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1999年版曾标注“2011年3月大灾难”(与东日本大地震时间巧合),该书被部分网民视为“神预言”,2025年预言遂在社交媒体发酵,相关话题浏览量超10亿次。
2. 作者改口澄清
2025年6月,龙树谅在新书《天使的遗言》中明确表示:7月5日仅为梦境日期,非灾难发生日,可能象征“事件无法挽回的临界点”;原书内容被出版社加工炒作,添加具体日期与其无关。
二、社会影响与民众反应
1. 恐慌行为蔓延
旅游业受创:香港赴日机票退订率超10%,部分航班取消;台湾游客退订率超50%,大阪世博会预估游客减少。香港粤港湾航空等削减飞往仙台、德岛等地的航班。
抢购潮:日本超市应急物资售罄,防灾包销量激增300%,部分民众囤积水粮,甚至有学生戴头盔上学。
居民撤离:鹿儿岛吐噶喇列岛近海6月21日以来累计发生1151次有感地震(属正常板块活动),十岛村13名居民因身心疲惫紧急撤离至岛外避难。
2. 舆论两极分化
部分民众因历史“巧合”选择囤积物资、取消行程,或暂离日本旅行。 理性派驳斥为“现代版玛雅末日预言”,在日华人反映东京生活如常,公司未放假,超市未现抢购。
三、科学界与官方驳斥
1. 权威机构否定预言
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明确表示该预言“毫无科学依据,是谎言”,强调当前技术仅能预警地震(提前数十秒),无法预测具体日期。
地震专家:东海大学教授长尾年恭指出,预言中“菲律宾海域海底爆炸”位置既无活跃断层也无火山,地质上不可能;所谓“三倍于311地震的海啸”远超板块运动能量极限,“陆地连成新大陆”更违背地质学原理。
2.地质数据验证
鹿儿岛近期的千余次地震均为正常板块活动,与311大地震前的异常模式完全不同。
四、真实的地震风险与防灾准备
尽管“7月5日预言”被证伪,日本仍面临真实的地震威胁:
1. 南海海槽地震风险
未来30年内南海海槽发生8-9级地震的概率高达80%(较此前预测升至82%)。
政府预估最坏情况可能导致29.8万人死亡(海啸为主因),经济损失达292万亿日元。
2. 日本防灾新目标
新增长崎县等16个市町村为防灾重点区域,推动AI预警系统、社区演练及物资储备(全国仅30%市町村备足3天应急物资)。
预言性质:商业炒作与公众灾害焦虑结合的产物,无科学支撑。
核心启示:灾难焦虑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但有效防灾需依赖科学认知(如理解地震不可预测性)和常态化准备(非追逐末日剧本)。
若7月5日无重大事件,此预言将成为又一则“互联网伪科学”案例,但日本真实的防灾短板仍需全球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