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题库草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docx

认证主体:齐**(实名认证)

IP属地:黑龙江

下载本文档

2025年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题库——草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草原生态系统服务2.草场承载力3.生态补偿机制4.生态畜牧业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草原退化的主要表现及其主要成因。2.简述我国草原保护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及其核心内容。3.比较划区轮牧与固定放牧两种草原利用方式的区别及其优缺点。4.简述草原可持续利用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分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其应对策略。2.结合实例,论述生态补偿机制在草原保护中的作用、挑战及完善方向。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草原生态系统服务:指草原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惠益。包括提供产品服务(如草原产品、水源)、调节服务(如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空气净化)、支持服务(如物质循环、土壤形成)和文化服务(如科研、教育、旅游、精神文化价值)。**解析思路:*考察对“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在草原背景下的具体体现的理解。需要答出其定义,并至少列举出其主要的构成类型,特别是与草原相关的服务。2.草场承载力:指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特定草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载的家畜数量或放牧强度。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受草场资源状况、家畜种类和生理状况、季节变化、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解析思路:*考察对“承载力”这一核心草原管理概念的理解。需答出定义,并指出其关键特征(动态性、影响因素)。3.生态补偿机制:指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或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负外部性,相关责任者支付补偿费用,受益者给予报酬,或通过其他方式对受损者进行经济或非经济补偿的政策性制度安排。在草原保护中,主要体现为对保护地区或放弃放牧地区的牧民进行经济补偿。**解析思路:*考察对生态补偿基本概念及其在草原保护应用的理解。需要答出定义,并点明其在草原情境下的具体形式或目的。4.生态畜牧业:指以可持续利用草原资源为基础,遵循生态学原理,实行草畜平衡、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注重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生产优质、安全、绿色草原产品的畜牧业发展模式。**解析思路:*考察对生态畜牧业概念的理解。需答出其定义,并强调其与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联系。二、简答题1.简述草原退化的主要表现及其主要成因。**主要表现:*草原植被覆盖度下降、群落结构简化、物种多样性减少、土壤退化(如沙化、板结、肥力下降)、水源枯竭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功能减弱。**主要成因:*过度放牧与不合理的草畜平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滥垦、滥牧、过度开矿、工程建设);气候变化(如干旱、升温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草原鼠虫害及外来入侵物种的干扰;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工业废弃物污染);管理措施不当等。**解析思路:*第一个问题要求区分退化“表现”和“成因”。表现需列举草原生态系统的具体变化(植被、土壤、水文、生物等)。成因需从人为活动(放牧、土地利用)和自然因素(气候、生物)两方面进行阐述,并指出其不合理性。2.简述我国草原保护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及其核心内容。**主要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是核心法律。《自然保护区条例》、《退耕还林还草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涉及草原保护内容。**核心内容:*明确草原属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保护草原资源的基本国策;确立草畜平衡制度,规定禁牧、休牧、轮牧的区域和时间;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规范草原征占用审批程序;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和执法;明确破坏草原的法律责任。**解析思路:*考察对草原保护相关法律体系的认知。需要指出核心法律,并概括其关键制度或原则,如草畜平衡、生态补偿、保护红线等。3.比较划区轮牧与固定放牧两种草原利用方式的区别及其优缺点。**区别:**放牧方式:固定放牧是指牲畜常年或长期在固定的草场上放牧,草场使用强度不均。划区轮牧是指将牧区划分为若干小区,根据草场恢复能力和家畜生长需求,有计划地轮流使用不同小区,保证草场有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对草场影响:固定放牧易导致局部草场严重退化,而划区轮牧通过休牧轮牧,有利于维持草场生产力。*管理方式:固定放牧管理相对简单,但效果差。划区轮牧需要更精细的管理规划和技术支持。**优点(划区轮牧):*有利于维持和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场生产力;有助于控制牧草病虫害;可以更好地实现草畜平衡;提高牧民收入稳定性。**缺点(划区轮牧):*需要一定的初始投入(如围栏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对牧民的传统习惯可能带来改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可能面临水资源分配问题。**优点(固定放牧):*管理相对粗放,实施成本较低;符合部分牧民的传统习惯。**缺点(固定放牧):*容易导致草场严重退化、沙化;生产力下降快;生态效益差;可持续性低。**解析思路:*此题要求对比两种利用方式。首先要清晰描述各自的定义和操作方式。然后分别从对草场的影响、管理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分别列出两种方式的优缺点。需突出划区轮牧作为可持续利用方式的优势。4.简述草原可持续利用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自然和谐原则:尊重草原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适度利用原则:根据草场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载畜量,避免过度利用。*循环利用原则: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实现资源(水、肥、饲料)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经济可行原则: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保障牧民生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参与原则:鼓励牧民、社区居民、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草原保护与管理决策。*科技支撑原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良种培育、疫病防控)提高草原管理水平。*动态调整原则:根据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状况变化,适时调整利用策略。*解析思路:*考察对可持续利用核心理念的理解。需要从生态、经济、社会、科技等多个维度,列出草原可持续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综合性和系统性思维。三、论述题1.分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其应对策略。**主要威胁:**干旱化加剧:降水格局改变,极端干旱事件增多,导致草原植被覆盖度下降、生产力降低,甚至荒漠化。*气温升高:影响植物生长季、物候期;加剧土壤蒸发,加重干旱;可能改变草原群落结构,促进干旱耐受性强的物种(如沙生植被)扩张,威胁原有草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冰雹、高温热浪等对草原植被造成物理损伤,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草原火灾风险增加:气温升高、干旱加剧,使得草原易燃物积累,火灾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病虫鼠害范围扩大与爆发:气候变化可能改变病虫害和鼠类的地理分布、生活史和种群动态,导致其范围扩大、爆发频率增加,对草原造成严重破坏。*水资源短缺与时空分布不均:蒸发加剧,降水模式改变,导致部分草原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影响植被生长。**应对策略:**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利用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草原动态变化(植被、水文、气象、灾害),提高预警能力。*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制度: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激励牧民参与保护;强化草原防火、防虫、防鼠、防沙等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发展适应性的草原利用模式:推广耐旱、耐高温的牧草品种;发展生态畜牧业,优化畜种结构和放牧管理;探索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增加牧民保护积极性。*加强草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研究气候变化对草原的影响机制;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型草原管理技术(如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推动草原碳汇功能建设:通过植被恢复、合理管理等方式,增强草原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参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加强草原保护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解析思路:*此题要求结合“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分析草原面临的“威胁”并提出“应对策略”。威胁部分需具体阐述气候变化(干旱、温升、极端天气、病虫害等)如何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策略部分应针对这些威胁,从监测预警、制度管理、利用模式、科技支撑、碳汇、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提出系统性、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韧性思维。2.结合实例,论述生态补偿机制在草原保护中的作用、挑战及完善方向。**作用:**经济激励作用:为放弃放牧、实施休牧禁牧或从事草原生态修复的牧民提供经济补偿,缓解他们在保护中可能面临的短期经济困难,提高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调节利益关系:缓解草原保护与牧民传统生计之间的矛盾,使保护者受益,实现“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促进草原休养生息:通过经济激励,引导牧民减少对草场的压力,为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引导可持续利用:将生态补偿与草原管理措施相结合,引导牧民转向更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如生态畜牧业)。**实例:*我国在内蒙古、四川、甘肃等草原退化严重地区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禁牧区、限牧区的牧民给予现金补偿、种草补贴、草畜平衡奖励等,有效促进了这些地区草原植被的恢复。**挑战:**补偿标准科学性问题:如何科学确定补偿标准,使其既能有效激励牧民,又能真实反映草原生态服务价值损失,是一个难题。标准过低效果不佳,过高则财政负担重。*补偿资金来源与可持续性:生态补偿资金主要依赖中央财政投入,长期可持续性面临挑战。资金分配、管理效率有待提高。*补偿方式单一性问题:目前多侧重现金补偿,对生态修复、技术培训、社区发展等其他补偿方式涉及不足。*补偿效果监测评估困难:如何准确评估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对草原生态状况的改善程度,缺乏有效的监测评估体系。*公平性问题:补偿对象选择、标准确定、资金分配等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公平现象,影响牧民满意度。**实例:*某地补偿标准长期未调整,未能跟上牧民生活成本和草原保护需求的提高;部分地区补偿资金发放不及时,影响了牧民的积极性。**完善方向:**科学核定草原生态价值,建立动态调整的补偿标准体系,使其与生态保护成效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市场化补偿机制(如生态产品交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可持续性。*创新补偿方式,将现金补偿与实物补偿、服务补偿、能力建设(技术培训、社区发展项目)相结合,实施多元化补偿。*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评估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对草原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加强民主协商,完善补偿机制设计,确保补偿标准的公平性,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2025年1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 全部 期刊 图书 纸书 工具书 文献 2025年11期 主  办: 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 ISSN: 1003-7578 出版周期: 月刊 CN: 15-1112/N 语  种: 中文; 创刊时间: 1987年 开通会员,期刊低至5折起 电子版订阅 单 期:¥44.00全 年:¥422.40(¥528.00),¥jvzquC41ocrm0lsmk0tfv8rcic€jpn4ocigeg}fkn1MI\Q3jvo
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年02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主办: 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3-7578 CN 15-1112/N 邮发代号 16-64 创刊年:1987 ASPT来源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25) CSCD 中国科学jvzquC41yy}/ewpk0eun0ls1Lq{spjq1C/G6/PM\J/814;224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