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近代中国屡受列强的欺侮,《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但使中国丢失大片领土,亿万白银,更使国人半个多世纪没有挺起脊梁。除了这些城下之盟,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一些相对公平、比较“中性”的盟约?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一、汉匈诺水之盟
公元前58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五单于并立”事件,呼韩邪单于先胜后败,被迫入汉朝觐见宣帝,汉宣帝以礼相待,从此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150余年汉匈之间的敌对局面。
前50年,呼韩邪单于第二次朝汉,宣帝礼赐如初,赏赐更加丰厚。
前48年,匈奴大旱,颗粒无收,汉朝派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一文一武两位大臣到匈奴抗旱救灾。他们从河套地区带来了3万4千斛(相当于现在500多万斤)的粮食让匈奴渡过难关。
前43年,韩昌、张猛再次出使匈奴,与呼韩耶单于及其贵族大臣登上诺水东山,刑白马,饮盟誓酒,史称“诺水之盟”。
盟约规定:汉匈为一家人,世代不得互相欺骗和攻打,有盗窃抢劫的跑到对方那里,应该互相通报,可以先将其诛杀,再将东西还给对方。如果有其他部族侵犯攻打,双方都应发兵支援,汉与匈奴,谁先违背誓约,将受天罚。
虽然盟约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却是汉匈和解的象征。特别是前36年,匈奴复归呼韩邪统治,诺水之盟的意义更加凸显,三年后,呼韩邪第三次入朝觐见,并将王昭君娶回了家。此后40多年双方都保持了和平的局面。
二、唐与突厥渭水之盟
武德九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如愿以偿的登上了皇帝之位。然而唐朝这次极不正常的权力交接,引发了朝廷上下极大震动。李建成的殒命,让原来太子派成员人人自危。燕王罗艺、庐江王李瑷等人,先后起兵叛乱。
而这时的突厥正是“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之时,自然看出了有利可图,于是武德九年八月下旬,突厥可汗颉利率军大举南下,“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馀万骑寇泾州,进至武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长安,八月二十八日抵达渭水北岸,与长安一河之隔。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使用疑兵之计,亲自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大臣前往渭水,隔渭水与颉利可汗谈话,责备颉利背负盟约。颉利先是被李世民一番言语说得理亏,又见唐军军容整齐,于是由羞愧变为恐惧,“俄而众军继至,颉利见军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
最终颉利向李世民请和,双方即在渭水之上的便桥杀白马以盟誓,史称“渭水之盟”。结盟之后,颉利还献上数千马匹和上万口的羊群给李世民。
从这段记载来看,渭水之盟期间,唐朝明显占据上风。但事实却是,颉利陈兵20余万于渭水,长安城兵力空虚。
据载,当时的长安城只有寥寥数万兵力,其他主力部队都屯驻各地,李世民一生戎马,最开始是打算与匈奴决一死战,“帝怒,欲击之”然而大将李靖建议说应避其锋芒,再求一战,“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李世民从其言,然后对匈奴许以大量金帛财物,“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最后才有了这次歃血为盟。
公平的讲,虽然李世民把它引为一生之耻,对大唐来说算是一次城下之盟,但由于李世民策略得当,他派尉迟恭带领少量人马生擒了突厥大将思力,以打促和,大唐损失并不是太大,渭水之盟也算是一个“中性”盟约。
更何况,三年后李世民就找回了场子。贞观三年,他派大将李靖,并州都督李勣、华州刺史柴绍、灵州都督薛万彻统兵10万,征伐突厥。李靖在定襄大败突厥,李在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然后唐军又督兵疾进,大破突厥军,颉利在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东突厥灭亡。自此,李世民被西域诸国尊奉为“天可汗”。
三、唐诏苍山之盟
天宝十年,大唐藩属南诏国国王阁罗凤举兵叛唐,攻陷云南郡,斩杀郡守张虔陀,并攻占唐朝大量领土,“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李隆基大怒,诏令鲜于仲通率军讨平南诏。鲜于仲通接到诏书,不敢怠慢,率8万精锐前往云南。
阁罗凤叛唐本就是被张虔陀所逼,得知唐军讨伐的消息后,有心求和,先后两次派使者到鲜于仲通军中解释叛唐的原因,表示愿意放回俘虏、归还占据土地,与唐重修旧好。
遗憾的是,无论阁罗凤的使者如何晓以利害,都无法打动傲慢且急于立功的鲜于仲通。面对唐军的步步紧逼,阁罗凤自知无力抗拒,于是派人向吐蕃求援。
最终,唐军深入南诏腹地,遭到南诏和吐蕃两军夹击,8万精锐,战死者6万多,被俘1万多,鲜于仲通仅率千余骑逃回成都,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丧命南诏。
天宝十二年,杨国忠欺上瞒下,又发动了第二次唐诏战争,他命侍御史李密率军10万再次征伐南诏,结果再次大败,“李密复败于太和城北,死者十八九。”
南诏虽然两次大胜,但毕竟国小力弱,而且阁罗凤一直抱有“不得已叛唐,但始终坚信复为唐臣”的愿望,于是他下令在下关收敛唐军阵亡将士的遗骸,修万人冢,建南诏德化碑,以表明归唐决心。
公元793年,阁罗凤之孙、南诏国王异牟寻以不同路线派出三路使者,带着丹砂、帛绢、当归、黄金等礼品,随同绢书一封前往长安,上表唐德宗愿意弃蕃归唐。讲和也是唐朝的心愿,于是第二年正月,唐朝派出使者崔佐时前往南诏宣读议和诏书。
史载,崔佐时与异牟寻和太子寻阁劝在苍山神祠盟誓,唐朝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赐给南诏银窝金印,南诏发誓永远归顺唐朝,诏书宣读完毕,异牟寻“乃歔欷流涕,俯伏受诏”。
苍山之盟对唐朝和南诏是双赢的局面。南诏寻求与唐朝修好,目的是摆脱吐蕃的压榨,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南诏的经济成分和中原更为接近,都以定居耕作为主,所以对中原文化非常向往与认可。
对唐朝而言,吐蕃才是其最大的敌人,唐诏关系缓和后,唐朝不但减少了在西南用兵的开支,而且解除了安史之乱以来的西南边疆危机,从而得以全力对抗吐蕃。史载,盟约签订前,崔佐时请异牟寻斩杀云南境内所有吐蕃使者以表忠心,异牟寻去吐蕃所赐赞普钟帝号,“私与佐时请复南诏旧名”,并斩杀所有吐蕃使者,彻底断绝与吐蕃交好的可能。
会盟后,南诏便如盟誓中所言主动出击,迎战吐蕃,突袭神川都督府并遣使向唐廷告捷,此役标志着蕃诏联盟结束,唐诏联盟开始。
虽然苍山之盟是一个“中性”盟约,但从结果而论,南诏取得的成就远多于唐朝。在盟约后,南诏不仅很快摆脱了吐蕃的控制,而且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发展,最终在八世纪走向强盛,并对唐朝后期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宋辽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后,北方的契丹一直是其最大的威胁,特别是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后,中原地区既失去了养马之地,又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面对契丹不时的南侵,北宋朝廷根本没有太多办法。
真宗咸平七年,契丹主政的萧太后发动二十万大军南下侵宋,契丹人一度攻入澶渊,举国震动。宋朝副相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宰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赵桓亲征。
赵桓虽然最终被寇准逼着北上,但到了黄河便停滞不前。面对无心作战的宋廷上下,寇准大声疾呼:“陛下唯有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盼望御驾,若在此撤退,我军士气必然崩溃,敌军若乘势进击,恐怕连金陵也不可保。”真宗只好下令禁卫军渡河北上,寇准亲自牵马护卫真宗,使大军全部进入澶渊。
真宗大本营设在城北,寇准在其前面设置指挥部。真宗便把军队指挥权委给寇准,寇准带兵“号令明肃,士卒喜悦”,宋军士气大振,契丹军不敢侵犯,两军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
辽军的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萧太后见军机不利,表示同意与宋议和。
宋真宗一心想早日结束战争,返回京城,因此不顾寇准的反对,派遣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进行和谈。
和谈初期,萧太后坚持要求退还关南之地,曹利用不敢答应,便回营和真宗商量,真宗不答应割让土地,但表示:“不得已时,百万以下,你都有权答应。”寇准听到消息,便把曹利用召到帐前:“虽有敕旨,但条件绝不可超过三十万,否则一定斩你以谢天下。”曹利用吓得双腿发抖,最终以三十万达成澶渊之盟。
我们来看澶渊之盟的内容,第一是宋辽两国互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比辽圣宗年长,就以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第二是辽国归还瀛州、莫州等地,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第三是北宋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第四是双方开放边境进行贸易。
从这份条约的内容上看,北宋没有受到领土损失,而岁币对于北宋来说也不是什么特别重的负担。根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真宗天禧年间北宋的财政收入是2600万贯,这还不包括实物:米、茶叶这些收入。如果整体算下来,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有4000万两。一匹布折合一两半银子,也就是说给辽国的岁币,仅占宋廷1%的财政收入。而且到了熙丰年间,北宋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6000万贯。与北宋其他支出相比,确实不算什么。
而且宋辽盟约签订后,河北境内恢复安定,无人区迅速繁荣,北宋开始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力。北宋从辽国那里通过贸易每年赚80万贯,这相当于又把当初的岁币从民间给挣了回来。所以,宋辽的澶渊之盟算是双赢的局面。
但是,为什么有人认为北宋这个澶渊之盟是屈辱的呢?因为大部分史学界都把北宋看作是与秦、汉、唐、明一样的大一统王朝。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就确实比较屈辱了,相当于把燕云十六州全部割让给了辽国。但我们都知道辽国的实力,北宋根本没有实力拿回燕云十六州。
五、宋夏和议
这个条约签订的背景是在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即: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虽然三战都是以宋朝的失败而告终,但西夏虽然屡胜,掳掠所获财物却比先前通过贸易所得物资更少,而且自身也损兵折将,经济受损加上民怨四起,夏景宗遂寻求与宋议和。
宋仁宗庆历七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奉宋为正朔;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栲栳、镰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宋岁赐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一万斤;两国重开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贸往来。因和议发生在宋庆历年间,亦称庆历和议。
虽然北宋在战场上输了,但利用经济上的优势,却取得在和议上的宗主国地位,也算是聊有收获。
宋夏和议后,双方维持了二十余年的和平。后来双方虽然曾有过几次战争,但和平时期超过对抗时期。总体上和议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往和发展,算是互利共赢。
六、南宋和金的隆兴和议
如果说宋高宗是投降派,那么他的继任者宋孝宗就是主战派,他不仅为岳飞平反冤狱,还想收复故土,遂起用老将张浚等发动“隆兴北伐”,但却在隆兴元年在符离被金军击溃。汤思退等朝臣趁机力主和议。宋孝宗无奈只好任用汤思退等妥协派执政,并下令撤防,遣使与金议和。
这时的金朝也感受到了宋军的威胁,也知道一时半会灭亡不了宋朝,再加上立国已有五十余年,女真骑兵战斗力大不如前,贵族也开始沉溺于享乐,于是也希望双方何解。
从和议的内容来看,隆兴和议对南宋来说,依然是一个屈辱条约,但相比高宗时的绍兴和议还是有所进步,比如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每年银绢各二十万两匹,比绍兴和议时每年少五万两匹。
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四十年都没有发生战事。宋朝在宋孝宗治理下,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贪污腐败的局面,史称乾淳之治;金朝也在金世宗用人唯贤、与民休息下达到盛世,金世宗因此被后人称为“小尧舜”。
对百姓来说,隆兴和议未尝不是一个“好”和议。
七、中俄尼布楚条约
十七世纪初,亚洲出现了三股强劲的势力,其一是中亚的准噶尔汗国开始向东扩张,其二是沙俄帝国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其三就是清朝的铁骑开始问鼎中原。
1654-1656年,沙俄势力率先到达贝加尔湖西岸,它越过贝加尔湖占领了尼布楚,布里亚特蒙古被沙俄统治。此时的中原王朝正处于明清交替中,根本无暇顾及这个苦寒之地。直到1682年,沙俄一路东进到了黑龙江以北一带,建立雅克萨城,威胁到了清朝的老家,清廷才反应过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康熙正忙于平定三藩)。
为了收复雅克萨,康熙分别于1685年至1688年,两次和沙俄进行了战争,这也是中国对俄第一次自卫反击。
雅克萨战争最终以清朝获得胜利而告终,随后双方便签署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都归清朝,但暂时搁置贝加尔湖的蒙古地区划界问题。
总体来讲,《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是双方经过平等谈判最终划定疆界的结果。但很多国人认为,康熙糊涂,放着那么好的军事优势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做出了让步。
在尼布楚会议上,清朝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至北冰洋为界的第一方案,继而让步提出第二方案,即以外兴安岭的诺斯山至亚洲最东北的诺斯海岬为界。但最后再次让步放弃了第二方案,连以贝加尔湖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弃了。
实际上,康熙有自己的考虑,当时准葛尔丹的大军已经攻陷了库伦(今外蒙首都呼兰巴托),清朝控制的外蒙岌岌可危,康熙急需抽身去对付葛尔丹,沙俄也是吃定了这一点,所以康熙不想再与沙俄拖下去。
再说,那时的康熙也不知道西伯利亚下面有那么多的石油和天然气,在他眼中,黑龙江以北乃苦寒之地,实在没有太多价值,这是历史的局限性。
现在,中方一般给予《尼布楚条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条约签订后,中俄两国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条约在历史上有显著贡献。
而俄方一般则不这样认为,他们通常认为这个条约不利于俄国,对俄国而言是不平等条约。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
举报/反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