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垂直性海浪。
如下图:印尼地震引起的海啸
海啸主要发生在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的俯冲区域,该地区火山地震多发,有着海啸发生的动力条件。
如下图:俯冲地带与海沟分布图
而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其中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下图所示: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啸
因为海陆俯冲边界往往形成海沟等深海环境,所以海啸也通常发生在深海地区。
在深海里海啸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如下图所示:
那么我国发生海啸的几率大吗?
——答案是:非常小!
原因如下:
1、我国沿海为大陆架、大陆坡等浅海环境,即不处于板块交界,没有海啸发生的动力条件。
如下图,浅蓝色就是我国近海,黄海、东海、南海都是大陆架为主。
2、东侧有太平洋岛链作为防护带,而且不止一条。
岛链对于预防灾害是非常好的!
但是对于军事和政治嘛,哈哈,你懂得!你现在知道了台湾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了吧?
3、有宽广的大陆架削弱海浪力量。
还好,与地震相比,海啸更容易实现预警。
虽然,该地震是否会激发海啸,这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仍可通过海啸预警为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做出一定的贡献。
那么海啸预警的原理是什么呢?
——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在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地震纵波即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7千米/秒,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远海啸处,地震波要比海啸早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
如下图:地震海啸监测仪器及卫星系统
珊瑚礁
珊瑚礁的形成是由一种微小的腔肠动物制造出来的,这种腔肠动物被人们称之为珊瑚虫,它对于珊瑚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珊瑚礁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水温 、深度 、盐度和光照等。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珊瑚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影响到其周边的环境物理生态条件。无论是在深海还是浅海区域有着珊瑚礁的存在。
珊瑚礁的作用
它能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它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居住地。
它能保护海岸线,珊瑚礁能保护脆弱的海岸线免受海浪侵蚀,健康的珊瑚礁就像自然的防波堤一般,约有70%~90%的海浪冲击力量在遭遇珊瑚礁时会被吸收或减弱,而珊瑚礁本身会有自我修补的力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死掉的珊瑚会被海浪分解成细沙,这些细沙丰富了海滩,也取代已被海潮冲走的沙粒。
它能维持渔业资,许多具有商业价值的鱼类都由珊瑚礁提供食物及繁殖的场所,礁坪可以养殖珍珠、麒麟菜、石花菜和江蓠等。
它能减轻温室效应,珊瑚在造礁过程中,通过体内虫黄藻,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从而减轻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冰海啸
破坏力惊人的“冰海啸”
在地理学上,还有一个与“海啸”这个词有关联的灾害,那就是“冰海啸”,什么是“冰海啸”?当然,冰块是不可能像海啸那样快速移动的,冰海啸是指大量的冰从海洋中或者湖泊中涌向陆地的现象,大量冰块的堆积,形成高大的冰块墙,其高度有时候甚至高达10米以上,就像是冰块组成的排山倒海的海啸,所以称为“冰海啸”,至于冰海啸的速度嘛比真正的海啸要慢得多了,通常在1个小时内只会移动几米至数十米,不过由于组成冰海啸的冰块质量巨大,破坏力还是十分惊人的,能够轻易摧毁房屋建筑。
贝壳堤
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
拓展:
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和丰富的贝壳物源
潮沟
潟湖
潟湖本来与外海相连,后来被障壁岛或沙嘴等完全隔开,就形成了海岸潟湖。
全世界约15%的海岸线都有潟湖分布,而在美国东部和墨西哥湾沿岸,这个数字达到了恐怖的 75%。
但潟湖与外海完全分离后,以后的命运,就全靠他的淡水爸爸有无资本注入了。
如果淡水爸爸决定一直投资并且给力的话,淡水的注入量就会大于蒸发量,潟湖的盐度便会降低。
比如我们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就是这样从浅海湾一步步地变为内湖。至此,咸水也变为了淡水。
△西湖的潟湖成因说示意图
但如果无淡水注入或淡水注入量小于蒸发量,潟湖的盐度就会升高。
比如一直被人们称为大自然的少女心的澳洲粉红湖——赫利尔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咸化潟湖,颜色源于一种特殊藻类。
而更极端的例子是位于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博加兹戈尔湖,与里海只有一线之隔。
但盐度极高,与死海相当,几乎没有海洋植被。由于天然海盐储藏量居世界第一,在20世纪初甚至曾经成为国际资本争夺的目标。
1980年沙堤彻底封闭后逐渐干涸了,后来又被海水冲开重新形成潟湖。
当盐度到达5%~5.5%时,就没有生物能活着了,增加到6%-7%时,岩盐就开始沉积了(海水盐度3.5%)。
乌克兰的西瓦什湖盐度极高,夏天会有恶臭,也被叫作腐海。
乌克兰的西瓦什湖盐度极高,夏天会有恶臭,也被叫作腐海
除了海岸潟湖以外,还有一种珊瑚礁潟湖。
有的珊瑚岛外围有一圈珊瑚礁,将岛屿团团围住,便形成环状的珊瑚礁泻湖。
△太平洋中的阿塔福环礁
位于太平洋北部莱恩群岛中的克里斯马斯岛,也叫圣诞岛。这座岛的近一半都被潟湖覆盖,有淡水也有咸水。
△克里斯马斯岛
德国北部的潟湖国家公园,有通道连接外海。
沿岸沙坝
沿岸沙坝,是沙脊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大尺度堆积体,也有韵律型沙坝和倾斜沙坝。卷破波是形成沿岸沙坝的主要原因。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沿岸沙坝的形成一般是由波浪破碎引起的。当浅水波发生破碎时,倾翻的水体强烈冲掏海底,搅动起大量的泥沙,破波带存在很强的海底回流流向深水区,被波浪破碎搅动起的泥沙会随海底回流流向深水区,运动到破波带以外后,波浪破碎搅动作用消失,随海底回流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大部分堆积在破碎点的靠陆侧,形成水下沙坝。在平缓的海岸,波浪首次破碎后形成的破碎波可重新形成新的波浪,而后可发生第二次或更多次破碎,当存在两个波浪破碎点时,将产生两条沙坝,但产生更多条沙坝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沿岸沙坝
多条海岸沙坝(日本熊本海岸)
岛屿
岛屿,岛的总称,指四面环水并在涨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且能维持人类居住或本身的经济生活。从客观上说,可食用的食物、淡水和居住场所为可支持人类居住的岛的主要特征。只要这三个基本条件存在,我们就可以认为此岛能够维持人类居住,而无论其可维持多久,也不论这种居住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
试题链接
1.有关全球珊瑚礁分布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珊瑚礁只分布在热带和一部分亚热带海域B.珊瑚礁大多在大陆东侧海域发育C.珊瑚礁常分布在海沟和岛弧附近海域D.珊瑚礁在太平洋分布范围最广
2.造成巴西东北部海岸和孟加拉国沿岸附近海域缺少珊瑚礁的主要原因是( )A.淡水注入多B.降水丰富C.暖流流经导致水温过高D.海水过深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珊瑚虫需要生长在22~30°C的海洋中,从分布示意图看绝大部分的珊瑚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侧,因为珊瑚礁要生存在温暖的海洋中(大陆西侧多寒流)故A、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洋的珊瑚礁分布最广,故D正确。海沟处海水较深,光照不足,不适台珊瑚礁的生长,故C错。
答案:A
解析:由题可知,珊瑚礁对海水的盐度具有一定的要求,而巴西东北海岸和孟加拉国沿岸分别有亚马孙河和恒河汇入,这两条河流流量大,入海口附近盐度低,不适合生长。
(2016全国高考1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
的分布。据此完成各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1. 答案:C
解析:贝壳堤的形成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由此可以推测出死亡的贝类生物应该是由海浪或潮汐带来。设问中“在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时间限定,在这个时间内通过海水运动将死亡的贝壳带至海岸边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注意其中空间信息”带至海岸边“而形成,也就是说在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位置较稳定,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在此过程中海岸向陆地方向推进,海浪或潮汐会将还在堆积的贝壳堤摧坏,这样该贝壳堤就不能形成;海水只能将贝壳堤带至岸边,而如果向海洋方向推进,代表海岸线向海水的深处推移,岸的位置改变了,贝壳类生物的壳就不能继续在原地堆积,这样在某一处就不能形成贝壳堤;反复推进的话,该处贝壳残体也不能完整的堆积,从而不能形成贝壳堤,故ABD错误,C正确。
2.答案B
解析: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