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人的载追寻:用镜头为西北旱区“解渴”村民孩子

据世界银行测算公布,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 全世界有30亿人缺乏最基本的饮用水,12亿人 喝不上自来水,每年340万人因饮用不干净的水而死亡,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儿童因缺水或饮用不洁净的水而死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从2000年到2014年,我利用节假日深入到甘肃、宁夏、陕西、河南等西部地区300多个干旱乡村,拍摄了3万多张图片,关注儿童缺水和环境生态等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全社会及国际环保组织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任世琛

手持相机20多年,对于任世琛来说,摄影不仅是记录时代的一种手段,更是与小时候的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在西北旱区,水是人们口中永恒的话题,任世琛就出生在这片干旱的黄土地上。

在任世琛的童年里,每天放学后去2公里外的山下泉眼抬水是让他最纠结也最头疼的一件事,“每次想到要去抬水,我不是躲避就是大哭,因为抬水不只是累,更重要的是全村的孩子都要围着一池水去哄抢,到最后,即使没有干净的水,舀上满是浑浊污泥的水也得和二哥抬一桶回家。”

那段漫长、艰辛、崎岖的山路,是任世琛躲不过的梦魇。即便他后来考上大学,在拥有自来水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也忘不掉儿时汲水的辛酸。

2000年6月,甘肃省华池、环县等地发生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时任甘肃日报报业集团西部商报摄影记者的任世琛被派往旱区采访拍摄。带着内心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任世琛义无反顾深入西部干旱乡村拍摄纪实摄影作品,开启了他的公益摄影之路。

公益纪实摄影的路并不好走,18年来,跟随任世琛深入旱区拍摄的同伴换了一个又一个,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虽然旱区的生活环境不好,但是村民们都很淳朴。每次拍摄前,任世琛都会先到村子里与村民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在村民的家里和田间地头做拍摄功课,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一边体验一边记录。

风雨无阻。他利用节假日300多次走进甘肃、宁夏等西部干旱山区,走遍480多个村庄,拍摄了10万余张旱区孩子生活、学习的影像资料。从中集结的主题影像《旱区的孩子》迄今已经在各地进行了影像公益展。

2005年,《旱区的孩子们》在首届“人与水”国际摄影大赛上获奖,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用这些图片举办了“孩子与水”公益科普摄影展,展出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北京市教育部门专门组织中小学生前去观看。

在展览现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一个小女孩在留言本上写道:看完展览我哭了,哭得很伤心,旱区的孩子们生活用水就好似我们的眼泪一样珍惜。从今天开始,我要节约每一滴水。

2007年,“让孩子喝上生命之水”大型公益摄影展在广州启动,有企业当场捐款300余万元,为西部干旱山区修建水井水窖,解决西部旱区孩子生活用水难题。随后,该展览在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60余次。

2010年,《旱区的孩子》影像公益展览在法国国际学校举行,法国一家公司当场承诺,每年筹资为甘肃、宁夏等西部干旱乡村修建水窖以及用水设施。

2015年,作为“甘肃水源慈善摄影”筹款展览的一部分,《旱区的孩子》在香港图书馆展出。这次筹款展览为“甘肃水源”项目筹款150万元港币,善款被用于改善甘肃省干旱乡村的人畜饮水。

除此之外,《旱区的孩子》影像公益摄影展还在北京、上海、广州、兰州、山西等国内城市展出,任世琛通过这种方式,呼吁人们节约用水,关注西北旱区孩子生活用水问题。

2018年 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寺头村 7月24日,政府投资修建的自来水塔,解决了村民在机井拉水的历史,村民不用出家门就直接用上了自来水。

2018年 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寺头村 7月23日,小寺头村村民端着纯净水准备喝,自来水通过净化器净化,清澈透明。

2018年 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寺头村 7月23日,政府投资修建的自来水进家园,小寺头村两个孩子用自来水洗西瓜。

2020年 8月17日,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寺头村。村民把自来水管接到洗衣机上洗衣服,快捷方便的生活条件和城市人没有区别。

2020年 1月24日,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寺头村,孩子在自来水龙头前喝水。自来水进厨房,村民给水龙头上装上净水器,打开水龙头就能直接喝上纯净水。

更多作品欣赏

“现在很多村庄都已经通了自来水,只是部分地区水的纯净度还稍微差一些。”任世琛这几年开始与一些环保机构合作,尝试建立新型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净水系统。这些系统不仅会把雨水收集起来,还会在雨水进入水窖前对其进行安全净化处理。任世琛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西北旱区的孩子们和村民喝上更干净的水。

20年来,任世琛手中的相机在变,走过的村庄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作为摄影记者的初心和责任。“既然选择了摄影,就要对摄影负责,要用好手中的相机,关注社会的发展变迁,聚焦弱势群体,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命运。”

“摄影记者一定要用好你们手中的相机,练就真本领,为社会的发展留下独一无二的时代影像。”任世琛说,“记者要多思考,勤动手,融入生活,走进基层,用一个记者的责任和爱心,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力量和中国温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