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一、邵章祥连梅芍药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名医名方第102期
邵章祥,四川省名中医。
组成:黄连3克,乌梅10克,白芍20克,泡参10克,茯苓20克,白术10克,黄芩6克,葛根20克,山楂12克,麦芽30克,炮姜10克,甘草3克。
功能:调肝理脾,导滞和胃。
主治:慢性肠炎。
用法:清水浸药30分钟,文火水煎。每日一剂,每剂煎3次,每次饭前半小时温服。
方解:慢性肠炎属于中医久泄范畴。因泄泻日久,脾胃两虚,气阴俱伤,中气下陷,生化式微,肝体失养,疏泄不利,肝郁克脾,运化失司,水谷留滞,气机紊乱,湿热内生,致使寒热错杂。治疗既不宜分利,又不可纯补,补之而恋邪,消之而伤正,温之而热炽,寒之而伤阳,利之而伤阴,故宜调肝理脾,扶土抑木,升阳益胃,导滞和中。本方以黄连、乌梅、白芍、甘草酸苦化阴,以养肝木之体;泡参、白术、茯苓甘淡实脾,以助其生化之源。黄芩清胃肠郁滞之湿热,葛根升脾胃下陷之清阳,麦芽疏肝运脾,山楂行瘀导滞。白芍、甘草苦甘化阴,调肝和脾;炮姜、甘草辛甘化阳,温煦脾胃;黄连、炮姜辛开苦降,疏导胃肠。本方疏补兼施,刚柔相济,寒温互用,燮理阴阳,使肝气调达,脾气冲和,阳舒阴布,升降清浊,久泄自止。
临床应用:本方主治慢性肠炎之久泄不愈,腹胀肠鸣,腹中隐痛,痛则欲便,大便窘迫不爽,带有泡沫粘液,舌淡,苔少,脉弦细。若泄泻清稀,加苍术、泽泻;若泄泻多在黎明前,加肉豆蔻、吴茱萸;若泄下完谷不化加防风、砂仁。本方加减后还可灵活运用于其他病证,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痞胀疼痛,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舌体瘦小,光剥少苔,脉弦细数,可加百合、佛手,柔肝和胃,调理阴阳;若胆道蛔虫,上腹钻顶绞痛,手足厥逆,呕吐胆汁或蛔虫,可用本方加半夏、川椒,酸苦辛麻,安蛔止痛;休息痢时发时止,发时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也可用本方加槟榔、肉桂,调气和血,理肠止痢。
二、海蛸止泻汤治疗慢性肠炎
余以“海蛸止泻汤”加减,治疗慢性肠炎50余例,一般1~3剂即能止泻。
组成:海螵蛸20克、焙内金10克、炒白术15克。水煎服,日一剂或制散剂早晚各服6克亦可。
随证加减:
(1)偏寒型:证见腹泻稀溏,呈乳白状,畏寒怕冷,四肢欠温,腹隐痛,小便清长,舌质暗淡,脉沉细。上方加制附片10克、淡干姜6克。
(2)偏湿型:证见腹泻如水,纳呆呕恶,下肢浮肿,身重神倦,舌黄苔腻,脉濡。上方加云茯苓15克、车前子8克。
(3)偏虚型:证见腹泻频繁,肛门作坠,泻夹不消化食物,头昏乏力,体质瘦弱,气短心慌,舌质淡、脉细。上方加黄芪15克、赤石脂10克。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多发于20~40岁中青年人。本病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可能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大肠内酶的局部因素、过敏因素、自身免疫因素、防御功能障碍等有关。
临床以腹泻、腹痛、大便脓血黏液,反复发作不止为特征,属于中西医难治病,病情缠绵,迁延难愈,治疗较为困难。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肠鸣腹胀,黏液便,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于中医“泄泻”、“肠澼”、“痢疾”等疾病的范畴。本病病位在阳明燥金大肠,主要病机以脾肾阳虚为本。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肾为水火之脏,元气之根,先天之本,又为胃关,主司二便。
若禀赋不足,脾肾虚弱,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或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输布,水湿停留,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关门不利,清浊不分,脂膏下流,则形成泻痢。
脾脏气虚,运化失司;肾阳不足,火不生土;脾肾阳虚,不化不固,遂致大肠泻痢不止。
故笔者在临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温补脾肾、理气燥湿为大法。喜用经验方:“平正理肠汤”。
药用:藿香10g,苏梗10g,干姜6g,制附片(先煎)6g,苍白术各10g,厚朴10g,陈皮10,补骨脂6g,炙甘草6g。
平正理肠汤,熔正气散、平胃散、理中汤、四逆汤、四神丸于一炉。方中藿香醒脾化湿,苏梗理气和中,干姜温中回阳、暖脾止泻,制附片壮元回阳、温中除湿,苍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化浊,厚朴、陈皮理气燥湿,补骨脂温肾壮阳止泻,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补脾肾,理气燥湿之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满意。运用本方,尚应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减。
本病患者,一般脾肾虚弱,气血乏源,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每易感受外邪。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闭郁,会加重大肠的病症,故兼夹外感者,应兼治其肺,笔者每去苏梗,加苏叶、杏仁、前胡、枇杷叶,以宜肺解表。甚者急则治其标,先治外感,再图本病。
脾土虚弱,肝木易乘,木郁土虚,多兼肝郁之证。凡见肝气郁滞者,笔者治疗兼以疏肝,常选加理气之药,如柴胡、白芍、香附、郁金、防风,以疏肝理气。肝气得疏,则脾虚易复。加白芍、防风,是合入了痛泻要方。
或有兼肝阳上扰者,笔者治疗兼以平肝,常增用生龙牡、天麻、白蒺藜等平肝祛风之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土虚弱,则心血不生,常兼见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证。笔者治疗则兼以养心安神,加用酸枣仁、远志、石菖蒲、五味子之属。
胃与大肠,俱属阳明燥金,同气相求,胃气壅则肠湿滞,其泻急迫不畅,笔者治疗则加重和胃之力,增加半夏、木香、砂仁,胃和而肠畅。注重脏腑之间的关系,随证化裁,方能得心应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日久,病势缠绵,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常嘱咐病人,应该注重摄生,适寒温,调情志,节饮食,以利治疗和调养。
注:具体治疗请遵医嘱! 本文选摘自《董德懋内科经验集》,徐凌云、高荣林主编 ,出版出版社人民卫生,2004年4月。
一、案例
患者面色萎黄,神疲,形体略瘦,时以手抚按左下腹处以示腹痛,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舌面两侧有青紫瘀斑,苔薄白,舌中心少许白腻苔,脉沉而弦细。虑其患病日久,似属脾虚泄泻,然腹痛时作,舌有瘀斑,舌中尚有白腻之苔,参以脉象,当有湿浊瘀血阻于大肠之腑,肠腑气血失和,气机不利,故补则碍瘀,纯予疏利又重虚脾胃,故以往治疗罔效,当益气健脾以治本,化湿浊而祛瘀以治标,标本兼治。
自拟一方如下以试之:桔梗30克(炒至略焦黑状),口参12克,炒白术15克,炒山药12克,莲子肉12克,炒苡米15克,枳壳15克,木香10克,红藤30克,炒元胡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厚朴花10克,赤芍12克,神曲12克,炙甘草10克,3剂。每剂先以冷水浸药一小时,然后水煎3次,合并一处,分早晚两次,共4次服完,每2日一剂。
二诊:服上药6天,腹痛、腹胀减轻,舌上瘀斑淡化,余症同前,守方再服3剂。
三诊:患者自诉腹痛消失,偶感腹胀,纳谷渐增,精神清爽,舌转淡红薄白苔,但泄如故,乃于方中去枳壳、炒元胡,加海螵蛸20克,诃子10克,酒炒黄连10克,连用5剂,服法同前,分10日服完。
四诊:药后诸症消失,饮食如常,仅偶于工作劳累或遇寒冷时偶有便溏,脉象和缓,乃嘱其停服汤药,避风寒,调饮食,另用补脾益肠丸,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连用3个月以善后调理。该患者观察至今已半载有余,未再复发。
二、按语
本例患者长期腹泻,便如稀水黏液,神疲乏力,食少消瘦,乃脾气虚,中州失司,运化无权;腹痛、腹胀、舌上瘀斑、中心苔腻、脉沉而弦细,乃湿浊瘀血阻于肠腑,气血失和。脾虚气化不利而致湿浊生,湿阻导致瘀血生而不化,反之,湿浊瘀血阻于肠腑,更致气机不利,重伤脾气,互为因果,故久治不愈。今以参、术、莲、苡及炒山药以健脾益气,枳壳、木香、厚朴花、行气消胀以利气机,白花蛇舌草化湿解毒止泻,红藤、赤芍、炒元胡化瘀活血止痛;收效后又加乌贼骨、诃子、酒黄连以敛肠止泻,故能于短期内愈三载痼疾。
而方中之主药桔梗一味,乃余来我院行医之初,三十年前,偶遇一慢性结肠炎患者,久治不效,其人于一老中医处得一方,求我为其换方取药,余见其方亦为健脾温中止泻之品,只主药为桔梗一味,且用量颇大为30克,炮炙之法亦独特,须炒焦令微焦黑,既不可生,又不可成炭,存性入煎。余为之更方仅数次而愈,虽非我本人诊治,然百思不得其解,考桔梗乃止咳利咽之品,何以愈大肠之疾?
后读书至《本草别录》云:“利五脏肠胃”。《药性论》云“治下痢”。恍然而悟,盖桔梗色白入肺经,载药上行有舟楫之功,参苓白术散中用此乃上浮利气之用,而炒焦后则去其升散之性,加之肺与大肠相表里,则可由入肺改为下行大肠,加之其治肺痈开结消痈之效,理气之效,而疏利大肠之气机,消除大肠之壅结,慨然叹此老中医之才秀也。
自兹始,每逢慢性泄泻、久痢、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恒用之,每获效验,至今已应用30余年,特提出供同道参考。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王长洪,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组成 党参10g,炒白术15g,苍术10g,白芍10g,陈皮10g,五味子10g,肉桂5g,炮姜10g,黄连5g,甘草5g
功能 疏肝缓急,健脾燥湿,温阳补肾
主治 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泻经久不愈。溏便、黏液便甚或水样便,紧张易发,遇寒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肠易激综合征属腹痛、泻泄范畴。与肝郁、脾虚、肾阳不足有关。其中脾虚是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肾虚是迁延不愈的根本。本方师法董建华教授的经验,采用肝、脾、肾同调之法。方中白芍、陈皮、五味子疏肝解郁、缓急止痛;党参、白术、苍术、甘草益气健脾、燥湿止泻,补而不腻;肉桂、炮姜温补肾阳,益火之源;黄连调胃厚肠,与温热之肉桂、炮姜寒热并用,相得益彰。
加减 情志不舒,肝郁明显者,加柴胡10g、牡蛎15g;神疲乏力,脾虚明显者,加黄芪10g、山药10g;苔腻湿重者加姜半夏10g、茯苓10g;气滞腹胀者,加木香6g、乌药10g;舌黯脉络瘀阻者,加当归10g、川芎10g;舌苔薄黄夹热者,加败酱草10g;形寒肢冷阳虚明显者,加制附片10g。
本方出处: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名医名方第138期
先生治病一贯注意病人体质,在强调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之外,尤重视辨人论治。他认为证是人与病斗争之产物,病之与证都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慢性泄泻既有病的刺激因素,又有人的自我调节因素。既可久泄伤阳,也可久痢伤阴,伤阴伤阳,都是人的范畴。久泻气从下陷,不当利尿过多,否则不但无分清泄浊之功,反有耗气伤阴之嫌。
四煨汤升清辟浊,暖胃和肠,针对兼证不同,或佐清敛,或佐温通,对退行性病变之慢性泄泻甚为合拍。
四煨汤方药:煨葛根6克 煨防风6克 煨肉果6克 煨木香6克
方解:葛根入阳明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即升清降浊;防风辛以散肝、香以舒脾、风以胜湿;木香行气导滞,平肝和脾,乃“郁者伸之”之意;肉果温中行气,暖胃固肠,即“寒者温之”之谓也。
辨证加减:偏于脾虚者,可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偏于肾阳虚衰者,可合四神丸加减;偏于肝郁乘脾者,加郁金、菖蒲、白芍、甘草疏肝解郁;寒重者加附子、吴茱萸;热重者加黄连;湿重者加苍术、厚朴;腹痛加左金丸、白芍、甘草;泄泻严重还可适当加石榴皮、诃子等固涩药。总之,还当根据每个病人的寒热虚实等具体不同的情况辨证论治,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导读:张东岳,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病诊疗中心名誉主任、河南中医学院肛肠病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肛肠学会主任委员。
肛门失禁是以大便自主控制障碍,不能随意控制排便和排气为主的排便功能紊乱的一种病症。
中医学中并无“肛门失禁”病名,追根溯源当属“大便滑脱”“遗矢”等范畴。张东岳教授认为肛门失禁是由于脾肾亏虚、脾虚气陷、肝脾不调或外伤失治所致,临床运用中医药内外同治,以减轻患者痛苦,临床疗效显著。
(一)内治法
1.脾虚气陷证
大便滑脱不禁,肛门下坠,面色萎黄,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濡细。治疗以补中益气、收敛固涩为主。药用补中益气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或张东岳教授经验方芪仁固脱宝加减。组成:当归15g,党参20g,黄芪30g,炒白术30g,五味子10g,乌梅10g,枳壳10g,补骨脂30g,益智仁30g,砂仁12g,陈皮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尿频数者,加煅龙骨、煅牡蛎、益智仁、桑螵蛸;大便不成形者,加五味子、诃子。
2.脾肾亏虚证
大便滑泄,污染衣裤,面色黧黑,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小便清长甚或不禁,舌淡,苔薄,脉沉迟。治疗宜健脾益肾、固本培元。方药:肾气丸加减;亦可选用斯可福(张东岳教授经验方)。
组成:党参20g,山药30g,焦白术20g,炙黄芪30g,当归15g,砂仁10g,益智仁30g,淫羊藿10g,狗脊10g,巴戟天10g,锁阳10g,韭菜子10g,乌药10g,陈皮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畏寒肢冷者,加肉桂;肛门坠胀者,加葛根、枳壳、杏仁;大便滑泄者,加附子、诃子、补骨脂。
3.肝郁气滞证
便意频数,时欲如厕,肛门坠胀,腹部胀痛,善叹息,胁肋部不适;伴见嗳气脘痞,纳少眠差,舌淡红,苔薄,脉弦。治疗以疏肝解郁、扶土抑木为主。方药: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
加减:肛门灼热者加槐花、牡丹皮、牛膝、黄柏;食欲不振者,加半夏、薤白、薏苡仁。
4.气滞血瘀证
大便滑脱,肛门紧缩或缺损,伴肛门胀痛,舌淡或紫暗,苔薄白,脉弦。治宜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二)外治法
外治法以针灸、中药坐浴、生物反馈等为主。
针灸
针灸主穴:次髎、中髎、下髎。配穴:百会、三阴交、太溪、肾俞、脾俞。
次髎、中髎、下髎穴,3寸针入骶后2.5寸,下针有落空感后行捻转补法,使患者有麻胀、温热感向肛门或会阴处放射。
百会沿皮下向前刺,低频率、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操作0.5~1分钟。三阴交、太溪、肾俞,各直刺1~1.5寸,脾俞直刺0.5~1寸,得气后施以补法。
得气后次髎、中髎、下髎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选择疏密波,频率2/15Hz,电流强度在0.1~1.0mA范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中药坐浴
中药坐浴适用于肛门松弛、直肠脱垂所致的肛门失禁和脾肾亏虚、肌肉张力减退、后阴开合失司引起的肛门失禁。方选脱福康合葱韭汤(张东岳教授经验方)加减。
坐浴方组成:明矾10g,石榴皮30g,五味子15g,乌梅15g,甘草20g,红花15g,金樱子10g,防风20g,乳香20g,葱白1根,韭菜2两。加水3000mL,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至2500mL,过滤去药渣,药水放置洗浴盆中坐浴,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本方具有酸涩收敛、活血消肿、涩肠固脱之效。
生物反馈治疗
患者于操作前将大便排空,取侧卧位躺在治疗床上,患者在医师指导下学习监视器上的各种反馈信号,训练肛门自主收缩时括约肌与直肠的协调性。或将小气囊置入直肠充入气体,以引起直肠扩张感,让患者感知后能快速收缩肛门外括约肌,训练反应性收缩。每次训练持续20~30分钟,每周2~3次,6~10周为1个疗程。
药物治疗失败,或者肛门直肠部位有明显解剖异常,或者分娩时会阴部严重撕裂或者医源性肛门括约肌损伤者应考虑实施手术治疗。主要有肛门环缩术、肛门成形术、括约肌成形术、括约肌修补术、会阴修补术、股薄肌移植术、经盲肠置管顺行灌洗结肠或回肠造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