皱山系。
大名鼎鼎的喜马拉雅山脉
断层山
岩石由于受到来自地球内力的顶托作用而断裂,上升的岩块像堡垒一样,因此叫地垒,它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江西的庐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等;下陷的地区形成洼地,叫地堑,降水多的地区易形成湖泊,如中国的鄱阳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降水少的地方就会形成冲积平原,如陕西的渭河平原等。这类山地的特点是在平原上会出现一个块状山地,高耸入云。登山远望,一览众山小。
泰山
外力侵蚀山
岩石成因有三种:岩浆岩质地坚硬,如花岗岩,不易被侵蚀;变质岩质地细腻光滑,如大理岩,也不易被侵蚀;沉积岩是泥沙沉积后,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固结成岩而成,质地柔软,易被侵蚀。当这些岩石露出地表,在风的吹拂和雨水的冲刷下,松软的岩石会被流水和风侵蚀带走,坚硬的岩石便留下来形成山地。
还有一种岩石很特殊,那就是石灰岩,由于石灰岩可溶于水,如果恰巧石灰岩分布在降水多且河流多的地区,那么时间一长,石灰岩就被流水侵蚀成沟壑和溶洞。而如果溶解过石灰岩的水长期滴漏在固定的位置,便会形成奇特的石笋和石钟乳,石钟乳和石笋如果连成一体就形成了石柱,且其表面圆滑,看起来就像融化的冰激凌一样。中国广西桂林的山区就是典型的石灰岩流水侵蚀再加上岩体的崩塌形成的山体,它还有个特殊的名字叫作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山地五种基本地形
山地气候特点
1. 随高度上升,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减少而增加辐射值。而且向阳面的辐射多于背阴面。
2.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夏季温度下降0.5~0.7℃;冬季约降0.3~0.5℃。
3. 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在山顶和山坡都比较缓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趋势;在山谷与盆地这两种变化较剧烈,且春温高于秋温。
4. 雨量和雨日一般随高度增加 ,如黄山、泰山,每上升百米,年降水增加约30毫米,雨日增加2.4天 。在一定高度以上,由于气流中含水较少,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叫最大降水高度。
5. 迎风坡降水量明显多于背风坡。而且山谷、盆地多夜雨。
6. 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山顶、山脊和峡谷风速大,盆地、谷地风速小。山地还有山谷风与焚风现象。
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1. 高处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大气是储存热量的主要介质。但是大气厚薄不一:低处大气厚,厚的大气储存热量的介质多,保温作用也强,就像穿厚衣服;高处大气薄,薄的大气储存热量的介质少,保温作用差,就像衣服穿得很薄,所以大气稀薄的高海拔温度低。
我们可以把山想象成人来进行理解:高山君海拔高,所处的大气也很稀薄,保温作用差,就如同身穿一件背心;矮山君海拔低,所处的大气浓厚,保温作用强,浓厚的大气则像大衣,显然大衣能留住的热量比背心多。
2.高处离热源远,热量少——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的辐射(并非阳光)。太阳辐射抵达地面后,地面会吸收热量升温。地面就像一个火炉,会不断散发热量,离火炉近的人,获得的热量就多。离火炉远的人,获得的热量就少。
登高能否望远?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常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如下图)
(2)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如右图)
山地垂直地带性
(1)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小。
(2)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5)影响山地某一自然分布带海拔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纬度越高,海拔越低。
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山地地质灾害
泥石流、崩塌、滑坡,就像形影不离的地质灾害“三剑客”,在地质构造运动活跃、地形陡峭、地震频发的山区,它们结伴联手,频频现身。
供图/范晓 制图/萧关
崩塌、滑坡往往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质,而水,则是泥石流登场不可或缺的触媒与推手。这三张图展现的是典型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理。
图为巫山新城的滑坡治理,摄影/杨铁军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有两个,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有关。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主要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爆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此外,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摄影/丁一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根据崩塌体的不同分为土崩、岩崩两大类,而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含沙量大,流体粘稠如泥浆,其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三山五岳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凉。清代安徽人闵麟嗣的《黄山志定本》中杜撰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有人以此杜撰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黄山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
江西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是避暑胜地,古今很多名人到此游历或居住。山上云雾缭绕,到处是奇花异草和珍稀树木。名胜有五老峰、三叠泉、庐山植物园、仙人洞、白鹿洞书院、庐山瀑布、观音桥、天下第一泉、抗战纪念馆等。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古论,亦有“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今论。自1996年以来,获“世界人文景观”、“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优秀生态景区”等三枚世界金牌。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浙江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乐清市境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距杭州297公里,距温州68公里。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总面积450平方公里,500 多个景点分布于8个景区,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称胜。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特别是灵峰夜景,灵岩飞渡堪称中国一绝。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中国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五岳即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南岳衡山(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西岳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北岳恒山(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中岳嵩山(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论景观,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峻。
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
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
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
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宝,“悬空寺”便隐匿其中。
中岳嵩山雄险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在嵩山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奥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佛、道、儒”三教荟萃,“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貌”互补争艳。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衡山如飞,恒山如行,嵩山如卧。
东岳泰山
泰山,指我国的五岳之首。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首,也位居“中华十大名山之首”。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重遗产项目。
南岳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这是对衡山的赞美。
南岳衡山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主峰座落在湖南省衡阳市境内,七十二群峰,层峦迭嶂,气势磅礴。素以「五岳独秀」、「宗教圣地」、「文明奥区」、「中华寿岳」著称于世。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AAAAA级旅游区。
南岳衡山寿文化源远流长,《星经》载:南岳衡山对应星宿二十八宿之轸星,轸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南岳故名「寿岳」。宋徽宗在南岳御题「寿岳」巨型石刻,现仍存于南岳金简峰皇帝岩。康熙皇帝亲撰的《重修南岳庙碑记》首句即为:「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再度御定南岳为「寿岳」。历代史志也常以「比寿之山」、「主寿之山」等敬称历代南岳衡山。《辞源》释「寿岳」即「南岳衡山」,南岳衡山因而誉称「中华寿岳」。
西岳华山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居五岳之首,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县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北岳恒山
恒山,人称北岳,海拔2017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曾名高氏山、崞山、玄武山、紫岳。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
中岳嵩山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