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肯定都有不同的答案:旅行、唱歌、恋爱、追寻理想...
看完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后,或许有些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又会多出一种。
上至浩瀚宇宙,下至微观世界,都如画卷般在纪录片里徐徐展开。
神作,我要给我将来的儿子看,不看就打。
六年过去,系列第二部终于王者归来。
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同样的味道,还是同样的顶级大片——
《宇宙时空之旅:未知世界》
Cosmos:Possible Worlds
实际上,它们还有个更早一点的前身——
1980年由卡尔·萨根主导的一档电视节目,《卡尔·萨根的宇宙》。
卡尔·萨根是一名顶尖的科学家,也是一名杰出的科普教育家。
所以他总是能将那些艰涩的科学术语用更富有感情,更浅显易懂的话语描述出来。
这档电视节目也继承了他的这个特点。
科普性和趣味性双管齐下。
主持人换成了尼尔·德格拉塞·泰森。
他也是一名真正的天体物理学家,也对科普教育十分热衷。
各大天文类访谈、纪录片,甚至是电影电视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经典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他就出现过好几次。
不同的是,新版毕竟是21世纪的作品了,科普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
各种特效也做得更加酷炫,更加真实。
片中,解说员泰森会驾驶着一艘名为"想象号"的水滴型假想飞船。
不论是遥远的无人深空,还是人类无法进入的分子内部,乘坐这个飞船都能来去自如。
何必要花这么大力气去搞个这种飞船出来呢?
为的就是让观众随着泰森,以亲历者的视角一起领略宇宙万物的奥秘。
通过泰森和飞船这俩参照物,看其它事物会更直观。
给你的印象也会更深。
比如,当泰森坐着飞船穿越土星环的时候,不用说一句话。
一个由近拉远,你就能直观感受到土星体积之大。
解说词里那些数据你可能看完就忘了。
但我相信,这个画面一定会永远嵌在你的记忆之中。
带你超车大名鼎鼎的"旅行者号"(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
带你一览星系的毁灭与重生……
近距离观察地球上已知的生命力最强的生物,水熊虫(它甚至能在真空中存活);
从原子的尺度上来说,他并没有摸到她。
关键是,人家还有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加持。
不仅好看,还严谨。
上一季还因此拿到了动画界的奥斯卡——安妮奖的最佳特殊动画奖。
这部片子让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什么科学知识,也不是什么奇异美景。
而是一种谦卑的态度。
我们已经傲慢惯了,我们也已经太习惯掌控一切。
人类中心论、唯意志论、反科技论几乎比比皆是。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2001:太空漫游》好?
其中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它对宇宙的立场是谦卑的。
虽然电影还是以人类为视角,但它没有以人类为中心。
那个名垂影史的骨头剪辑自不必说,几千年人类文明被视作弹指一瞬间。
那个不知是谁放置的黑色石碑、主角最终演化成的星孩姿态,电影也没有交代原因。
因为我们确实无法知道原因。
还有一部《异形》也是这样。
处处暗示的就是人类起源故事(生殖器头部、胚胎卵、口吐纯净水),所以异形被拍成了神秘的存在。
这个系列纪录片也继承了这个特点,试图把人类放在宇宙的尺度上来审视。
所以在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片子引入了"宇宙历"的概念。
这样,每天大概是4000万年,每个月大概是10亿年。
1月1号(大约在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这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事件。
3月15号(大约在110亿年前),无数个小星系互相融合,形成了银河系。
8月31号(大约在45亿年前),太阳、地球先后诞生。
9月21号(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
而属于人类的历史,于12月31号午夜11点59分46秒开始。
这之后的一切,国王与战争、迁徙与发明、战争与爱情...
一共14秒。
两秒前,东西半球的人发现了彼此的存在;
而人类开始用科学揭示自然的秘密与法则,开始探索和思考头顶的这片星空。
发生在整本年历的最后一秒。
还有空间。
人类诞生于地球,地球围着太阳转。
但太阳只是银河系里2000亿颗恒星的其中一颗。
银河系则只是室女超团里几千个星系中的其中一个。
而室女星团,也不过是可观测宇宙里很小的一部分。
至于未被观测到的宇宙,那就又是另外一种说法了。
1977年,NASA发射了旅行者1号。
它携带着刻录了人类和地球信息的"金唱片",向着无垠的宇宙中航行。
12年后,它完成了探访太阳系行星的任务。
这时,卡尔·萨根说服了NASA,让旅行者回头拍了一张照片。
然后,我们看到了那个淡蓝色小点。
这就是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卡尔·萨根
弹指一瞬,沧海一粟。
但,这部纪录片并不是教人们去妄自菲薄。
想想吧。
自从人类开始仰望星空后,就一直试图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规律与秘密。
天文学、物理学等各种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竟让我们有了能力去推演出了这本宇宙年历,有了能力去亲自探索宇宙。
谁又能说这不伟大。
简单点来说,大爆炸之后,最古老的一批恒星诞生。
尔后,有些大质量恒星死去,新的恒星再在其尘埃残骸中浴火重生。
太阳就是这么来的。
而我们所呼吸的氧、肌肉中的碳元素、骨骼里的钙、血液中的铁...
所有这些元素,都产生于毁灭的恒星中心。
也就是说——
那些大质量恒星的死,给了人类生的可能。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于一颗爆炸了的恒星,你左手的原子与右手的原子也许来自不同的恒星。这实在是我所知道的物理学中最富诗意的东西:你的一切都是星尘。
长期困扰着人类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宇宙替我们给出了一个终极浪漫的回答——
我们来自于星尘,也终将归于星尘。
信中详细解释了探索太空为什么重要的实用性原因。
比如,探索太空太难,所以它能加速各个学科的发展,催化各种新技术新方法。
而这些技术又能反过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又比如在外太空寻找土地,试图解决地球上的饥荒问题。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还是愿意相信人类探索太空带有一种纯粹的溯源之心。
人多俗啊,每天为了些贪嗔痴恨欲要死要活的。
但人又在某些方面单纯偏执得甚至是有些浪漫。
遥想星空就是其中之一。
从盘古的头发化为星星,到后来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床清梦压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