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后一天,大师宫崎骏的一部作品上映了。本片也成为继《龙猫》《千与千寻》后,宫崎骏第三部在中国内地公映的作品。
近80岁高龄的老爷子还专门为中国的观众写下新年寄语。
跨年夜,主页选择用这部动画度过,今天跟大家再好好聊聊这部——
本片脱胎自家喻户晓的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
没有《幽灵公主》关于环保问题的沉重讨论,没有《千与千寻》那样紧张刺激情节的展开,也没有《哈尔的移动城堡》波澜壮阔的场面和爱情。宫崎骏笔下的人鱼波妞带领着观众开始了一场简单纯真的孩童大冒险。
宗介是个五岁的小男孩,住在海滨小镇一座山崖上面海的房子里。他的妈妈理莎在当地的养老院工作,爸爸耕一长期出海离家。
一天,在山崖下岩石密布的海滩上玩耍时,宗介捡到一只被困在玻璃瓶里的金鱼。宗介把她救回,起名叫波妞,养在一个绿色的塑胶水桶里,并对波妞保证,一定会照顾好她。
波妞其实是家住深海的金鱼公主,宗介在救波妞的时候弄坏了手指,波妞舔了一下他流血的伤口,伤口立即愈合了。由于摄入了人类的血液,金鱼变成了人鱼,学会了人类的语言与行为,甚至还产生了留在人类世界的想法。波妞的爸爸藤本是一个住在深海里的魔法师,他不顾波妞的意思,想逼着她回到大海里。
但想作为人类留在宗介身边的波妞心意已决,她不仅离家出走,还把父亲珍藏的“生命之水”倒到海水里。于是,海平面上升,巨大海浪吞噬了宗介住的小镇,镇上的居民都受到了波及。
因为生命之水的作用,地球的生态系统开始失衡,天上的卫星开始坠落,月球也离得越来越近,人类能否躲过这次危机?而波妞最终会变成人类,还是化为海里的泡沫?
本作是宫崎骏自1988年的《龙猫》后,再次将受众群面向最年轻的小观众,核心理念就是要让5岁的小孩都能看懂。
本片没有采用电脑CG作画,全部使用手绘。近70位原画师在一年半的时间内绘制了约17万张画稿,这个工作量是《千与千寻》的1.5倍。
宫崎骏自初次执导作品以来,就以细节极致丰富的作画震惊了全世界。《千与千寻》影片大热之后,一次英国旅行给了他更深刻的启发,尤其是在他参观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时候,他被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油画《奥菲利娅》中艺术家极致细微的注意力所震惊,以及在作画过程中对不同部位光线描绘的细节把控。
“我认为,跟那些艺术家的作品相比,我的作品真是相形见绌,我真的太震惊了,就在那一刻,我就清楚了,我们的动画风格不能再一成不变。”
这些都体现在了本作当中,在绘制波妞妈妈的镜头时,充满油画质感,带有浓浓的暖意和强烈的感官刺激。
每当创作影片时,宫崎骏都被相同的信条引领着,以真心赋予作品,不参杂一丝矫揉造作。
“即使我们是在做娱乐,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一部电影其实是导演心境的写照,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我只会因为没有遵从本心而感到后悔和遗憾,那样的话,我也就没有办法再做出任何一部电影了。”
宫崎骏关于这部新影片,给工作人员们写了几句话:
“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纯粹的现实主义者太多了,不值钱。”
与宫崎骏志同道合的同行大多都已经去世了,年龄对他来说越来越成为一个负担。他紧握的手也只有以前的一半有力,这也限制了他现在只能使用更软一点的软铅铅笔。
“我在细节上下的功夫太多了,接下来该多加一些更加基础的风格”,这幅图是波妞站在一条大鱼头上,并不画出真正的海啸,而是用超大鱼群来传达海啸的力量,他表示在这里波妞和宗介会重聚,这也是影片的最高潮。
波妞乘风破浪冲向宗介,是从瓦格纳的音乐《飞翔的女武神》得到的灵感,“我一定要把画面简化,我可以添加一些阴影和光纤,但我不想这样,因为那样就又是之前的风格了,我再也不想做那样了,并不是讨厌那样的做法,只是因为这部电影不同。”
“我画了那么多幅画,它们都没有那幅画重要,'波妞来了'这幅画才是精髓所在,我给这部作品画了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幅画,这挖空了我的想象力。”
除了视觉风格的探索,大师在细节之处依旧追求极致。对于美食的绘制算是大师的拿手好戏,以往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让人食指大动的镜头。本片也不例外,理莎在片中给宗介和波妞做拉面,面上还有半个蛋和两片火腿肉。
最爱火腿的波妞,迫不及待用手抓起来就吃。
最开始原画师绘制的是波妞抓起上面的那片火腿吃。后来经过导演的修正后,改成了抓起下面的一片火腿,因为下面的那片贴著面汤会比较烫,更贴近之后情节的反应。
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体现出宫崎作品的不凡之处。
很多观众都知道,宗介的原型其实就是宫崎骏长子,5岁时的宫崎吾郎。
之前父子二人曾在制作《地海战记》时因理念不同发生冲突,之后二人就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就像本片中一直离家出海,对亲人疏于照料的爸爸耕一那样。
宫崎骏曾经出席儿子宫崎吾郎执导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地海传说》首映会,之前他反对儿子执导这部影片,影片播放到中途时他突然离场,最终结束时,记者问他觉得影片怎么样,他说我只是来看我的孩子的,过了一会儿他又说,”他还是不太成熟啊。“
宫崎吾郎不顾父亲的反对,把影片导了下来,宫崎骏发给吾郎一条短信,上面写着“真的很棒”,回到家中,他一边冲咖啡一边说,”第一次做已经做的很好了的说法其实是一种侮辱,一定要下定决心用你的电影,对世界产生影响,即使什么影响都产生不了,那才是作为一个电影制作者的意义。“
当时《崖上的波妞》正在制作阶段,不能不说这部电影里有宫崎骏对亲情关系的反思、反省。不同于大部分的日本电影,本片中父母与宗介之间都是直呼名字,这在长幼鲜明、敬语使用严格的日本是相当罕见的。
“父亲、母亲”这样的称呼也几乎没怎么出现,这样刻意的隐而不见恰恰是宫崎骏想抽离父母威仪的作法。
片中的两位父亲一个常年不在家造成父子关系的疏离,虽然是以工作为重,但“抛妻弃子”的行为不能算是美满家庭好父亲的榜样;
另一个曾为人类但现在却痛恨人类,他限制波妞对人类的爱慕,他将女儿关在巨大的水泡中,看似保护,实为限制。本片就是父亲送给儿子的一份和解书。
不仅反省沉溺工作难以自拔,还向儿子表示自己对他的干涉是出于关爱,但不想却因为爱之切而带来压力。父母称谓的消失意指承认吾郎已经长大,也会以对待成人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儿子。
影片的最后,藤木跟小男孩握手言和,仿佛寓意着宫崎骏也希望吾郎能握住自己的手,忘了曾经的不快。
-END-
吉卜力的书柜 | 这些儿童文学构成了宫崎骏的世界 豆瓣9.2分,李安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但值得每个成年人去看” 戴锦华:孩子成长路上,不容错过的6部电影
《给孩子的电影》由当代著名人文学者戴锦华编选,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在编选过程中,戴锦华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除大陆以外,还囊括港台及海外的各语种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