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根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发布海啸警报解除通报,“最新监测结果显示琉球群岛沿岸海啸最大波幅0.1米到0.3米,台湾省沿岸海啸最大波幅0.3米到0.4米,经与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联合会商研判,浙江沿岸海啸最大波幅小于0.3米,不会对浙江沿海造成灾害性影响。本次海啸警报解除。”
出发前,我先咨询了一些我认为的专家,看看哪里是追海啸的观测点。
我第一个问的是气象局的朋友,他说海啸不归气象局,无法判断,建议我不要去低洼地带,带足干粮,可以去大青山高处。
“带足干粮”,我立刻准备了水和面包——万一被困住了呢?
好!出发!
下午3点半,我们出发了!
出发前,我已经看到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解除浙江、上海沿岸的海啸黄色警报,还是决定出发——解除警报不意味着没有海啸,可能很微弱,但一定对舟山没有影响了。
作为海岛居民,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哪怕只有万分之一概率能看到海啸,那也是一定要去的!
一路上,风很大,没有雨。
下午4点半,我们住进了酒店的最高层,开门是阳台,对面是一片无垠的大海,风很大,但是海浪看上去不算大,细软的沙滩上,看不到一个人影,台风期间景区关闭了。
视线所及的海的中央,有一座小岛,是情人岛。“万一海啸来了,它最先到的是情人岛,我们这里可以观察得很清楚。”潘汉渭说。
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啸如果来了,首先冲击的是南沙沙滩。
阳台上,潘汉渭搭好了三脚架,准备盯着海边,“天气真是太好了。”
砚瓦岛位于普陀六横,岛上只有一座酒店,旅游度假酒店经理徐辰钟给我发来信息,说浪现在小了,中午涨潮时大些,“我们这里没有朱家尖大,周边都是岛,遮住了。”
下午5点20分左右,天更晴了,太阳露出了笑容,阳光照射在相机上,很暖和,不刺眼,只有狂风咆哮。
我看了一下潮汐时刻表,6点多处于干潮状态,也就是潮位最低的时候。
6点35分,天边更美了,一抹鲜艳的晚霞在灰暗的云雾间现身,风比下午有点大了,远处的南沙,海浪翻滚。大约5分钟后,晚霞消失。天的另一头,又一抹彩霞在灰暗厚重的云雾间半隐半现。
天渐渐黑了下来,7点左右,海浪有了明显变化:远远望去,一条白线滚滚而来,再细看,海浪分成上下两层。
海啸来了?
我把视频转发给了一位海洋专家,“这算海啸吗?”
他说,“应该是,现在是退潮期,这种浪一般来讲是涨潮时才会有的。这个海啸对美国西海岸影响会大一点,到我们这里就没什么影响了。”
晚上7点半,夜幕完全吞没了天空,只剩一轮弯月挂在空中,潮水滔滔。
海啸,看上去非常微弱,但是,它真的来了,横跨大洋过来了,用最后的力量,轻轻地拍击着沙滩。
海啸(tsunami)是由海底地震、海底滑坡、火山喷发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破坏性海浪,是海洋中最可怕的灾害。海啸分类不一。
按海啸发生位置划分,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海海啸,也叫本地海啸;海底地震等发生在离岸几十千米或一二百千米内,海啸达到沿岸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预,带来的灾害极大。全球很多伤亡惨重的海啸灾害都属于近海海底地震引起的近海海啸,如1983年印度尼西亚的巽他海峡6.5级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3.6万人遇难,使喀拉喀托岛1/3面积沉入海底。另一类是远洋海啸,是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波。远洋海啸波是一种长波,波长可达几百千米,周期为几个小时,这种波长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很少,因而能传播到几千千米以外并能造成很大的灾害。这种海啸通过早期预警可以有效减小灾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