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在三月春归、万物复苏时,又一次遭遇到尘沙吹扬,空气混浊,能见度仅在数百米,沙尘暴来袭;也再一次引起经历沙尘暴困扰人们对这一灾害性的天气现象的高度关注。
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发生的一场重度沙尘暴,被称为带来毁灭性噩运的生态灾难。回顾过往的沙尘暴记实,研究讨论这场百年前的沙尘暴,审视其产生的原因和采用的防治措施,这些经过实践验证和时间检验的结论,具有科学真理的价值。我们借助于这段未尘封的历史,作为“它山之石”,从中获取借鉴和启廸。
美国西南部的大平原地区发生的重度沙尘有其深层原因。美国西南部的大平原区是一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的干草原地带,生长着由针茅、冰草、早熟禾、野麦等禾本科植物构成的稳定植物群落,野牛悠然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农业严重受损,国际小麦价格暴涨,种地成为赚钱最容易的方式。这一时期的美国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农机作业发达一台拖拉机可抵10匹马,加上被称作“大草原的毁坏者”的单向犁被用以翻耕草皮可连根拔起,天然植被迅速被铲光。小麦价格标继续彪升,诱惑利益之大,市场利润诱惑之大,尤如挥动着的魔棒,在1931年夏天,层层麦浪竟将原本的大平原整个淹没。
常言“人算不如天算”,1931年到1940年整整十年间,大平原恰遭遇干旱天气,大规模拖拉机犁开富含有机质的絮状结构表土层被碎成粉状。“大风起兮土飞扬”,被大风热浪吹扬起来的强沙尘暴成为20世纪30年代笼罩在美国大平原地区的时代底色。
法国诗人雨果曾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 美国大平原地区的大自然,在从“母亲”到“屠夫”的迅速地转换,沙尘暴发生,气候干旱不是致命的,托拉机的犁头也不是致命的,致命的因素有二:一是,傲慢的人类对大自然现律的无知;二是,受市场利益的诱惑做出对草原生态无节制的破坏。
针对西部平原的变化,美国“土壤保护之父”贝内特就曾说过,这是“人类,土地的最大破坏者,…仅仅在这片土地上耕种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却夺走了它维持生命的保护层”。可见,美国这十年强沙尘暴灾难,不只是“天灾”带来,更由“人祸”所致;是人类以自身的狂妄、贪婪;对环境的无知超过自然阈限的开发利用而招致的噩运。
美国大平原地区被黑色天空笼罩的十年,至今仍有警示性意义。它告诉人们,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不断地与大自然打交道时,当务之急是要理智地去认识自然、敬畏自然,把握自然规律,把人类开发利用建立在合理和持续发展的阈限之内,不能为追逐利益而为所欲为。“读史得智慧”,这点应是我们以上世纪30年代发生美国西部草原强沙尘暴’作为‘读史课件“应该收获到的‘智慧’点;更是“它山之石”给出的启示。
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由法规支撑下逐渐推进形成了:退耕还草、禁耕休耕,应用新的耕作技术,构建防护林带和自然保护区等全方位的综合性的防治沙尘暴措施。到1939年,适逢大平原地区进入新的一轮湿润气候期,天公作美下“人退草进”。从1936至1940年,短短5年时间,还草面积就达到15万平方公里,约占耕地的10%,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144个自然保护区。自此美国与强沙尘暴的抗争获得初步胜利,结束了十年沙尘暴噩梦。可见,美国与沙尘暴抗争成功的路径是采取综合性、系统性的治理对策,既充分发挥了多项农业技术措施(有退耕还草、喷灌阻沙,也有推进抗风蚀的带状种植、免耕法、轮作制度、秸秆还田和作物留茬等)多项互补的综合功能;又有“立法”作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的支撑和保障以及教育公众的利器,体现了防治沙尘暴对策和措施的系统性、综合性。原因是,人们所面对的大自然本身是一个综合体,所以不能指望,以任何一种单一的防治举措,可取得防治沙尘暴最终成效。“读史得智慧”,以“上世纪30年代发生美国西部草原强沙尘暴”作为“读史”课件,这又是一个收获到的智慧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我们先人聪慧的告诫,它蕴含着用开放、包容,学习借鉴,汲取它人之长,用以提升自己的深刻哲理。在对于美国这段未尘封的沙尘暴防治史实借鉴过程,也在深深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厚,中华文明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