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关于NASA的“地表水和海洋地形卫星”(SWOT)的示意图。这颗卫星旨在测量地球上几乎所有地表水体的水位变化,为科学家研究海洋、湖泊和河流提供关键数据。图源:公域
海潮天下·关键信息导读:
原来卫星不仅能看天气、看地球照片,还能看海啸;原来看似不起眼的几十厘米高的波浪,竟然能在靠岸时变成毁灭性的巨浪;原来科学家们几十年来苦苦追求的,就是这份能把握“关键十分钟”的能力。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但科学的进步能让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共存。请看本期“海潮天下”的介绍。
本文约3600字,阅读约9分钟
果不其然,在地震之后,太平洋里就出现了大范围的波动。这些波动就是海啸的开端。
很多人可能觉得海啸就是“一个大浪打过来”,但实际上,海啸和我们平常在海边看到的浪完全不是一回事。普通的浪只是在海面上扑腾;而海啸是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体一起运动。就好比你在浴缸里用手拍水面,水面会起一点波纹,但如果你突然抬起浴缸底的一块板子,那整缸水都会晃动起来。这就是海啸的本质。
▲上图:由NASA的SWOT卫星拍摄,是7月30日席卷太平洋的海啸前沿(红色高亮部分)。图中叠加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啸预测模型,而红星则标记了引发此次海啸的地震震源位置。图源:NOAA
卫星是怎么“盯上”这场海啸的?
地震发生70分钟后,一个名叫SWOT的卫星从头顶经过。这个卫星可不一般,它的全名是“水面和海洋地形测绘卫星”(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是美国NASA和法国航天局联合研制的,还得到了加拿大和英国的技术支持。它的任务就是用先进的雷达和仪器,来给地球上的水体做“3D扫描”。
结果,这次正好碰上了堪察加地震引发的海啸。卫星飞过时,它的雷达就像一把巨大的画笔,从西南到东北“刷”过海面,刚好捕捉到海啸前锋浪的细节。数据显示,当时的波高大约有45厘米,也就是1.5英尺。
可能有人会说:“哎呀,不就是半米不到的浪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呀。”可是科学家马上解释,这可千万不能小看。因为在深海中看似不起眼的几十厘米高的浪,一旦靠近岸边,就可能被放大成十米甚至更高的巨浪。换句话说,在海上看着平平无奇的波动,到了岸边却可能变成灭顶之灾。
模型和观测,像对答案一样
我们都知道,预测海啸是非常难的。因为它不像台风那样能提前几天追踪。地震一旦发生,海啸可能在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内就打到岸边,留给人们逃生的时间很短。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尽可能准地预测海啸的规模和路径。
美国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有一个专门的海啸研究中心,他们一直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海啸的传播。这些模型基于以往的观测数据,比如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位置,以及海洋里的传感器数据。可是,模型毕竟是模型,它需要现实的数据来“校对”。就像学生考试做题,有了答案还得对照下解题步骤,才能确认自己没走偏。
这一次,SWOT提供的海啸观测数据,正好成了“标准答案”。当科学家把卫星的数据和NOAA的预测模型一对比,发现两者高度吻合。
换句话说,模型的预测是靠谱的,而卫星的观测也验证了这一点。这对未来的海啸预警来说,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
2025版《灾害信息概况》全面升级发布!覆盖281类灾害
鲸鱼为何经常集体搁浅?王敏幹教授:也谈海底地震与“声音杀手”的隐秘关系
日本千叶4头抹香鲸集体搁浅,跟8.7级地震突发有关系吗?王敏幹教授解读
▲上图:NASA SWOT卫星拍摄到2024年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图像是海啸在太平洋上空掠过日本东海岸时的情景。在海啸的前缘,海平面高度超过45厘米(1.5英尺)。图源:NASA
为什么说这很重要?
还记得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吗?当时,因为缺乏有效的预警系统,结果导致了超过20万人的死亡。那一场灾难给全世界都敲响了警钟:面对海啸,时间就是生命。哪怕提前10分钟通知撤离,也能挽救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可是,光靠海里的传感器和有限的地震数据,很多时候预测并不够精确。比如,有些时候模型会高估海啸的规模,有时又低估。这样一来,如果经常发出“狼来了”的误报,老百姓就会不当回事;可要是真有一次没报准,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当SWOT这样的卫星能从太空直接观测到海啸的高度、形态和传播方向时,这就给了科学家们一个全新的工具。它能帮助研究人员更清楚地理解地震与海啸之间的关系,也能更快地修正模型。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预警更精准,让人们有更多时间逃生。
对此,NASASWOT项目的科学负责人娜迪娅·维诺格拉多娃·希弗有一句形象的比喻,她说SWOT的观测就像是一支“大画笔”,在海洋表面扫过时,留下了真实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以前想不到的物理现象。她认为,这标志着人类朝着更精确的海啸预警迈出了重要一步。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另一位科学家乔什·威利斯也说,这次的数据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逆向推理”海啸的成因。也就是说,凭借卫星的数据,他们能更准确地反推出地震到底是怎么影响海水运动的。
而NOAA海啸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瓦西里·蒂托夫更是直言:这种能力是他们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寻找的。如果当年就能有SWOT这样的观测手段,也许就能大幅减少伤亡。
▲上图:地表水和海洋地形卫星(SWOT)的数据收集方式。该卫星利用干涉仪生成两条平行的测量带(swaths),总宽度约120公里。同时,在两条测量带之间的间隙,传统的测高仪将提供一条额外的垂直测量路径(Nadir track)。这种独特的组合测量方式,使得SWOT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地球上地表水体的三维地图。图源:公域
SWOT卫星背后的“大联合”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这颗卫星到底是什么来头。其实它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美国NASA和法国航天局是主导者,加拿大和英国也贡献了不少关键设备。比如,加拿大提供了高功率的发射装置,英国则在雷达系统上给予支持。
SWOT的核心使命是为全球的河流、湖泊、湿地和海洋绘制动态三维地图。不同于过去只能在特定地点测量水位变化的卫星(如Jason系列),SWOT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AR Interferometry),能够首次实现对全球地表水变化的全面观测。
它的主要仪器是Ka波段雷达干涉仪(叫做KaRIn),它能同时生成两条平行的测量带,总宽度达120公里,从而实现大范围的扫描。为了弥补两条测量带之间的空隙,卫星还配备了一个传统的“Jason级”雷达测高仪,用于测量卫星正下方的区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这些设备组合在一起,就能像CT一样,把地球表面的水体“扫描”成三维图像。它不仅能看海洋,还能看江河湖泊的水位变化,堪称“地球的水文摄影师”。
今天在堪察加的观测成果,明天就可能应用到全球的预警系统里。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人类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教训和努力,才不断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读而思
【思考题】学而时习之
Q1、在应对海啸这样的全球性自然灾害时,国际合作的边界在哪里?就那上面的说,SWOT这个卫星是美法加英共同研发的成果,但灾害影响却往往跨越国界。那么,面对灾难预警数据,各国是否愿意无条件共享,还是会受制于政治和利益的博弈?
Q2、当预警系统越来越精准时,公众会不会因此降低自身的防灾意识和准备,从而在关键时刻反而更加脆弱?换句话说,科学进步是否可能让人们对自然灾害产生“过度依赖感”呢?你怎么看?
Q3、SWOT的观测是以轨道扫描的方式进行,虽然这次“巧合”地捕捉到了海啸,但未来如何实现全球范围内对海啸的实时、连续监测,恐怕仍是难题?你觉得,是否需要发展低轨卫星星座、与海底传感器网络融合,才能真正构建出一个高时效的“立体监测系统”?
Q4,我国现有北斗信号体制(频点、调制、功率)主要还是为导航优化的,有没有可能考虑北斗信号特性如何为“GNSS-R海啸探测”优化一下?但如果未来确实希望其在GNSS-R(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信号)海洋观测中承担角色的话,你觉得,是否需要在信号体制设计阶段增加一些“观测友好性”的考量?(如提高相干性、增加极化多样性、增强长积分观测能力,以提升对海啸这种长波低陡度扰动的可检测性)
Q5,考虑到特朗普2.0时代对于NOAA海洋大数据等方面的未来的策略有所调整(比如对一些高精度、大规模的海洋遥感数据、大气数据等科学数据的国际共享采取更严格的限制),那么,笔者觉得,在某种意思上,我国可能将来更多的要考虑海洋监测/海洋大数据的更多的独立自主。
本文中这个SWOT例子,证明了“直接看见”海啸的科学可能性,但对北斗来说,更现实的角色也许是提供时间基准、保证抗毁通信、支撑数据同化,成为一个“集成骨干”而非“前端传感器”。抛砖引玉地,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设要考虑在海啸预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的话,那么,设计者应如何权衡——是追求边际可行的直接观测能力呢,还是将有限资源集中在全链路的系统韧性、快速数据流转呢?在“分钟级”海啸预警场景中,北斗的核心价值是直接观测vs还是数据融合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