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航行靠舵手》这张照片就挂在翁乃强工作室的墙上,说起这张照片他现在还是激动......
那是翁乃强最满意的照片,拍卖时更名为《大海航行靠舵手》。2006年华辰拍卖会,照片拍出了20.5万元人民币。
翁乃强是归国华侨,早年学习美术,1964年28岁的他开始在日文外宣刊物《人民中国》担任摄影记者,直到1990年,在作为职业摄影师的26年间,翁乃强经历了中国近代的两个不同的时代,他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聚焦于巨变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生产场景....
同样保存了众多那段历史照片的李振盛,欣赏翁乃强照片“强烈的美感和油画效果”,这些大部分反映“祖国山河一片红”和“莺歌燕舞大好形势”的照片,“很美好,挂在客厅里、卧室里都很好,有装饰性、有文化感”。
透过这些鲜活的照片,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从历史深处浮现出来,我们得以近距离观看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青年时代的翁乃强和他的摄影告诉我们:历史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年表,而是充满色彩和情感的个体故事。
一晃眼,《大海航行靠舵手》已经是50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翁乃强的第一本摄影集《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也已出版。80岁高龄的翁乃强从8万多张彩色反转片中整理了445张作品,完整展现历史面孔.....
一颗红心,真诚记录时代
文丨那日松(编少有删减)
大约1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翁老的照片,感觉挺震惊的,因为作为一个非新华社记者,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拍摄这么多彩色照片,还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还有一种所谓“当代艺术”的味道,他的个展2016年在798百年印象画廊展出后,在摄影圈和艺术圈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中一幅代表作《大海航行靠舵手》当时曾拍出2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后来一位著名收藏家还曾托人找到我,想让我找百年印像画廊和翁老砍砍价。这位曾经一掷数千万收藏一幅油画的收藏家,却认为20万元一张照片太贵了,当然我当时没有答应帮他。翁老照片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何止20万元人民币呢?
当然,作为那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纪实”摄影家,翁老也不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只是用一个职业摄影师的态度去感悟那个时代,就如他自己所说:站在大多数人一边,用摄影记录下这个时代,是一个记者的责任。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翁老都用一颗红心,真诚地记录着……
在那个摄影纯粹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翁老是少数几位还秉承着“要抓拍,不能摆拍”理念的摄影家。但这种“抓拍”其实也是一种“摆拍”——我称之为“真诚的摆拍”,因为他的拍摄对象都已经自觉地变成了荒诞时代的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演员,而翁老则真诚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荒诞与现实。
上世纪50-70年代恰恰是欧洲和美国的报道摄影最为发达和辉煌的时期,与之对应的,中国却是“政治摄影”(艺术摆拍)成为几乎唯 一的主流。那时候,在中国摄影界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纪实摄影”这样的词汇出现过。中国摄影家在70年代末期才开始真正睁开自由的眼睛。这一点在80年代翁老所拍摄的影像中也可以看出来,翁老那时的作品明显有了更多真正“抓拍”的内容。
可以研究一下的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很火爆的“中国当代摄影”(观念摄影)几乎全是所谓“摆拍”的作品,它们跟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摄影真是一脉相承,只是那时候摄影家的摆拍完全代表国家或者政党的意识,而现在的“当代艺术家”的摆拍则代表的是个人的意识和观念。另外,他们的拍摄对象也基本是一致的:不同时代照片里的人物,但都是“演员”。
回到翁老的作品中,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政治符号的彩色照片,在封尘了多年之后,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影像”具有特殊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有点荒诞,但又非常现实。这是一个时代政治美学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