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老师热点预测地理视角看三胎政策,附个人口地理核心概念总人口生育率人口总数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相信三孩政策必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其实,这些政策早就在某些高智商网友的预测之内。并且,早在多年以前就把新的计生标语准备好了,现在真的可以拿出来用了: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六一儿童节,这算儿童节礼物吗?

消息发布不到6小时,阅读量破了20亿。

很快,“三孩生育政策”朋友圈霸屏、微博热搜第一。

政策一出,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新华社发起了投票: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近3万人参与投票,有2.7万人选择“完全不考虑”。

之后不久,新华社删除了这个投票。

对于广大网友们完全不考虑生“三娃”的现象,有网友总结为:民不聊生。

“三孩政策”一出,不单是微博,各个群聊中、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讨论“三孩政策”。

不少人纷纷化身段子手,一个接着一个的段子,简直笑死个人!

有网友P了一张人大校徽说,我校又走在了时代前沿。。。

有人把经典乐曲《欢乐颂》改编成了《我为祖国生七胎》,歌词是这样填写的:

“爱国就该,多生小孩,一胎二胎,到七胎!”

有炒股的爸爸在聊天中说:

“生那么多孩子,抚养孩子压力也大,家长需要喝酒缓解精神压力,也利好白酒。”

仔细一思索,这位爸爸的言论颇有道理。

“生了孩子不得请客吃饭,请客吃饭不得喝酒。”

还有人说,“要不开放一妻多夫吧,三个孩子三个爸爸养,大家都减负了。”

有商家紧跟时事,做出了三胎上下床。。。

这位网友考虑到了房子的问题:

“三胎了房子怎么分,不是说限购只能买两套吗?”

房子限购两套,车子怎么办?

普通7座SUV已经不够坐了,考斯特9座囤个货吧。。。

还有网友找到了去年#专家建议放开三胎#时的一条热评:

“哈哈哈哈哈,80、90后,独生子女这两代人,一对夫妻养4个老人,再拉扯3孩子。然后干到65岁,还没领上退休金,就挂了……专家能不能给这两代人,每人发个烈士证啊,为国家而生,为国家而死。”

有网友说,养儿防老:养娃是能防止你活到老的

为什么大家对“三娃政策”抱有看戏的态度?

“更关心的是福利问题。”

“住房、医疗问题,解决了自然而然就会有人生孩子。”

最搞笑的是,还有网友做了张艺谋的表情包。

配文:把我的748万超生罚款还回来!

地理角度看三胎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必要保障。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要深化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No.1

人口低速增长

人口低速增长。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全国总人口为14.1亿人,相比于2010年的13.4亿人累计增长了5.38%。2010-2020年间,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相比于2000-2010年间的年增长率0.57%下降了0.04个百分点,反映近10年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人口低速增长主要源于出生率低迷。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由于医学水平的提高,步入现代社会以后我国死亡率一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出生率,而我国出生率近10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尽管放开二胎以后带动出生率短期回升,但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率再次掉头向下,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自2018年开始跌破4‰,低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的近10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如果未来出生率不能出现回升,总人口增速可能还会随着出生率进一步下降。

No.2

出生率或进一步下降

那么未来出生率会进一步下降吗?要分析出生率还需要从性别比例和生育率入手。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男性占比达到51.24%,与2010年人口普查的51.27%基本持平。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的105.20相比略有下降。

但由于男性预期寿命要短于女性,总人口性别比的改善,或更多反映的是整体老龄化趋势的加深。结构上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依然较为严重。根据2019年抽样调查显示,20岁以下的男性占总人口比重为11.8%,女性占比为10.1%,两者相差了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未来适婚年龄的男性相比于女性要多2400万人左右。同时,20-49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占比分别为22.9%和21.8%,两者之差也达到1.1%。也就是说49岁以下的男性和女性占比之差达到2.8个百分点,高于2019年抽样调查的整体人口中男性和女性占比之差的2.2个百分点。

更值得重视的是,未来适龄生育女性占比还面临下滑。由于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1991年开始我国出生人数出现大幅下跌,1998年以后年出生人数已经跌破2000万人。未来20年随着2000年以后出生的女性逐步步入生育年龄以及7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女性逐步退出适龄生育范围,我国适龄生育女性占比将面临大幅下滑。由于适龄生育女性的年龄在20岁以后,因此未来20年适龄女性占比的下降是既成事实。

而二胎放开以后生育率也出现再次回落。尽管2020年全国0—14岁人口占比为18.0%,相比于2010年人口普查的16.6%上升1.4个百分点,但这与15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带来的二孩生育率短期回升相关。根据2019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一孩生育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二孩生育率在短期回升后也开始回落。

尽管低生育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也都普遍面临这一问题。但是我国生育率低迷也存在一些特殊性。一方面,我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抚养幼儿可能意味着退出职场,这意味着女性生育机会成本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结婚成本和育儿成本不断上涨,年轻人推迟结婚以及生育。此外,尽管全面放开二胎,但是生育限制还是存在。

人口拐点或已临近。生育率的重新回落叠加适龄生育女性占比的下降,意味着未来出生率还会进一步下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已经很小。未来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可能导致死亡率有所上升。而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我们预计自然增长率将继续下降,总人口的拐点或将临近。

No.3

老龄化加剧,经济结构转型

人口总量的变化固然重要,但人口结构的变化更为重要。

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达到13.5%,相比于2010年的8.9%提升4.6个百分点,显示我国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按照国际惯例,65岁人口占比超过7%就意味着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占比超过14%就意味着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比已经快要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东北三省、川渝和上海、江苏的老龄化问题最严重。分省市来看,辽宁、重庆和四川的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或者接近17%,而上海、江苏、吉林和黑龙江的老年人占比也超过15.5%。

老龄化的加剧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向老年人口转移进一步加快,而出生率的下降则意味着未来我国劳动人口占比下降,人口红利减退在加速。2020年15-64岁人口占比已经下降至68.6%,而根据2019年抽样调查数据,第二波婴儿潮对应的45-64岁人口在目前占比高达29.6%,未来这一部分人口步入老年以后劳动人口占比会进一步下降。

但受教育程度提升,带来人口素质改善。随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在过去10年的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1年提高至9.9年,文盲率由4.1%下降为2.7%。同时,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11.0%,相比于2010年提升4.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人口占比的提升意味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升,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人口红利减退问题。

经济增长面临向下压力。作为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之一,劳动人口供给的下降对经济增速下滑有直接影响,尽管人口质量的改善可能抵消一部分人口红利减退的影响,但结构变化的负面影响更大。作为人口红利减退更早出现的日本,其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90年代前后达到顶点,对应经济增速也出现明显换挡。而2010年左右我国劳动人口占比就开始出现回落,同时期我国GDP增速也出现换挡。未来我国人口红利进一步减退的过程中,经济增速或也面临进一步向下的压力。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经济结构的改变。老年人和年轻人在消费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别,老年人消费更侧重医疗,而年轻人和中年人消费更侧重房子、汽车等耐用品。同时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也会带来国内产业结构由人口密集向资本科技密集的转变。

同样以日本为例,1994年-2019年间日本的信息通讯、科学技术和医疗保健增速靠前。未来,随着我国青壮年占比的进一步下降和老年人占比的进一步上升,对于房地产和耐用品消费需求可能下降,而对于医疗健康需求会继续上升。同时,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我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科技密集型转型之路刻不容缓,未来政策在这些领域的支持力度可能继续加大。

No.4

城镇化放缓,城市虹吸加剧

除了人口的变化以外,城镇化的进程也值得重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城镇人口占比为63.9%,相比于2010年上升14.2个百分点,涨幅高于2000-2010年的13.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过去10年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未来城镇化进程将放缓。过去二十多年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纳瑟姆曲线),当城镇化率达到70%之后就会进入到平稳阶段,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将放缓。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水平已经达到63.9%,按照每年1.2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5年后我国也将达到城镇化率70%的拐点。而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近两年城镇化率年增长幅度已经下降至1个百分点左右,其实反映出我国城镇化进度已开始放缓。

部分地区的虹吸效应会愈加显著。城镇化进程的放缓意味着部分地区面临人口流入的同时,就会有部分区域面临人口流失。同时,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年轻人流动性增强也会加剧这种快速发展地区向低速发展地区的虹吸效应。从2020年相比与2010年各省市常住人口变化可以发现,东北三省出现了常住人口下降,而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常住人口的上升。

而从城市层面来看,一二线城市面临人口流入,三四线及以下城市面临人口流出。根据各类型城市的常住人口变化也可以发现,由于前期一线城市严控人口,二线城市常住人口整体增长幅度最快,而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则面临人口的下降。未来随着人口增速和城镇化进程的放缓,部分城市的人口减少情况会愈加明显。

1830年,世界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之后用一个世纪的时间,在1930年突破20亿人口大关。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2011年达到70亿,2021年约78亿。

世界人口数量前10的国家都有谁?

2021年,全球 230 个国家人口总数约78万人,其中中国以 14.1亿人位居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二名至第十名分别是: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

其中:

1、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19%。

2、印度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18%。

3、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4%。

4、印尼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3%。

5、巴西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2%。

6、巴基斯坦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2%。

7、尼日利亚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2%。

8、孟加拉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2%。

9、俄罗斯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2%。

10、日本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1%。

印度的人口会超过中国吗?

据联合国预测,到2027年左右,印度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在2060年达到16亿人口的峰值。

世界人口何时会突破100亿?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2000年,全世界有61亿人口。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指出,世界人口预计将从2019年的77亿增加至2050年的97亿;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10亿,届时,世界人口将不再增长。

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

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在不同性别的人口中,日本女性和瑞士男性的预期寿命为全球最长,达到86.8和81.3岁。塞拉利昂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为世界最短,分别为49.3和50.8岁。

谁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到205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将达到近4000万,而那时日本的总人口可能减少到1.05亿左右。25-64岁的劳动人口可能只有4500万,每1.1个劳动力就要供养一名老年人,而目前这一比例是1.8,为全球最低。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口分布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

2.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结合具体案例,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征。

知识点梳理

一、世界人口分布

1.区域的概念:区域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陆地上相当一部分地区人烟稀少,如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等,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都不适宜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世界人口在大洲之间的分布差异很大。亚洲不足地球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南极洲目前无定居居民。

世界人口在国家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2016年年中,世界人口总数达74.42亿。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达45.4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1%。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世界人口城乡分布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联合国公布的数据表明,2014年全球约有54%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北美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非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适应自然并改造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空间不断拓展。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就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不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需的基础,而且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各种潜在的可能性。自然地理环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的生活要求和发展需要,否则就不适宜人类长期生存。不过,人类可以通过适度改变生活习性,如缝衣绱鞋、建造房屋等防护方式,来提高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改善和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

1.从气候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这是因为,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既不像热带地区那么酷热,也不似寒带地区那么严寒,鲜明的季节转换为人类开展多种生产活动提供条件,使之成为适宜居住的地带。

2.从地形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这是因为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大、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适宜人类的生存繁衍;而山地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尽管山区在自然资源赋存方面可能占有优势,但总体来说,这些地区的居住条件不如平原和丘陵地区。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越是干燥的地区,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大。例如,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较发达,而绿洲之外,则人烟稀少。

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

4.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例如,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崛起新的城市。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5.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这是因为:第一,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哪里有产业活动,哪里就有从事生产、服务活动的人口;哪里有人口集聚,哪里就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服务活动。第二,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不同类型、规模的经济活动,可能会导致人口分布的巨大空间差异。在采集一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因对土地的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在农业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交通、商业的不断发展,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国际贸易的发展,更是刺激了沿海港口城市的成长,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6.科技进步与人口分布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科学技术进步往往成为改变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因素。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近代工业革命。而工业化的不断进步,又会加快城市化进程,由此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居住。在工业化后期,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又出现向郊区和乡村疏散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乡村向城镇汇集。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镇化进程密切关联,也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有关

三、中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主要表现为:东部平原、盆地较多,西部高原山地较少;

(2)大致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以南人口较为稠密,以西以北较为稀疏;

(3)我国人口东南多,西北少的原因:

①东南部: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多;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城市较为稠密。

②西北部:气候干旱,降水少;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耕地少;交通不便,工农业落后。

方法技巧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区

原因

区域性

人口密集区

亚洲东部与南部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

地带性

纬度分布

世界上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

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1.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指人类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数×1000‰

2.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指人类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内平均人数×1000‰

3.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内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认为,出生率低于2%,死亡率低于1%,自然增长率低于1%,认为为“低”。

4.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

人口迁入率指某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迁入人口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的比率,迁出率同理。

5.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指的是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等于迁入率减迁出率。

6.人口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7.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是指公民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某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户口,则为该地户籍人口。

8.常住人口

9.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10.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性离开原居住地而外出的人口移动现象。

11.环境移民

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而引起的人口迁移,包括自然灾害移民、环境污染移民、生态移民。

1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短板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13.人口合理容量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承载)的适度的人口数量。

14.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一般可将人口增长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三种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15.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构成是指不同年龄段人口在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人口金字塔”是最形象、直观地表现人口年龄构成的工具。

16.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构成是指男性和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表示性别构成的统计指标有两种:男(女)性人口数与总人口数之比乘100%求出男(女)性比重;以女性人口数作分母,计算男性与女性人口的性别比。目前,我国人口性别比为105.07。

17.出生人口性别比

指一定时期内出生男婴总数和女婴总数的比值,通常用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8.总人口性别比

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目前你男性和女性总数的比值,通常用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来表示。

19.抚养比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力人口数与劳动力人口数量之间的比率,它度量了劳动力人均负担的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总抚养比=(老龄人口+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人口学一般以16岁至64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力人口。

20.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2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18.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3.5%。

22.人口惯性

人口惯性,又叫人口再生产惯性,是指人口数量变动方向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性。

人口总体结构比较年轻、长期处于增长的状态下,即使把生育率水平降低,仍将总体保持继续增长的状态,短期内不可能逆转这种继续增长的态势;反之,人口总体结构高度老化,长期处于衰减的态势下,即使把生育水平提高,仍将总体保持继续衰减的态势,短期内也不可能逆转这种减少的态势。

23.总和生育率

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

24.生育更替水平

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会逐渐趋于平衡,在没有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目前普遍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之所以为2.1而不是2.0(一对夫妻两个孩子),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目前,我国已经低于生育更替水平,若后期无法回到生育更替水平,人口将会减少。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广东省广州市七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建高标准农田 B.北方地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利于北粮南运 C.南方地区应注重高标准农田的防寒防旱防蝗 D.青藏地区快速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需求 2022/07/10|348次组卷|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七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jvzquC41|wpvcw3zmy4dqv43:r742B:990nuou
1.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3中,在学生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区域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当中。地理3的课程标准第二部分即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地理3的核心内容。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jvzq<84yyy4vpsx0eqs0z~jzk1pjcx~wygt{jjn142723:7737762:d943:687mvon
2.新疆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年7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研究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jvzq<84yyy4fir3ecu4dp8~lrv5ylpmsuyjzz8