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多地临海国家接连发生地震及海啸事件,给当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是近期一些主要地震及海啸事件的详细情况:
1月13日19时41分左右,菲律宾南部西达沃省附近海域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当地时间1月13日19时54分,印尼巴布亚省查亚普拉县西北39公里处发生5.4级地震,震中位于南纬2.67度,东经139.7度,震源深度41公里。
1月12日4时27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21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3.77度,东经121.69度,距台湾岛约12公里。
01月03日04时43分,智利(南纬21.95度,西经69.15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
近期临海国家的地震和海啸频发,不仅对当地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还对当地港口造成了严重影响。
地震能量的释放会导致地面震动,进而可能导致码头、桥梁、堤坝等设施破坏或崩塌,使港口无法正常运营。另外,地震可能会导致海底地形变化以及水深的变化,使得原本稳定的航线变得不再安全,船舶的通行受到阻碍。且港口容易受到极端海浪、气旋和地震等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地震发生后,除了港口设备受损需要清理与更换外,如果防波堤、岸基遭受严重损坏,重建时间至少要耗时数月,海啸带来港口的回瘀现象也会严重影响航道安全。
港口设施受损后,装卸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导致装卸作业被迫停止。此外,地震可能引发海底滑坡、泥石流和地壳运动,堵塞航道和港口水域,影响船舶进出港。
港口是货物进出口的重要枢纽,地震导致港口运营中断,会使货物的运输路线需要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转,导致物资供应不足,对港口所在地区的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港口的停摆还会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受损港口是重要的贸易枢纽,还可能会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一定的波动。
针对地震对港口和航运的影响,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加强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等部门的合作和数据共享,强化预测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和研判,确保第一时间传达到基层一线。鼓励结合实际运用物联网等技术,对港口承灾体技术状况和周边环境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监测,提升港口承灾体自然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针对灾害险情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组织或配合有关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遇险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按照规定及时上报相关信息。自然灾害结束后,妥善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防范次生灾害,防止复工复产过程中发生事故。解除港口承灾体的防灾加固设施,使其恢复至正常生产状态。及时测量掌握进出港航道回淤情况,针对性进行清淤施工,保障航道水深满足通航要求。
在港口和码头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地震力作用,选择合适的地基,合理设计结构形式和构造,采用高强度材料,设计抗震支撑和减震装置,增强结构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加强港口码头结构的耐震性能。维护单位应当根据港口基础设施运行情况、使用年限等,按照有关强制性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组织编制维护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检测评估。对客运码头、危险化学品码头及其配套设施,或者遇台风、风暴潮、地震等自然灾害,维护单位应当加大检查频次。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调整货物运输路线,确保物资供应的连续性。对于受损港口的货物,及时转移到其他安全的港口进行装卸和运输。对地震对航运市场的影响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减少经济损失。
近期地震及海啸频发,对港口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预警监测,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调整经济和物流策略,以应对地震带来的挑战。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港口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快速恢复运营,保障全球经济的稳定运转,确保港口和航运业的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智慧航运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协助作用。E-PORTS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可为船舶经营管理方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E-PORTS能够实时监控航运动态、评估安全风险,智能规划作业航线和港口,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如需了解更多,可拨打400-9208810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