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战争是人类发明的最大恶意,那抗日战争就是中华民族被推进的一场现实版地狱。
14年,从“九一八”到“八一五”,中国整整扛了一个时代的灾难。3500万人死伤、6000亿美元经济损失、数百万册书籍焚毁、整座民族文明被火烧一遍又一遍。
人被当成煤挖,村庄被扫成灰,图书馆变成灰烬堆。这仗打得真不是为了胜负,而是为了活命。
每一个数字,都从尸堆里捡出来,是铁,是血,是火,是无法遗忘的“国家记忆”。
这场战争的第一发炮响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打到结束,是整整14年。
14年是什么概念?从小学读书到博士毕业,中间结婚、生娃、再埋掉亲人,一整个时代在战火中循环重启。国务院公布的抗战总伤亡数字是3500万人,其中军人伤亡400万,平民伤亡逾3100万。
华北是平民死亡最集中的区域,山东尤甚。根据当年山东省委统计,抗战14年,该省伤亡高达650万人。日军在这一带实施高密度“扫荡”与“三光政策”,什么叫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手法不讲章法,目标只有一个:人清、物净、地空。
不仅山东,整个中原地带都有类似命运。国务院公布,日军制造的一次性造成800人以上死亡的暴行事件就有173起。注意,这不是军事冲突,是屠杀。直接打平民。比如河北定县、江苏溧阳、湖南常德,都有过被一夜灭村的记录。
战斗也没轻松哪去。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中方投入兵力超过70万人,伤亡高达25万人。当时是精锐部队全部参战,几乎打光。日军投入22万人,也伤亡了9万,可惜上海成了废墟。市区里不分兵民,炸的是居民楼,扫的是难民群。
除了死人,还有被挖走的活人。东北“以人换煤”政策,百姓被绑进矿井,出矿时多是尸体。辽宁抚顺、吉林通化、黑龙江鸡西,遍布“万人坑”,人死如蚁,连名字都来不及写。
这3500万不是数字,是民族一半人口流血流汗地顶着枪走过来的火山带。死掉的是人,活下来的是目击证人。这只是开头,后面还有更惨的账要算。
中国抗战的第二重灾,是经济被彻底掏空。国务院披露的数据是:抗战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战争消耗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总计6000亿美元(按1937年比价)。
这是什么概念?是中国那个年代整整三代人创造总财富的总和。整整14年,国家机器不仅不转,还要靠借粮、借电、借命。
工业先垮。据统计,战前中国有3840家现代工厂,战后仅剩不到三成完好。炸的、抢的、烧的、迁的,全完了。上海工厂损失尤其惨重,战前为全国最大制造中心,战争后1500亿法币的经济体量成了废墟。工人跑光、机器烧完、资本蒸发。
南京的工业线也崩了。1937年沦陷前,南京有150家工厂,到抗战胜利时,只剩6家有发电能力。其他的,不是被日军炸成灰,就是被人搬到重庆、桂林,结果还没落地就被追炸。
铁路被毁一半以上。京沪线、津浦线、粤汉线全线中断。苏北小车站被炸成壕沟,桥梁炸了连渣都找不着。港口封锁,外贸瘫痪,货币体系崩溃。
农业也倒下。根据研究,战前的主要粮产区多数被占,黄淮以北大部分年份人均口粮不到300斤,饥荒每年爆一次。重庆、延安等后方城市靠的是百姓抬粮、挑米,一袋米一个命。
所以别以为打仗就是打子弹,抗战那14年是把国家往死里掏。掏光工业、掏垮交通、掏烂市场。胜利不是靠发展,而是靠命硬。
战争最深的刀,不扎在肉上,扎在文化根上。打烂一座城很容易,烧掉一个文明的根更快。
抗战期间,中国图书馆系统损失惨重。国务院数据称,图书损失超过274万册,图书馆毁损率近半。而且这些书不是纸张,是中国文化链条中的“遗传密码”。
南京图书馆战前藏书百万册,沦陷后只剩3万册。其余被烧、被抢、被沉江。抗战胜利后追索的藏书不到10%,多为残页。
北京协和医院收藏的“北京人头盖骨”在战乱中遗失,至今未归。它原计划由美军运往美国考察,途中船只遇袭,文物全沉。中国考古史上的顶级发现,连骨灰都找不回来。
日军在占领区推广“皇民化教育”,大肆清洗中国教材。东北、台湾学校里,删光中文历史,课本上只有日本天皇和富士山。山东地区多所小学课本在战后翻出,封面贴了日文油印,“国语”一栏变成“日语”。
高等教育也在大撤退中挣扎求生。西南联大是在硝烟中拼凑出来的。北大、清华、南开从北向南搬,边搬边被炸,最后落脚昆明。学生蹲在土坡上上课,老师手抄教材。校舍是茅草屋,宿舍是防空洞。可这一批人,后面撑起了新中国科技教育的半边天。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些在战争中消失的文化材料,不只是书,还有地图、简牍、民间剧本、族谱。战后统计,至少有9个省区的族谱文献全被烧毁,10年里一个字都找不回。
所以,抗战不是炸桥炸厂炸人那么简单,它炸的是这个民族的“传承通道”。等于拔掉了我们文化的电源线,然后火烧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