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张家川县张川镇中学教师
姚芳兰|天水市教科所地理教研员
去年中考地理试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命题风格与往年截然不同,试题以真实情境为素材,通过新颖、开放的设问考查初中学生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试题特点与高考试题接轨。如何有效应对地理中考,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区域要素关联法”构建知识网络,精准突破高频考点,强化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以“三维框架”搭建知识骨架
1.自然地理:要素关联
气候系统:以气候类型为核心,纵向串联气温、降水等要素,横向延伸地形(如安第斯山脉对南美气候的阻隔)等因素。
地貌演化:从板块运动、火山地震到流水、风力侵蚀与堆积,结合具体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构建因果链条。
水文特征:将河流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特征与气候、植被、地形等要素关联,例如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梅雨对河流汛期的影响。
2.人文地理:人地关系
产业布局:以工业区位因素(原料、能源、交通、市场)为框架,结合中国“东数西算”工程等案例,分析产业迁移的驱动机制。
城市发展:从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到城市化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关联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政策规划等要素。
区域差异:对比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京津冀与成渝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提炼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因素。
3.区域地理:空间整合
世界分区:以大洲为单元,综合自然(如非洲气候带分布)与人文(如欧洲工业带布局)特征,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与贸易路线。
中国地理:按四大地理单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梳理地形、气候、农业、工业的差异,关联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
例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与我国新疆相邻,地理环境相似。近些年来,该地区人口增长迅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中亚国家积极寻求与我国新疆在滴灌技术方面的合作,较好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图8示意中亚降水及城市分布。
(1)中亚深居内陆,远离 ,大部分地区降水 ,多为内流区和无流区。但区域内部也存在明显差异,中亚东南部降水 ,河流数量,城市与人口相对集中。(4分)
(2)请将上面右图内容的序号填入对应的空格内,完成“中亚人口快速增长与水资源短缺加剧关系”的框图。(3分)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说明中亚引进我国滴灌技术的积极作用。(2分)
【答案】海洋 少 多 多
(2)A① B③ C②
(3)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水资源不足现状。(任答两点)
二、用“三类工具”实现知识可视化
1.思维导图:层级化呈现
对比式:制作“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对比图,从气候特征、成因、植被类型、农业生产等维度展开。
案例式: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整合流域内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交通网络等要素,形成跨学科知识图谱。
2.纲要图表:符号化表达
要素关联图:用箭头表示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如“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水温异常→全球气候异常→农业减产”。
数据统计图:将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等数据转化为柱状图、折线图,直观呈现趋势变化。
区域特征表:设计表格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区与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降水差异”。
3.地图叠加:空间化整合
要素叠加:在世界地图上叠加气候类型、六大板块等图层,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关联性。
区域对比:制作“中国四大工业基地”地图,标注各基地的主导产业、资源分布、交通网络,形成区位分析模板。
例题2:根据欧洲西部自然环境差异,下图中①②③三地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A.①畜牧业②种植业③林业 B.①种植业②林业③畜牧业C.①种植业②畜牧业③林业 D.①林业②畜牧业③种植业
【答案】D
三、借“三大策略”提升综合能力
1.跨学科融合:打破知识壁垒
学科交叉:将地理与历史(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背景)、政治(如碳中和政策的地理影响)、生物(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结合,分析现实问题。
案例实践:以“城市内涝”为例,整合地理(地形、降水)、物理(排水系统设计)、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项目学习:开展“家乡水资源调查”项目,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政策建议等环节,提升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
2.图表深度解析:强化信息提取
判读步骤:
①识别类型:区分等值线图、统计图、景观图等。
②提取关键:标注图名、图例、坐标轴、特殊点(如峰值、交点)。
③分析规律:总结分布特征(如“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变化趋势(如“波动上升”)。
④关联知识:将图表信息与教材原理(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结合,推导结论。
专项训练:针对气候直方图、人口金字塔、工业区位图等高频考点,进行限时读图训练。
3.热点关联:理论联系实际
环境问题:将极端天气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区域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探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地理条件与挑战。
政策落地:解读“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等政策,分析其背后的地理逻辑。
例题3:国际合作
材料:2025年中欧班列“甘肃专列”常态化运行,从兰州出发至德国汉堡,运输甘肃特产中药材、新能源电池等。
(1)分析甘肃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提示:从位置、资源、交通角度)
(2)班列途经的乌鲁木齐所属气候类型是 ,其气候特征是 。 【解析】(1)区域优势分析框架:
位置:西北内陆,连接中亚与中原的枢纽。
交通:陇海-兰新线(亚欧大陆桥核心段)。
(2)区域认知:乌鲁木齐→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答案】
(1)①地理位置:位于西北内陆,是通往中亚、欧洲的陆路通道;②资源丰富:新能源、矿产和中药材资源充足;③交通基础:铁路网密集,兰新线贯通东西。
(2)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
总之,中考地理主要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中考真题的研究和训练的同时,更要关注区域热点新闻,积极思考区域热点新闻中蕴含的地理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