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吉利斯《征服天堂》 音乐里的故事12
就在一个月前,希腊音乐家范吉利斯因病去世。他的《征服天堂》永留于世。
总是在一些救灾的电视片中听到这个气势恢宏的旋律,后来才知道它的出处。
(一)乐曲《征服天堂》
1992年,范吉利斯为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的影片《1492-征服天堂》(哥伦布传)中的配乐《征服天堂(Conquest Of Paradise)》。它使电影音乐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诠释,成为不少音乐学院的教材。那种史诗般的气派,摄人心魄,精彩绝伦。音乐将哥伦布---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者,发现美洲的英雄---这位传奇人物的经历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范吉利斯最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以极具现代感的电子交响乐完美地再现了500年前哥伦布等探险者历尽惊涛骇浪、致命病毒以及种种艰难险阻的洗礼最终到达新大陆的悲壮故事,它的音乐充满了史诗般的壮丽辉煌和宏伟气势,堪称二十世纪90年代最成功的电影配乐之一。
每当听到这首《征服天堂》的时候,脑海里就会出现,那些与浩大无边且喜怒无常的海洋搏斗的水手们。要知道,在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人类对海洋知之甚少,航行所用均为木帆船,还要面对关于大洋彼岸的各种可怕传说,只有真正有勇气的人,才敢跨出向海洋探索的第一步。当我们在海岸上见到狂风巨浪时,尚且感到极大的恐惧,可想而知那些航海家站在木帆船上,孤悬茫茫海中,暴风巨浪环伺的感受,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意志才能做到?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使我们在很长时间无法认识世界,然而人类的伟大勇气和智慧却又使我们逐步认识了世界,这一过程的艰辛与代价令人唏嘘。所以说,哥伦布、麦哲伦,以及无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们,令我们永远铭记。
描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航行的影片,配以如此大气磅礴的音乐篇章,相得益彰,美妙天成。台湾音响测试家刘汉盛先生曾经对此音乐做过这样的评价:“房间有多大,音场就应该有多大。”此话我理解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云起无影,海啸希声。这部作品以庞大的音势,浑厚的和声,震动的音域,令人每次听到都会感觉到,与大海相比,人虽然渺小,但会热血沸腾,会一往无前。正如雨果之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在这里,古典的韵味被现代音乐技术诠释的如此精妙绝伦。范吉利斯用它征服了无数人,并改变了人们对音乐的传统理解,将这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崭新的风貌。
此曲一出,便流行于世界,各国影视作品纷纷使用。中国电视剧《士兵突击》中,7连解散的时候也是用它做的背景音乐。这是一首属于勇士的音乐,这是一首向着未知世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赞歌。
(二)范吉利斯
1960年代初,范吉利斯在希腊自组乐队,成为当地的一支流行组合。范吉利斯与迪米斯·罗索斯组成"爱神之子"合唱团崭露头角。
1968年希腊政局动荡时他辗转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为电影和电视创作配乐。他与另外两位音乐人Demis Roussos和Loukas Sideras共同组合成了前卫乐队。
范吉利斯1974年在伦敦建立了自己的录音室,尼摩录音室。在这里,他逐渐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范吉利斯之声”。
1970年代是迷茫的一代,也是开拓的一代。范吉利斯是属于成功的开拓者。他较早的运用了电子合成技术,同时运用了五条音轨合成的技术。现在听来似乎有些不真实的迷幻和异样的音乐,实际上已经蕴涵了现代纯音乐的雏形,人声的运用更是添加了美妙和飘逸的韵味。
1979年,范吉利斯推出的《中国》成为其代表作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喜马拉雅山》,原音和电声乐器结合得天衣无缝,气势恢宏,你仿佛可以看到风将积雪吹得漫天飞舞的景象,感到袭来的阵阵寒气。
进入1980年代,范吉利斯的第一张专辑《短篇集》中的《我听见了》是他与琼·安德森的又一次全面合作。而1981年为大卫·普特南的电影《烈火战车》所作同名音乐更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成为最早、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电子配乐。同年,在与琼·安德森合作的《我会找到归乡路》中,范吉利斯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与实验。
1980年代末,范吉利斯关闭了尼摩录音室,开始周游世界,主要是在北美和欧洲。
(三)电影《1492-征服天堂》(哥伦布传)
500年前,充满迷信色彩的西班牙,认为海洋的尽头有魔鬼守侯著,只有航海家哥伦布坚信,海洋的尽头是一片新土地,只要坐船向西航行,东方的财富就唾手可得。
(四)雷德利·斯科特
1982年执导科幻片《银翼杀手》;
2015年执导科幻电影《火星救援》。;
2017年执导科幻电影《异形:契约》。
但无论如何,这部影片成就了范吉利斯和他伟大的音乐《征服天堂》,这是不争的事实。
2003年,斯科特因为在电影上的贡献而被封为英国爵士。
附注: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乐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的音乐;而创作或表演这类音乐的音乐家则称为电子音乐家。一般而言,可使用电子机械技术与使用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来区别。使用电子机械制造声音的设备有电传簧风琴、汉门式电风琴与电吉他;而纯粹的电子声音制造设备则有特雷门琴、声音合成器与电脑。
除了特雷门之外,马特诺琴于1928年由莫里斯·马特诺发明,并在巴黎首次露面。
隔年,乔治·安泰尔第一次为机械装置、电子制造器、马达及扩音器作曲,应用于他未完成的歌剧《花先生》(Mr. Bloom)。
1939年,美国人约翰·凯吉发表电子音乐《想像的风景第一号》,使用了两部可变速的唱机转盘、频率录音机、无声钢琴及铙拔。
录音设备的发明使得电子音乐有了跳跃式的演进。1927年,美国发明家J·A·欧尼尔(J. A. O'Neill)利用在橡胶表面涂布一层磁性物质,开发了一种录音装置。两年后,劳伦斯·汉门为制造电子乐器而建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他继续制造汉门式电风琴,这是基于特雷门的原理,并伴随包括早期回响装置等其他发明。汉门与约翰·汉那特(John Hanert)、C·N·威廉斯(C. N. Williams)继续合作开发其它电子乐器,例如诺瓦合音琴是由汉门的公司于1939至1942年间制造。
录音带的扩散最终导致了电子声学录音带音乐的发展。第一个已知的例子是1944年由哈利姆·埃尔-达巴作曲的,当时他的身份是埃及开罗的一个学生。他利用笨重的钢丝录音机录制具有古老传统的萨尔典礼,并在中东广播电台录音室使用混声、回声、电压控制以及再录制处理这素材。该成果命名为《萨尔的表达》(The Expression of Zaar),并于1944年在开罗的一个艺廊演出。虽然他以录音带为基础所作成的初步实验并未传播到埃及以外地区,埃尔-达巴仍然以其后来在1950年代晚期于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所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而广为人知。
艺术家们现在也可以借由创造个性化的软件合成器、效果模组及各种作曲环境,将他们的作品个性化。过去曾经在硬件领域里存在的各种专业装置,都可以轻易地拥有虚拟版本。一些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更受欢迎软件工具则是商业化的产品。(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