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强震后的海啸为何如此“温和”美专家:地震也是有“个性”的大地震太平洋日本气象厅

当地时间7月30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发生8.7级强震,整个太平洋沿岸都拉响了警报。然而,人们预想中的“巨型海啸”并未出现。这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断层移动的细微差别,决定了海啸的“脾气”,人类或许应该“感谢”这场地震的“个性”。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全球14年来最大地震,剧烈的晃动持续数分钟,令附近地区基础设施受损。消息一出,周边国家和地区无数人的心都悬了起来,严阵以待一场可能致命的海啸。

然而,几个小时后,海啸的规模却出人意料。

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的专家亚历山大·拉比诺维奇指出,在震源附近的堪察加半岛,海浪确实很汹涌,浪高超过15英尺(约4.5米),部分人口稀少地区甚至可能高达50英尺(约15米)。然而,海啸波却显得异常“温和”。日本气象厅的数据显示,该国浪高仅为1至3英尺(约0.3米到0.9米);夏威夷的浪高约为5至6英尺(约1.5米到1.8米);而美国加州大部分地区浪高仅增加约1英尺(约0.3米)。

为何海啸规模小?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海啸研究员蒂娜·杜拉表示:“这次地震确实引发了一场波及整个太平洋的海啸,就海啸本身而言,规模是相当大的。但相比同级别的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这次的规模要小一些。”

对此,美国俄勒冈大学卡斯卡迪亚地区地震科学中心主任迭戈·梅尔加给出了一个生动的解释:“地震也是有个性的,各有其‘性格’。”

梅尔加指出,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模型显示,此次地震虽然能量巨大,但其地壳的位移方式非常关键:地壳沿着一条约300英里(约480公里)长的断层带,水平移动了20到30英尺(约6到9米)。

为了说明这种“个性”差异,梅尔加举了著名的2011年日本大地震作为对比。那场地震引发了灾难性的海啸和福岛核危机,其断层位移量高达150英尺(约45米),是这次地震的5倍之多,从而在局部地区掀起了百英尺(超30米)的恐怖巨浪。

“断层移动的这类差异,就是造成海啸规模相对较小与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区别所在。”梅尔加总结道。

一次预警系统的“巨大成功”

这次事件还检验了现代海啸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海啸研究员蒂娜·杜拉表示:“当海啸需要穿越整个太平洋时,你确实有更多的时间来通知大家并做好准备。” 从日本到美国,沿海地区都及时收到了警报,人们有充足的时间疏散、将船只驶离港口。在加州克雷森特城,汹涌的海水冲垮了一个码头甲板,但万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专家们指出,历史上那些惨痛的灾难催生了今天高效的预警网络。例如,1946年阿拉斯加地震引发的海啸曾导致夏威夷159人遇难,而1952年同样发生在堪察加半岛的9.0级地震也对夏威夷造成重创。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也因此建立了海啸预警中心。

“只要能发出预警,就是巨大的成功。”梅尔加说。

红星新闻记者 邓纾怡

编辑 包程立 责编 魏孔明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历史上的今天【4月1日】夏威夷太平洋海啸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海啸图片,记录了从1946年起的每一次重大海啸事件,包括2011年日本大海啸、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海啸等。这些影像不仅见证了自然力量的无情,更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美南海撞机事件 2001年4月1日9时07分,美国海军一架EP-3电子情报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 jvzquC41yy}/onnrkct/ew47e3:oco|
1.俄罗斯堪察加半岛8.7级强震引发日本海啸、夏威夷疏散俄罗斯堪察加半岛8.7级强震引发日本海啸、夏威夷疏散 #俄罗斯地震#俄罗斯堪察加半岛8.7级强震已经导致日本已经发生海啸,夏威夷也在疏散 发布于:重庆jvzquC41m0yjpj3ep1gsvrhnga898A8925;1ajfh9fhbg99223st6~3jvor@h{to?pkxu
2.atsunamiliketheonethatcrasheddownonHiloin1946Vintage newsreels show the terrible destruction that a tsunami brought to Hilo, Hawaii, in 1946.jvzq<84yyy4ctrycppodc7hqo1|jfnt1pg}ttnjnu/jfu}wwevopp6yuwpgnk6Mknq3Ic€fkk/7:6?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