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的产生——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二、地震定位

地震定位——指对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发震时刻和震级等地震基本参数进行测定。常用的定位方法有石川法、和达法、高桥法等。还有用于单台定位的方位角法和用于速报的交切法,这两种方法精度较低。主地震法和震源联合测定法是两种精确的定位法,但其应用条件苛刻,只用于一些专门研究中。图示为交切法。

三、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四、天然地震类型

天然地震类型——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1、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3、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五、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发生的呢?即在构造力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六、地震三要素

地震三要素——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级M来表示。

七、地震术语(分5组发布)

1、地震命名:以仪器测定到的微观震中所在的县级地名来命名。2、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振动的发源地。通常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断裂、错动并激发地震波的地方。3、震源深度:若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即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5、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6、等震线:烈度相同的点用曲线联接,它是表示地震发生地区地震影响的一种方式。

八、极震区: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极震区的几何中心称为宏观震中。8、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并且发震机制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分为主震型、群震型和孤立型。

九、主震:地震序列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10、余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的地震。11、前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的地震。

十、地震的深浅

地震的深浅——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三类:0~70公里称浅源地震,简称浅震。浅震对构筑物威胁最大。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强。70~300公里称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称深源地震。目前观测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

十一、地震的远近

地震的远近——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观察,震中距是不一样的。地震可按震中距不同分为三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显然,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十二、地震波及其类型

地震波及其类型——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

十三、纵波和横波

十四、震级

震级——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相关。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3倍。一般来说,静态推算下,一个8级地震相当于30个7级地震,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也就是说,一个8级地震就相当于900个6级地震。

十五、震级大小划分

震级大小划分——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2、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4、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十六、震级测定

震级测定——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十七、地震震级的分类[删除]

里氏震级ML也叫地方性震级,主要适用于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面波震级MS可以远距离记录地震,这就弥补了里氏震级的不足。体波震级MB几乎所有的地震,包括核爆炸,都可以在地震图上较清楚地识别P波,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矩震级MW不会像其他震级一样存在饱和问题。

十八、为何新闻媒体及社会应用的地震震级为M

国家标准震级——为何新闻媒体及社会应用的地震震级为M?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地震震级M测定方法和使用是用于地震测定、地震预报、防震减灾、新闻报道等社会应用的震级,其他类型地震震级必须冠以限制词与添置注释符号。

十九、为什么要修订震级

为什么要修订震级——不同的国家、机构所利用的台站资料是有差别的,这会影响震级测定结果。测定震级的普遍方法是对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的大量台站的测定结果,作算术平均。高质量的台站数据越多,测定的结果越准确。

为能尽快将地震参数报告政府和公众,地震部门往往使用地震波先到达的台站的记录来测定震级并对外发布初测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录到地震的台站数量不断增多,地震部门将使用更多台站记录来重新测定震级。因此,后面测定的震级会与先前测定的震级有一定的差别。

二十、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二十一、烈度与震级的区别

烈度与震级的区别——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二十二、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1、地震大小;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二十三、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中国采用12度表。

二十四、烈度分布图

烈度分布图——烈度分布图又叫做等震线图。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地震烈度分布图。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达到Ⅺ度。下图为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

二十五.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二十六、地震带

地震带——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陆震密集。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

THE END
0.以下哪一项是最为常见的地震类型?蚂蚁庄园课堂今天答案最新8月21以下哪一项是最为常见的地震类型?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答案:构造地震 解析:构造地震亦称“断层地震”。地震的一种,由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世界上百分之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jvzq<84o0otx0ls1mgpj1€i15298;>70jvsm
1.以下哪一项是最为常见的地震类型以下哪一项是最为常见的地震类型?这是支付宝蚂蚁庄园小鸡答题8月21日题目,支付宝小鸡答题是大家非常喜欢的活动,大家获取饲料就可以喂养小鸡领取更多的蛋去帮助更多的人了!今日正确答案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亦称“断层地震”。地震的一种,由地壳发生断层而引起。 jvzquC41ujuv{xz05fshcvj0eqs0iu47:;6647mvon
2.8月21日第一题问题答案:以下哪一项是最为常见的地震类型?题目一:以下哪一项是最为常见的地震类型? 正确答案:构造地震 解析: 构造地震也叫断层地震,是因为地壳或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断裂,从而引发的震动。 这类地震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比例。 我们常见到的破坏性地震几乎都是构造地震,因此被称为“最常见的地震类型”。 jvzq<84yyy4xcwxjqwpw7sgv1gsvrhng1978A>3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