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强地震后,卫星怎样“看见”海啸海潮天下·前沿

一张关于NASA的“地表水和海洋地形卫星”(SWOT)的示意图。这颗卫星旨在测量地球上几乎所有地表水体的水位变化,为科学家研究海洋、湖泊和河流提供关键数据。图源:公域

海潮天下·关键信息导读:

原来卫星不仅能看天气、看地球照片,还能看海啸;原来看似不起眼的几十厘米高的波浪,竟然能在靠岸时变成毁灭性的巨浪;原来科学家们几十年来苦苦追求的,就是这份能把握“关键十分钟”的能力。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但科学的进步能让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共存。请看本期“海潮天下”的介绍。

本文约3600字,阅读约9分钟

果不其然,在地震之后,太平洋里就出现了大范围的波动。这些波动就是海啸的开端。

很多人可能觉得海啸就是“一个大浪打过来”,但实际上,海啸和我们平常在海边看到的浪完全不是一回事。普通的浪只是在海面上扑腾;而海啸是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体一起运动。就好比你在浴缸里用手拍水面,水面会起一点波纹,但如果你突然抬起浴缸底的一块板子,那整缸水都会晃动起来。这就是海啸的本质。

▲上图:由NASA的SWOT卫星拍摄,是7月30日席卷太平洋的海啸前沿(红色高亮部分)。图中叠加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啸预测模型,而红星则标记了引发此次海啸的地震震源位置。图源:NOAA

卫星是怎么“盯上”这场海啸的?

地震发生70分钟后,一个名叫SWOT的卫星从头顶经过。这个卫星可不一般,它的全名是“水面和海洋地形测绘卫星”(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是美国NASA和法国航天局联合研制的,还得到了加拿大和英国的技术支持。它的任务就是用先进的雷达和仪器,来给地球上的水体做“3D扫描”。

结果,这次正好碰上了堪察加地震引发的海啸。卫星飞过时,它的雷达就像一把巨大的画笔,从西南到东北“刷”过海面,刚好捕捉到海啸前锋浪的细节。数据显示,当时的波高大约有45厘米,也就是1.5英尺。

可能有人会说:“哎呀,不就是半米不到的浪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呀。”可是科学家马上解释,这可千万不能小看。因为在深海中看似不起眼的几十厘米高的浪,一旦靠近岸边,就可能被放大成十米甚至更高的巨浪。换句话说,在海上看着平平无奇的波动,到了岸边却可能变成灭顶之灾。

模型和观测,像对答案一样

我们都知道,预测海啸是非常难的。因为它不像台风那样能提前几天追踪。地震一旦发生,海啸可能在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内就打到岸边,留给人们逃生的时间很短。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尽可能准地预测海啸的规模和路径。

美国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有一个专门的海啸研究中心,他们一直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海啸的传播。这些模型基于以往的观测数据,比如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位置,以及海洋里的传感器数据。可是,模型毕竟是模型,它需要现实的数据来“校对”。就像学生考试做题,有了答案还得对照下解题步骤,才能确认自己没走偏。

这一次,SWOT提供的海啸观测数据,正好成了“标准答案”。当科学家把卫星的数据和NOAA的预测模型一对比,发现两者高度吻合。

换句话说,模型的预测是靠谱的,而卫星的观测也验证了这一点。这对未来的海啸预警来说,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

2025版《灾害信息概况》全面升级发布!覆盖281类灾害

鲸鱼为何经常集体搁浅?王敏幹教授:也谈海底地震与“声音杀手”的隐秘关系

日本千叶4头抹香鲸集体搁浅,跟8.7级地震突发有关系吗?王敏幹教授解读

▲上图:NASA SWOT卫星拍摄到2024年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图像是海啸在太平洋上空掠过日本东海岸时的情景。在海啸的前缘,海平面高度超过45厘米(1.5英尺)。图源:NASA

为什么说这很重要?

还记得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吗?当时,因为缺乏有效的预警系统,结果导致了超过20万人的死亡。那一场灾难给全世界都敲响了警钟:面对海啸,时间就是生命。哪怕提前10分钟通知撤离,也能挽救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可是,光靠海里的传感器和有限的地震数据,很多时候预测并不够精确。比如,有些时候模型会高估海啸的规模,有时又低估。这样一来,如果经常发出“狼来了”的误报,老百姓就会不当回事;可要是真有一次没报准,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当SWOT这样的卫星能从太空直接观测到海啸的高度、形态和传播方向时,这就给了科学家们一个全新的工具。它能帮助研究人员更清楚地理解地震与海啸之间的关系,也能更快地修正模型。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预警更精准,让人们有更多时间逃生。

对此,NASASWOT项目的科学负责人娜迪娅·维诺格拉多娃·希弗有一句形象的比喻,她说SWOT的观测就像是一支“大画笔”,在海洋表面扫过时,留下了真实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以前想不到的物理现象。她认为,这标志着人类朝着更精确的海啸预警迈出了重要一步。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另一位科学家乔什·威利斯也说,这次的数据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逆向推理”海啸的成因。也就是说,凭借卫星的数据,他们能更准确地反推出地震到底是怎么影响海水运动的。

而NOAA海啸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瓦西里·蒂托夫更是直言:这种能力是他们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寻找的。如果当年就能有SWOT这样的观测手段,也许就能大幅减少伤亡。

▲上图:地表水和海洋地形卫星(SWOT)的数据收集方式。该卫星利用干涉仪生成两条平行的测量带(swaths),总宽度约120公里。同时,在两条测量带之间的间隙,传统的测高仪将提供一条额外的垂直测量路径(Nadir track)。这种独特的组合测量方式,使得SWOT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地球上地表水体的三维地图。图源:公域

SWOT卫星背后的“大联合”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这颗卫星到底是什么来头。其实它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美国NASA和法国航天局是主导者,加拿大和英国也贡献了不少关键设备。比如,加拿大提供了高功率的发射装置,英国则在雷达系统上给予支持。

SWOT的核心使命是为全球的河流、湖泊、湿地和海洋绘制动态三维地图。不同于过去只能在特定地点测量水位变化的卫星(如Jason系列),SWOT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AR Interferometry),能够首次实现对全球地表水变化的全面观测。

它的主要仪器是Ka波段雷达干涉仪(叫做KaRIn),它能同时生成两条平行的测量带,总宽度达120公里,从而实现大范围的扫描。为了弥补两条测量带之间的空隙,卫星还配备了一个传统的“Jason级”雷达测高仪,用于测量卫星正下方的区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这些设备组合在一起,就能像CT一样,把地球表面的水体“扫描”成三维图像。它不仅能看海洋,还能看江河湖泊的水位变化,堪称“地球的水文摄影师”。

今天在堪察加的观测成果,明天就可能应用到全球的预警系统里。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人类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教训和努力,才不断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读而思

【思考题】学而时习之

Q1、在应对海啸这样的全球性自然灾害时,国际合作的边界在哪里?就那上面的说,SWOT这个卫星是美法加英共同研发的成果,但灾害影响却往往跨越国界。那么,面对灾难预警数据,各国是否愿意无条件共享,还是会受制于政治和利益的博弈?

Q2、当预警系统越来越精准时,公众会不会因此降低自身的防灾意识和准备,从而在关键时刻反而更加脆弱?换句话说,科学进步是否可能让人们对自然灾害产生“过度依赖感”呢?你怎么看?

Q3、SWOT的观测是以轨道扫描的方式进行,虽然这次“巧合”地捕捉到了海啸,但未来如何实现全球范围内对海啸的实时、连续监测,恐怕仍是难题?你觉得,是否需要发展低轨卫星星座、与海底传感器网络融合,才能真正构建出一个高时效的“立体监测系统”?

Q4,我国现有北斗信号体制(频点、调制、功率)主要还是为导航优化的,有没有可能考虑北斗信号特性如何为“GNSS-R海啸探测”优化一下?但如果未来确实希望其在GNSS-R(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信号)海洋观测中承担角色的话,你觉得,是否需要在信号体制设计阶段增加一些“观测友好性”的考量?(如提高相干性、增加极化多样性、增强长积分观测能力,以提升对海啸这种长波低陡度扰动的可检测性)

Q5,考虑到特朗普2.0时代对于NOAA海洋大数据等方面的未来的策略有所调整(比如对一些高精度、大规模的海洋遥感数据、大气数据等科学数据的国际共享采取更严格的限制),那么,笔者觉得,在某种意思上,我国可能将来更多的要考虑海洋监测/海洋大数据的更多的独立自主。

本文中这个SWOT例子,证明了“直接看见”海啸的科学可能性,但对北斗来说,更现实的角色也许是提供时间基准、保证抗毁通信、支撑数据同化,成为一个“集成骨干”而非“前端传感器”。抛砖引玉地,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设要考虑在海啸预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的话,那么,设计者应如何权衡——是追求边际可行的直接观测能力呢,还是将有限资源集中在全链路的系统韧性、快速数据流转呢?在“分钟级”海啸预警场景中,北斗的核心价值是直接观测vs还是数据融合骨干?

THE END
0.在海上漂游了25年的480万块乐高章鱼新浪财经据说在十一世纪末,滔天巨浪吞噬了里昂纳斯,整座城市在海啸中沉入海底,就像这箱乐高玩具。 Tokio Express,图片来源:SeapixOnline 集装箱里的部分乐高玩具图鉴,图片来源:Instagram@legolostatsea 不知道是亚瑟王的诅咒,还是乐高之神的祝福,集装箱里的乐高正好大部分是海盗系列(Pirates)或海底世界系列(Aquazone),其中包括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3/9;/425eql2kok€jtjz;82=68@3ujvsm
1.直击印尼巽他海峡海啸重灾区屋倒车毁满目疮夷巽他海峡印尼海啸原标题:直击印尼巽他海峡海啸重灾区 屋倒车毁满目疮夷 当地时间12月24日早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倾盆大雨后,天突然放晴。中新网记者与驰援搜救的印尼国民军一道,沿万丹省西海岸公路继续南下,挺进巽他海峡海啸重灾区。在一个叫Sukarame 的村庄,只见距海边近百米范围内的房屋或完全倒塌或严重损毁,电线杆变压器倒地,被jvzquC41pg}t0|npc0ipo7hp1q532:=/343368iqe/oio~ywgg826>5:60yivvq
2.日媒发布海啸来袭前画面居民一路小跑奔向避难所警报声响彻海边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无障碍 关怀版 登录 视频加载失败,可以 刷新 试试 00:00/00:00 日媒发布海啸来袭前画面 居民一路小跑奔向避难所 警报声响彻海边街区 发布于:北京市 2025.07.30 21:02 +1 首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海外网 174841文章 0阅读 +订阅 相关推荐jvzquC41yy}/uxmw0eun1j4;3;83:@9:a3765@;
3.长期居住在海边的优缺点及对人体的影响2. 交通不便:部分海边地区可能交通不便,离城市较远,导致购物、就医等日常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3. 安全隐患:海边地区可能受到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居民需要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此外,海滩游泳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4. 房价与生活成本:由于海边地区的独特优势,房价往往较高,生活成本也可能随之上升。 jvzquC41yy}/lr|w0eun1wjyu1;7695330nuou
4.海边冲浪素材海边冲浪图片海边冲浪素材图片下载第3页觅知网为您找到16190个原创海边冲浪素材图片,包括海边冲浪图片,海边冲浪素材,海边冲浪海报,海边冲浪背景,海边冲浪模板源文件下载服务,包含PSD、PNG、JPG、AI、CDR等格式素材,更多关于海边冲浪素材、图片、海报、背景、插画、配图、矢量、UI、PS、免抠,模板、艺术字jvzquC41yy}/7:rk|0ipo8xq/u{dcr44:2;85A4ra55
5.大海鱼儿图片大全大海鱼儿高清图片下载第50页觅知网提供大量大海鱼儿图片,大海鱼儿高清图片在线下载。更多大海鱼儿图片下载,尽在觅知网。 大海鱼儿推荐热门搜索最新内容 夜晚大海高山大海大海高山大海航行面朝大海夕阳大海大海浪花船大海大海海鸥黑白大海大海日落星空大海森林大海大海美女大海航母晚霞大海大海星空大海山峰宁静大海大海收获大海和船大海人物加拿大海边大海照相机jvzquC41yy}/7:rk|0ipo8xq/v{qkjs1;7:6;=51ra;11
6.海,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通用26篇)我呼吸着海边有着海鲜味的空气,听着阵阵海浪声,细沙从脚趾间流过,不禁赞叹道:“这儿真美呀!”图片 教师点评:小作者选取了家乡的风景区——岚山多岛海风景区,围绕“那里风景优美、滩缓浪静,让人心旷神怡。”这个中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多岛海的天空、广场、沙滩。表达了自己对多岛海的赞美和喜爱jvzq<84yyy4vpsx0eqs0|~tygp5{z|y1envujs|wq}fp87235622?522261aB9472?/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